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能如此強大?低調了三十年的任正非說了這些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一家賣路由器的深圳小公司到領先全球的電信行業巨頭,華為只用了31年。

而在31年後的今天,華為遭遇了一系列困難,幾乎很少出現在媒體鏡頭下的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終於出面,對華為的這些年來的成就與問題作出了回答。

任正非接受國內媒體採訪

在這次專訪中,任正非金句頻出,大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之勢。

我們也從中摘錄了其中最為精彩的10句,請各位品鑑。

一、今年我們利潤是90多億,但是科研投入150-200億美金。

這150億哪裡是我們投的,都是成本,實際上還是客戶投的。

客戶給我們的錢,不是產生利潤,而是產生投入。

如果排除資源壟斷性的行業,我們就可以肯定的說,一家企業究竟能在這個以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中占據什麼位置,一定與他投入研發有一定的正相關性。

這個思路同樣可以套用在華為身上,最近《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對全球2500家主要企業的年度研發投入進行調查。

在這份榜單上,研發投入113億歐元的華為排在了全球第五名,也是中國企業的第一名,同樣是前50位中唯一的中國企業。

我們可以看到前10名中只有一家中國公司

這些年的高額投入,也讓華為迅速崛起,完成了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身份變化,這句話的分量不可謂不重。

是不是只要投入這樣龐大的資金開始科研,一家企業就能馬上起飛,領跑行業呢?

二、我們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形成這種組合在前進。

從任正非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企業想實現技術趕超,以技術為立足之本,不止需要一時的資金投入。

更需要持之以恆的人才培養。

華為占員工比例超過40%的科研人員也正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大名鼎鼎的華為的2012實驗室

也正是華為這堪比中科院研發經費的巨額資金,還有建設齊全的全球多個實驗室,聚集了全球五湖四海的技術大拿。

讓華為在面臨美國封鎖的時候底氣十足。

在回答西方在知識版權問題指責中國時,任正非說:

三、華為現在87,805項專利中,其中有11,152項核心專利是在美國授權的,我們的技術專利對美國的信息社會是有價值的。

華為僅僅2018年上半年這半年時間,就申請了1775件專利,而在2017年一年,華為向歐洲專利局(EPO)申請了2398件專利,位列全球第一。

除了國內和歐洲的專利以外,華為還有大量核心專利在美國獲得授權。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華為強大的技術實力得到了美國的認可。

也正是而憑藉著強大的研究能力和海量的專利積累,華為和許多廠商交換了技術授權,占領了通信領域的技術高地。

美國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8年專利排名 華為處在16位

強大的技術實力不僅是錢砸出來的,還和華為對技術人才的重視和寬容有密切的關聯性。

在採訪中,任正非在談到希望在國人面前的形象問題時,他說了以下這段話。

體現了他對科研人才的態度。

四、我覺得呢,就是網友要更多的寬容心。

大家也看到,有些科學家因為發布了一些不同的科學見解,然後被網友們罵得狗血淋頭。

科學家就像哥白尼一樣,日心說在當時就是胡說八道,人還敢跟神做鬥爭,你比神還偉大了嗎?那我們就要寬容一下今天的「哥白尼」,這樣我們國家將來才有新東西。

科學家會提出很多新東西,可能是莫名其妙的,千奇百怪的想法,我們要寬容他。

與其說這句話是對任正非對華為在國人心中自身形象的希望,倒不如說是華為對創新的態度。

就像當初華為的矩形三攝,在研發之初,不知被多少人瘋狂吐槽。

但只要產品的做的足夠出色,照樣可以贏得真香的稱號。

也正是懷著對科技創新開放包容的態度,華為在趕上了5G標準制定上大放光芒,將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推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任正非為極化碼之父頒獎

這次成功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一時間華為仿佛帶上了神聖的光環,在無數公眾號中「沸騰」。

而任正非心中卻非常清楚,這只是萬里長征中的一步。

他說:

五、5G實際上被誇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誇大了華為公司的成就。

任正非解釋的非常清楚: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5G還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

人們現在的需要就是寬頻,而5G的主要內容不是寬頻。

雖然5G有非常非常多的內涵,但現在4G的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5G時代真正到來,還需要漫長的發展。

5G的應用將會更廣泛

各位不妨將對5G的嚮往之心往後放放,5G到現在才只是萌芽,並不能瞬間就帶給千家萬戶的生活方式上的巨變。

雖然消費者暫時看不到5G對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但華為對5G落地應用早已開啟了熱火朝天的研究。

採訪中任正非也透漏了未來華為對5G發展的方向。

六、我們要和車配合起來,車用我們的模塊進入自動駕駛。

決不會造車的。

因此,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的都要砍掉。

5G對華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機會,華為不僅將在手機和基站領域繼續發力。

還將繼續拓展5G終端的覆蓋範圍,從智能家居到交通工具,從工廠管理到城市管理。

5G將與人工智慧一起,為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

而華為也看準了隨5G而來的車聯網浪潮。

未來每個汽車都將聯網 華為也會參與其中

他要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華為擅長的部分中,未來的華為雖然不會造車,但也許每輛自動駕駛汽車中都會有華為公司製造的車聯網模塊。

如果有一天5G基站真的能將所有自動駕駛的汽車連接在一起,或許我們將經歷一次「車聯網革命」,整個社會也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結構性改變。

如果華為真能做到,或許華為能成為下一個「蘋果」,也正如任正非對蘋果的評價。

七、蘋果是一個偉大的公司,因為蘋果推動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這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結構性改變。

雖然話這麼說,但即使是蘋果,也會遇到種種困難。

比如說iPhone的銷量不如預期,蘋果的股票連續下跌。

但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蘋果作為一個存活近半世紀的老店,經歷過不少沉浮。

而華為也是如此,在創業之初,華為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而在海外拓展市場的時候,更是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

不管是戰亂還是疾病,不管是貧窮地區還是發達地區,華為總是沖在第一線。

華為進軍北非市場

也正是這種——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讓華為打開一個個國家的市場,戰勝一個個困難。

這次身陷西方禁售圍堵,也只是眾多困難中的一例。

任正非並沒有對華為的前途感到擔憂,他在採訪中說:

八、我們的產品做得比別人都好,讓別人不想買都不行。

能夠把5G基站和最先進的微波技術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基站的,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就是華為。

姑且不看後一句話,任正非所說的確非常有道理,如果一個產品做得足夠好,真的不愁賣不出去。

畢竟如果產品真的無可替代,用戶都會選擇用腳投票。

美國禁止華為在美銷售

如果華為真的在5G方面做出獨一無二的產品,那如今華為的圍堵困局也將迎刃而解。

這樣的套路已經在出現了不止一次,每當我們真正突破技術封鎖的時候,西方的禁運也隨之取消。

這也正是華為如此重視技術和產品的原因。

當然,任正非並不認為只有閉門造車,一切從頭開始,所有零部件都要自主研發才是最好的選擇。

他認為華為要做站在巨人肩上的那個人。

九、我覺得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是可以的,但不要說人家已經做好了,我非要重複做一下才證明自己是光榮偉大的。

我認為只有開放才可能快速的實現目標。

從螺絲釘開始,重複已經成熟的產業鏈並不是華為的方向。

博採眾家之長的華為

華為真正要做的,是整合上下產業鏈資源,將不同國家,不同供應商的技術集合在一起,博採眾家之長,快速做出技術突破。

既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也為世界的技術革新做出自己的貢獻。

也正是有了這樣廣闊的胸襟,任正非才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出那句預言。

十、五年以後,(華為)年銷售收入可能比今年多一倍多。

這句預言究竟能否實現,我不得而知,但從華為在去年的表現成績上來看,這個可能性似乎不小。


IDC統計圖 華為出貨量在2018年已經超過蘋果

2018年華為銷售收入預計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21%。

在獲得優秀成績的同時,華為還給自己定下了2019年銷售收入達到1259億美元的目標。

如果華為按照一年20%增長 只需4年就能完成目標

按照這個增長勢頭來看,華為只需要4年時間,即可提前完成這一目標。

即使增長速度下降到16%,這個目標同樣能夠按期實現。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華為將繼續以科技實力為核心競爭力,在5G這個更廣闊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實力,經歷這次危機的磨礪後,華為或許會重獲新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像蘋果一樣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的日子其實沒那麼糟

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華為2018年銷售收入預計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增長21%。華為還給自己定下了2019年銷售收入達到1259億美元的目標。如果說前者有力回應了外界的質疑,那麼後者則傳遞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