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謀已久的印度要用這種方式逆襲中國手機產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些年中國手機行業頻頻向印度發力,

在2014年第一季度時中國品牌僅占據一度市場約7%。

但到了2017年 占據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高度百分之54%市場份額。

在印度排名前五,而在市場份額排名前5位的手機生廠商中有4家中國品牌。

而2014年曾占據49%市場份額的印度手機品牌 到了2017年已經暴跌到16%

但所謂的印度手機品牌實際也是中國的產物

在這些手機品牌的背後是中國完整而發達的手機產業鏈條。

要麼完全是中國設計製造貼上印度品牌,要麼就是從中國進口手機零部件組裝,事實上就是為中國打工。

但是作為一個一直有著 大國夢 的印度,怎麼可能甘心處於手機價值鏈的下游為中國打工呢。

他們早就提出了印度製造,來對抗中國製造。

起先印度政府使用了關稅的手段。

多次提高手機及零部件的關稅

逼迫中國等國手機品牌及供應商將工廠搬至印度

2017年的12月 印度將手機的進口關稅由10%提高到15%,

2018年的4月份又進一步提高到20%。

在印度的頻頻提高關稅之下,中國手機品牌也不得不把工廠落地於印度。

到了2018年占據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名的小米,宣布在印度開建第三家工廠。

於此同時另外兩家中國品牌OPPO vivo也宣布在印度開建第二家工廠。

而OPPO兩家工廠建成之後,每年將會生產6500萬台手機。

在手機廠商落地印度的同時,一些手機配套零部件公司也開始落地至印度。

如富士康、合力泰、光弘科技、歐非科技等中國手機供應鏈企業都開始前往印度投資建廠。

因為供應鏈大多都是跟著終端產品工廠走的。

手機廠商落地到了印度,相關供應鏈也必然會作為配套前往印度建廠。

以此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也就呈現了一種手機產業鏈向印度轉移的趨勢。

從中國手機製造的發展史來看,中國製造在改革開放後,首先通過來料加工起步,進而通過代工模式使相關產業的供應鏈轉移到中國。

在完整的供應鏈建立起來之後,中國品牌在中國扮演了「價格屠夫」的角色。

從低端到高端逐漸替代國外品牌。

實現另外意義上的進口替代。

而在中國國內市場發展壯大之後,中國的品牌就開始走向海外市場。

印度這樣也是想重複中國的路發展之路,從低端到高端搶占市場。

作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手機生產國。

印度也慢慢的學起中國的這一方法。

雖然印度與中國相比從產業鏈到品牌相差的距離還有些遠,但是印度已經通過政策手段,迫使手機產業鏈向印度轉移。

再加上印度與中國一樣都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國內市場。

一旦印度建立起手機產業鏈,印度再扮演起「價格屠夫」的角色逆襲中國手機品牌並非不可能。

而再由手機產業擴展到其他產業。

重複中國製造的光榮也並非不可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印度智能機行業:把中國走過的路再走一遍

似乎沒有什麼地方的手機廠商能像國產這樣擁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從蠻荒時代的學步兒童,幾年間就成長到主導世界智能機行業的巨頭企業,綿延不斷的生命力也將他們在國產市場漸趨飽和之後推向了全球這個更大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