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大絞殺:京東劉強東的圍城時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 讀
《軍讖》有云:「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戰場。
雙十一硝煙未散,Q3財報這張戰榜又高掛城頭,曾經備受質疑的小弟拼多多一路狂奔、進入三甲,大有追趕老二京東之意。
反觀京東,大boss負面纏身,財報又揭出許多問題,股價大跌還爆出裁人消息,真可謂流年不利。
相比之下,老大阿里,一副氣定神閒模樣,業績持續增長的同時,還在輕描淡寫間完成了領導人的交接大事件,似乎已穩操勝券,頗有業界達摩之風。
今年雙十一的狂歡盛宴,阿里巴巴成交額創下2135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意味著電商行業的潛力還有待挖掘。
而行業的十年之癢、抑或十年之機,也在呼喚真正的行業霸主。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勇夫之中,或有霸主。
唯一的問題是,哪位勇夫、以何手段成為真正的霸主?
作者:漢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美國明尼蘇達州冬季的寒冷是出了名的,不過與當下的京東相比,還是溫暖不少,史上最貴「桃色案件」的持續發酵,讓這個萬里之外的明州成了輿論的最熱之地。
從中關村的普通攤主到如今國內前三的電商巨頭,劉強東領導下的京東業務橫跨電商、金融和物流三大板塊,可謂商界之英雄。
但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劉強東也未能免俗,就是代價有點太大。
不僅個人資產排名被後起之秀——拼多多80後創始人黃錚反超,其一生之事業京東集團也受到重挫,股價大跌。
隨著Q3財報的披露,30億的利潤或許能讓京東緩過一口氣。
但從行業專業角度看,京東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
京東的麻煩事
11月19日,京東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公司當季凈收入1048億元,同比增長25.1%,凈利潤30億元,同比大增200%創下單季度新高。
僅從以上數據看,京東似乎絲毫未受「明州事件」的影響,甚至還扔掉了虧損帽子。
只是細細品味,還是能從京東的財報中看出不少問題。
行業人士都知道,電商有三大核心指標:GMV、活躍買家數、營收,分析京東也從此入手。
相比阿里巴巴,京東的GMV數據一直處於領先位置,這也是劉強東一直津津樂道的事情。
只是近年來,這項指標增速持續放緩,Q3的GMV也面臨著同比增長、環比下滑的窘境。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的GMV增速分別為107%、84%、47%、50%,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達到歷史低點,前三季度的GMV增速分別為30.4%、23%、30%。
從數據看,即使有618大促,第二季度仍成為京東GMV增速的最低點。
第三季度的雖有30%的回暖,卻暴露出京東的模式困局。
京東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方平台GMV同比大增40%。
凈收入1048億元人民幣(約153億美元),同比增長25.1%。
這意味著京東第三方業務對營收的貢獻越來越大,且增速明顯快於自營。
這是否意味著,隨著第三方業務比重不斷提升,京東將撕碎自己一手打造起來的自營形象?這是否代表京東模式已經進入困局?
當然,若僅憑GMV就看衰京東模式,顯然太過武斷。
參考活躍買家數與營收等指標會更加客觀些。
提起活躍買家數,可能是京東最敏感的問題了。
正所謂沒有環比,就沒有傷害,今年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意味著京東活躍用戶增長遭遇瓶頸。
截至9月末,過去12個月,京東活躍用戶數達到3.05億,同比增長15%,環比下跌2.8%,環比減少800萬。
這是一個十分不好的信號,不止電商,放眼網際網路行業,月活下降都是及其少見的現象。
再來看營收,營收雖是京東第三季度財報的最大亮點,但也存在隱憂。
首先是預期,第三季度總收入1048億元人民幣表現尚可,但卻位於公司指引區間1045億元至1090億元的較低區間,也低於市場預期的1056.9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凈營收1048億元,同比增長25.1%,但環比下滑10%,這是京東凈營收同比增速首次低於30%。
更加不利的消息是,京東披露的第四季度凈收入預期只有18%-23%的增長,換言之,增速會進一步放緩。
如果拉長一年,比較2017年第三季度的數據,京東增速放緩的態勢更為直觀,去年同期產品收入增長38.5%,服務和其他收入增長46.2%,總體增長39.17%。
查看京東的財報不難發現,在近五個季度中,其營收的增速一直在放緩,而本季度的增速則是近5個季度當中增速最慢的。
同時,京東歸屬股東的凈利潤為30億元,同比大漲200%。
乍一看去,數據還很不錯,但這一數據是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計算的,如果在非美會計準則下(Non-GAAP),歸屬股東持續經營凈利潤為人民幣12億元,同比下滑46%,稀釋後(Diluted)每ADS持續經營利潤為人民幣0.8元,較去年同期的1.52元,實際上是嚴重下滑了。
一份看似完美的第三季度財報,在經過揣摩後露出了真相。
三大指標的增速放緩或許是京東頹勢的先兆,這從資本市場的態度中也能看出端倪。
三季度財報發布後,京東股價下跌約3%。
劉強東發聲後,開盤跌約2.6%,後跌幅迅速擴大,午盤一度跌至21.01美元,創2016年7月11日以來盤中新低,日內跌幅接近8.9%,最終收跌8.42%,收報21.10美元,收創2016年7月8日以來新低。
事實上,劉強東「明州事件」後,截至本周一收盤,京東股價累跌逾32%,今年以來已累跌約51%。
當然,這也是劉強東明州事件後,京東公布的首個財報,在前者影響下,京東財報中的種種問題,無形之中被放大不少。
對此,銠財向京東發去詢問函,提出「劉強東「明州事件」,對貴方經營有何影響」等問題,截止目前,未收到京東方面回應。
業內人士認為,京東的多項指標增速放緩,以及股票大跌,是京東模式弊端浮現的前兆。
那麼,令京東營收增速放緩的原因是什麼呢?
財報顯示,京東來自第三方平台服務收入109億元,同比增長49.4%。
也就是說,自營業務是京東營收放緩的原因。
從數據上看,京東自營業務拖了GMV及營收的後腿。
由於自營模式成本高,毛利率較低,盈利周期長;相比之下,第三方平台通過收佣金和服務費,毛利率甚至可高達50%-60%。
2017年第二季度,京東自營業務GMV1366億元,第三方業務982億元,第三方業務占比達到42%。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第三季度開始,京東不在財報中披露自營與第三方GMV,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第三方GMV的增速在不斷提升,營收增速也更快。
因此京東第三方商家的比重應該越來越大。
相對應的便是自營模式空間的縮小。
另一方面,京東的管理模式也存在漏洞。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數據環比下降的時期,正是劉強東「明州事件」發生時期,這說明了劉強東對京東發展的重要性。
實際上,劉強東絕對是京東的王者霸主。
資料顯示,京東內部的公司條款規定,董事會不得在劉強東未出席的情況下,召開正式會議。
也就是說,沒有劉強東在場,京東的董事會就無法正常開會。
一家國內前三的電商上市公司,竟然有如此人治化的規定,足見其管理並不科學。
回顧京東的發展史,每個關鍵節點都有劉強東的鮮明烙印。
以至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京東就是劉強東,劉強東就是京東。
這種領導者品牌與企業品牌過分綁定的態勢,為京東埋下了暗雷。
「明州事件」對京東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例證。
此外,相比事件,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困擾著京東。
事件後,劉強東首次發聲,一句管理團隊都可以處理好,引發了外界對劉強東是否將逐漸放權,甚至是隱退幕後的猜想。
只是,大家突然發現,習慣了強勢領導風格的京東,誰能夠代替劉強東呢,環顧京東現有的高管團隊,似乎沒有一人能堪此任。
對於一家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悲哀。
相比阿里巴巴掌門人更迭的雲淡風輕,同樣的問題卻成了京東的一顆大雷。
拼多多彎道超車?
相比內部問題的一團亂麻,外部競品的逼人態勢更為急迫。
曾幾何時,電商行業一直是阿里與京東的「雙寡」格局。
拼多多的快速入圍,打破了這份穩定,相比阿里巴巴,京東受到的衝擊更為嚴重。
京東財報披露後股價大跌,拼多多則迎來了股票大漲。
11月20日,拼多多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總營收33.72億,同比增長697%;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平台GMV達34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86%。
資本市場也對拼多多頗為看好,其股價大漲16.63%,總市值達到256.34億美元。
再來看看兩者對比,拼多業績同比增長了697%、京東是25%;GMV同比增長386%、京東是30%;活躍用戶數方面,拼多多的達到了3.855億,同比增長144%、京東的3.05億,同比增長15%,環比下跌2.8%。
簡單數據的背後,京東發展頹勢盡顯。
當然,拼多多高增速下,其凈虧損也在擴大,拼多多投入品牌推廣、廣告及促銷的銷售費用為32.30億元,由於平台業務量激增,拼多多Q3人力投入、雲服務、呼叫中心支出和商戶支持等成本增加,平台虧損12.695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
業內人士指出,從綜合實力看,拼多多還不及京東。
但瘋狂的增速,已經讓二者差距不大。
成立三年的公司能夠逼近成立十年以上的京東,已經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
拼多多能夠實現彎道逼近,甚至大有彎道超車之勢,主要是其打假成果明顯,拼多多創始人黃錚表示:「不斷嘗試創新技術手段加強平台治理,如利用算法模型與圖像識別技術打擊山寨,哪怕消費者在搜索框輸入山寨詞,也只能搜到正規品牌,倒逼『傍名牌』商家知難而退」。
同時拼多多也在摸索5G和AI等新業務。
眾所周知,京東一直將最大對手鎖定為阿里巴巴,如今卻被「三年級」的後輩打了個措手不及。
對京東來說,如何壓制拼多多的強勢崛起,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在2019財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總體營收為851.5億元,同比增長54%,雖然營收方面不及京東,但京東自營模式占了很大因素。
如果從利潤來看,阿里巴巴達到了234.53億,利潤率約為28%,遠超京東的30億,利潤率2.9%。
在增速方面,阿里的54%是京東的25%的兩倍有餘。
用戶數方面,阿里巴巴年度活躍用戶為6.01億,螞蟻金服是7億,從增速來看,阿里連續5個季度年度活躍消費者都保持2000萬以上的增長,而京東在這方面尚不及拼多多,與阿里巴巴更是沒有可比性。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已經甩開京東很遠。
同時,在接班人問題上,阿里也比京東強了許多。
業內專家表示,張勇接任馬雲後,阿里業績未受任何影響。
起碼說明其管理制度更加科學。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在阿里成為市值5000億美元超級巨頭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突破過去20積累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和當下戰略,無疑成為了所有「阿里人」的新課題,馬雲的「退休」有利於阿里團隊更好地獨立思考和探索,推動阿里巴巴電商、金融、物流、等各業務板塊更加協同發展。
一句話,新鮮血液帶來新鮮思維,或許也可以為阿里開啟新的增長緯度。
另一方面,阿里第三季度的成功,是新業務開花結果的表現。
阿里巴巴官方曾表示,業績的增長,是受到中國及國際零售業務、阿里雲持續快速增長、新收購業務等多方面因素驅動。
阿里巴巴通過加碼技術開發、雲計算、物流、數字娛樂和本地生活服務的超前布局,創造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消費增長。
圍城時刻
一定意義上說,阿里巴巴、拼多多在的亮眼表現,打消了許多人對C2C模式的質疑。
在銠財看來,電商平台發展早期,C2C模式的確會存在一些亂象,隨著平台愈發成熟,制度愈發健全,平台亂象正在得到有效扼制。
另一方面,在業務上並未故步自封也是阿里巴巴、拼多多業績表現良好的原因。
反觀而京東的自營模式,只要有交易流水都會算進營收,因此單從營收數據看,處於領先位置。
只是正如上文所提,自營模式增長腳步的不斷放緩,讓過度依賴自營的京東出現危機,或有逐漸掉隊的可能。
因此,京東正在尋求新業務增長點,如與保利、大悅城等16家地產商進行項目合作,發力線下新零售的舉動等。
不過,具體效果仍有待考量。
同時,相比業績,如何去劉強東化,如何培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化管理制度顯得更為關鍵。
只是前有笑傲江湖的阿里,後有伺機而動的拼多多,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留給京東的時間還剩多少呢?
有人說,雙11是電商巨頭崛起的標誌性事件,以此算來,中國電商已經走過十個年頭。
平台日益成熟、消費者日益理性,競爭也日益激烈,當流量紅利、市場紅利逐漸消耗殆盡、增長也出現了乏力態勢。
不管十年之癢,十年之機,還是十年之殤,殘酷競爭下的行業洗牌已是在所難免,相比數年前巨頭對垂直電商的絞殺,這一次巨頭間的廝殺會更大慘烈。
專家預測,隨著集中度的提升,市場會出現一家獨大,至多是兩家爭雄,其他平台或難逃沒落甚至消亡的命運。
以此來觀,京東的危機感更加凝重,內部問題焦頭爛額,外部又遭拼多多的強悍逆襲,勁敵阿里的全力重壓,業績暗淡股價鬆動。
內憂外患間,京東乃至劉強東似乎都進入了圍城時刻,如何成功突圍,如何扭轉頹勢,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
營收增速下降,用戶量減少,劉強東會是壓倒京東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一個熟悉且短促的聲音出現在京東Q3財報電話會議上:"現在整個京東集團的管理團隊已經成型且非常穩定,我個人的關注點主要放在戰略、團隊、文化和新業務上,比較成熟的業務,我們的管理團隊都可以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