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問鼎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格隆匯 作者: 包總

圖自網絡

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他用導線連接兩個結構完全相同、在電磁鐵上裝有振動膜片的送話器和受話器,首次實現了遠程通話。

從那時起,人類進入了現代通信的時代,至今140多年。

1877年,貝爾電話公司成立,它正是大名鼎鼎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前身。

此後的100多年,AT&T一直是全球電信產業的霸主。

但今天的AT&T,只是美國一家普通的電信運營商,像供水公司一樣每個月收著流量費,在通信技術前沿已經沒有了身影。

百年霸主的沉淪,更大的背景是電話時代的沒落。

隨之而來的網際網路時代,接替AT&T的是另一個美國巨星——思科公司。

1986年,思科推出第一款多協議路由器,以此為起點,跟隨網際網路的浪潮,將產品延伸至網絡通信的各個核心環節,一路縱橫捭闔收購其它通信設備公司,也幾乎達到了壟斷的地步。

2000年,思科的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承載了全球80%的網絡通信,思科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

今天的思科,仍是美國本土最主要的通信設備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級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但它已經不是全球的霸主。

打敗思科的,正是華為。

1

一次會議上,任正非感觸良多:

「華為茫然中選擇了通信領域是不幸的……在所有實業中,電子信息產業是最艱難的;面對這樣的挑戰,華為既沒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擁有任何資源,因此華為人註定要為此操勞終生,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淚水。

華為成立於1987年,最初的業務是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換機,起步相當不起眼。

而早幾年成立的聯想,背靠中科院,有計算所的科研力量和倪光南這樣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做後盾。

同期的國內同行還有巨龍、中興、大唐等,他們啟動時的資源、實力都遠勝於華為。

如果說中國註定要誕生一家通信業巨頭,當時肯定沒有人會看上華為。

早期,華為在業界的口碑是「三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

在1998年,為了和愛立信爭奪黑龍江市場,華為派出了220人,而愛立信辦事處只有四五個人。

華為的設備雖然差點,但維護卻非常的及時。

華為想的明白,產品、價格、服務都是客戶會考慮的因素,無論如何,只有拿到客戶、存活下來,才有機會做出更好的產品。

在市場開拓上,華為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儘量繞開巨頭的競爭,靠價格優勢和周到的服務拿下了很多縣級市場,積累了很多經驗。

華為「狼性」的形象慢慢樹立起來,華為品牌也慢慢起來,華為開始走到哪都被同行忌憚。

今天,華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成功故事有很多,但華為其實多次經歷鬼門關。

2002年,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2003年,思科起訴華為侵犯其智慧財產權,幾乎涵蓋所有專利方面的指控,要求賠償額度超過百億美元。

這是華為遭遇的最嚴重的危機,如果輸掉這場官司,華為將一無所有。

這一戰讓任正非的抑鬱症復發,嚴重的失眠和抑鬱讓他幾乎每晚都會大哭。

華為冷靜地做出反擊,按照美國的做事方式,邀請媒體到華為基地參觀,請最好的律師團隊打官司。

最終,雙方於2004年7月簽署了和解協議。

這件事之後,似乎高枕無憂的思科,依然專注在它擅長的企業網市場,華為則重點轉向了運營商市場和歐中非地區。

這是一個岔路口,華為被迫走上另一條路,卻為後來超越思科預示著方向。

2

通信技術變遷,為後來者提供彎道超車的歷史機遇,但也只有少數卓越的企業能把握住時代機遇。

1999 年,華為推出數據產品——接入伺服器;一年之內,華為搶下了中國新增接入伺服器市場70%的份額。

很快,華為的產品延伸到路由器等所有領域。

2002年,華為在中國路由器、交換機等市場的占有率直逼思科;當華為進入美國市場時,思科極力阻擾也就不難理解了。

2004年思科事件之後,華為繼續征戰其它國際市場,很快取得了巨大戰果。

2004至2008年,華為銷售金額從56億美元增長至233億美元,其中海外合同銷售額占比,從2004年的41%提升至2008年75%,華為在國際市場高歌猛進。

(數據來源:華為年報)

這個階段,華為最大的競爭優勢,還是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及時周到的服務,華為就是這樣勤勤懇懇的干,賺著勤勤懇懇的錢,獲得巨大的成功和積累。

另一方面,華為加緊了技術研發,思科事件更加堅定了華為的決心。

阿爾卡特的一份報告顯示(2004年):華為研發人員年平均收入為3萬美元,阿爾卡特為15萬美元;華為研發人員年平均工作時間超過3000小時,而阿爾卡特約為1400小時。

按單位人力計算,華為1美元的研發投入相當於阿爾卡特的10美元。

早期在研發上,華為和華為研發人員可謂相當艱辛。

技術落後,「拚命」來做,這也是華為「奮鬥者」文化最生動的詮釋。

華為在2008年的年報中寫道:華為堅持以不少於銷售收入10%的費用投入研究開發,並將研發投入的10%用於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及基礎技術的研究。

近10年來,華為都堅持了研發,收入增長,同時研發投入的比重也在提升。

2017年,華為的研發支出近900億元,占總收入15%,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六;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全年累計獲得專利7.4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

(數據來源:華為年報)

華為的研發走過前期艱難困苦的階段,不斷產生成果,進而支持產品開發,再疊加勤懇地開拓市場,實現銷售快速增長,再繼續投入更多的研發,形成良性循環,這讓華為越來越強大。

與此同時,全球的通信技術也在快速演進。

1983年,摩托羅拉發明了全球首款商用手機。

移動通信的時代呼嘯而來,成為通信技術領域最大的浪潮。

在1G、2G時代,移動通信最耀眼的明星是摩托羅拉、諾基亞和愛立信,華為只是學習者和跟隨者。

但從3G開始,華為就要發力超車了。

2009年1月,中國三大運營商拿到3G牌照,中國進入了3G時代,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華為抓住了這個機遇。

2009年,華為服務了全球50強電信運營商中的45家。

在新興市場,由於中國3G網絡部署和印度移動市場快速發展,華為在中國和亞太地區實現快速增長。

2009年,華為在運營商設備市場居全球第二,超越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僅次於愛立信。

圖:全球主要廠商在運營商設備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工信部,方正證券報告)

到2012年,華為總收入2200億元,愛立信總收入2278億瑞典克朗(約2230億人民幣),華為和愛立信的規模也已經十分接近了。

華為的競爭優勢,在價格、服務、市場、產品等方面全線開花,並且不斷擴大這些優勢,華為即將問鼎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霸主。

3

4G時代來臨,華為的時代也全面來臨。

進入4G時代,移動網際網路的浪潮洶湧而來,網絡流量爆炸式增長。

通信設備商的訂單全面受益於運營商的4G網絡建設;同時,通信設備商開始從硬體銷售,轉向為運營商提供技術和產品的整體解決方案,增加業務的價值量。

華為在產品(技術)、客戶、服務上的綜合能力,完全匹配了產業發展趨勢。

2013年12月4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獲得TD-LTE的4G牌照,中國正式進入4G時代,中國也毫無疑問是全球最大的4G市場。

華為繼承了各個地區3G時代的市場份額,在技術改進(研發)的加持下,4G時代更加增強了這些地區市場上的競爭力。

2014年,華為在全球開通了174張LTE商用網絡、132張EPC網絡及186個400G核心路由器網絡;在國內,華為承建的4G網絡覆蓋了所有的省會城市。

從2014年起,華為的收入加速增長,華為開啟問鼎霸主之路。

另一方面,華為在中國的收入占比明顯提升;到2017年,華為在中國的收入占總收入的50%,相比2013年提升15個百分點。

中國4G的巨大市場需求和快速發展,給了一臂之力,助力華為起飛。

這個時期,其它的通信設備巨頭卻過的不怎麼樣。

諾基亞在手機業務上遭遇重大失敗,業務線被迫收縮到通信領域,2016年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通過收購進入了北美市場,力圖強化通信業務。

愛立信從2014年開始由「硬」轉「軟」,開始聚焦電信服務和軟體業務,逐漸放棄移動通信設備等業務(其實是市場競爭敗退的結果)。

到2017年,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排序依次為:華為、思科、諾基亞、愛立信和中興,華為已經絕對領先,而且華為還處在明顯地上升趨勢之中;相比之下,其它巨頭各有各的不幸,規模出現了停滯甚至下滑。

圖:華為、中興、思科、愛立信、諾基亞營收對比(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方正證券報告)

2017年,華為總收入6036億元(約925億美元)。

思科截止2018年7月底的財年,總收入為493億美元,已經遠遠落後於華為。

按通信板塊,華為通信業務收入540億美元,首次超過了思科。

華為從艱辛起步,勤懇奮鬥又苦練內功,在時代變遷的機遇下,一步步贏下了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超越了愛立信,終於也打敗了思科。

華為問鼎全球通信設備霸主。

4

或許,華為還剩最後一個堡壘,是更底層的晶片。

早在2G時代,有兩個技術標準之爭:一個是歐洲主持開發的GSM技術,另一個則是美國高通研發的CDMA技術。

2G時代的主流是GSM,高通沒占到什麼便宜。

但到3G時代,三個核心技術——CDMA2000、WCDMA和TD-SCDMA,底層通信技術都需要用到高通的CDMA專利。

高通贏得了一場技術路線的豪賭,一舉站上了時代的巔峰。

很快,高通主動放棄了製造業務,晶片製造也外包出去,只做專利授權和晶片設計,高通幾乎扼住信號處理的基帶晶片的「咽喉」——只要用到CDMA技術的設備和終端,都需要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另一種情況,則是直接購買高通設計好的晶片,例如很多安卓手機都選擇採購高通的「驍龍」晶片。

就這樣,在3G時代,高通收割了所有無線通信設備商和手機廠商的「羊毛」。

到4G時代,CDMA技術仍然包含在4G技術之內,高通繼續收割「羊毛」。

華為也無可避免,華為的無線通信設備和終端也需要支付「專利使用費」。

但華為海思很爭氣,研發出了自己的手機系統級晶片——麒麟,華為開始擺脫對高通成品晶片的依賴。

(圖片來源:海思半導體官網)

2004年,華為成立海思公司,開始晶片研發之路。

2014年,海思終於發布了第一款SoC晶片(手機系統級晶片)——麒麟910,集成了自研的Balong710基帶,突破了高通的壓制;華為成為全球僅有的幾家具備基帶晶片設計能力的公司之一。

自此,麒麟晶片不斷升級疊代,全面供應華為的高端機型,華為得以完全擺脫高通晶片的束縛。

從2014年開始,華為以海思晶片和全球市場運營為基礎,發力手機業務,迅速取得成功。

2014年,華為手機出貨量7500萬台,同比增長45%;當年的旗艦機Mate7,首次搭載麒麟晶片,上市三個月就出貨200萬台。

2017年,華為手機(含榮耀)合計發貨1.53 億台,全球份額第三;旗艦機Mate10搭載了麒麟970晶片。

今年第二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

華為手機的成功,和其它手機品牌的成功有完全不一樣的涵義,只有華為是有「芯」的,只有華為手機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而今天,4G已經步入後期,5G時代呼之欲出。

目前,全球已有182個運營商在進行5G試驗和部署,2019年或2020年5G就將正式到來。

5G的技術標準,將是一場重要的「爭奪戰」,但也只有那些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才有進入戰場的資格,華為已是主力之一。

華為從2009年開始投入5G研究,積累多年,終於厚積薄發。

2016年11月,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確定了5G 增強移動寬頻場景的信道編碼技術方案,華為的Polar碼成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

同時,高通的LDPC碼成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

華為取得了一部分的突破。

至少,華為能和高通同台競技了。

今年2月底,華為發布了巴龍5G01,這是首款基於3GPP標準的5G商用晶片,能夠提供2.3Gbps的傳輸速度,支持高低頻,還支持獨立或非獨立方式組網。

這意味著華為具備提供5G「晶片-終端-網絡」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這可能是全球唯一。

一定程度上,華為已經突破了手機通信晶片的「堡壘」。

在另一個層面,華為能夠貢獻部分5G技術標準,這是研發實力全球領先最客觀的證明,也算是開始突破高通的壓制。

未來可能會是怎樣的情景?有一種可能,華為掌握通信核心技術、晶片設計、設備和終端製造、運營商和企業網整體解決方案,以及全球市場。

這正是某些國家最擔憂的事情。

5

結尾

過去140年,通信技術經歷數次重大變革——從模擬信號到數位訊號,從有線到無線,從電話時代到網際網路時代,很多巨頭公司的命運也隨之起起落落。

過去30年,網際網路沿著移動通信一脈快速演進,直到今天通信方式的格局。

第一代移動通信(1G),摩托羅拉在移動通信領域獨占鰲頭,也是手機市場的霸主,「大哥大」風靡全球。

第二代移動通信(2G),摩托羅拉固守模擬技術和CDMA標準,徹底輸掉了2G時代的競爭,一代霸主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兩家歐洲的企業——愛立信(瑞典)、諾基亞(芬蘭),成為全球無線通信設備和手機市場的龍頭。

第三代移動通信(3G),兩家美國公司——高通和蘋果成為最大的贏家,衰落的則是愛立信和諾基亞,來自中國的「奮鬥者」華為開始崛起。

第四代移動通信(4G),華為的時代來臨,超越了思科,追趕著蘋果。

高通的餘暉仍在,但它正在遭遇強有力的挑戰。

5G時代,華為面對思科、高通和蘋果,隱約顯出一種超級霸主的氣勢。

回眸百年變遷,AT&T和摩托羅拉因為技術變革而隕落;思科和高通,又因為技術創新站上了時代之巔;愛立信和諾基亞都曾經站上無線通信的巔峰,但在技術被追平後便節節敗退——幾代歐美企業各領風騷。

到今天,華為一路艱辛創業、勤懇開拓和不懈探索,秉承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性格,也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精華,時代的機遇和個體的奮鬥共同成就了他,華為名副其實今天的榮耀。

於華為自己,他以奮鬥者為本,他只是一直努力奮鬥而已。

參考資料:1.《華為傳:一部中國式企業的浩蕩成長史》,孫立科2.《華為三十年:從「土狼」到「獅子」的生死蛻變》,程東升,劉麗麗3.《華為四張臉》,張貫京4.《以智慧財產權為名:華為與思科的商業遊戲》,孫麗5.《通信設備商進化史:信息革命全球燎原,通信設備商砥礪前行》,方正證券研究所,馬軍等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1G到5G之爭:一部30年驚心動魄的移動通信史

曾經的移動通信設備商,有阿爾卡特、愛立信、華為、LG、朗訊、摩托羅拉、北電、 諾基亞、富士通、西門子、NEC、 三星、中興….十多家巨頭林立,如今只剩下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和中興四大主流玩家,那...

華為逆襲:強逼美國退位 拿下全球第一

導讀:、超越思科,華為登頂世界第上周,通訊業響起聲驚雷!華為登頂,超越美國思科,成全球核心路由器市場的第!世界為之側目!很多人對核心路由器比較陌生,但核心路由器是通信網絡中最關鍵的設備,相當於...

華為30年:幹掉百年老店,超越思科

華為,有人說它是「華而不實,為所欲為」,也有人贊成它是「心繫中華,有所作為」。華為用它的行動和成績來證明著自己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近年來它不斷刷新紀錄,讓國人沸騰,也讓世界沸騰。

華為的危機是什麼

怎樣才能保持低調?大概分為兩種:一是實力非常弱根本沒有人注意;二是實力強大到所有人習以為常。華為現在處於邁向更強的階段,每次晉級都會成為注目的焦點。這些目光的背後,有敬仰和自豪,也有恐懼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