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會是第二個鮑爾默嗎?不,蘋果只是需要一個納德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軟和蘋果這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從賈伯斯、比爾蓋茨時代就已經開始。

1985年,賈伯斯從蘋果辭職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微軟在與蘋果的競爭中獲勝了,那麼計算機將迎來一個黑暗的 20 年。

然而,賈伯斯口中黑暗的20年,卻是微軟鼎盛的20年,事實上到了 80 年代後期,微軟在 PC 領域就已經變得不可阻擋了,這也成就了微軟在PC時代的霸主地位,甚至到了21世紀,微軟依然是一個絕對主導者。

然而風水輪流轉,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蘋果在賈伯斯的帶領下實現快速超車,微軟則在移動領域中不「移動」而掉隊,失去了移動網際網路美好的十年。

如果從兩家科技巨頭的發家史來看,賈伯斯和比爾蓋茨作為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關係甚是微妙,時常遊走在敵人、盟友,甚至相愛相殺的朋友之間。

賈伯斯前期低估了蓋茨的Windows,蓋茨也沒想到賈伯斯能夠在移動時代如此快速的碾壓微軟。

微軟和蘋果,完全可以稱得上是PC和移動時代的集大成者,蓋茨和賈伯斯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的人生跨越了整整兩個時代,雖然二人最終以不同的方式謝幕,但是都實現了個人和公司的傳奇。

不過,今天的主角並不是賈伯斯和比爾蓋茨,而是他們的繼承者:庫克和鮑爾默。

庫克不會成為第二個鮑爾默

鮑爾默、庫克,這兩個科技巨頭的二代,都是創始人欽定的繼承者。

2008年,蓋茨徹底離開微軟之後,鮑爾默才真正全面掌權微軟(事實上,2000年1月開始,就意味著微軟已經進入鮑爾默時代了),而庫克則是在2011年賈伯斯過世後才執掌蘋果。

雖然兩者上位時間也就相隔三年,但如果從現在回望這三年,鮑爾默和庫克的在職經歷和遭遇的挑戰基本上已經註定。

鮑爾默上位時,微軟依然沉浸在PC時代的勝利中,並未意識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曙光已經到來。

就在鮑爾默全面執掌微軟一年之後,2009年6月蘋果發布了iPhone 3GS,這個相對成熟的移動設備瞬間燃爆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甚至顛覆了以往的手機產業。

2010年1月,蘋果再次推出iPad,同時發布了蘋果歷史上最經典的手機產品iPhone 4。

從此,蘋果搭上移動網際網路的快車,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2012年創下6235億美元的市值記錄,截至2014年6月,蘋果公司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而鮑爾默執掌時的微軟,也並不是說微軟衰落了,它甚至實現了比蓋茨在位時更高的成就,從財務數字上看,鮑爾默在任期間,年營收增長四倍,年利潤甚至增長了十倍。

但是拋開微軟傲人的財政表現,鮑爾默在對21世紀最重要的5項科技趨勢的理解和執行均以失敗告終:

  • 1、搜索領域,不敵谷歌;

  • 2、智慧型手機領域,不敵蘋果;

  • 3、移動作業系統領域,不敵谷歌和蘋果;

  • 4、媒體領域,不敵蘋果/Netflix;

  • 5、雲服務領域,不敵亞馬遜。

是的,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靠作業系統發家的公司,最終卻敗在了作業系統上。

微軟在20世紀以超過95%占有率一統電腦作業系統(幾乎占領所有桌面)江湖的時代結束了。

進入21世紀的前15年,20億台智慧型手機被發售,而這其中微軟的移動作業系統僅占1%。

就連鮑爾默後來回憶時,承認最大的失誤就是未能從軟體過渡到硬體,沒有及時將軟硬體合二為一。

事實上,鮑爾默也曾為此做了努力,他甚至相信微軟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斥資72億美元收購的諾基亞行動電話業務,就是為其硬體實力增添重要的籌碼。

但是,無論是Surface平板還是Windows手機,鮑爾默的行動都太慢了,甚至有些過時。

於是他決定退休,寄望於下一任CEO能夠整頓公司,帶領它更快速地行動。

「也許我是舊時代的象徵,我得罷手去做別的事……不管我有多熱愛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工作,對微軟來說,進入新時代最好的方法還是引入新領導者加速變革」,鮑爾默卸任微軟CEO時如此說道。

而如今蘋果面臨的困境是,太依賴於硬體了(iPhone占據了總營收的63%),並沒有及時跟上軟體服務、人工智慧,甚至無人駕駛的大潮。

可以說,庫克帶領的蘋果如今面臨的是與鮑爾默時代微軟同樣的困境,但你能說庫克就是第二個鮑爾默,甚至在步鮑爾默的後塵?不,現在的蘋果更需要一個納德拉,而庫克完全有機會「變身」納德拉,因為從目前來看,蘋果的高管團隊中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庫克做的更好。

另外,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常識:明知道對手當年是如何敗給自己,你還會走對手的老路嗎?明顯不會,庫克對此必定也深以為然。

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雖然新出的財報顯示硬體業務營收均有下滑,但蘋果已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營收,在庫克的帶領下走向一個賈伯斯時代都未曾達到的高度,這不僅僅是呈現的高市值。

用魏武揮老師的話說:

「要求庫克做一個全新的顛覆式產品,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必要。

他的那種保守符合時代需要,只是,蘋果就再也不是一個讓人驚艷的公司,雖然有點可惜,但這是符合商業規律的」。

事實上,一直被認為活在賈伯斯陰影下的庫克,早就不在想著賈伯斯會怎麼做,而是堅持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比如,他會多次來訪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甚至研發中心,與政府打交道,甚至拿出10億美金投資滴滴。

與賈伯斯相比,庫克同時是一名有條不紊、高效的CEO。

賈伯斯對數據並不敏感,庫克卻要求了解非常精確的項目預算和盈利數據,賈伯斯傾向於員工的獨立性,庫克則更加注重團隊合作。

同時,庫克對投資者也更加關注,並始終對他們保持著更高的透明度。

從以上角度來看,庫克鐵定不會成為第二個鮑爾默,與鮑爾默相比,庫克要開放的多。

為什麼庫克需要學習納德拉?

那麼為什麼說,庫克要學習納德拉,甚至「變身」納德拉?這就要從微軟的轉型說起。

2014年2月,納德拉被任命為微軟CEO,這意味著鮑爾默時代結束,微軟轉型正式開始。

與鮑爾默墨守成規不同,納德拉不僅精於整合舊產品,還擅長進入新領域。

剛就任微軟CEO的前幾個月,就針對拖油瓶諾基亞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以減少人員和運營開支。

與此同時,納德拉了推出針對iPad平台的Office軟體套裝,宣布將不再對智慧型手機和小尺寸平板電腦收取Windows軟體授權費用,提出了「移動為先、云為先」的戰略,大力投資雲計算。

隨後,2015年9月,納德拉將公司原有5個業務部門調整為3個,即「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對應的是Office業務,智能雲部門對應的是Windows Server和其他基礎設施產品,更多個人計算業務部門對應原Windows OEM(非Pro)業務。

今年6月,納德拉更是帶領微軟以262億美元收購職業社交網站領英,創下公司史上最大收購交易,這筆交易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這筆交易使得微軟掌控了領英持有的海量客戶群和大數據。

在納德拉的帶領下,微軟的轉型大業卓有成效。

納德拉大刀闊斧的改革卓有成效。

根據前兩日微軟發布的最新一季2017Q1財報,當季生產力與商務業務營收66.58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6%,其中Office產品和雲服務總營收同比增長5%,Office 365商業營收同比增長51%,Office消費者產品和雲服務營收同比增長8%,Dynamics產品和雲服務營收同比增長11%,鑒於其雲業務連續多季的強勁表現,微軟股價盤中創下17年來歷史新高。

得益於較好的財報表現,國外媒體紛紛表示微軟轉型已卓見成效,而這距離納德拉上台才兩年時間。

與微軟相比,蘋果顯然沒有到大刀闊斧改革的境地,庫克也不會這麼做,畢竟硬體產品仍然持續不斷的為蘋果輸送現金流。

但是,庫克是時候像納德拉對待微軟那樣,為蘋果另闢一個全新的市場了。

企業服務會是蘋果下一個方向?事實上,蘋果這兩年在企業服務的表現還真不錯,蘋果高管也曾多次表示蘋果即將在企業服務市場發力,在新發布的蘋果2016財年第四財季財報,數據就顯示蘋果公司旗下服務業務營收增長24%再度創下歷史紀錄,這項業務上一季度同比實現了19%的增幅。

雖然當下看來,這樣的營收在蘋果整體營收中顯得很微不足道,但是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企業級市場雖然不如消費級領域那般閃耀奪目,但是卻承載了整個業界四分之三的營收來源。

這也是為何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巨頭都在大力布局企業服務的原因所在,而這恰恰也是蘋果下一個機會點。

為了迎合智能助手的趨勢,蘋果推出的Siri雖然備受詬病,但是它能夠承載的內容不可小覷,最近蘋果還在MacOS Sierra上增加了Siri,讓Mac用戶也能使用語音助手。

雖然Siri開源只有短短几周,但是已經看到了很好的勢頭,開發者紛紛使用Siri和語音接口,提高了Siri的用戶活躍程度,Siri未來將是一個關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故事,相信到那時,蘋果用戶「多動口不動手」的時代就真的來了。

事實上,Siri還有可能被用在蘋果研發的無人駕駛系統中,這個無人駕駛系統還包含一個AR抬頭顯示器,集成了可以用Siri控制的應用。

近日彭博社更是報導稱,蘋果已經從黑莓的QNX項目挖走很多工程師,用於研究無人駕駛。

另外,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掉隊的微軟為何多年依然堅持做手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缺乏入口和場景,導致微軟空有系統和技術,卻無法觸及用戶。

這方面對於蘋果來說可是得心應手,庫克也是擅長軟硬體整合的高手,觀察一下你身邊現在有多少人在使用蘋果的產品吧。

微軟是在網際網路中「迷失」,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庫克不會讓蘋果在硬體的狂歡中迷失了,他更不會讓蘋果重蹈鮑爾默掌權微軟時的「衰落」。

如今,庫克只需要一個更開放的態度,以及對產品的追逐,大象再起舞並不是一件難事,至少IBM、微軟的例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驗證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微軟「變臉」

摘要【微軟「變臉」】不知有多少人還記得「Wintel」這個簡稱?因為當今是屬於「FANG」(指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與谷歌)的時代。(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