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三星都敗走中國市場,國產手機真的比國外巨頭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國產手機頻頻傳來「揚眉吐氣」的好消息。

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智慧型手機市場報告顯示,該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0.4%,但排名前列的幾大國產智慧型手機廠商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華為持續保持第一位置;小米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低迷過後,重新崛起,2017年二季度獲得了25%的同比增長成績,超越蘋果成為中國市場出貨量第四的智慧型手機廠商。

與捷報頻傳的國產品牌不同的是,蘋果、三星這樣的國際手機巨頭,在中國的日子就過得不那麼好了。

三星受NOTE 7事件影響餘波未消,在中國市場持續下跌不止,上半年在中國市場銷量直線下降65.8%,目前出貨量已下滑到第8位。

而蘋果最近公布的財報也顯示,公司在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滑10%,為全球唯一一個營收下滑的地區。

中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

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趨於飽和,競爭十分激烈,大有從紅海變「血海」的趨勢。

國際巨頭來勢洶洶,本土大品牌摩拳擦掌,一些小廠商被擠壓得生存空間漸小。

如此激烈的競爭態勢,容不得廠商犯半點錯誤。

三星就因為NOTE 7醜聞過後,對待中國市場的傲慢態度和差異化善後處理方式,讓中國消費者感到反感,從而逐漸退出主流手機品牌行列,持續下滑,目前僅排第8位。

儘管三星手機目前在全球市場已經復甦,再度登上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冠軍寶座,但在中國卻節節敗退甚至一蹶不振。

8月1日,三星宣布,將關閉在中國的7個銷售點。

分析認為,三星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智慧型手機銷量持續走低。

顯然,NOTE 7 醜聞帶給三星的負面營銷還未徹底消除。

另一家國際手機巨頭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只能算差強人意。

蘋果二季度財報中,大中華區領跌10%,是全球唯一營收同比下跌的地區。

庫克認為香港市場拖累了整個大中華區的營收,「港幣由於和美元掛鈎,導致遊客不願意到香港消費,購買iPhone手機。

」庫克仍然堅稱大陸市場的情況令人鼓舞。

不過,蘋果雖然在大陸的銷售情況沒有三星那麼悽慘,但也絕不像庫克說得那麼樂觀。

國產手機後來居上,在國內已經擺脫了「山寨」、「劣質」的標籤,華為、OPPO、vivo、小米等品牌憑藉自身研發能力,解決了消費者最關心的品質為題。

而且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全面的價格選擇,迎合了用戶多樣化的消費心理。

此外,三星NOTE 7醜聞自廢武功,蘋果最近的新機型創新乏力,也為國產智慧型手機推陳出新帶來了更大的可能性。

截止上半年,國產手機市場出貨量2.39部,上市新機型565款,可謂是密集發機圍剿三星蘋果的節奏。

上個季度,國產手機市場份額達到87%,攔截了很多原本會倒向蘋果陣營的用戶。

必經之路:出海

雖然國產手機已經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國際市場上,國產手機與蘋果、三星的差距還比較明顯。

中國雖然市場大,這些國產手機也占了中國市場87%的份額,但國內市場已接近飽和,增長空間不大;且中國市場只占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30%,另外70%在海外。

國產手機廠商要想真正突破天花板,成為像蘋果、三星一樣的偉大科技公司,走向海外是必經之路。

據第三方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三星憑藉7980萬台位居榜首,獲得了全球22.7%的市場份額,蘋果位列第二,占全球市場的11.7%;而排名前五的剩下三家都是來自中國的智慧型手機廠商。

華為以3850萬台的出貨量和9.3%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OPPO2780萬台和6.6%位列第四;小米則以2120萬台和3.9%擠掉了另一家中國廠商vivo位居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兩位的國際巨頭三星和蘋果同比增長分別只有1.4%和1.5%。

而後三位的中國廠商華為同比增長了19.6%,OPPO增長了22.4%,小米則實現了58.9%的大幅增長。

這說明進軍海外的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正在實現巨大的飛躍,不僅在國內市場逆襲了蘋果、三星,在國際市場也在迎頭趕上。

華為在大中華區和很多發達歐洲市場保持著強勁的銷售態勢,中高端手機P10、Mate 9和榮耀系列均獲得了巨大成功。

OPPO和小米在印度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小米更是憑藉進軍海外的優秀表現,銷量實現了大幅增長,一舉超越vivo,重新奪回了全球出貨量第五名的位置。

雖然國產手機看起來在與外國巨頭的競爭中占了一定的優勢,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蘋果公司下半年即將發布新款iPhone 8手機,許多持幣待貨的用戶或許能將蘋果下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推向另一個高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銷量下滑,庫克說國人是攢錢買iPhone 8

5月3日,蘋果發布了新一季的財報,iPhone手機銷量為5076萬台,儘管整體營收和利潤均有提升,但是銷量卻同比下滑了,特別是在大中華區的營收下降了14%,是財報唯一呈現負增長的區域,也是連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