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讓奉行零和思維的美國充滿危機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卡脖中興,讓中國警覺「無芯」的煩惱;圍獵華為,中國方知美國來勢洶洶。

中國高科技產業未必對美構成了嚴峻威脅。

但是擁有5G技術和設備競爭力的華為,卻讓美國充滿焦慮和危機感,因為美國對引領新科技革命缺乏足夠信心。

信息技術(IT)時代,美國對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獨角獸企業的競爭力印象深刻,更對移動支付支撐的電商經濟和共享經濟留下了心理陰影。

畢竟,中國「雙11」一天的銷售額,足以讓美國「黑5」羞赧汗顏。

美國一直以「科技+消費」引以為傲,但在中國數字經濟面前落了下風。

IT時代的中國印象,變成了AI時代的美國焦慮。

遇上「美國優先」的川普總統,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華為5G技術就成為美國「掐尖」的對象。

不是因為華為強大到讓美國無可奈何,而是美國覺得還有足夠的科技實力擊垮華為。

所以美國才會通過實體清單的方式,號召一眾科技企業從系統架構、行業標準、軟體服務等方面對華為釜底抽薪,還逼迫盟國棄用華為技術和設備。

美國強壓之下,華為在艱難地市場突圍。

硝煙瀰漫的5G市場,華為斬獲了40多個訂單。

配合美國政府圍剿華為的谷歌,也要求對華為解禁。

華為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但美國對華科技戰也遇到了挫折。

首先,中美科技戰的主戰場從IT延伸到AI。

這場戰爭也是大數據博弈戰。

中國擁有龐大的網絡用戶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民,IT時代的中國構建了全覆蓋無死角的移動支付網絡,催生了超越美國的數字經濟。

電商時代的消費動能,中國顯然要比美國有更強潛力。

AI時代中國擁有性價比高且技術先進的5G技術和設備商,在此基礎上對接的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物聯網等新興數據經濟形態,將使中國用更小的成本釋放出更強的科技生產力。

簡言之,美國IT時代創富故事和創新傳奇,或可在AI時代的中國大量複製。

由於中美兩國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和貿易體,因此美國選擇在中國還未足夠強大的時候,通過科技戰的方式施壓中國。

其次,中美科技難用量化指標分出高低。

恆大研究院曾有報告,從研發經費與人力投入、高等教育、論文與期刊發表、發明准里與經濟活動等五個方面,對中美科技實力進行了對比。

有些數據中國靠前,更多數據美國占優,但從趨勢觀之中國卻具有後來居上的潛力。

以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有關專利的國際條約)為例,中國PCT連續十幾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是唯一申請量年增長率達到兩位數的國家。

照此趨勢,中國有望3年內超過美國。

具體到華為和中興兩家企業,雖然兩家企業的專利含金量不如高通、微軟,但具有總量優勢,因此具有後發優勢。

但也有觀點認為,上述量化指標並不能客觀衡量中美兩國的科技競爭力。

畢竟,中美科技戰已經模糊了數據對比的客觀性,各路分析家可以帶著自己的立場和目的用所謂的數據得出中國或美國科技更強的結論。

其三,中美科技利益攸關難以割捨,零和思維不可持續。

隨著中美科技戰價碼,輿論場擔憂中美科技脫鉤。

事實證明,中美科技已經深度利益攸關,脫鉤剝離根本不可能。

雖然美國圍剿華為,倒逼華為不得不啟用「備胎」,但這只是無奈的市場救濟方案。

如果那些給華為斷供的高科技企業給華為解禁,華為自然不願放棄成熟的生態系統。

數據顯示,美國高科技企業更離不開中國企業和市場。

數據顯示,蘋果、高通和英特爾三家標誌性的高科技公司在業務規模上超過1000億美元。

來自中國的收入占高通總收入的60%以上,英特爾近半,而蘋果也有四分之一。

此外,上述企業也藉助中國企業的產品鏈進入全球市場。

若中美科技脫鉤,那是一場兩敗俱傷的中美零和博弈。

中國或可退守國內市場自建生態系統,長期依賴全球市場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將何以生存?因此,美國對華為的全方位圍剿,對其他中國科技企業的斷供,不過是對華極限施壓的手段,即以科技戰逼中國屈服。

中美科技實力並不對等,即如中美綜合實力對比。

但美國別想通過對華科技戰擊垮中國,中美科技互相融合促進,才是正理。

中美科技博弈,零和思維不合時宜。


作者簡介:張敬偉,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團結一心,支持華為!支持民族企業!

中車檢聲明:在華為面臨美國貿易打壓的時候,中車檢及旗下所有的子公司、項目部鄭重承諾:為華為公司及其員工,免費提供購車,賣車,汽車消費維權的檢測與評估、司法鑑定服務!也呼籲社會各界,團結一心,支持華為

ARM對華為斷供,意味著什麼?

最近,美國企業陸續對華為「斷供」。其中對華為影響最大的當屬ARM決定停止與華為及其子公司的「所有有效合同、支持權利和任何未決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