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為何沒走上自研晶片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19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多年以來,谷歌一直對硬體業務不死心,那麼財大氣粗且研發實力頗強的谷歌為什麼沒能搞出自有晶片呢?

晶片研發可不是個小工程

如果谷歌真有此意,它們多年前就該動手了,因為自有晶片的研發可不是一蹴而就,拉上一撥專家建個團隊並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如果谷歌也想擁有蘋果的A系列晶片,那麼5-8年的默默努力絕對少不了。

因此,眼下晶片業活躍的總是那麼幾個身影。

下面,我們就通過蘋果A系列晶片的成長之路一窺晶片研發和設計的辛酸之路。

在初代iPhone發布不久後的2008年,蘋果買下了P.A. Semi公司,這家公司2003年就入行了,而當時研發移動晶片的廠家還只是鳳毛麟角。

而從歷史角度來看,當時的智慧型手機市場還處在嬰兒期。

僅僅兩年後,蘋果就藉助P.A. Semi公司的技術積累搞出了自己第一塊定製晶片A4,伴隨其一同發布的則是擁有劃時代意義的iPhone 4。

雖然這塊晶片整體表現不錯,但蘋果確實還有許多改進工作要做。

2013年,iPhone 5S發布,與其一同誕生的則是蘋果的A7晶片(64位)。

在這款晶片上蘋果使出了全力,完成了對競爭對手的絕對碾壓。

其實當年高通之流在A7面前根本配不上競爭對手的名號,A7真正的對手是英特爾。

在A8上,蘋果則用上了英特爾的「tick-tock」升級周期,隨後的A9則在技術性能上再次有了飛躍。

為了保持競爭優勢,蘋果不但成了頂級的晶片設計廠商,還成了吸引頂級人才的大磁鐵。

眼下,業界的頂級晶片設計人才基本都歸到了蘋果門下。

上面的時間線已經足夠清晰,蘋果先是在正確的時間點收購了一家建立五年的晶片設計公司,隨後經過兩年努力推出了自己首款定製晶片。

接著又是三年它們才迎來了真正的蛻變,這就意味著,想要在晶片業站住腳,沒有十年的技術積累恐怕根本沒戲。

因此,如果谷歌也想獲得蘋果現在的成績,它們至少要付出5-6年的研發時間,同時前提是它們也能買到像P.A. Semi一樣經驗豐富的公司。

谷歌並不是蘋果,它們雖然不斷嘗試硬體生產和設計但卻很是心虛,因為谷歌的很多工作都採用了外包模式。

如今市場早已今非昔比,像P.A. Semi一樣的公司早已難覓出處,谷歌總不能冒險去收購高通吧。

此外,如何挖到人才也是個問題,既然頂級人才連高通和英特爾都不願意去,怎麼會願意來一家剛剛建立的新公司呢。

此外,谷歌旗下的硬體銷量根本不足以攤平研發成本,同時它也沒有銷售渠道來將晶片推給其他廠商。

因此,如果谷歌早有自研晶片之心,它們至少8年前就該動手了。

如果谷歌從Pixel立項(兩年前)才開始考慮到這一問題,那麼恐怕2020年以後我們才能用上谷歌的晶片,而且其前提是谷歌在研發道路上一帆風順。

所以說,谷歌沒有走自研晶片之路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們真的沒這個能力。

(編譯/呂佳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產手機廠商"芯"動向:自主晶片路在何方?

近年來國產手機品牌發展迅速,產品競爭力也極大提高,原先占據國內市場的三星、蘋果紛紛被國產品牌擠下寶座,同時不少國產品牌還成功殺入了國際市場。而隨著國產手機的成功,不少手機廠商也紛紛開始要推出自己...

崛起的瑞芯微:「高富帥」合作與創新研發之路

今天我們要聊聊瑞芯微,首先來看看瑞芯微的發展歷程,起初瑞芯微只是平凡的20人小公司,但老本行不是造紙的(諾基亞),也不是賣麵條的(三星),它就是做電子的,那時還是復讀機的時代,主營復讀機的軟體設...

谷歌的終極硬體戰略,自己製造晶片?

編者按:高通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晶片製造商,但這次谷歌看中的並不是手機晶片,而是用在電腦伺服器上的晶片。 谷歌的缺席可能是昨天高通投資者會議上最大的新聞。通常來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