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華為,背後不可忽視的變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彬彬有理

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中國企業華為列入「實體名單」。

這意味著沒有得到美國官方的許可,美國企業將不能與華為進行商業往來。

換句話說,華為被美國政府「封殺」了。

華為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面臨挑戰

事情的影響很快顯現。

谷歌公司表示基於政府的原因將停止對華為新製成終端設備的支持,涵蓋了硬體、軟體及其他服務。

對於海外的用戶,尤其是華為手機的第二大市場歐洲地區,他們將失去谷歌的應用商店,以及谷歌的生態APP,比如谷歌地圖、谷歌郵箱等系列產品。

這對華為智慧型手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稱之為一場地震也並不為過。

面對美國凌厲的攻勢,華為啟動了「B計劃」,即使用其合資擁有的晶片公司海思研發的晶片作為手機現有晶片的替代品,同時華為也宣布其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最快將於今年秋天,最晚於明年春天面市。

該系統打通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視、汽車以及其他智能穿戴設備,兼容所有的安卓應用和WEB應用,是面向下一代技術設計的作業系統。

這樣一個兼容安卓應用的系統將避免華為手機使用新的作業系統時,出現沒有或僅有少量手機應用的尷尬。

但是對於諸如谷歌等美國企業所提供的軟體服務,將不可避免地無法使用。

因此,最終這樣的新系統是否為市場、用戶所接受,仍然是個未知數。

華為的力量不可低估

但如果認為華為受川普政府的禁令影響,僅限於此,那麼就是對華為公司的低估。

華為絕不僅僅是一家5G網絡或智慧型手機的供應商,與此同時,它也是在物聯網、雲計算及雲服務、人工智慧等方面均具備相當實力的綜合型企業。

在2018年的年報中,華為將公司願景描述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基於該願景以及華為不斷順應ICT產業的變化,目前在業務上已經形成了端、管、雲的綜合數字能力。

其中,端,即為面向消費者業務,即以華為智慧型手機為主入口,平板、電視、車機以及其他各類可穿戴、智能硬體等輔助入口,為用戶打造全景式的智慧生活。

管,即為運營商業務,5G時代的到來以及華為在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將為其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雲,即基於雲平台及無處不在的連接、無所不及的智能構建的面向企業的業務。

從行業領域角度來看,華為這些業務已經涵蓋智慧城市、車聯網、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智能製造(工業)等領域,相應地建立起了智慧城市數字平台、車聯網雲平台、HiLink平台(智能家居)等平台,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支持企業轉型、產業升級和城市智慧化。

在其背後,則是強大的底層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簡單來說,包括算法、算力以及網絡等方面的業務生產力支撐。

以算力為例,數字化時代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決定著相關產品性能的優劣。

其中晶片作為算力的承載力,成為布局算力的重要陣地。

目前華為自主設計的晶片涵蓋手機SoC晶片、AI異構晶片、伺服器晶片、5G晶片以及其他專用晶片等領域,以強大的算力來支撐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據DIGITIMES統計,2018年華為海思在晶片設計業務實現收入75.70億美元,在全球晶片設計企業中排名第5位,僅次於博通、高通、英偉達、聯發科。

這樣的成績背後,離不開華為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投入和強大的研發團隊。

過去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高達4800億人民幣,在全球擁有15個研究院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

其帶來的結果是,截至2018年底,華為在全球一共擁有授權專利達87805件,數量在全球企業中位列前茅。

而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統計數據,2017、2018兩年,華為更是持續位列全球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第一位,專利申請數量為第二名的近2倍。

可以說,在數字時代來臨時,華為已經基於其強大的數字能力,將其業務涵蓋從個人到企業,從產業到城市的全方位生態系統。

由此,儘管美國政府針對華為,頻繁對其歐洲盟友施壓,但其獲得成功的可能性較低。

這些工業化的歐洲國家,不太可能放棄通過華為性價比高的產品及服務上的優勢,來建立起他們安全、智能化的城市,助力其工業的數字化轉型。

所以,面對美國政府的強大攻勢,華為自然有足夠的自信從容應對。

但從長遠來看,美國政府的禁令仍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一面。

割裂的全球技術網絡,會傷害人類社會本身

同樣以晶片為例,目前華為在主要的數字晶片及部分模擬晶片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研自產能力。

但高性能的模擬及射頻晶片仍是其短板,華為目前主要還是依賴於進口。

如果川普的禁令最終落地,那麼華為依賴外部市場的業務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從產業鏈替換的角度上看,華為即使能夠藉助國內其他廠商或類似的產品進行替換,但國內廠商的產品在性能上仍落後於國際上主要的競爭力,也勢必將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

比如用於最先進的5G蜂窩塔的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晶片,目前由美國的賽靈思和英特爾壟斷,國內同行諸如紫光同創等雖然也能生產,但在性能上落後其2-3代。

如果改用ASIC晶片,成本則相應地也會提高。

從長遠來看,華為產業鏈上主要的產品即使能實現相當程度的國產自主化,但原材料的供應來自全球各地的供應商,在貿易衝突的背景下也可能存在變數。

此外,即使此次美國政府的禁令最終取消,但鑒於中美關係及地緣政治的潛在影響,未來各個國家在諸如5G網絡、智慧城市建設等方案上,需採取更為多元化、多樣化的策略,以便在類似的時刻,能夠起到對沖的作用,避免過度依賴於某個公司或國家。

最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當今各種產業、技術深度嵌入在全球的網絡之中,每個國家或企業都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

即使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其技術創新也源於全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非由單一的因素決定。

更何況,技術的目標在於提升人類生活質量,技術是驅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

一個割裂的全球技術網絡和市場,最終不僅傷害技術本身,也傷害人類社會本身。

無論最終華為事件如何結束,我們都期望它不影響全球化驅動下的技術創新與市場的繁榮、開放。

□鄭偉彬(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國科技巨頭突然向華為伸出橄欖枝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導最近幾天,美國科技巨頭紛紛表示要對華為「斷供」,但如今,事情似乎正發生微妙變化。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科技公司交互數字公司5月20日表示,儘管美國禁止向華為出售晶片和軟體,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