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熄燈工廠」來襲,勞動力陷入失業恐慌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車間沒有開燈,流水線空無一人,機器孤獨運轉。

聽起來是不是很科幻?這種場景已是現實。

最近,富士康高管陳冠棋在一次科技論壇上,向外界展示他們的「熄燈工廠」。

(新京報,5月29日)

富士康這種「熄燈工廠」的背後是智能製造在發揮作用,即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來控制產品生產。

陳冠棋在接受採訪時說到:「我們需要一個軟硬整合、實虛結合的解決方案,具體來講就是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結合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所打造出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

」可以看出,富士康正在發展其製造業的自動化上下了很大功夫,據富士康集團官方宣布,將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大約3.4億美元。

「熄燈工廠」是富士康的必然選擇

富士康的「機器換人」其實規劃已久,早在 2011就開始年宣布投入「百萬機器人」計劃,並有意識培養員工轉型。

「機器換人」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首先是針對過於危險的崗位或員工不願從事的工作設置自動化工作站。

第二階段是實現整個生產線的自動化。

第三階段則會實現整個工廠的自動化,只保留少數人類員工負責監督、測試及視覺檢查工作。

現在看來,富士康機器換人已進入第三階段,並仍在穩步推進,富士康的機器人時代指日可待。

事實上,富士康大規模投資人工智慧,無論是從從成本還是市場發展趨勢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必然選擇。

自2010年以來,富士康公司的勞動力成本增長超過一倍,員工人數曾一度達到130萬,是全球員工人數最多的公司之一。

在2003年到2012年期間,由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迅猛發展,富士康公司的營業收入的漲幅比較穩定,一直維持在兩位數。

但是自2013年開始,智慧型手機與PC市場的表現並不樂觀,電子產品的訂單及價格逐步縮水,富士康公司難以維持從前輝煌的收入漲幅。

因此,一方面,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減少員工數量或彌補用工空缺,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目的就是減少公司開支,提高公司利潤。

並且,工業機器人在工作效率上也更有優勢。

機器代替人工能夠替代並解放一部分員工到更為複雜的工作崗位上,不僅公司員工的質量得到了保證,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富士康率先在企業里實施了「機器換人」後,員工從最高峰減了一半,但產能反而增加了一倍。

顯然,實現同樣的效益,工業機器人的維護成本遠遠低於人力資本。

另一方面,工業自動化及產業轉型升級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發展戰略,自動化是大勢所趨。

在網際網路業態下,電子智能必然朝著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是實現智能製造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應用機器人的研發速度也在加快,例如在2017年6.18期間,一則京東無人車在校園裡派送快遞的新聞刷爆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關注,這些都預示著,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已近在眼前 。

機器人與人類「爭搶」飯碗?實際上是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

不可否認的是,機器人時代的逼近意味著大量勞動力的失業,特別是從事偏機械性勞動(即簡單重複勞動)的低學歷勞動者,但是,沒有必要對此產生過度恐慌。

因為,機器人替代的是簡單重複勞動,這種替代對人類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以人才為重的21世紀。

低端的工作占有過多的勞動力實際上是一種浪費,更何況當前世界勞動力人口已經在下降,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生育率普遍低下、人口結構老齡化一直是困擾他們的問題,中國也正在面臨相類似問題。

在勞動力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時,如何提高勞動力整體質量變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礎的崗位被人工智慧替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卻是解放了一部分生產力。

雖然短期來看的結果是一些員工被迫失業,但是人工智慧的興起必然會創造出一些新的崗位,相比之前,這是更加蘊含技術,需要能力的崗位。

短暫的結構性失業勢必會催生更加高質量的勞動力的出現,因為對於以前失業的人來說,他們必須學習與新技術、新產業相匹配的新技能,才能重新獲得工作。

最終的結果,是人力資源的整體技能素質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時產業結構也漸漸完成升級。

因此,雖然人工智慧正在滲入人類工作領域並與人類「爭搶」飯碗,但是,不要低估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即使真到了機器人取代普通工人的時候,社會上肯定會有更多依舊依賴於人力的工作。

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會湧現新興的行業和與之配套的新興的職位。

畢竟,技術發展的作用是解放生產力,讓勞動力去從事更加高收益的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