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單方面宣布獲勝,與小米「10億賭約」到底真相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3年,雷軍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稱「格力必輸無疑」;

2014年,雷軍在央視《對話》欄目中表示,「再過一、兩年格力就輸了」;

2014年,在全國兩會上董明珠稱,「5年後,他會輸給我10億元,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2017年,董明珠在上交會開幕論壇上再提起賭局稱,「明年就要見分曉,我已經認定過了,沒問題」。

談到「10億賭約」,不得不說董明珠和雷軍深諳營銷之道。

自從2013年董雷二人在央視這個大平台上立下賭約,這5年來,時不時就要拿出來「炒作」一番,「隔空喊話」成為主要二者主要交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話題一出,引發各路媒體和吃瓜路人一陣高潮,細細一想,這簡直是「三贏」,董雷二人有了曝光度、媒體有了閱讀量,而吃瓜路人有了滿足感。

現在,「10億賭約」到期,不論是媒體還是路人都在期待著一個最終的結果,董明珠和雷軍到底誰能贏?

而在最近的企業家領袖年會上,似乎有了答案,董明珠稱:「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

董明珠有何底氣?在當天的主題演講環節,董明珠宣布,2018年格力的營業收入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今年的營業收入增長超過500億元。

而在今年9月份,格力已經完成了去年全年的營業額,去年全年營收為1482.86億元。

這樣看來,格力今年營收達2000億元是個大機率事件。

再來看小米,在11月19日下午,小米發布了2018年Q3財報。

財報顯示,小米前三季度營收1304億元,與格力前三季度相差100億美元,而在最後一個季度,小米想要反超格力大致需要700億元

一、小米與格力的轉型之路

時間倒退回2013年,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那時,雷軍「口出狂言」,向董明珠宣戰:「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五年。

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董明珠不甘示弱:「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就賭10個億」。

當時,小米2013年全年營收不足300億元,而格力電器同年營收為1200億元。

格力電器全年營收約為小米的4倍,雙方差距約為900億元

5年過去了,小米和格力的營收差距越來越小,雙方這幾年的業務發展也越來越有重合。

先來看格力,早在2012年時,格力的空調營業收入占到產品營業收入的97%以上,董明珠意識到,要想有新的增長,必須找到新的突破口。

之後,格力開始尋求轉型,落實到具體的發展戰略上,格力在當年提出了「專業化中的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即:「加強產業縱深一體化,尋求橫向發展相關(製冷暖通設備)多元化」。

橫向上看,格力從家用空調延伸至冰箱、廚房電器等白色家電和小家電,涵蓋格力、晶弘、大松三個品牌。

同時從家用空調,延伸到商用和中央空調,包括光伏空調、能源網際網路,並提供智慧家庭的服務方案和技術方案,格力手機也是其中的一環。

縱向上看,格力向製造業上游的智能裝備、工業製品和模具領域拓展。

其中,僅智能裝備就涵蓋了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服務機器人等;模具包括了汽車模具、家電模具、高沖模具。

格力電器未來發展方向將集中在空調、高端裝備、生活品類、通信設備四大類,空調依然是第一重點業務。

但事實是,從去年年報可見,格力空調業務的收入占總營收的比重為83%。

雖然格力方面表示,智能裝備已經成為格力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但從其產品收入構成來看,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分別占總營收的1.55%和1.43%,對業績貢獻仍然有限。

而在轉型期中,在2015年,格力首次出現負增長。

那年格力的營收為1005.64億元,較上年下降28.17%;凈利潤為125.32億元,較上年下降11.46%。

董明珠還向外界透露了格力新瞄準的產業——晶片。

其甚至對外放話,即使花500億元,也要把晶片研究成功。

再來看一直在loT和開拓海外市場上狂奔的小米。

小米一直宣稱自己是網際網路公司,近幾年,小米在loT上持續發力。

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l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前三季度收入289億,超去年全年。

小米電視前三季度全球累計出貨量超過500萬台,第三季度全球銷量同比增長198.5%。

在今年11月的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雷軍表示,AI+IoT是小米未來10年的核心戰略。

根據小米最新公布的數據,目前小米IoT平台支持的設備達到了近2000款,智能設備連接數1.32億台,已經在消費類IoT設備領域排名世界第一。

除了布局loT,小米曾三度踏入空調領域。

早在2015年,小米便與美的合作推出一款青春版智能空調,售價2699元起,可與小米手環配合使用,對外打出的口號是「年輕人的第一台空調」。

當時並沒有在市場上帶來多大的聲響。

2017年,推出售價為4399元的智米空調,但由於定價過高,隨後智米空調也從小米商城下架。

在今年8月,小米推出售價1999元的米家網際網路空調。

資深產品負責人王堅認為,小米如此執著於空調很大原因是小米一直想要做白色家電,從而形成家電矩陣,而空調又是四大家電(空調、洗衣機、冰箱、電視)中盈利最高的,毛利率高達30%。

還有人認為,小米做空調並非要發力空調這個行業,更像是在補全它的產品線。

小米以手機起家,發展過程中逐漸推出路由器、小米盒子、小米電視、智能音箱與筆記本電腦等。

根據小米招股說明書介紹,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合作研發的產品包括手機周邊、智能設備及生活消費產品等三類。

除了布局loT,小米一直在為其產品開拓海外市場,去年末,小米官方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已經進入全球40多個國家與地區,並且在印度、新加坡、俄羅斯等14個國家都進入銷量前五的行列。

在印度市場,小米手機連續三個季度蟬聯第一,市場份額超30%。

二、小米或可逆風翻盤

那小米能不能反超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三季度是小米今年營收最高季度,財報顯示,當季小米集團營收5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49.1%。

其中,小米手機業務營收3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1%,智慧型手機銷量達3330萬部,較去年同期增長20.4%。

截止10月26日,小米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全年突破一億台,正式進入億級俱樂部。

除此之外,l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繼續保持高增長,貢獻收入1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8%。

該業務2018前三個季度總收入達289億元人民幣,已超去年全年的IoT及生活消費品總收入234.5億人民幣。

這麼看來,小米在第四季度持續發力,是有可能達到700億元營收

從財報來看,小米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手機業務,雖然當前,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確不容樂觀。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銷量總共為3.552億,同比下跌了6%。

這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

而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國的智慧型手機銷量已連續第六個季度出現下滑。

但是,在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的份額增長到了9.7%,達到了它的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小米繼續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市場,小米一直在努力增加它的市場份額。

它還開始進軍西班牙等歐洲市場。

它的紅米5A、紅米5 Plus和紅米Note 5仍然表現很好,紅米6/A/Pro升級版的銷量也在迅速增加。

而在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狂歡節,小米新零售全渠道銷售凈額達52.51億,並一舉攬下128項第一。

結語

「10億賭約」落下帷幕,有網友戲言:終於要結束了,兩人不花一分錢,打了5年廣告!

玩笑歸玩笑,賭局歸賭局,宣告勝利的董明珠表示,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

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網際網路的,屬於輕資產。

做實體經濟的格力這幾年一直在向智能家居發力,為自己尋找新的經濟增而長點,從線下做到線上,產品從空調到洗衣機、冰箱、電飯煲甚至到手機,還要研發晶片,做網際網路的小米也曾三度「插足」空調領域,二者一直在對方的領域相互試探。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小米和格力在智能家居領域或者其他領域走到了針鋒相對的局面,到那時,誰會更勝一籌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