亞洲成為川普「美國製造」的路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候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承諾要讓美國公司爭回製造業就業崗位,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面臨著亞洲複雜的電子產品供應鏈和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兩大障礙。

幾年前,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 Inc., JBL)急需迅速提高其電子組件的產量,該公司在中國用了不到六周時間就新增了35,000名員工。

以收入計,捷普科技是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

捷普科技的經歷凸顯出中國流動工人大軍和有數十年歷史的亞洲供應鏈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的重要角色。

如果川普想要把大規模的生產轉移回美國,那麼這將是他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據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智庫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算,1997-2013年間美國失去了超過540萬個製造業就業崗位和82,000家工廠。

川普已承諾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稅率高達45%的關稅。

此舉可能會傷及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戴爾(Dell Technologies)和HP Inc. (HPQ)等在中國擁有製造業務的美國公司。

誠然,作為總統的川普是否會降低他在競選時期的論調尚不能確定。

自上周當選以來,川普在其他政策點上已表現出妥協的可能性。

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稱,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更有可能加快電子產品工廠從中國向越南等成本更低的亞洲國家轉移,而不是提振美國的電子產品生產。

蘋果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該公司已在美國創造了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包括工程師、零售和呼叫中心雇員以及送貨司機等。

該公司表示,與美國超過8,000家供應商合作,並且對美國國內就業和創新進行了大舉投資。

HP Inc.未予置評。

戴爾發言人稱,該公司尋求在安全、貿易和雲計算等優先考慮的問題上與美國新政府密切合作。

雖然美國電子產品公司已將蘋果Mac Pro等高端、低量產品在美國生產,但總統歐巴馬(Obama)和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都對量產的電子產品、尤其是大受歡迎的iPhone在美國生產能否盈利提出質疑。

專家稱,答案是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在美國組裝iPhone是可行的,但卻是極為不可能的,因為要把組裝生產線以及亞洲龐大電子供應鏈的其他部分搬到西方是非常困難的。

雖然iPhone是在加利福尼亞設計的,但蘋果向韓國供應商採購存儲晶片、向日本供應商採購iPhone手機中最貴的組件顯示屏,然後通過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2317.TW, 簡稱:鴻海精密)及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egatron Co., 4938.TW, 簡稱:和碩)等台灣公司在中國內地組裝iPhone產品。

蘋果還通過美國供應商在中國製造玻璃和射頻部件等組件。

Sanford C. Bernstein的分析師Alberto Moel表示,川普在任期內將無法完成把製造業崗位移回美國國內的行動。

將製造業轉移回美國的另一個障礙是美國電子產品公司經常將生產外包出去,因此它們並不總是能夠完全掌控其產品的製造地點。

中國內地製造商代表機構香港電子業總會(Hong Kong Electronics Industry Council)主席莊子雄(Steve Chuang)表示,鑒於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消費市場,美國公司及其組裝商在亞洲設立製造基地合情合理。

經濟學家警告稱,如果將製造業移回美國,在中國使用人力所做的一些製造工作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

Kathy Chu / Juro Osaw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