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口管制」霸凌世界,遇到中國為什麼註定失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正以打壓的方式,為中國晶片產業又加了一把火。

來源:正解局


前腳剛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後腳又將禁令延遲90天實施。

美國的反覆無常,讓人有點看不懂。

實體名單也好,禁令延遲也罷,背後都源自出口管制制度。

關稅與出口管制,是美國霸凌世界的兩隻大棒。

國人熟悉關稅制度,卻對出口管制知之甚少。

今天,正解局介紹一下出口管制,並解釋美國用出口管制打壓中國科技為什麼註定失敗。

1. 範圍廣、威力大,霸道的出口管制

美國的出口管制起源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冷戰期間,美國禁止任何軍事和政治上有戰略意義的物資出口到社會主義國家。

這個時候的管制,幾乎等同於禁運。

冷戰結束後,隨著國際政治環境的改善,美國逐步放寬了出口管制以促進貿易,但其核心內容,仍然是限制或禁止任何人或公司與特定國家或特定公司進行和管制物品相關的交易。

出口管制,顧名思義,就是對出口進行管制。

看似簡單,實際上要複雜得多。

比如「出口」一詞,就有三層含義:

出口:以任何形式向美國境外傳送物資(物品、軟體、技術),包括轉移和運輸再出口:從非美國國家再次向另一個非美國國家傳送物資視同出口:在美國境內向非美國人員轉移或傳送物資

前兩個很好理解,第三項很特殊了,意思是,你在美國把一項技術轉交給一個外國人的話也構成出口。

舉個例子,你在紐約,把一個技術資料給了一個俄羅斯人,這等同於出口到俄羅斯,也在出口管制範圍內。

美國產業安全局出口管制審批流程圖

美國出口管制的霸道之處在於,出口的「轄區」並不一定非要離開美國,出口的「產品」也並不只限於美國產品。

也就是說,美國的出口管制對外國公司和外國產品同樣也具有法律效力——

交易標的物位於或源於美國運輸途徑美國有超過特定比例的美國成分(約為10%或25%)屬於直接採用美國技術或軟體生產

如果外國產品,符合上述條件之一,甭管是不是美國產的,在南極還是北極,美國都有權管轄,就是這麼霸道。

以上只是從「範圍」和「對象」兩個維度簡單介紹了美國出口管制(詳情可查詢美國商務部官網https://www.bis.doc.gov/),出口管制範圍之廣、威力之大,可見一斑。

美國商務部官網截圖

此前,中興公司受到出口管制的處罰,就是因為它涉嫌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令,向伊朗出口了含有美國產品的商品,因而受到了嚴厲制裁。

這個代價,是極其慘痛的。

2. 濫用出口管制,給予中國「特殊待遇」

美國出口管制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確保領先地位和技術優勢,本無可厚非。

但是,出口管制逐漸演化成為實行霸權和維護地緣政治的工具和手段,有濫用之嫌。

特別是最近幾年,美國出口管制針對中國日益嚴格。

國家分析,在所有部門的整合清單中,中國受到管制或制裁的機構和個人高達302項,僅次於俄羅斯。

與之對應,印度、德國和日本受管制數量均不超過30項。

不同國家在《整合篩查清單》中的實體數量(左)

和在BIS管制清單中的實體數量(右)

進口商品分析,2016年中國對美國進口的1150億美元商品中,有22.7%受到了出口管制條例的監控,這一占比遠高於世界平均的14.3%。

2016年受管制產品在美國全部出口中的比重(左)

和對華出口的比重(右)

「出口許可證」申請分析,中國申請許可證的獲批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申請許可證的審理時間,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出口許可證」申請通過率(左)

和平均審理時間(左)

由此可見,在出口管制上,美國給予了中國「特殊待遇」。

這一點,在華為事件中尤為明顯。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把華為加入「實體清單」。

這也意味著,華為只有獲得許可證,才能獲得出口。

然而,美國商務部下達禁令,並沒有明確的證據,依據的只是司法部對華為的指控。

這和「莫須有」沒有什麼兩樣。

同時,川普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只要美國商務部認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就可以禁止涉及到美國信息技術和服務的商業交易。

這樣的目的,無非是降低出口管制的實施門檻,以國家安全之名,行出口管制之實。

出口管制變成了一個筐,只要看中國企業不順眼,就往裡面裝。

3. 打壓中國科技, 美國註定失敗

無論是加征關稅,還是出口管制,美國針對的不是中國的中低端製造,而是「中國製造2025」中的高科技產業。

美國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打壓中國科技,阻止中國崛起。

從作用上看,出口管制比加征關稅,威力更大,影響更深遠。

加征關稅,削弱的是產品的價格優勢,出口管制,摧毀的可能是產品本身。

那麼,美國用出口管制打壓中國科技,會得逞嗎?

當然不會。

其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註定美國搖擺不定。

正如我在《痛的不只是華為,這家西方公司卡住中國晶片的脖子》(回復關鍵詞「光刻機」獲取文章)一文中分析,只有強者才能制定規則、參與遊戲、分享利益,這便是晶片行業的最大秘密。

美國無疑是晶片行業的強者,制定遊戲規則,獲取最大的利益。

但須知,美國獲取最大利益的前提是,其他人陪它玩這個遊戲,也分得一部分利益。

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相當於將華為踢出了遊戲。

華為出局,美國企業也深受其害。

2018年底,華為公布的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其中美國有33家,占比最高。

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當日,華為的美國供應商股票應聲而跌,甚至有營收高度依賴華為的公司股價跌逾兩成,元氣大損。

華為供應鏈上的美國企業

這些企業損失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必然影響美國的決策。

5月21日,美國商務部為華為提供一張為期90天的「臨時通用執照」,允許華為購買美國商品,為現有客戶繼續提供服務。

這也從側面佐證了美國的搖擺不定。

其二,替代供應鏈正在崛起,美國無法管住所有。

美國一聲令下,谷歌、高通、科沃、美光科技、西部數據等美國企業,已經暫停向華為供貨。

憑藉強大無匹的科技實力,美國出口管制範圍很廣,但也不可能管住所有。

比如,歐洲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之一——德國英飛凌和奧地利艾邁斯半導體,就表示正常向華為發貨。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也對外宣布,按原計劃向華為發貨。

台積電對華為按原計劃發貨(來源:芯科技)

京東方提供的OLED柔性屏,中芯國際提供的SoC主晶片、豪威科技提供的CIS攝像頭晶片,三安光電提供的射頻相關化合物半導體,匯頂科技提供的屏下指紋供應技術……中國日漸完備的產業鏈,也能為華為提供替代選擇。

即便有些產品非美國不可,得益於「備胎計劃」,華為提前準備了庫存,足以應對短期的供應中斷。

所以說,短期內,華為的經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也為華為尋找替代供應鏈贏取了時間。

其三,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有反制措施。

有出口就有進口,強大如美國,也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

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中國當然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稀土,便是中國反制的殺手鐧。

在高科技產業和國防工業中,稀土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中國的稀土資源在儲量上位列世界第一,在稀土開採、分離技術方面領先國外 5~10 年。

主要生產國稀土產量

美國無法自給自足,需要將稀土半成品出口到中國再進行精鍊。

也就是說,美國的稀土嚴重依賴中國。

5月20日,國家領導人赴江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考察稀土產業,不得不讓人聯想啊。

4. 越壓反彈力越大,倒逼中國科技創新

美國打壓中國科技註定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早已今非昔比。

美國希望通過出口管制,阻止中國通過商品與技術的引進,實現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手機作業系統為例,華為有能力而且已研發出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

此前之所以沒有推向市場,主要是因為iOS、安卓兩強爭霸的市場格局已定,華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

現在卻不同了。

一旦谷歌停止向華為乃至中國提供服務,不僅倒逼中國企業自主創新,還主動讓出了市場,提供了生存空間。

手機作業系統如此,CPU、GPU、液晶屏等硬體亦如此。

雖然短時間,中國自主產品,可能會與美國產品有差距,但只要有市場、有利潤,持續試錯、疊代,必然能夠不斷接近行業頂尖水平。

從歷史上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乃至禁運,不僅沒有阻止中國在航天航空、核技術等領域取得世界級成就,反而倒逼出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

這是因為,美國想打壓中國,中國卻不是玻璃,一壓便碎,而是彈簧,越壓反彈力越大。

中國晶片產業雖然落後美國,卻已完成布局,埋下了火種。

美國正以打壓的方式,為中國晶片產業又加了一把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國又干兩件壞事,強弩之末!

流氓國家,這是美國總統發明的詞彙。2002年1月29日,時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在國情咨文里點名,稱別人為流氓國家。此後十多年,美國一邊時不時耍耍流氓,一邊稱個別國家為流氓國家。然而,自從川...

美國管制「實體名單」,華為海思強力回應

5月17日凌晨,華為海思總裁深夜發表內部信,回應美國管制「實體名單」事件:海思作為「備胎」終於轉正,華為必當「科技自立」。所謂「實體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作為出口管制的一個重要手段。...

為了解禁華為,原來美國公司這麼對付川普

繼川普上周末表示美國公司可繼續向華為出售設備後,當地時間7月1日,彭博社發表一篇題為「美國晶片製造商如何迫使川普放鬆對華為出口限制」的文章披露說,川普決定允許美國公司繼續向華為出售產品之前,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