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iOS與Android 的前世今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手機作業系統篇

手機作業系統主要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

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是一種運算能力及功能比傳統功能手機更強的作業系統。

現在使用最多的作業系統有兩大類:Android系統、iOS系統。

2個系統都可以像PC電腦一樣擁有優秀的用戶體驗,和強大的應用擴展性,但他們之間的應用軟體互不兼容。

一,系統科普

iOS系統

iOS作業系統是由美國蘋果公司開發的手持設備作業系統。

原名叫iPhone OS,蘋果公司與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會上公布了該作業系統,直到2010年6月7日WWWDC大會上改名為iOS。

系統設計精美、操作簡單,幫助蘋果的iPhone手機迅速占領了市場。

隨後蘋果公司的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TV等產品都採用了IOS系統。

iOS作業系統已Darwin為基礎,這與蘋果台式機都Mac OSX作業系統一樣,因此也屬於類Unix的商業作業系統。

安卓系統

Android一詞的本義指「機器人」,同時也是Google於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於Linux平台的開源手機作業系統的名稱,該平台由作業系統、中間件、用戶介面和應用軟體組成。

主要使用於移動設備,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由Google公司和開放手機聯盟領導及開發。

中國大陸地區較多人使用「安卓」。

Android作業系統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主要支持手機。

2005年8月由Google收購注資。

2007年11月,Google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

隨後Google以Apache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布了Android的原始碼。

第一部Android智慧型手機發布於2008年10月。

Android逐漸擴展到平板電腦及其他領域上,如電視、數位相機、遊戲機等。

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塞班Symbian系統,躍居全球第一。

二,數據統計

2013年的第四季度,Android平台手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8.1%。

全世界採用這款系統的設備數量已經達到10億台。

2014第一季度Android平台已占所有移動廣告流量來源的42.8%,首度超越iOS。

但運營收入不及iOS。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公布的近2年統計,智慧型手機市場呈現iOS和安卓兩強相爭的局面,兩者的市場份額高達99.9%,而其它手機系統的市場份額僅剩0.1%。

數據顯示,2017年Android和iOS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5.9%和14%,相較2016年,Android的市場份額有所增加,而iOS出現下滑。

另外,黑莓BlackBarry OS和微軟Windows Phone等平台已經逐步消失,2017年這些平台的總計份額已經僅剩0.1%。

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預估2017年全球手機銷量超過15億台,而運行BlackBerry OS、Windows phone和其他系統的設備數量剛剛超過150萬台。

三,市場分析

首先蘋果的IOS系統是應用在iPhone、IPad等高端設備上的,IOS市場占有的份額不高,但是用戶的消費能力較強,生態圈有利於開發者直接獲利。

而谷歌的Android系統則面向大眾人群普及,市場份額占有率高,而用戶群體的人均消費力稍低,但是依託於用戶的基數使得Android有資本跟IOS搶占市場份額。

然而不管是蘋果的iOS還是安卓背後的谷歌,畢竟都是美國的。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未雨綢繆。

曾經微軟、諾基亞和黑莓都在移動作業系統上摔了跤,但並不意味著市場不需要第三個作業系統。

就如三星時刻都在謀求發展自主的作業系統,並一路屢敗屢戰。

而中國作為最大的手機市場,早晚也會有人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已經在做的就有華為的麒麟OS系統。

且已有6年之久,據內部消息早已成熟。

卻一直不商用?

余承東自己也曾表示,安卓系統是世界最優秀的移動系統,如不出意外,華為將一直使用安卓系統。

而麒麟OS就是為這個「意外」在做備胎。

對於華為來說,能自主研發CPU,自主作業系統研發也不是問題,但難就難在如何真正的推廣起來,特別是國內的主流應用,會支持華為麒麟OS嗎?這是個未知數。

不過可以預計,等到硬體的CPU,GPU,還有內存晶片都成熟了,華為麒麟OS也就差不多要橫空出世了!

四,各品牌作業系統

蘋果--iOS

三星--Android

華為--EMUI(基於Android)

小米--MIUI(基於Android)

OPPO--Color OS(基於Android)

VIVO--Funtouch OS(基於Android)

一加--H2 OS(基於Android)

錘子--Smartisan OS(基於Android)

魅族--Flyme(基於Android)

聯想--ZUI(基於Android)

基於Android指:

安卓作為開源系統,在安卓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及深度個性化定製等操作。

五,系統發展

Android在正式發行之前,最開始擁有兩個內部測試版本,並且以著名的機器人名稱來對其進行命名,它們分別是:阿童木(AndroidBeta),發條機器人(Android 1.0)。

後來由於涉及到版權問題,谷歌將其命名規則變更為用甜點作為它們系統版本的代號的命名方法。

紙杯蛋糕(Android 1.5),甜甜圈(Android 1.6),鬆餅(Android 2.0/2.1),凍酸奶(Android 2.2),薑餅(Android 2.3),蜂巢(Android 3.0),冰激凌三明治(Android 4.0),果凍豆(Jelly Bean,Android4.1/4.2),奇巧(KitKat,Android 4.4),棒棒糖(Lollipop,Android 5.0),棉花糖(Marshmallow,Android 6.0),牛軋糖(Nougat,Android 7.0),奧利奧(Oreo,Android 8.0)。

這裡怪豆按時間正序,簡單梳理下iOS和安卓的版本更新重要節點和系統變化情況。

2007年6月--iOS1.0

最大特性是具有其他手機無法比擬的觸屏功能,從而使應用的體驗變得更加自然而即時。

這是早期iPhone在市場上眾多智能設備中受歡迎的關鍵。

2008年7月--iOS2.0

最重要是建立Appstore應用商店,向開發者開放。

這幾乎是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生態的基石。

2008年10月--Android1.0

全球第一台Android設備是HTC Dream。

Android在1.0時代也把基本的智慧型手機體驗帶給了廣大用戶。

2009年4月--Android1.5

支持複製/貼上和頁面中搜索,支持藍牙耳機,提高GPS性能,提供螢幕虛擬鍵盤等優化。

2009年6月--iOS3.0

支持了文本剪切、複製、粘貼等功能,主屏搜索功能。

2009年9月--Android1.6

重新設計的Android Market手勢;支持CDMA網絡。

2009年10月--Android2.0

支持動態桌面的設計。

2010年4月--iOS3.2

主要添加了對iPad的支持

2010年5月--Android 2.2

整體性能提升,全新的軟體商店,3G網絡共享,支持Flash,支持將軟體安裝至存儲卡。

2010年9月--iOS4.1

顯著的變化是支持了多任務,儘管並不同桌面系統中真正的多任務處理,但這是蘋果理解的在移動設備上用戶所需要的多任務。

隨著多任務支持,雙擊home鍵的效用由原來的截屏操作,變為顯示最近運行的應用。

2010年12月--Android2.3

改進的電源管理系統;新的應用管理方式。

支持前置攝像頭、和NFC(近場通訊),簡化介面、速度提升。

這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系統,導致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國產機一直保持在這個系統版本上。

2011年2月--Android3.0/3.1/3.2

專為Android平板做的系統優化,但卻是個短命的版本,因為不兼容phone。

2011年10月--Android 4.0

統一了手機和平板作業系統,全新的UI。

2011年10月--iOS5.0

Siri.語音助手,取代了iOS當中的語音控制,並在當時帶來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功能體驗。

2012年6月--Android 4.1/4.2

GoogleNow 類似siri,性能以及穩定性的提升。

2012年9月--iOS6.0

大多是功能的增強,但之前一直使用的Google Maps在這個版本被替換成蘋果自己的Maps。

2013年9月--iOS7.0

UI扁平化設計。

提供了控制中心,支持指紋識別和遠程通知等。

2013年11月--Android 4.4

各種功能的優化,整合了自家服務。

2014年9月--iOS8.0

加強了開放,給與開發者更多的框架接口,比如支持小插件,通知可自定義更多操作,支持第三方鍵盤,開放指紋識別等。

2014年10月--Android 5.0

採用全新Material Design設計風格,統一 Android設備的外觀和使用體驗,不論是手機、平板還是多媒體播放器。

2015年9月--iOS9.0

增加了一些新特性,如iPhone 6s/6s p 支持3D-Touch等。

2015年5月--Android 6.0

軟體體驗與運行性能上進行了大幅優化。

2016年8月--Android 7.0

支持多窗口多分屏模式和通知增強和後台優化等功能。

2016年9月--iOS10.0

更加人性化,允許刪除蘋果默認應用,siri開放給第三方等。

2017年8月--Android8.0

Android O 聚焦重點是電池續航能力、速度和安全,讓用戶更好地控制各種應用程式。

支持畫中畫模式,即你可以一邊發微信一邊看視頻。

TensorFlow Lite機器學習工具,利用新的神經網絡API幫助底層晶片加速數據處理,增強現實等能力。

智能文本選擇,自動使用地圖啟動路線。

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等也可以這樣做。

等等,進一步加強了Android系統的精緻程度。

2017年9月--iOS11.0

強化了iMessages,主要是加入了對Apple Pay轉帳的支持。

增加了對AR增強現實的支持,為開發者提供ARKit,優化了相機的功能,照片應用還加入了機器學習的功能。

六,總結

到現在,兩個系統都過度到平穩發展的階段。

基本上一年一個版本。

兩個平台也顯示出了高度的同質化,從拍照、音樂、App市場、地圖等基本功能,到語音助手(siri、now)、支付的高階功能,再到現如今的AI、AR等,雙方雖然你追我趕,但都在取長補短。

但基本還是保持了步調的一致。

如今的安卓高端機至少在系統層面已經不輸iOS了。

已經很難說誰比誰更為優秀。

可以預見,未來2個系統也註定會越來越像,無論是功能還是性能,甚至隨著三星、華為、小米、OV等廠商的發力,Android系統在某些細節層面肯定會超過iOS。

細節+性價比,也許是用戶從iOS轉向Android的理由之一,而用戶維持iOS的理由則是已經習慣了iOS的生態,怕做出改變。

說到底,這兩個系統可能還要長期共存,他們互相可能無法真正打敗對方,而更有可能的是被新出現的更高層次的系統所一起打敗。

究竟是什麼神秘力量,就等待未來的答案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