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微信侵權的Uniloc這麼有來頭,告的大牌多,還有法院撐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是中興、華為,再是蘋果、騰訊,今天又聽說高通把魅族給告了。

6月份的科技圈真是有點方。

微信在美遭遇專利起訴,給騰訊的國際化添堵

起訴騰訊(包括騰訊中國和騰訊美國)的這家專利公司叫Uniloc,起訴理由是微信的語音群聊、視頻聊天等功能侵犯其兩項與電話會議技術相關的專利(專利號為:US8571194B2,US7853000B2),其要求微信立即中止這些功能。

雖然英文版微信用戶量占7.61億微信用戶總量的比例十分有限,具體到英文版微信在美國的用戶數更是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版微信又是免費下載安裝及使用,沒有獲利。

但面對的是身經百戰的Uniloc,針對的又是微信的核心功能,律師並不認為騰訊可以掉以輕心。

一旦官司失敗,騰訊不僅可能要支付巨額賠償,就像當年被判賠3.88億美元的微軟一樣, 微信本就推進不順的國際化戰略將進一步遇阻(對用戶而言,未來能否免費使用語音、視頻功能也會是大問題)。

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也將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據北京大學網際網路法律中心4月23日發布的《網際網路技術創新專利觀察報告(2015)》顯示,在國內網際網路領域騰訊的專利數量已經位居第一,達到9540件,2016年有望成為首家專利數量突破1萬件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

在國際上僅次於微軟和谷歌。

市值方面,5月27日晚,經歷一輪股票大漲後,騰訊集團市值已經達到16104億港幣,超越阿里、百度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第一。

業內人士評估微信的市值也已經超過了8000億元。

有錢又有實力的騰訊如果都不能自保,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以後誰敢輕易走出去?

同樣的專利起訴多家公司,Uniloc不愧是專利流氓

有意思的是,微信還不是第一個被盯上的。

蘋果剛發布的新版iMessenge更早收到起訴書。

Uniloc稱,Messenge上的語音記錄和傳輸功能侵犯了該公司的四項專利權。

與騰訊、蘋果一起被告的,還有Line(日本社交通訊軟體)、Kakao(韓國社交通訊軟體),它們也都支持用戶通過一個IM聊天窗口發起視頻和音頻電話會議。

這還不是全部。

據中國經營報,Uniloc曾用上述同樣的專利起訴過微軟,在糾纏小半年後,雙方在2015年下半年達成了和解。

Uniloc網站介面

在今年5月4日,Uniloc還用該兩項專利外加US7804948B2在同一個法院(即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地方法院,這家法院和Uniloc淵源很深,後面會詳細介紹)起訴了華為,目前該案仍在審理過程之中。

此外,據中國經營報,近年Uniloc還用其在有關視頻和語音群聊的專利積累,向Google、Home Box Office(有線電視聯播網公司)、HuLu(美國視頻網站公司)、、Netfix(美國在線視頻公司)、Valve(遊戲開發商,產品例如半條命[Half-life])等巨頭髮起了專利訴訟。

一口氣告這麼多公司,什麼樣的專利這麼富有含金量?

據微信平台「差評」梳理,Uniloc指控遭侵權的專利——US8571194B2,US7853000B2的實際發明人為Turuer,Turue去世後,將該項專利過繼給了Linqware公司(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信息技術和服務公司),Uniloc很可能從Linqware低價買下了這些專利,在專利申請獲得官方認證後,開始起訴騰訊、Line、Kakao等通訊公司,並索要賠償。

Uniloc確實持有這些專利只是基礎,其「有恃無恐」更多依仗地是美國的「專利繼續申請制度」。

據資深智慧財產權專家、北京優賽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斌強介紹,這是美國專利制度特有的內容,允許在前一個案件(通常稱母案)尚未結案的情況下,以母案為基礎,再次提出新的專利申請。

通過繼續申請,可以將母案可能沒有保護到的範圍,再次重新保護起來,從而可以覆蓋到母案申請之後新出現的產品或服務。

劉斌強表示,在本次Uniloc起訴騰訊微信案中就已經涉及到了繼續申請。

應訴方要打破繼續申請,需要證明母案的記載不足以支撐後續申請,或者找到現有技術能夠將繼續申請的新權利要求無效掉。

否則將會很麻煩。

而Uniloc上述種種行徑已完全符合業界對「專利流氓」的定義:

專利流氓是指那些沒有實體業務、主要通過積極發動專利侵權訴訟而生存的公司。

它們往往利用全球之間的信息、法律、上線時間不對稱來行動,躲在暗處,蟄伏數年,等到使用它們專利的產品占有一定份額的市場之時,將生產和銷售這些專利產品的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許可費。

專利流氓用以攻擊目標的專利,通常是購買所得。

為實現低價持有,往往會選擇那些瀕於破產的所有者。

一旦獲得專利,它們便密切關注市場上的暢銷產品、媒體新聞及分析,或公開出版的專利申請刊物,以便獲得第一手可能侵權技術的資料,制訂行動計劃。

為提高勝訴率,專利流氓公司還會聘請專業的訴訟風險代理費的律師或律師事務所。

為獲得豐厚回報,律師會想盡辦法將被告整倒。

一旦判定為專利侵權,被告將支付巨額賠償,甚至被禁售以及逐出市場。

可謂滅頂之災。

Uniloc來頭不下,背後還有法院撐腰

說了這麼多,現在很有必要隆重推出Uniloc。

它的來頭確實不小,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和它多次交手,貌似輸多贏少。

Uniloc創始人

Uniloc成立於1992年,創始人為Ric Richards(瑞克.里查德森),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經營註冊地卻在美國德州(這是有玄妙的,後面詳細解釋),還在全球開了四家分公司。

Uniloc一開始還是一家正兒八經的軟體開發公司,曾專注於計算機安全和版權保護軟體的研發與生產,還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比如針對預裝軟體市場的「Try and Buy」,即先試用後購買,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通過繳費註冊才能獲得正版軟體使用權利」的技術。

這樣的軟體在當時並不掙錢,但Uniloc還是很有先見之明地為其申請了專利,並在1996年在美國獲得授權,專利號為「US 5,490,216」。

IBM倒是發現了這項技術在打擊盜版上的潛力。

1993年,IBM和Uniloc合作,雙方都有獲益。

Uniloc還在美國成立了一家分公司。

有意思的是,微軟當時的明星產品Windows系統以及Microsoft Office也遭遇了十分嚴重的盜版問題,為捍衛市場,微軟想出一個妙招,所有想使用作業系統和軟體的用戶,需要通過產品密匙激活,才能獲得正版軟體的使用權。

微軟因此為自己惹來一個大麻煩。

2003年,Uniloc將微軟告上法庭,聲稱微軟在其產品上使用的反盜版技術侵犯了其相關專利權。

要求微軟支付逾5.58億美元專利版權稅。

微軟當然不干,四年後,審理該訴訟案的美國羅德島州地方法院做出了對微軟有利的判決。

這下Uniloc又不高興了,當即提出反訴。

兩年後,羅德島州地方法院陪審團認定微軟侵權,並賠償Uniloc損失3.88億美元。

微軟也不是好惹的,將官司打到了聯邦巡迴上訴法院。

因審理過程複雜,官司都打到了第八年。

最終微軟還是沒耗過流氓,與Uniloc達成和解,支付了「數額不明」的賠償金。

Uniloc從此一戰成名,還看到了新的商機,自此在專利流氓的道路上狂奔向前。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美國,Uniloc及其子公司已在美國發起約200起專利訴訟,其中包括華為、亞馬遜、Google、索尼、Valve(開發了《半條命》遊戲的公司)、Kakao(韓國聊天應用)、Facebook、Mcafee、Symantec(賽門鐵克)等我們熟知的科技公司。

除了四處伸手要錢,Uniloc同時還做了好幾件事,包括大量囤積專利,將分公司註冊地和經營地設在對專利權人更友好的美國德州以及智慧財產權經濟作用更為明顯的盧森堡。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和美國德州法院搞好關係。

據中國經營報介紹,美國德州法院的這種「專利友好」,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專利訴訟案件到德州(尤其是東區地方法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法院制定了對提起訴訟的專利權人更有利的法庭規則和程序。

這已經不是司法為經濟保駕護航,而是司法拉動經濟發展。

根據有關統計,美國2015年的新增專利訴訟案件中,僅德州東區聯邦地方法院就占據了將近一半。

根據普華永道的數據,1995年到2014年,德州東區法院原告勝率達到55%,排名第1,而美國的平均勝率只有33%。

除此之外,德州東區法院專利侵權平均賠償額度是894.9萬美金,遠超美國平均賠償額度。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騰訊在該案中的風險其實一點都不低。

況且,我們還無法排除Uniloc後面是否還有其他勢力存在,比如想借專利起訴發起專利試探的競爭對手。

曾經代理華為訴摩托羅拉的一位國際智慧財產權專家就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專利訴訟有時是一石多鳥,通過訴訟對對手進行試探,通過法庭質證掌握企業更多的情況是國際企業很常見的一種做法。

專利到底是鼓勵創新還是抹殺創新,值得深思

正事不干、專門依靠專利訴訟獲利的「專利流氓」公司,無疑已經成為科技行業公敵。

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的報告顯示,去年在美國的專利訴訟中,67%源自專利流氓公司,這一比例比五年前提高了28個百分點。

著名律師事務所高贏(Goodwin Procter)2014年發布過一份關於『專利流氓』的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上世紀1995到1999年,非執業實體在法庭上獲得的賠償金收入的中位數達到了560萬美元,同期實體公司起訴侵權公司獲得的賠償金收入的中位數在550萬美元,雙方水平相當;而進入21世紀,非執業實體在法庭上獲得賠償金水平則遠超過了實體公司的賠償。

如下圖所示。

這促使人們反思,專利到底是在鼓勵創新還是在抹殺創新?要知道,大部分專利其實一輩子都是躺在檔案里,不會變成產品。

如今隨著現代社會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嚴厲的法律介入,這些閒置的專利正變成一顆有一顆子彈飛出去,或者變身為企業的防彈衣用一下。

專利市場儼然變成了一個戰場。

我們保護知識變現,但也要防止技術霸權與壟斷。

利用專利漏洞的流氓霸權行為,無疑只會阻礙創新。

或許,專利制度確實到了需要進化的時候。

知識多一點:四大專利流氓公司(來源:站長之家)

Acacia Research

早在1992年,這家公司就成立了,直到2003年,Acacia 的收入僅為69.2萬美元,全部來自流媒體專利授權,毫不奇怪,在這樣的公司裡面,律師和會計師總是多過工程師,然而現在,它手中擁有大約275項專利和1200多份專利許可協議,去年的收入超過2億美元。

MobileMedia Ideas

2010年3月31日,該公司1天之內在德拉瓦州地方法院和東德克薩斯地方法院分別針對蘋果、HTC 與 RIM 提起侵權訴訟——這些專利都屬於年初它從索尼、諾基亞交易得來的122項專利,同時,這兩家公司還是 MobileMedia Ideas 的股東。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之外,MobileMedia Ideas 專利主要還來自一家叫 MPEG LA 的公司,而根據司法部的調查,這兩家公司的 CEO 是同一人。

前者手中握有一些手機專利,而後者則掌握著部分屬於行業標準的數字影音專利技術,兩者分工明確形成了密集無間火力強大的專利網,而蘋果恰好是不幸落網的可憐蟲。

InterDigital

這家建立於1972年的公司在3G 與 LTE 技術標準方面有著雄厚的實力,包括蘋果、三星、索尼等在內的大廠商均需要向它支付專利授權費用,2012年9月,InterDigital作價3.75億美元將手中的約1700項專利出售給了 Intel,今年1月,這家公司向 ITC 提起了訴訟,控告華為、三星、諾基亞以及中興侵犯了其專利,6月,ITC 發布初裁認定 InterDigital 侵權訴訟不成立。

不過,2013年10月,InterDigital輸給了華為,廣東高院發布終審判定InterDigital行為構成壟斷,需要向華為賠償2000萬元。

Intellectual Ventures

2000年,兩名微軟員工創辦了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現在它已經成了全美最大的專利持有者,手中握有超過70000項專利,並已經通過專利授權獲得了超過30億美元的回報。

從2010年末發起第1宗專利訴訟以來,IV 專利訴訟覆蓋範圍就極其廣泛,包括數字影像技術(訴佳能、奧林巴斯)、網上金融服務(訴 Capital One Bank)、安全技術(訴賽門鐵克、McAfee)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微信被美國公司起訴,形勢不容樂觀?

六月才剛剛過半,就已經相繼有中興、華為被美國起訴,此次微信也未能倖免,被美國一家叫Uniloc的公司起訴,理由是微信的語音群聊、視頻聊天等功能侵犯其兩項與電話會議技術相關的專利,該公司要求微信立...

專利戰場,它們進行花式「互懟」

當前,全球手機市場可謂格外熱鬧——蘋果起訴高通,高通起訴魅族,三星大戰蘋果,華為大戰三星,愛立信起訴小米……在專利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它們為何而戰?戰況如何?華為 VS 三星中美兩國不少於5起...

要求蘋果賠償 6.25億?專利流氓遭法院阻擊

只要一獲利,這些流氓的索賠就很難停下來了,蘋果還要打很久的官司。在眾多起訴蘋果的專利流氓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的 VirnetX 可謂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因為這家公司曾經贏得官司,法院還要求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