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代工廠偉創力昨起放假一周 | 借鑑日韓,論中國供應鏈之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川普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單,企業在還沒獲得許可前,不能銷售或轉移美國技術給華為。

包括美、日、德廠在內的華為供應商,紛紛傳出暫停與華為業務往來。

台灣科技業最關心的自然是台積電,川普發出命令後第一時間,台積電便公開表達對大客戶的支持,表示將繼續出貨華為。

為什麼台積電可以不受川普出口管制令的影響?最後該由誰說了算?

1

珠海偉創力停止華為代工

據媒體報導稱,有傳言稱華為代工廠之一的珠海偉創力(Flex International Ltd)已經停止為華為代工,而華為也於5月20日晚間將偉創力珠海工廠內的相關物料及設備運走。

20日晚間工廠門口停了數百輛貨車,疑似為華為運走相關物料。

不過該消息並未得到華為及偉創力方面的證實。

華為派去珠海偉創力拉貨和設備的車隊

據業界人士表示:「EMS模式下物權是屬於華為的,如果停止合作,華為會拉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投入設備和物料的,這合理合規,也很正常。

據了解,偉創力一直是華為的核心代工廠之一,其中部分旗艦機均由偉創力所代工。

此前還和華為合作,計劃在印度為華為代工!眾所周知,偉創力是僅次於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EMS代工廠商,於1969年在美國矽谷成立,現全球總部位於新加坡,在全球30多個國家有員工20萬人。

華為很大一部分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訂單是交給偉創力代工。

從彭博社公布數據顯示,華為的全球前十大供應商(從採購金額來看)分別是富士康、比亞迪、台積電、歐菲光、FIH Mobile、偉創力、SK海力士、博通、高通和舜宇。

這其中富士康、比亞迪、偉創力主要為華為提供整機代工服務,而從華為獲得營收最多的前十名美國廠商分別是:偉創力(Flex)、博通、高通、希捷、美光、Qorvo、Intel、Skyworks、康寧、ADI。

偉創力去年的營收中有24.3億元來自華為,華為遭遇禁運,偉創力損失將是最大的。

不過該消息並未得到華為及偉創力方面的證實。

據有關人士透露,偉創力在公司內部發布了PCBA-South Campus HW項目放假的通知。

通知表示,目前偉創力管理層還在繼續核實與華為相關的最新實體名單事宜,以確保偉創力遵守所有適用的貿易法則,並確定下一步工作。

在下一步工作安排宣布之前,公司會安排臨時放假,請所有員工在此臨時安排期間耐心等候,靜待下一步計劃宣布。

據通知顯示:

放假時間暫定2019年5月23日-5月30日。

放假對象為PCBA-South Campus HW wireless&HW Device項目員工(註:包含Common Team專門支持HW項目的員工,其他需要值班、跨項目工作和Reliance項目支持人員除外)

據百度貼吧「珠海偉創力吧」爆料,現珠海偉創力已經停止招人,其華為事業部已經開始放假。

據了解,偉創力一直是華為的核心代工廠之一,其中部分旗艦機均由偉創力所代工。

此前還和華為合作,計劃在印度為華為代工!眾所周知,偉創力是僅次於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EMS代工廠商,於1969年在美國矽谷成立,現全球總部位於新加坡,在全球30多個國家有員工20萬人。

華為很大一部分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訂單是交給偉創力代工。

偉創力去年的營收中有24.3億元來自華為,華為遭禁對於偉創力來說損失應該是最大的。

2

台積電力挺華為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台積電5月23日在新竹國賓飯店舉辦技術論壇,總裁魏哲家表示,技術、製造與客戶信任是台積電的3個支柱,台積電是一個可以信任的技術與產能供應者,會全心全意與客戶合作,絕不會跟客戶競爭。

當天在論壇上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表示,其對華為的供貨不受美國政府出口限制影響。

此前,台積電曾表示將暫時不改變對華為的供貨計劃。

台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產業中不折不扣的「巨無霸」。

據行業分析機構集邦諮詢此前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排名顯示,台積電該季度市占率為48.1%,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排在其後的三星、格芯、聯電、中芯國際市占率分別為19.1%、8.4%、7.2%、4.5%。

總部位於台灣新竹市的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廠。

綜合台灣「中央社」等媒體5月23日報導,就晶片設計商ARM(安謀)被曝暫時停止與華為各式授權合作一事,台積電錶示,這不影響台積電對華為持續出貨。

台積電還表示,台積電內部對每項出口產品都會進行盡職調查,「符合法規才會出貨」。

而經初步調查,台積電對華為海思(華為旗下晶片設計公司)的出貨並沒有違反國際貿易法規,台積電將不受美國相關禁令的影響,對華為的出貨將不會改變。

「包括海思在內的所有客戶都是合作夥伴,客戶先成功,台積電才能跟著成功。

」台積電如此向台灣「中央社」表示。

在台媒刊出台積電此番表態之前,華為方面也曾在社交網站上發消息,稱台積電不會「斷供」。

5月22日,包括「Huawei Fact」在內的部分華為官方推特帳號發文,轉載Gizchina網站一篇名為《台積電將會繼續為華為提供7nm麒麟980晶片》報導,並透露如下信息:

「按照計劃:台積電認為其滿足美國出口管制要求,不會停止向華為供貨的計劃。

至於台積電在這場華為「生存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環球時報》評論部微信公眾號「補壹刀」曾在其刊發的分析文章中如此形容:在行業圈子裡,台積電的江湖地位,以及它對華為的重要性,不必贅言。

它被普遍看作是華為在這場「生存戰」中的關鍵一環。

「美國人必然會給台灣和台積電壓力,這就非常考驗台積電管理層的判斷水平了,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台積電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

台灣「中時電子報」5月23日報導台積電對華為持續出貨一事時,用了這樣的說法:無懼老美!台積電有種,力挺華為。

華為,你終於活成了別人害怕的樣子。

美國總統川普迅雷不及掩耳的將華為及其70家相關事業,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出口實質清單(entity list),這表示,任何要銷售或轉移技術給華為的供應商,都必須得到美國商務部的許可。

在沒有獲得許可前,必須停止出貨給華為。

因此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高通、博通,存儲器大廠美光,即刻發出聲明,凍結出貨給華為。

川普敲的這一聲巨雷,幾乎零時差的傳過隔著太平洋的中國、台灣與韓國。

韓國三星也在川普發布命令後緊急開會。

"因為假如存儲器大廠美光不能出貨給華為,這或許是三星的機會啊,"一名三星員工原本正在和一名台灣科技技師通電話,當場被公司急call回去開會。

同一時間,在深圳華為,一名負責華為筆電的台廠產品經理緊張的打聽,到底美國禁售華為,有沒有涵蓋到美廠的晶片。

在得知確定包括美國晶片、存儲器公司都被下禁令後,他無奈地說,"我筆電大受影響啊,CPU用英特爾的啊。

"

科技業一陣雞飛狗跳之中,最引人側目的,卻是一家又一家美國以外的半導體相關業者,包括日商、德商,竟然也傳出對華為執行禁運。

前身是西門子半導體部門的德商英飛凌,也被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暫時先"取消部分"對華為的出貨。

總部位在英國的ARM,也在川普宣告對華為禁運之後,傳出立刻切斷與華為的往來。

一位外資分析師告訴《天下》,ARM員工表示,公司內部命令一發之後,禁止所有業務、工程師與華為員工見面,連打來的電話都不能接,"統統都斷掉了,因為見面也算是給技術啊。

"

1、川普大打貿易戰,全球科技業一陣兵荒馬亂

美國商務部頒布的"實質清單"果真威力強大,一旦名列其中,不但美國公司得立即與其斷絕來往,連外國公司都在其輻射範圍內。

根據轄區涵蓋日本、泰國、菲律賓與台、港、澳的美國商務部區域出口管制官員哈伯爾斯托克(John Haberstock)的一份報告指出,產業與安全局(BIS)主要在管制可同時用於民用與軍用的"雙重用途"的物品,例如碳纖、工具機、半導體。

而當華為被該單位列入"實質清單",必須對華為施行"出口管制"(EAR)的貨品、軟體與科技分為三種:第一,位在美國;第二,源自美國(U.S-origin);以及最關鍵,也最讓台灣科技業關心的是第三種,"外國製造,但是其源自美國的內容超過上限"。

而這個"上限",如果是伊朗、北韓、蘇丹、敘利亞,就是10%;這"四大惡國"之外的國家,例如華為所在的中國,就是25%。

也就是說,只要你賣給華為的產品,其中"源自美國"的部分超過25%。

那抱歉了,貴公司也被視為美國公司,得一起聽命於美國政府,對華為實施禁運。

因此,當川普將華為及其各國分公司(包括台灣的訊崴)都列入"實質清單"時,了解其嚴重性的歐、亞相關科技大廠,頓時一陣兵荒馬亂。

例如,幾天前,英飛凌便展開供應鏈調查,包括要求一家台灣封裝廠提出報告,說明有多少用於英飛凌產品的封裝材料來自美國廠商。

完成初步統計後,英飛凌並隨後在21日發表官方聲明,表示"不受美國出口法令限制",將持續供應"絕大部分的產品"給華為。

而ARM,則選擇乖乖就範。

英國BBC取得該公司的發給員工的備忘錄,要求員工暫停與華為的生意,包括"進行中的合約、技術支援,以及任何持續的往來。

"

但這家"英國之光",怎麼會觸犯"25%"限制呢?BBC取得的備忘錄寫著,ARM授權給華為的運算核心,含有"源自美國"的技術。

一位外資分析師解釋,原因是ARM授權給華為的其中一個或幾個核心,研發中心正好設在美國。

2、被歸入"華為概念股"的台積電 該怎麼算?

此時此刻,最受矚目,最讓整個台灣科技業議論紛紛的便是台積電。

因為該公司近年已成為指標性的"華為概念股",華為旗下的海思,已是僅次於蘋果的台積第二大客戶,占去年台積營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達到11%的驚人水平。

"我華為的朋友老神在在的說,料都備好了,短期內沒有問題啦,"一名台灣科技產業分析師說。

他透露,今年上半年海思狂下台積16奈米訂單,幾乎救了台積今年第一、第二季業績。

由於上半年是智慧手機淡季,蘋果、小米紛紛下修出貨目標,百分之百供應華為手機的海思,卻提出"超級樂觀"的出貨預測。

"華為是有表現得比別人好沒錯,但分析師圈都在討論是有賣得那麼好?備那麼多料不會變庫存嗎?"但這名分析師回想當時情境,現在突然一切豁然開朗。

"備貨是有原因的,就像珍珠港事件之前一樣,"他形容。

海思向來是最捧場先進位程的台積客戶,台積剛量產的第二代7奈米製程,首度導入昂貴的EUV微影技術的7+,海思就搶著當"第一隻白老鼠"。

相形之下,最大客戶蘋果就保守多了,要等到明年量產、大量導入EUV的5奈米,才會進場。

3、法規留下模糊地帶,科技大廠有了操作空間

台積也在川普宣告後的第一時間,公開表達對大客戶的支持,表示"經初步評估後,應可符合出口管制規範,決定不改變對華為的出貨計劃,將繼續出貨華為。

"

當《天下》向台積查詢,是否表示內部已完成精算,確認台積出貨給海思的產品,源自美國的技術低於25%。

台積公司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表示,"(出口貿易管制)不只這個25%規則,還有其他規則,我們有內部外銷管理系統追蹤與監測所有出貨,來確保我們符合規則。

"

但問題是,這25%的"源自美國"技術,究竟該怎麼算?誰說了算?因為商務部公開文件並未有詳細規定,因此眾說紛紜。

一位前聯電主管便認為,台積很難過"25%"這關。

理由是,晶圓廠內的生產機台,諸如蝕刻、CMP(平坦化)製程多半來自美國設備大廠應用材料,"光設備至少有六成來自應材,很難不超過25%,"他說。

但外資分析師則表示,若認真的精算一顆晶片的成本結構,還包含研發投入、管理人力成本,但因為台積研發團隊、主要管理人力全數在台灣。

因此最後算起來,"美國成分"的確很可能低於25%。

但他也表示," 這個法規留下了模糊地帶,到底美國成分怎麼算?也讓這些公司有了決定親美還是親中的操作空間。

"

3

海思對美國企業的未來威脅,將不亞於5G

不少台灣半導體業者都認為,儘管包括ARM、美國EDA廠商等半導體關鍵業者,暫停對海思的技術支持,讓海思元氣大傷。

但不排除,美國政府會進一步下重手打擊華為與海思(例如,將中國列入與四大惡國等級,則"美國成分"降為10%),因為海思對美國企業的未來威脅,可能不亞於外界熟知的5G領域。

華為旗下的海思,已是僅次於蘋果的台積第二大客戶,占去年台積營收的8%,今年第一、二季更達到11%的驚人水平。

(海思官網)

美商伯恩斯坦證券曾今年1月罕見的針對海思這家未上市公司,發表18頁的研究報告"你沒聽過的另一個國家冠軍",詳細介紹這家在中美貿易戰之前,一直躲在華為之後的IC設計新星。

伯恩斯坦證券估計,海思2018年營收高達76億美元,僅略低於該年微幅衰退的聯發科2381億台幣(約人民幣521億元)。

伯恩斯坦證券並預期,每年保持平均20~30%成長率的海思將在今年超過聯發科,成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五大IC設計公司。

該報告更揭露一項台灣業界過去不太有人知道的事實。

原來華為近年在雲端市場大有斬獲,在伺服器、存儲器市場,已分別在中國高居第二、第一名。

其中部分產品,安裝的竟是海思自行開發的ARM核心伺服器處理器,而且今年推出的最新的第三代產品,已採用台積的7奈米製程,直接挑戰美國大廠英特爾最核心的業務。

4

日本半導體的衰落史

僅僅30餘年,已經少有人記得那場在日美之間爆發的晶片戰爭。

這一戰,日本人輸得乾乾淨淨,從高峰時占據全球近80%的DRAM(俗稱電腦內存)份額,跌到現在的零。

這場晶片戰爭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國際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競爭理論在大國產業PK中,只是一個美好的童話。

1、垂井康夫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導體晶片企業的高光時刻。

矽谷的英特爾、AMD等科技創業公司在半導體存儲領域,被日本人追著打,然後被反超,被驅離王座,半導體晶片領域(當時主要是半導體存儲占據主流)成為日本企業後花園。

美國的科技公司敗在了模式上。

矽谷的發展模式是,通過風險投資為創業公司注入資金,創業公司獲得資金支持後,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獲得市場,提升公司估值,讓後上市,風險資本賣出股票獲利退出。

這種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效率高,但體量小,公司之間整合資源難,畢竟大家都是一口鍋里搶飯吃的競爭對手。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辦大事。

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俗稱半導體晶片)」計劃,確立以趕超美國集成電路技術為目標。

隨後日本通產省組織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產學研半導體人才資源,打破企業壁壘,使企業協作攻關,提升日本半導體晶片的技術水平。

日本的計劃也差一點兒夭折,各企業之間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諾投入的資金遲遲不到位。

關鍵時刻,日本半導體研究的開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來,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將各懷心思的參與方們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說辭簡單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改變日本晶片基礎技術落後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來,各企業再各自進行產品研發,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孤軍奮戰的困局。

2、美國人被嚇壞了

計劃實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專利,一下子縮小了和美國的技術差距。

然後,日本政府推出貸款和稅費優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業一時間兵強馬壯,彈藥充足。

一座座現代化的半導體存儲晶片製造工廠在日本拔地而起。

隨著生產線日夜運轉,日本人發起了飽和攻擊。

美國人的噩夢開始了。

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導體內存市場,5年後,日本的份額超過50%,美國被甩在後面。

九州島被稱為日本的「矽島」,曾集中了日本絕大部分半導體晶片企業(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受不了市場份額直線下跌,不斷派人飛越太平洋到日本偵察,結果讓人感到絕望。

時任英特爾生產主管的安迪.格魯夫沮喪地說:「從日本參觀回來的人把形勢描繪得非常嚴峻。

」如果格魯夫去日本參觀,他也會被嚇壞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樓用於存儲晶片研發,第一層樓的人員研發16KB容量,第二層樓的人員研發64KB的,第三層人員研發256KB的。

日本人這種研發節奏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三箭齊發,讓習慣了單手耍刀的矽谷企業毫無招架之力。

讓美國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儲晶片不僅量大,質量還很好。

1980年代,美國半導體協會曾對美國和日本的存儲晶片進行質量測試,期望能找到對手的弱點,結果發現美國最高質量的存儲晶片比日本最差質量的還要差。

而且,日本人還拍著胸脯對客戶保證:日本的存儲晶片保證質量25年!

3、英特爾差點翹辮子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進攻下,美國的晶片公司兵敗如山倒,財務數據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塗。

1981年,AMD凈利潤下降2/3,國家半導體虧損1100萬美元,上一年還賺了5200萬美元呢。

第二年,英特爾被逼裁掉2000名員工。

日本人繼續擴大戰果,美國人這邊繼續哀鴻遍野,1985年英特爾繳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儲業務,這場戰爭讓它虧掉了1.73億美元,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在英特爾最危急的時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購買了它12%的債券保證現金流,這家晶片巨頭很可能會倒閉或者被收購,美國信息產業史可能因此改寫。

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聯合其它矽谷企業成立了SIA,目標是應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競爭 (圖片來源:

英特爾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哀嘆美國進入了「帝國衰落」的進程。

他斷言,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矽谷將成為廢墟。

更讓美國人難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80%的股份。

仙童半導體公司是矽谷活化石,因為矽谷絕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包括英特爾和AMD)都曾經是仙童半導體的員工。

在矽穀人心中,仙童半導體神一般的存在,現在日本人卻要買走他們的「神」,這不是恥辱麼?有一家美國報紙在報導中寫道:「這筆交易通過一條消息告訴我們,我們已經很落後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對此做出應對。

仙童半導體在矽穀人心中地位神聖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幾年前,矽谷的科技公司成立了半導體行業協會(簡稱SIA)來應對日本人的進攻,經過幾年遊說,成果如下:將資本所得稅稅率從49%降低至28%,推動養老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政府不願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終於炮製出一個讓華盛頓不淡定的觀點,一舉扭轉局面。

4、神奇邏輯扭轉局面

SIA的觀點是:美國半導體行業削弱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日本不是美國的盟友麼,日本半導體崛起,美國半導體衰落,看著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遊戲,怎麼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呢?

SIA的邏輯鏈是這樣的:

  • 因為超級武器技術離不開超級電子技術,超級電子技術又離不開最新半導體技術(這話沒毛病);
  • 如果美國的半導體技術落後,美國軍方將被迫在關鍵電子部件上使用外國產品包括日本貨(有點意思);
  • 外國貨源不可靠,戰爭時期會對美國斷貨,非戰爭時期還會向美國的對手蘇聯供貨(日本人看到這裡,估計要哭了);


所以,美國放任日本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稱霸,就等於犧牲國家安全……(日本人的心此刻在滴血)。

此前,SIA遊說7年,得到政府的回應總是:美國是自由市場,政府權力不應染指企業經營活動。

美國人砸日本的半導體收音機發泄不滿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這次,SIA的「國家安全說」一出,美國政府醍醐灌頂,從原來的磨磨唧唧變成快馬加鞭,效率高的驚人:

1986年春,日本被認定只讀存儲器傾銷;9月,《美日半導體協議》簽署,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國外公司獲得20%市場份額;不久,對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片徵收100%懲罰性關稅;否決富士通收購仙童半導體公司。

美國人這一波操作至少開創了兩個記錄:第一次對盟友的經濟利益進行全球打擊;第一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貿易爭端從經濟學變成政治經濟學問題。

負責和日本交涉的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首席貿易代表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一面指責日本的半導體晶片產業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對它讚嘆不已,「所以我對美國政府說我們也要採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對這種雙重標準,曾在日立製作所和爾必達做過多年研發的湯之上隆在自己的書中氣憤地說:「這人實在是欺人太甚!」

5、三星補刀

隨著《美日半導體協議》的簽署,處於浪潮之巔的日本半導體晶片產業掉頭滑向深淵。

日本半導體晶片產業從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其中的DRAM受打擊最大,從最高點近80%的全球市場份額,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說,和美國人這一戰,日本人此前積累的本錢基本賠光,舉國辛苦奮鬥十一年(從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並沒有落到美國人嘴裡,因為矽谷超過7成的科技公司砍掉了DRAM業務(包括英特爾和AMD),1986年之後,美國人的市場份額曲線就是一條橫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英特爾不敵日本企業,最終放棄半導體存儲業務,進入微處理器領域(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那麼,這70%的巨量市場進了誰的肚子?

答案是韓國。

在日本被美國胖揍的1986年前後,韓國DRAM趁機起步,但體量猶如蹣跚學步的嬰兒,在全球半導體晶片業毫無存在感。

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半導體晶片企業完全是360度無死角的菜雞:根本打不進日本人主導的高端市場,只能在低端市場靠低價混飯吃;市場體量上,兩者就是螞蟻和大象的區別。

但三星深諳所有的貿易摩擦問題都屬於政治經濟學範疇,藉機干翻了日本大象。

李健熙抓住日美進行晶片戰的絕佳機會,帶領三星半導體成功逆襲上位(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1990年代,三星和面臨美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但其掌門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國人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機會,派出強大的公關團隊遊說柯林頓政府:「如果三星無法正常製造晶片,日本企業占據市場的趨勢將更加明顯,競爭者的減少將進一步抬高美國企業購入晶片的價格,對於美國企業將更加不利。

於是,美國人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傾銷稅,日本最高則被收取100%反傾銷稅,這種操作手法簡直是連樣子都懶得裝。

三星抱上美國的大腿,等於從背後給了日本一刀,讓日本徹底出局。

6、決勝關鍵

如果沒有三星補刀,日本半導體晶片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國人用《美日半導體協議》束縛日本人,並揮動反傾銷大棒對其胖揍,但日本半導體存儲晶片產業受的只是皮肉傷,因為矽谷的企業超過七成退出了半導體存儲晶片行業,市場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過去後,又是一群東洋好漢,畢竟在全球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上,日本還是一支難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戰團並主動站隊美國後,難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變的可有可無,韓國人由此成為新寵。

隨後,三星的DRAM「雙向型數據通選方案」獲得美國半導體標準化委員會認可,成為與微處理器匹配的內存,日本則被排除在外。

這樣,三星順利搭上微處理器推動的個人電腦時代快車,領先日本企業。

日本丟失的半導體晶片份額,幾乎都進了以三星為首的韓國企業嘴裡(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從上面的DRAM份額圖中可以發現,日本的份額呈斷崖式下跌,韓國的則是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一上一下兩條線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導體晶片的未來。

此後,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並投入大量資金,但也無力回天,日本半導體晶片出局的命運已定。

東芝半導體插標賣掉後,標誌著日本半導體晶片徹底出局(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直到今天,仍有觀點認為,韓國半導體晶片的崛起,日本半導體晶片的衰落,是產業轉移的結果。

這是不準確的,因為產業轉移是生產線/工廠從高勞動力成本地區向低勞動力成本地區遷移,日本的半導體晶片企業並沒有向韓國遷移生產線,而是直接被替代。

美國人實際上聯手韓國,重組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將日本人從供應鏈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產業力量消失得乾乾淨淨。

縱觀日美晶片戰,是否掌握重組全球產業鏈的能力,才是貿易戰中決勝的關鍵,市場份額的多寡不構成主要實力因素,這也是日本輸掉晶片戰爭的關鍵原因之一。

5

韓國半導體的崛起

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KSIA)成立於韓國正在實施半導體產業扶持政策的1991年,是涵蓋設備、材料、代工、零部件等半導體行業全領域的行業協會,目前 擁有包括三星電子、SK海力士在內的近百家產業鏈內企業,是全球最大的國別晶片產業組織之一。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親赴韓國,與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常務理事、晶片設備企業周星工程株式會社(036930.KOSDAQ)CEO黃喆周進行交談,作為韓國的「第一代」半導體企業家之一,黃喆周說,韓國在半導體晶片產業經歷了曲折發展,每一個後發者都將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韓國在半導體產品的發展進程中,也有被已開發國家封鎖的經歷。

上世紀70年代,三星在韓國首次提出將開發晶片,並期望通過引入美國鎂光、日本三菱等企業的技術,但當時日本三菱得知三星將開發晶片產業時,該公司CEO直接表態「對於GDP水平較低的韓國,半導體產業並不適合」,日美兩國對於三星並不配合,甚至美方一度宣布將向韓國生產的半導體施加反傾銷關稅,並限制韓國晶片對外出口;而施加反傾銷關稅以後,每生產一片晶片,三星甚至需要倒貼1美元,而直到三星第一代創始人李秉哲去世,三星電子的半導體事業部還處在3億美元的虧損。

韓國一位業內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日、美是最早做晶片的兩個國家,基本壟斷了整個市場,當時三大存儲器製造商是美國鎂光、日本三菱、日本夏普。

當時三星希望借鑑夏普,但是夏普方面連工廠的面積等基本數據都拒絕提供,三星的研究員們只能通過自己的腦子記住某些細節,比如有一位研究員通過自己的手指間距離、身高及步伐數,計算工廠的大概面積及其他參數,(例如)工廠生產線寬為30步、長為222步。

曾在三星半導體工作多年的知情人士向筆者回憶。

「不過,這些數據,對於建設一個高科技的工廠,顯然是不夠用的,我們也不可能依靠海外的力量,做彎道超車」。

經過不斷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兩大韓系製造商在2018年存儲類半導體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為74.6%。

黃喆周的企業是一家主要生產用於製造半導體產品的智能設備的工程企業,現階段主要生產用於製造晶片所需的CVD薄膜設備(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這種設備主要用於生產半導體薄膜,是支撐化學氣相澱積工藝的重要一環,供貨量僅次於美國製造商,占據全球前三名的位置,而全球目前可以供應該類設備的企業尚不足10家。

作為向LG、SK海力士等主要半導體企業供應核心設備的上游供應商,他認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韓國的半導體的生產設備主要由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所主導,導致雖然生產出晶片產品,但由於源頭技術受制於外方,在成本控制力方面大打折扣,因此通過自身突破這種科創壁壘,有利於韓國產業未來提高成本控制力,並在技術發展的過程擁有自主權。

目前,黃喆周所在的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聯合三星、SK海力士等大型企業,為配合韓國政府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扶持計劃,三星電子將出資30萬億韓元, 培育非存儲類系統半導體產業,並以2030年前在全球占領領先地位作為目標,而這也是黃喆周一向主張的內容,他認為少部分大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成為一個吸引本土人才和資源的「無底洞」,並會選擇一條較為平坦的「舒適區」進行投資,而這個舒適區在陷入膠著階段以後,必將影響產業大局的發展。

因此,在本輪發展提綱中,三星電子將針對LG等其他競爭企業及中小企業開放生態鏈,並邀請本土企業作為設計及研發方參與;而作為首個具體措施,三星電子或將代工廠向LG集團旗下的Siliconworks所研發的高性能半導體設備進行開放,而此前韓國本土的中小企業則主要向TSMC等境外企業進行代工;去年5月,三星電子將其代工業務從系統原有部門中分拆出來,另外設立事業部;根據WSTS的另外一份統計,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導體代工市場的占有率,台資TSMC占據第一名,達到48.1%,三星電子緊隨其後,為19.1%。

對於目前中美貿易爭端過程中的技術爭議,黃喆周表示,中國近年來技術的增長有目共睹,「我還記得,我剛剛和中國客戶打交道,是在2000年代初,當時中國企業在製造晶片的工藝層面,和韓國首發企業,至少相距5代,甚至更多;但目前這個差距,已經縮小至2~3代,雙方也有了更多的合作基礎。

黃喆周認為,在韓國本土大企業打造閉環式的生態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加入,使韓國的中小型半導體企業,在獲得研發動力的同時,憑藉走進巨大的中國市場,獲得與全球頂尖企業較量的機遇,「而這種機遇,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韓國大信證券的分析師李秀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中國企業用韓國產品替代美國產品,將會使韓國半導體產業短暫受益,但若無法構建起雙方穩固的合作關係及產業鏈條,那麼貿易保護主義的高牆所引發的負面效果,仍將遠遠高於正面效果,而黃喆周則提出,兩國行業間的合作,可以從人才的培育開始起步。

黃喆周認為,在本次半導體產業協會和韓國政府共同推出的措施中,對於人才的培養才是「最值得關注」的事情,為此提出企業和頂尖高校共建「半導體學科」,而韓國目前的出生率不斷下降,理工專業的人才供給缺乏,如果能夠引入中國頂尖大學的人才,再結合韓國長期以來所積累的半導體研發能力和實戰經驗,必將能夠打造一條可靠且牢固的產業鏈升級,並造福兩國半導體行業的未來成長。

6

美國制裁華為等中國公司會產生哪些影響?

美國對華為的"黑名單"攻擊,在公司層面上有個專門的詞,叫做foreclosure。

這個詞在金融裡面有其他的含義,但是在產業經濟學裡面,就是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場力量,限制或者禁止自己的競爭對手獲得"瓶頸"訪問權的行為。

"瓶頸"是指的關鍵的資源,可以是市場渠道,也可以是技術專利等等。

一般來說,這種限制所帶來的總收益是負的,所以國家往往需要制定各種相應的競爭政策來加以限制。

但是如果把這一套理論映射到國際上,就失去了"競爭政策分析"的意義,只能進行一些狀態分析。

因為沒有高於國家的強制執法機構,也並不存在國際間真正意義上的"規制部門"。

如果我們暫時忽略掉美國公司內部的利益衝突,把"美國"看做一個整體的話,在手機和電腦產業鏈中"瓶頸"的部分,大都是美國企業所擁有的;而華為,或者乾脆說中國所擁有的大部分是非瓶頸的部分。

現在大家共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那麼美國通過卡住"瓶頸"——也就是關鍵的軟硬體資源,限制了華為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那麼顯然"美國"作為一個整體收益是有可能增加的——即便全球的收益是下降的。

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智慧型手機市場是一個高度飽和的市場,即便我們把華為從地球上瞬間擦除掉,它空出來的市場份額並不會白白消失,本來會選擇華為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會選擇其他品牌的手機,還是會用到美國供應鏈的產品,所以美國的"瓶頸"從中期來看未必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宏觀來看收益反而有可能增加——因為如果華為倒了,占領華為留下的市場空白的手機廠商很可能是美國控股更多的一家企業。

很多觀點認為美國這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其實不然,從超短期來看或許如此,因為華為瞬間被切斷供應鏈所帶來的傷害確實是供求雙方的;但是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都不是一個新興的、需要廠商自己去開拓發展用戶群的市場,少了一個主要競爭者,其他還在這個行業的公司會把空出來的市場份額瓜分掉,這些在華為供應鏈上受到嚴重震盪的企業會有一個緩慢恢復失地的過程——只不過購買他們產品的不再是華為,而是其它在華為被禁過程中得益的公司。

而在消費者端,消費者是確切無疑受到損失的。

這一點可以用"顯示偏好原理"來論證:因為Google不能繼續給華為提供Gapps,那麼在國際市場基本上華為手機就沒有競爭力了,至少在短期內,Gapps對於android的意義是不可替代的。

那麼這部分本來想要購買華為手機的消費者就會因此不買手機嗎?顯然不會,他們會用其他的品牌作為替代。

而在沒有被制裁之前,這部分消費者的最優選擇是華為,現在因為制裁,他們都選擇了自己次優的選擇——從最優到次優所降低的效用之和,就可以看做是因為制裁而造成的消費者福利的下降。

其實上面這個例子,也說明一點,就是單獨的看"華為多麼重要,華為占據了美國企業供應鏈上多大的份額"這種靜態的分析,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產業供應鏈的終點是消費者市場,如果消費者市場沒有明顯的變小,那麼供應鏈中的某一段多一個或者少一個非壟斷的企業,整個產業供應鏈是可以自己恢復的。

華為的市場份額雖然強大,但那是競爭的結果,並不真的由華為所"擁有",一旦華為消失了,這部分市場份額會歸屬於其他沒有被限制的企業。

就像在文中開頭舉的例子一樣,雖然兩家企業確實是在平分市場,但是那是競爭的結果,而不能給定自己天然就擁有30%的市場份額然後去算自己的最優價格。

基於同樣的道理,太強調美國企業的"不可替代性"在長期來看,也是過於悲觀了。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規模效應",就是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每一個商品的平均成本會下降。

晶片產業就是最最典型的例子。

建廠的時候特別燒錢,前期投入、無論是研發還是設備都非常巨大,但是一旦進入流水線生產,生產的越多,賣出去的越多,單個晶片的價格就越低。

Intel的前CEO格魯夫曾經說過: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買一片Intel的CPU,我可以把CPU的價格定成1美元。

雖然是戲言,格魯夫也知道不可能人人都買一片Intel的CPU,但是這也反映了在這個行業"走量"是多麼重要。

這種行業屬於天然具有"壟斷"屬性的產業。

我們假想一個市場上有兩家完全一樣的晶片廠商,Intel和AMD均分這個市場。

因為規模效應相同,所以假設沒有研發,它們的成本、定價和功能都完全一樣。

突然有一天,有一個顧客腦子一熱,從AMD換成了Intel的晶片,那麼Intel就可以多生產一片,AMD就要少生產一片,也就意味著Intel的平均成本,就此低於了AMD的平均成本。

那麼因為平均成本低了,Intel就可以稍微降一點價格來吸引顧客,從而市場份額更加擴大,從而繼續降低價格……從而最終把AMD完全排擠出市場。

因為一個顧客頭腦一熱而造成了市場份額的偶然擾動,直接啟動了一個公司的正向循環,從而就成為壟斷者。

但是其實這並不意味著AMD的產品就比Intel要差——根據我們的假設,兩者完全相同,只是這種"誰先走到量誰就爆發"的行業特點,決定了這樣的行業只能有極其少數的贏家。

現實雖然比我們上面的模型複雜,但是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在晶片行業,集中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Intel、高通和TSMC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不斷的在消滅對手,成長為自己所在產業的巨無霸。

但是其實這並不意味著離開了這些公司,世界就真的一片黑暗了。

因為有很多的"潛在市場進入者",被這些行業巨無霸強大的規模效應壓的幾乎沒有可能正面和他們競爭,所以沒有市場份額,也不為大眾所知。

但是一旦禁運長期化,這些平時隱藏在角落裡的企業就會紛紛走上台前了。

1、桌面CPU:

中國本土其實也是有X86授權的,兆芯是從台灣威盛繼承的完整的X86授權,並且現在就有可以量產的X86處理器,大約和Intel第六代的中低端處理器i3系列差不多。

這些處理器其實都是和當前的主流作業系統平台和軟體兼容的,但是因為技術上畢竟落後Intel好幾代——自己最好的處理器也就是人家2015年的中低端的水平,在平常的商用機器上很少能見到,但是如果禁運長期化,1年、2年、5年呢?相當於兆芯突然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和客戶群,到時候資金會有的,人才也會有的,技術進步只會比現在更快。

並且兆芯其實也不是沒有競爭者,共同擁有X86授權的還有海光,禁運長期化就會給這些基本沒什麼知名度的企業更大的空間。

2、手機CPU:

其實不光是手機,主要是ARM架構。

X86系列因為歷史原因(PC誕生在美國),比較美國中心化。

而ARM是英國公司,智慧型手機又是最近這十來年的事情,所以ARM價格相對來說比較去中心化,拿到授權的企業很多,托智慧型手機的福,ARM架構在國內的技術儲備本來就很不錯,比X86好很多。

華為麒麟系列CPU也早已登堂入室,可以正面和高通競爭。

包括在伺服器CPU方面,ARM也對Intel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華為前段時間還公布了泰山伺服器,就是ARM架構的。

3、晶片生產:

絕大部分晶片都是TSMC,也就是台積電代工生產的。

TSMC一家公司,占據全世界晶片生產大約50% 左右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個"沒有規模效應就去死"的行業。

一個晶片加工廠建起來需要幾十個億美金,然後每天幾百萬美金的折舊,而每隔幾年要大換生產線。

可以說在任何一個流程上降低那麼表面上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單位成本,在天量的晶片生產下,都可以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利潤。

其實中國大陸是有晶片生產能力的,中芯國際SMIC的總部就在上海,而在北京和天津都有生產廠。

當然技術上中芯國際和TSMC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中芯國際目前能提供28nm的工藝,剛扭虧為盈還沒幾年,而這個工藝是TSMC在11年就達到的了,好消息是部分14nm的生產線去年好像也開工了,不過7nm技術還是TSMC世界獨一份。

4、作業系統:

這個其實最沒有什麼懸念,儘管硬生生的造一個完全兼容windows的作業系統很有難度,但是GNU/Linux和Android本來就是開源的,國內對Linux的改造和漢化也幾十年前就進行了。

即便是最極端的情況下,Google不再為Android貢獻代碼,轉而去做閉源的作業系統,那麼基於現在的Android下面由國人自己開發也沒有根本上的困難。

Linux的辦公套件也很成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可能對於遊戲娛樂,真沒有了windows確實不好辦。

不過國內對於聯網社交類遊戲的需求還是很大的,如果禁運長期化,國內Linux機器普及化,那麼騰訊很可能會扛起Linux遊戲的大旗,把吃雞之類的爆款在Linux平台上做出來……可能唯一收到實質損失的,就是單機遊戲玩家了。

國內的市場至少在目前是不足以吸引來大廠單獨為之遷移到Linux平台上的。

我們看到的只是均衡的結果,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力量的博弈。

一旦禁運長期化,這些被原來美國企業規模效應所壓制的中國企業其實會獲得更大的空間,雖然技術短時間內依然落後,但是並不是完全沒有替代的,我們看到的某些市場被美國企業壟斷是因為從市場的角度上講,讓他們壟斷是一個雙贏的選擇而已,並不代表真的沒有技術儲備。

我比較贊同一位朋友的觀點:美國如果全面對華進行高科技禁運,天不會塌下來,中國人能用到的晶片和高科技硬體大約也就是回到十年前的水平罷了。

而沿著十年前的水平向前趕,因為有後發的優勢加上來自其他國家的技術交流,距離依然是能夠逐漸縮短的。

如果這種類似的中美對抗一再發生,那麼中國和美國幾乎肯定會走上不同、不兼容的技術路線,會有各自的高科技硬體以及互相不兼容的協議。

到時候世界就會出現:以美國為核心,有一套技術規範和軟硬體配套協議,然後有一批國家會使用它們;而以中國為技術發源地,也會有一批國家都採用中國開發的技術規範和軟硬體協議,從而形成了一套新的產業鏈;在兩大勢力之間會有一些相當於緩衝地帶的國家,同時採用兩種協議和規範。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樣是不好的,因為相當於憑空產生了很多因為技術規範不兼容而產生的摩擦。

但是,顯然這也不是最壞的結果。

綜合一下,從超短期來看,制裁所引起的震盪對中美來說是雙輸的;而隨著時間的增加,華為丟失的市場份額會被其他的公司所占據——而這些公司別無選擇,還是要採用美國的供應鏈,故而中期來說,美國會從本次制裁中得益;而長期來看,因為全球產業鏈的分裂,美國整個供應鏈的重要程度會不斷下降,所以就收益而言,美國從制裁中獲得收益會是一個倒U型,而中國的收益是一個正的U型——現在制裁不死,等建成了獨立的產業鏈,就再也不怕制裁了:

圖文綜合整理自:CINNO、經濟日報、中國基金報、天下雜誌、第一財經、知乎博主司馬懿、魔鐵的世界,電子時代等。

後語: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讚並轉發,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免責聲明:本頭條號所載文章為蘇州精益諾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原創或根據網絡搜集編輯整理,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繫!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頭條號贊同或支持其觀點。

本頭條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拒絕斷供的台積電,對華為有多重要?

5月23日,台積電再次申明,經過評估後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並沒有違反國際貿易法規,將會持續出貨。美國「封殺」華為的大背景之下,台積電的支持態度相當於給華為吃下了「定心丸」,一位晶片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台積電繼續向華為供貨,7nm麒麟處理器安全

來源:快科技最近今天因為美國制裁導致華為公司面臨危機,美國公司在半導體及軟體方面的優勢使得全世界的公司都很難完全擺脫美國的供應。對華為來說,儘管他們在關鍵部件上準備了6-12個月的備貨,長期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