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時代存活,中國手機品牌還面臨一次紅海行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在與高通陷入專利授權費紛爭之後,蘋果與高通之間的合作也受到了影響,蘋果在晶片的選擇上出現了困境。

在5G基帶晶片方面,目前僅有高通華為等少數幾家公司推出,這使得蘋果推出5GiPhone的時間也隨之延後。

瑞銀集團分析師蒂莫西·阿爾庫里近日在報告中就表示,5G基帶晶片將會影5GiPhone的推出時間,預計iPhone在今年甚至是明年都可能只停留在4G。

蘋果近期內無法推出5G手機,這對於中國手機廠商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雖然蘋果在2018年的銷售出現困境,但在接連的價格調整後,iPhone的銷量有了明顯好轉,這也說明了蘋果的市場號召力依舊存在。

國內的手機市場在經過激烈競爭後,已經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華為、小米、OPPO、vivo組成的第一梯隊牢牢占據著市場。

但這也僅僅是在國內市場,想要在國際市場有更多的作為,5G是這些廠商最看重的技術拐點。

在5G時代真正到來時,中國手機廠商面對的已經是一片紅海,更難滿足的消費者、潛力漸小的市場、更加殘酷的競爭,想要在5G時代存活下來,無異於是一場紅海行動。

紅海中的掙扎

華為、小米、OPPO、vivo成功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組成了第一梯隊,而被甩在身後的金立、錘子以及新生代的一加雖然落後,但也在虎視眈眈尋求著擠入第一梯隊的機會。

蛋糕已經成型,想要有增長就只能從對手手中搶來才行。



搶市場這種事情,靠情懷顯然是行不通。

錘子用情懷忽悠了一票鐵粉,但也正是這些情懷,一次次讓鐵粉失望,最終粉轉路人。

純交給市場不現實,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技術和創新是這場戰役的特種兵,布局規模則是總後勤。

從螢幕到攝像,再到人工智慧,中國廠商們將能用上的技術都堆在了自己的產品上,但是市場對於這些產品的態度卻總是很曖昧:銷量很高,評價很好,卻總覺得缺了一些什麼。

中國廠商缺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設計,而是定位。

之前為了和國外大牌對抗,中國廠商走的都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子,以低價位高性價比機型打動市場,最終幾乎所有用戶對中國手機的第一印象都是性價比高。

這沒有什麼不對,甚至是很聰明的打法,但進城的一天總會到來,粗糧吃起來很划算,可人還是想追求更好更精緻的嘛。

最先回過味的是華為。

華為從一開始就有所布局,一連推出了很多系列。

雖說最初都打著性價比、定價也沒有太高,但是卻為之後雕琢各個系列性格埋下伏筆。

2013年華為宣布榮耀品牌獨立,獨立團隊,不同價位,針對不同消費群體。

榮耀誕生之初,主打網際網路運營,對標小米。

在主品牌上又以Mate針對高端、P系列主打攝像、Nova針對年輕人的分工,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市場架構。



而如今,榮耀跟隨小米的策略已經成功,榮耀總裁趙明在榮耀Note10的發布會上曾說,「我們和小米的競爭已經結束了。

」根據IDC數據顯示,2018年Q4華為手機出貨量增長23.3%,市場份額達到了29%;而2018年全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1.05億台,市場份額為26.4%,同比增幅為15.5%。

這與華為P系列、Mate系列、榮耀手機的熱銷有著莫大的關係,尤其是榮耀,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榮耀手機已成為僅次於華為、OPPO、vivo的國內出貨量排名第四的智慧型手機品牌。



華為的成功也給中國的手機廠商提了醒。

在今年,小米、OPPO、vivo都相繼拆分或推出自己的子品牌、新系列,用以更加明顯的劃分自己的產品定位。

1月10日,小米宣布紅米獨立;2月12日,vivo推出子品牌iQOO;3月11日,OPPO新系列Reno亮相。

自此,中國手機品牌出貨量前四的廠商都有了自己的副牌。

將主牌與副牌拆分,也是形勢所逼。

市場趨於飽和,而消費者的需求也比之前更加刁鑽,在整個行業上升空間不大的情況下,想要有飯吃,就得做得更加細緻,更精細得滿足不同群體消費者得需求。

區分不同的消費者群體、銷售渠道和價格,然後將差異化提升至最大可能,才能有更多得市場份額。

小米拆分了紅米,副牌紅米繼承了小米的性價比屬性,接著用價格穩定自己的市場,而主牌則是搖身一變,升級定位成為高端機。

雷軍在小米9的發布會上信心滿滿,但上一季度的財報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第四季度小米總營收達到444億元,同比增長26.5%,不及市場預期,作為小米主打的手機第四季度出貨量也下跌34.9%。

在這記耳光後,雷軍去流水線上開始擰螺絲了。

與小米一樣的還有OPPO,IDC數據顯示,2018年OPPO全球出貨1.131億台,相較2017年1.117億台增長1.3%。

2018年OPPO國內出貨量為7890萬台,國內市場份額下降2%。

靠著明星營銷和廣告的方法也不足以支撐OPPO了。

期待的拐點:5G

還記得多年之前的廣告語嗎?「沃3G,更快。

」轉眼我們已經告別3G許久,要迎來5G網絡了。

5G意味著更高的帶寬、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遲、更穩定的傳輸,同時,5G也意味著新的機遇。

搜狐CEO張朝陽在前段時間曾說,「5G對大眾生活的改變是很大的,對於行業來說,5G甚至有重新洗牌的機會。

」而對於智慧型手機來說,5G就是一個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拐點。

面對這樣一個變革點,暫列前位的不敢鬆懈,暫居後列的躍躍欲試。



而說起5G,就不能不提華為。

華為是全球5G的領跑者,已經和超過30家運營商簽訂了商用合同,5G基站全球發貨量超過40000個。

在技術上,華為是領先於其他品牌的。

2月25日,華為發布了號稱世界最快的5G摺疊屏手機MateX,峰值下載速度可達4.6Gbps,下載1個G的電影僅需3秒。

而這部手機的晶片,華為也是採用的自家巴龍5G晶片,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沒有採用驍龍855+驍龍X50的5G方案的手機。



但是作為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商業化之路也並不順暢。

雖然首批5G手機將在今年上半年集中上市,但高昂的價格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以華為MateX為例,海外版本的價格高達17000人民幣。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5G商用最少也需要等到今年秋季,即便是5G開啟商用後,4G和5G還能共存一定的時間。

5G時代尚未真正到來,留給廠商們的時間還有。

vivoCEO沈煒就曾預估過,中國運營商大規模5G商用,推出真正的5G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很可能在2020年。

紅海之中另闢蹊徑

可以預見,5G時代的手機市場必有一場惡戰,而在主戰場之外,還有另一個領域不能被忽視,那就是可穿戴設備。

5G時代影響到的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市場,更快的傳輸速率也為其他行業帶來轉機。

如何將手機與其他行業相結合,也將是手機廠商所要面臨的問題。

有消息稱,華為終端在3月25日變更了經營範圍,新增銷售醫療器械(第二類醫療器械)。

而華為對此的回應則是只是做智能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設備連接;在此基礎上,未來可能會和合作夥伴一起提供健康醫療輔助解決方案。

華為的HUAWEIWATCH GT帶有自主研發的TruSeen3.0心率監測系統,此次變更經營範圍,很可能將華為的可穿戴設備上添加ECG監測功能。

這為華為之後的產業布局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同樣注重可穿戴設備的中國廠商還有小米。

小米生態鏈中華米的AMAZFIT就已經拿到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可以提供心率檢測服務。



除了手錶類產品,藍牙耳機也是可穿戴設備中的重要產品。

在蘋果剛推出AirPods時,其風評普遍不高,但這也並未影響到AirPods的銷量。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在購買這款最初飽受嘲諷的藍牙耳機。

AirPods的銷量,帶動了蘋果可穿戴設備的銷量拉升,2017年全年可穿戴設備的銷量超過了100億美元。

在此之後,華為也推出了自己的藍牙耳機,作為可穿戴設備的補充。



根據IDC數據顯示,2018年Q4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占比前三名分別是蘋果、小米、華為。

蘋果占據銷量第一,雖然華為的份額不如前者,但是華為同比增長速度達到248.5%,遠超小米的43.3%和蘋果的21.5%。



由此可見,華為和小米都已經看到可穿戴設備的潛力。

作為手機的配件,可穿戴設備的多樣化也為手機提供了更大的差異化。

可穿戴設備除了本身的應用功能,更像是一個移動廣告,向消費者展示著品牌本身的生態系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