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確實值得追求 只要別玩成下一個噱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SoC,Systems On a Chip,是手機硬體中的靈魂,它往往決定了這部手機的整體定位檔次和目標人群。

如果問大家,中國手機廠商要不要追求自主研發晶片(SoC),相信有頭腦的小夥伴都會說:「當然要,想做到行業上游,必須走晶片自研。

」晶片大戰早在幾年前就已拉開帷幕,中國廠商同樣也在為這場大戰做著準備。

晶片上的科技風暴

談到電腦的核心,那當然是CPU了,圍繞著CPU,再加上顯卡、內存、存儲等等,就組成了決定電腦功能的內部系統。

而手機之所以能從十幾年前複製粘貼都做不了到現在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靠的就是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

SoC,全稱Systems On a Chip,通常譯作片上系統。

它將多項、甚至所有功能——不光是CPU和GPU——都集成到一片小小的矽上。

我們所說的高通驍龍6xx、8xx,英偉達的Tegra 4、Tegra K1、蘋果的A9、A10等等都只是系統部件打包封裝(SoC)後的總稱。

SoC里都集成了哪些東西?以高集成度的高通SoC為例,有AP/CPU(Krait),GPU(Adreno圖形處理),RAM(運行內存),Modem(通信模塊),ISP(圖像處理),DSP(數位訊號處理),Codec(編碼器)等等等等。

如果說中央處理器(CPU)是大腦,那麼SoC就是包括大腦、心臟、眼睛和手的系統。

SoC在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集成了超過10億個電晶體(iPhone 7的A10晶片集成了大約33億根,華為的麒麟960據說有40億根),幾乎是集成度最高的元器件,也是手機產業高端中的高端。

世界通訊巨頭和硬體巨頭在這個領域競爭,經過好幾輪的淘汰與廝殺,安卓方面如今穩穩地掌握市場的是高通、聯發科、三星和華為海思;iOS方面蘋果從 iPhone 4開始堅持自行打造A系列處理器,僅用於自己的設備。

為什麼要做出自己的晶片

此前網絡上有一股聲音,認為手機晶片在成本中並不占據大頭,占大頭的元件是主螢幕+觸摸屏,但是研發晶片卻需要巨大的投入,研發的周期非常長,很多人覺得這是國內沒有必要砸錢砸精力去折騰自研晶片,普通消費者也不會去關心你這個晶片到底是誰家的,努力了可能還沒有回報,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晶片確實是卡住國產手機行業向頂級梯度發展的一道重要門檻。

關注這方面資訊的朋友可能還記得,2015年年底,驍龍820處理器發布前夕,三星S7以及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的一眾國產手機,在驍龍820的「首發」之爭中爭的頭破血流,誰都想要拿高通的高端晶片作為新產品的宣傳亮點。

手機廠商等別人的處理器等到憋死,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到現在依然如此。

你看,想要變強,得依賴別人發布產品。

想要更強,那只能等待驍龍下一代產品的發布,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發布,也不知道性能究竟如何,甚至還有可能像趕工研發出的驍龍810一樣,把國產手機都坑慘了。

反觀全球手機廠商都緊盯不放的蘋果,蘋果是在ARM構架上定製最徹底的廠商,A系列晶片從4代到現在的A10,發展可說是呈指數級別的。

正因為晶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蘋果公司每年都能夠在他們的新手機上增加新的功能,每年都有亮眼的性能提升,許多值得評道的新特性,而晶片的性能提升會讓用戶對iPhone、iPad產品更為期待。

這怎麼能叫人不羨慕?但如果沒有自己的晶片,又怎麼羨慕得來?

2016年下半年,手機工業發展20年來第一次遇到了漲價,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都在漲價:螢幕、內存、存儲,還有與攝像頭相關的所有器件都在漲價。

再加上人民幣的貶值,對國內手機行業的壓力巨大。

高通、MTK、三星等廠商的手機晶片經常被「限量供應」而導致缺貨,或限於「專利費」風波而被迫提高產品價格,而所有這些後果都要消費者來承擔。

對於終端廠商來說,成本大幅提高,但是在市場端又不能輕易漲價,表面看著好風光,但實際上辛辛苦苦一整年,全替上游廠商打工了,根本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

如果不做自己的晶片,國產中高端手機不僅會在性價比優勢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遠走不到更高的行業位置,永遠受制於人。

中國芯的艱難反擊戰

國內手機廠商中第一個打出中國芯旗號的是華為。

華為作為一家電信行業的巨頭,在SoC方面幾乎是從零起步,從2004年10月專門組建手機晶片研發隊伍,到五年後推出第一款智慧型手機晶片——Hi3611(K3V1),但由於第一款產品不是很成熟,最終並沒有市場化。

一路跌跌撞撞,承受了很多質疑和唾罵之聲才走到今天。

2014年6月,華為第一次讓麒麟晶片達到行業中高端水平,自此以後,華為的處理器迅速發展,開始出現在自家更多的產品中,直到2016年10月麒麟960的發布,讓華為的處理器真正達到行業尖端的水平。

麒麟960的具體參數性能我們在這裡不再贅述,可以說這款國產手機晶片整體性能絲毫不輸同樣定位的驍龍821、三星Exynos8890和蘋果A10,這麼多年辛苦,總算是拼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也是因為有了自研晶片的底氣在,華為近年的旗艦新品總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存在。

2017年巴塞隆納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華為推出配備麒麟960處理器的P10/P10 Plus,讓老外們也流露出驚艷的眼神。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艷華麗。

然而當初安的芽,卻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和浸透著奮鬥的淚泉。

華為的成功先例加上競爭的逼迫,也在刺激著其他國內廠商走上自研晶片的道路。

2月28日,小米發布第一款自主研發的SoC——澎湃S1。

作為第一代自研處理器,澎湃S1沒辦法跟現在市面上的高端處理器相比較,定位比較清楚,就是一款中端產品。

接下來小米要交的「學費」,可能不會比華為少,甚至走得要比當年的華為更加艱險。

不管是不是「米粉」,澎湃S1的亮相值得讓我們為它高興,這至少說明國內還有企業在追求核心技術創新,而不是甘於走在別人屁股後面。

但澎湃S1是在小米購買聯芯科技相對完整的SoC設計方案基礎上誕生的,所以研發過程比較順利。

S1之後,小米還要打造更高一級的晶片,這才是真正的開始。

晶片不是救市神 別過分「加熱」

如今的手機商業營銷都必須以堆高性能來製造亮點,毫無疑問,國產晶片不管性能如何,都會被拿過來粉飾粉飾,然後在「吸睛「上面大作文章。

自主研發晶片是追求沒有錯,但晶片不是靈丹妙藥,不是有了晶片,中高端手機廠商就能高枕無憂了。

雷軍自己在澎湃S1發布會上也說過這樣的話:做技術是一方面,怎麼把技術變成第一生產力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還是舉個栗子(但舉的是蘋果)吧:iPhone 7里的A10是蘋果設備的第一顆四核晶片,但是安卓這邊,八核晶片都用了好幾年了,可以說蘋果晶片理論上並沒有同時期安卓陣營的晶片強悍。

但蘋果的iOS系統經過深度優化,在A系列晶片上運行良好,一套封閉體系使其能夠完全按照iPhone、iPad設計上的需求,做到真正的軟硬體結合,這也是為什麼搭載iOS系統的iPhone為什麼長期使用依舊流暢,全部手游滿幀通吃的終極原因。

中科院「龍芯」 CPU首席科學家胡偉武曾經很有針對性地提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並且有世界第一的CPU,但更重要的是,誰先建立起生態圈。

」產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競爭的核心不再是掌控技術本身,而是能否控制產業生態,這其中牽扯著很多方面,包括聚攏起來的供應鏈,包括軟硬體一體化,還包括軟體層面對晶片性能的全面發揮與表現。

在這方面,中國廠商還差得很遠,實現晶片自研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但打開這扇大門之後,又是一座接一座高山。

哪一個行業,又不是這樣呢?

國內廠商有機會讓晶片和手機一起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逐漸提高軟硬體一體化的程度,打造出能夠完全發揮出硬體性能來的軟體系統,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優勢。

當然,把眼光放開闊一點,處理器方面有華為和小米,而其他國內上游供應鏈廠商也在積極的努力。

在面板方面,現在國內的京東方、和輝、天馬都在積極的開發AMOLED面板。

存儲方面,長江存儲去年也正式成立,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也正式開工。

這些都將會給國產手機廠商帶來更多的選擇。

從起步到成熟,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如果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看待整個國產元器件廠商正在大力追趕這個事實,就會明白:中國芯只不過是浩瀚挺進的產業大軍的其中一支隊伍。

我們給中國芯一點掌聲,也給它一點降溫的空間。

文章出處:威鋒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萬眾一「芯」 手機廠商們的處理器之路

手機處理器就是整部手機的大腦,對於手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今年已經發布的旗艦手機當中,大家都紛紛爭搶高通驍龍835這款處理器,但是除了三星以外,其他手機廠商並沒有得到充足的供貨,這種受制於人的...

研芯之路漫漫,華為做到了!小米能成功嗎?

眾所周知,晶片研發是一個技術活,不僅需要強大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還需要數以億計資金的持續投入,其研發周期註定漫長而久遠。這裡我們主要談一談手機晶片的研發,手機晶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體,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