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五大半導體廠商最新排名,蘋果入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

國外知名分析機構ICinsights日前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營收前十五的半導體廠商中,有八家廠商來自美國、三家來自歐洲、兩家來自南韓、台灣和日本各一家。

其中美國的廠商包括了2018年4月將總部搬回美國的新博通。

從下圖可以看出,這15家半導體廠商在今年一季度貢獻了891.2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6%;前十的廠商也貢獻了781.97億美元的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6.9%。

縱觀這些廠商,有1家是晶圓代工廠,四家是Fabless,其他10家都是IDM。

可以看到,現在的全球領先廠商中,IDM依然是占主流,就算把TSMC排除在外,那聯發科將會進入前十五,IDM占主流的局面還是不變。

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15的半導體公司中,有13家的營收同比增長了10%以上,當中更以英偉達的表現最為迅猛。

根據ICinsights的數據,英偉達2018年的營收同比增長了58%,達到31.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他們的收入只有19.65億美元。

另外,還有三家公司的增長超過了40%,分別是存儲三雄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

其他大部分公司的營收都在10%以上,除了高通和NXP分別以6%和3%的營收增長,排在15家廠商最後兩位。

從這些廠商的的營收和排名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半導體產業界的現狀

AI成為新動能,挖礦是X因素

從ICinsights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Nvidia是現在半導體領域的絕對明星。

而他們官方的數據也印證了這個事實。

日前,Nvidia發布了一季度的營收報告,收據顯示,他們第一季度營收為32.0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9.37億美元相比增長66%;凈利潤為12.4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5.07億美元相比增長145%。

英偉達官方的數據顯示,遊戲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占了公司近54%的營收份額,同比增長率也達到68%;而增長71%的數據中心業務貢獻的營收則達到創紀錄的7.01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AI和挖礦的發展。

首先是AI方面,依賴於擁有並行計算優勢的GPU,英偉達幾乎主導了現在的AI訓練市場。

這主要歸功於他們早些年的布局。

資料顯示,人工智慧專家Geoffrey Hinton的學生Alex Krizhevsky在2012年用GPU來做深度學習,並且取得了ImageNet大賽冠軍。

經過他們的評測,用GPU比CPU快60倍,這就開啟了GPU在人工智慧的廣泛引用。

看到這個應用爆發苗頭的英偉達隨即投入了數十億美金,加強其Volta架構GPU的研發。

從某個角度看,Nvidia是AI市場大熱里的最高枕無憂的贏家。

雖然現在英特爾、賽靈思甚至谷歌都在緊盯著英偉達的市場,但目前看來,他們都不會對英偉達造成威脅。

就算是剛剛更新到3.0版本的谷歌TPU,也不能撼動他的地位。

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的Karl Freund日前發文指出,谷歌研發的AI晶片---TPU,用途很窄,限於很小眾的利基市場。

而美國史丹福大學近來評測顯示,沒有單一解決方案適用於所有AI工作。

所以在雲端,由於需要使用多種模型和軟體,GPU必然是較佳選擇。

按照Freund的預期,谷歌仍會繼續購買GPU,處理不適合TPU的工作。

紐約時報最新一期的報導中也也強調,英偉達將很難被取代。

許多公司仍堅持使用英偉達的技術,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套技術十分熟悉,並且英偉達的 GPU 用途廣泛。

另一方面,挖礦也是成就英偉達的一個關鍵方面。

據外媒報導,英偉達預計通過加密貨幣的銷售收入將達到2億美元,數字的增長接近50%,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

但由於比特大陸等ASIC廠商的方案入侵,英偉達GPU在挖礦這個市場的影響力將會充滿了不確定性。

但英偉達和AMD已經從這兩個市場獲得了不錯的表現,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在AI方面持續。

至於遍地開花的端側AI晶片廠商,大部分是否會淪落到為英偉達們做嫁衣裳,那就說不定了。

但短期看來,這兩個市場對半導體廠商是極大利好。

存儲持續強勢,Intel也得服

上圖可以看到,除了英偉達外,存儲三雄三星、美光和SK海力士今年一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了43%、49%和49%,我們可以簡單看成,其實這是一個比AI更火熱的市場。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報告顯示,2017年,存儲器銷售額為歷年來新高,超過1200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總值的30.1%。

其主要原因,是DRAM(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和NAND Flash從2016年下半年起缺貨並引發漲價。

而上述三家廠商則是這兩個市場的主要供應商,這就讓他們在過去的一年內掙得盤滿缽滿。

ICinsights表示,三星一季度的營收達到了194.01億美金,和排名第二的Intel拉開了30多億美金的距離。

要知道去年Q1的時候,Intel營收還是領先三星10幾億美金。

而再倒回去二十多年,英特爾一直雄霸著全球半導體營收榜首的位置,這些數據和對比足以見識到存儲的威力。

三星電子一季度的財報也顯示,其半導體部門凈利潤同比增長了83%,其中存儲占了大頭。

據ICinsights統計得知,在今年第一季度,三星的存儲晶片營收占了整個半導體業務營收份額的83%,而在2017年和2016年同期,這個數據分別是77%和71%,,存儲對三星的業績日益重要。

同理地,美光和SK海力士也在存儲市場豬籠入水。

同樣受益於存儲的廠商還包括了WD/Sandisk和東芝。

據Gartner統計顯示,存儲市場2017年貢獻的營收已經過千億美元,這吸引現在的晶片廠商正在加強這方面的投入。

與此同時,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伺服器和物聯網等一眾新興應用的興起,存儲市場長期看好,我國也開始醞釀存儲國產化。

其中進展最快的是做NAND Flash的長江存儲。

今年以來,長江存儲多次對外表示,其耗資10億美元研發的32層NAND Flash將在今年年底實現量產,並開始小批量出貨;合肥長鑫和晉華項目的DRAM產品研發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但存儲三雄在這個領域建立的地位是短期內難以撼動的。

況且他們還在不停的擴充其產能,提升其技術,這對國內廠商來說,也是另一個挑戰。

況且根據根據內存專業調研機構集邦諮詢(DRAMeXchange)的最新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受持續漲價刺激,全球DRAM內存顆粒市場總收入環比增長5.4%,達到了創紀錄的230.8億美元。

NAND Flash雖然價格開始有所回落,且有疲勢,但存儲的威力還將持續。

雖然現在有很多分析師對這類產品的盈利持久性有所擔憂。

畢竟在過去幾十年里,他們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

但就目前看來,現在正在苦推3D XPoint的Intel,一定沒有預想過今天的局面吧。

蘋果進入前十五的背後

ICinsights的這個最新排行榜,蘋果進入前十五,雖然蘋果一直沒有對外公布其晶片的成本和營收貢獻,也沒有數據可以表明蘋果這樣自研晶片的方式,可以給他帶來多少的利潤提升。

但是蘋果的這次表現,讓筆者對整個半導體業界的轉變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過去晶片廠和系統廠各司其職的格局將會被打破。

為了成本和差異化,這些擁有大市場的廠商開始往上做晶片,這將會對現在的晶片廠造成挑戰。

以蘋果為例,過去幾年,這個移動設備巨頭通過推出自研手機處理器和GPU等各種晶片,正在一步步將那些他曾經的供應商趕上絕路。

而看到了這個趨勢的系統廠,甚至晶片廠,也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型。

大型的系統廠開始涉足晶片。

而國內的華為和海康威視就是當中典型的代表,前者通過海思生產其所需的各種晶片,後者CMOS傳感器也為其打造差異化的攝像頭解決方案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除了上述廠商外,谷歌、Facebook、微軟和阿里巴巴等廠商開始成為晶片的新玩家。

這些籠絡了大量用戶的網際網路廠商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多差異化的服務,同時節約成本。

開始走上了ASIC道路,另外還有很多廠商也就蠢蠢欲動,這鐘轉變勢必削弱他們原本供應商的市場份額。

新趨勢也正在吸引MTK加大在ASIC業務的投入,力求在後智慧型手機時代尋找新的成長空間。

記得在十幾年前,很多系統廠商都有晶片公司,隨後就都分離出來。

例如NXP是從飛利浦分離出來,英飛凌是從西門子分離出來。

但現在似乎又開始回到了以前的年代。

這個榜單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觀察,那就是高通營收同比增長只有6%,位列所有前十五名廠商中的倒數第二,只領先於他們正在收購的NXP。

在過去的十年里,高通憑藉移動晶片和專利授權兩項業務,吃盡了智慧型手機發展紅利。

但他們的經營模式在過去幾年裡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質疑,還有去年飽受蘋果拒支付授權費,博通惡性收購等事件影響,還有後來的一系列後遺症。

高通現在面臨著近年來最大的一個挑戰。

能否成功收購NXP,就成為他們扭轉乾坤的一個關鍵。

其他廠商,基本上都是產品線廣,且在某個領域擁有獨到優勢的半導體玩家。

雖然成長沒大起,但也穩步上升。

我們熟悉的那個半導體格局,還將維持多久呢?

文/半導體行業觀察 李壽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紅利結束!2018年開始DRAM價格將下崩

近日,小米、魅族、樂視等多家手機廠商相繼宣布為其手機產品調價,漲幅從幾十元到近千元不等。此期間,存儲晶片也迎來了一波「漲價潮」。據統計,第1季DRAM報價較去年第4季上漲26%,更較去年同期成長...

內存銷售額創紀錄背後的喜與憂

根據IC Insights的最新數據顯示,DRAM和NAND這兩種內存類型的銷售額在今年將創下歷史新高。但是故事的主角已然不是本該作為中流砥柱的技術,而是價格。當手機廠商供應鏈缺貨的消息一波波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