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真實的聯想還有多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一則宣稱聯想「取消了所有和華為的訂單」,「幫美國打擊華為」消息在網上引發爭議。

對此,聯想和華為方面都已經做出回應,均表示這是一則謠言。

今日凌晨,官微「聯想集團」發文《聲明:聯想未向華為斷供》,稱未向華為斷供,並已經對謠言傳播者連夜取證,將訴諸法律手段,追究造謠者責任。

聯想還在聲明中表示「華為是聯想PC和服務的重要客戶,我們將在嚴格遵守聯想業務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及合規條例的基礎上,持續向華為銷售產品和服務」。

在聲明的最後,聯想表達了對華為的支持:「多事之秋,共度難關!」

根據環球時報的求證,華為也表示,聯想對華為的辦公電腦和伺服器停止供應的消息是「謠言」。

「謠言」的起因是知乎網的一個提問。

隨後知乎認證為「香港科技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博士」的「灰機」發文稱「已經證實,率先斷貨」,經各大平台的廣泛傳播,在全網掀起了一波「黑」聯想的熱潮。




聯想的官方聲明發布後,知乎造謠「聯想斷供華為」者發文道歉,「灰機」在文中表示,「我的回答確實建立在單方面消息渠道基礎上,且在未完全證實事實的情況下輸出了情緒,讓問題向更激化的方向發展」。




2019,聯想「拚命洗白」


從「美帝良心想」風波,到產品召回中的「各種門」,聯想一路被「黑」,去年媒體「翻」出的5G 投票事件可以說直接把聯想從「小眾黑」推至「大眾黑」,在中美貿易關係的特殊環境中,華為和聯想似乎站在了民族企業的正反面。

今年開始,聯想再也按捺不住,頗有一番為自己「正名」的氣勢。

在996刷屏之際,5月1日聯想集團官方微信推送了一篇《聯想沒有996》的文章,除了表達對996的態度,文中還表示這幾年裡聯想面臨了無數的挑戰,也曾步入低谷,有過大幅虧損,有過業務低迷,有過架構重整,但在聯想人的努力之下,聯想已經重新回到了巔峰。

而評論區卻迎來了一片對聯想的質疑。





評論區此役戰罷,聯想公號緊接著在5月5日推送了題為《保持思考,青年不老》的文章,對2006年到2018年的聯想一系列「負面」信息進行了集中回應。


針對以上這些「負面」信息,聯想回應稱,所有「海外召回,中國不召回,還振振有詞的拿民族主義做藉口的信息都是假的」。

聯想還表示,「在這個職業做號公司和水軍公司不停製造碎片化信息的時代,思考是最寶貴的技能。

這次,評論區依舊是硝煙四起。



在評論區,對於諸多「聯想黑」,聯想集團也進行了「小長文」式的直接回應,這場被稱作「堂吉訶德大戰風車」式的論戰引起了外界的極大關注。

5月16日,聯想又直面回應最受爭議的5G投票事件,推送了名為《解密那場不存在的聯想 5G 投票事件》的文章,直指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上最大規模的謠言之一。

文章稱,所謂的「5G 投票事件」是一次系統化的輿論攻擊,攻擊者通過對 2016 年 3GPP 組織的 86、86b、87 次會議多次扭曲/捏造及信息屏蔽,藉助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的輿論環境,憑空製造了一個聯想以關鍵一票幫助高通拿下 5G 標準,出賣國家利益的謠言。



外界質疑的聯想,和聯想自己口中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聯想?此次的斷供風波被證明是謠言,之前的種種「聯想黑」,真假幾何?或許我們現在還無法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但是從今年以來,聯想至少開始正式公開回應各種質疑,也許在一問一答中,公眾會離真實的聯想更近一步。



聯想——「昔日的民族企業」


在聯想的被黑史中,可能確實存在被誤解的情況,但從目前公眾的反應來看,似乎不論聯想如何解釋,都很難扭轉公眾對於聯想的「刻板」印象。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聯想被黑最關鍵的原因可能不在於具體事件本身,而在於聯想正在失去消費者的心。

成立於1984年的聯想集團,曾經的全球PC界NO.1,曾經的中國科技名片,如今正在墜落。



就在去年的5月4日,香港恒生指數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聯想集團將被剔除出恒生指數成分股。

從2013年3月被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到被踢除,聯想集團股價下跌了56%,而恒生指數在這期間上漲了接近50%。

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質量差、低配高價,成了網上挖苦聯想的一個常用語。

但曾經的聯想,並不是這樣。

1994年12月,聯想在北京舉行十周年慶祝大會。

那一年,依靠初創十年的「技工貿」黃金期,聯想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突圍,躍居國內計算機業老大。



在大會上,柳傳志發表講話,他說,我們國家正面臨著關鍵的歷史發展時期,「控制得不好,市場打開了卻沒得到應得的東西,反而湮沒了弱小的民族工業,甚至會在某個領域處於受制於人、任人擺布的境地。

1993年中國降低電子產品關稅,國貨壓力劇增,本就不多的幾家國產電腦廠商基本都放棄了自有品牌。

柳傳志面見時任電子工業部長鬍啟立,痛陳「如果我們也放棄聯想品牌微機,可能國產微機就不存在了」。

他說聯想「咬牙堅持也要扛起民族產業的大旗」。

這番壯舉很快出現在《人民日報》的版面上,國家政策和國內消費者也都做出反應,聯想國內營收隨後連續兩年實現超過100%增長。

更多行業信息,盡在財經秘書~

同樣在那一年,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最後一次嘗試推動聯想投身「中國芯」研發,但未獲柳傳志批覆。

1999年,隨著倪光南的離開,聯想正式走上了「貿-工-技」路線。



與「中國芯」失之交臂


業內人士認為,聯想的問題是它太注重「貿」而落下了研發,結果自廢武功,可惜了先天優厚的技術家底。

一家高科技公司,終究不能只會賣電腦。

十年後,2004年柳傳志公開宣布「聯想貿工技積累已夠,將嘗試技術突破」。

但讓聯想重拾曾經的研發基因和熱情,並不容易。

楊元慶2001年接班,這個曾經的銷售奇才在營銷模式上創新迭出,但對技術研發卻不怎麼得心應手。

在是否勝任總裁兼CEO的爭議中,楊元慶開啟「買買買」模式,希望靠併購彌補技術劣勢。

2004年起,聯想先後買下IBM的PC、X86伺服器業務和摩托羅拉移動,為此耗費大量現金流,也換回一點市場,但始終沒能帶來多少技術突破。



倪光南在2005年撰寫的《柳傳志的「貿工技」耽誤了聯想7 年》一文中,說到,聯想現在的核心業務是PC業務,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PC的核心技術已集中於晶片和軟體,PC業務已逐漸從高技術、高利潤走向低技術、低利潤。

對於大規模、低利潤行業來說,它顯而易見的風險是難以抗拒市場的變化。

聯想近些年雖然通過收購方式獲得一時的技術專利,但是在移動互聯技術一日千里的當下,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技術儲備難以更新換代,買來的技術很快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優勢。

而自主技術的獲得除了自主研發外,別無捷徑。



近兩年,聯想的研發投入有所增加,但也徘徊在3%上下,這與華為動輒超過10%的研發收入占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因此,曾有媒體調侃聯想是「摳門的聯想」。

是聯想不重視研發,不想投入嗎?事情並未完全如此。

據彭博社報導,聯想在2020年前需要償還30億美元的債務。

從還債的角度考慮,「為了保護利潤」,技術研發的投入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盯著財務報表的楊元慶也無可厚非。

只是和1994年充滿「血性」的聯想相比,消費者難免會失望;當初和「中國芯」失之交臂的聯想,又是否後悔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聯想嚴正聲明:未向華為斷供!

昨晚,聯想「斷供華為」的消息引起多方關注,有媒體稱,華為內部人士表示,之前公司基本全都用的聯想電腦,但現在內部設備採購頁面,聯想設備已全部下線。今天凌晨,聯想發布正式聲明稱,從未斷供華為,不明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