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的手機AI,或將是智慧型手機的新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蘋果先後發布了搭載神經網絡模塊的手機晶片,引爆了移動端人工智慧(AI)晶片的大討論。

這些討論聲可以總結成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聲音樂觀開放,認為手機端的人工智慧可以提升用戶體驗;另一種聲音保守謹慎,認為手機AI是噱頭大於實用價值,主要理由是,手機AI除了提升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的效率,還並未見到其他創新性應用。

而且,集成AI處理單元的SoC不僅會增加成本,自身的面積也會變大。

對手機AI,我的態度屬於第一種樂觀派。

當前手機AI正處於起步階段,輿論和資本呈現一定的泡沫化屬正常現象。

手機AI雖然有營銷的成分,但不能忽視其實用價值和潛在能量。

首先,手機AI可以刺激消費慾望。

智慧型手機已經陷入同質化泥潭,手機廠商在常規升級和微創新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智慧型手機潛在的產品形態演化方向,突破同質化建立差異化優勢。

手機AI是目前比較火的差異化方向,在特定的場景下,確實能改善用戶體驗,可以刺激用戶的消費慾望。

其實,很多消費者對手機AI到底是幹什麼的並不是很清楚。

不過,在手機AI的概念打響之後,潛意識裡會認為『有』勝過『無』,即便性能過剩。

這也會這也會加大手機廠商採購集成AI晶片SoC的積極性,因為站在『無』的角度解釋『有』的冗餘,往往沒有說服力。

其次,手機AI有助於提升用戶體驗。

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核心技術,包括模型訓練和結果預測,不同於普通的計算,人工智慧的模型訓練和結果預測需要很高的內在並行度、大量的浮點計算以及矩陣計算,專用的AI處理模塊在處理人工智慧計算時效率更高,這在雲端的人工智慧技術上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

主流的雲端人工智慧晶片,比如英偉達的GPU、谷歌的TPU、微軟的FPGA,已經得到廣泛認可。

與雲端類似,終端側的AI晶片在處理人工智慧相關的任務時同樣可以發揮更高的效率。

目前,手機AI在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方面的優勢已經開始顯現,可以在人臉識別、場景識別、實時翻譯、虛擬助手、自然語言處理等應用場景,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而且,藉助手機AI,一些人工智慧計算可以直接在終端側完成,不必將數據傳到雲端伺服器運算後再回傳至手機。

這不僅能提高效率,而且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仍然有效運行。

這還僅僅是開始,隨著手機AI計算力向第三方開放,手機AI的潛力也將大幅釋放,一方面,對現有應用進行升級,體驗更好;另一方面,還將創造一大波全新體驗的AI應用,AR增強現實或許會借著手機AI迎來一波發展浪潮。

再次,手機AI晶片將快速普及。

蘋果和華為是這波手機AI熱的直接推手,華為海思麒麟970處理器集成了NPU,其中內置了寒武紀的人工智慧IP,蘋果發布了自主研發的A11仿生神經網絡引擎。

而手機晶片界的霸主高通在手機AI方面同樣蓄力已久,去年發布了驍龍NPE(神經處理引擎)軟體開發包,可為App提供AI功能,今年收購荷蘭深度學習初創公司Scyfer,投資神經科學初創公司Brain Corp。

從高通頻繁的動作來看,高通必然會推出集成AI晶片的SoC。

據傳,聯發科已完成了手機晶片內置AI運算單元的設計。

幾大晶片巨頭共同發力手機AI晶片,將快速推進手機AI晶片的普及。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預測,到2020年,搭載獨立AI晶片的智慧型手機將超過1/3。

除此之外,谷歌和Facebook都在推進神經網絡在手機中的應用,安卓副總工程師Dave Burke透露,谷歌還將發布手機版人工智慧學習系統TensorFlow Lite,允許開發者運用谷歌機器學習開發手機App。

硬體和軟體的快速普及將進一步豐富終端側AI生態,為第三方開發者賦予更多的能量。

手機AI的到來為智慧型手機開闢了新的方向,在晶片廠商、手機廠商、消費者、第三方開發者的共同推動下,智慧型手機或將快速邁入人工智慧時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