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敗走」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三星關停了自己在天津三星手機製造工廠。

這家在國內已成立18年,年產量達3600萬部手機工廠,三星最終還是因為國內手機市場份額不斷下滑而放棄了。

早在今年4月,三星還關閉了位於深圳的一家手機生產廠。

截至目前三星在國內也只剩惠州的一家生產工廠了。

曾經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唯一可以與蘋果手機相提並論的高端手機品牌,為何在短短五年左右的時間,其市場份額從百分之幾十下降到現在不足1%。

來自IDC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僅為0.9%。

對於中國新生代的消費者來說,三星已經是「過去式」的產品。

三星最終是會和亦友亦敵的LG一樣宣布推出中國市場,還是會會向諾基亞一樣從頭再來,重新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

2013年年末中國4G技術大規模開始,而當年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超過了20%,至此之後,三星的市場份額就開始了沒有休止的下跌狀態,直到現在。

三星在4G的換機潮時代,在中國絲毫沒有嘗到市場紅利。

三星在4G賽道轉換的過程中,重內而輕外。

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移動智能設備上,三星的基於智慧型手機的移動內存晶片的市場超越了其它所有晶片廠商。

除此之外,三星還有自己的獵戶座手機核心處理器、較為優質的AMOLED的顯示螢幕,我們幾乎可以看到,龐大的三星集團幾乎囊括了手機所有重要的元器件。

僅僅靠這些,三星電子就可躺著賺錢了。

在過去的五年中,三星既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元器件的重要供應商,又是智慧型手機終端設備的第一大廠。

所以三星電子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有絕對的話語權。

基於這樣的市場關係,三星手機幾乎不許要太大的表層創新就可俘獲一大批的消費者。

這和國產廠商是絕對不同的兩種發展路徑。

現在全球市場份額靠前的國產廠商大多說是在一群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像小米的這樣的品牌更是從零開始。

所以國產廠商一開始的的路子就朝著外觀設計、UI設計、交互體驗等這些容易取得成果且消費者能看見的地方著手,對於內部的核心晶片、螢幕則是在全球範圍內尋求供應商,最終向消費者說明,我們採用了那些公司的高端零配件,並且自己做出了何種優化,最終呈現出的價格還要比三星、蘋果等產品低好多。

所以通過不斷的產品疊代,每個過產品牌都不同程度擴大了自己的市場。

有了市場之後,國產廠商才開始核心的晶片的領域的,小米推了自己的松果處理器、華為海思麒麟處理器在技術水平上已處於一線梯隊的水平。

這樣的競爭邏輯類似於田忌賽馬,雖然國產廠商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採用錯位競爭的方法最終贏得了市場。

三星恰恰就是在自己具備優勢的條件下,沒有建立起來強大的智能終端品牌形象。

這是三星在中國市場衰落的根本原因。

從三星的舉動來看,三星雖然將中國的生產場關閉了,但三星目前還沒有要退出中國的意思。

就在上個月月底,三星還在國內首發了首款挖孔屏的中端產品。

顯然三星在技術和設計上依然是緊跟著最前沿的潮流。

且現在是5G技術商用的前夜,三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重新崛起。

國產四強和蘋果牢牢霸占國內前五,但它們內部並非風平浪靜。

OPPO在第三季度在國內市場上沒有增長。

小米下滑了10%以上,這兩者暫時失去的份額大部分都被華為所吞食。

同時蘋果在國內的品牌形象正在面臨嚴重危機。

所以三星在這是換道的過程中是完全有機會的。

在智慧型手機技術當道的時代來臨之後,三星所具備的優勢再次會顯現出來,但通吃供應鏈上下游的它又該如何躲避上次踩過的坑。

三星的出牌節奏,完全還要看對手和市場的反應。

畢竟消費者買單的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技術之上的產品。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國產手機越賣越貴?

在手機市場競爭近乎慘烈的情況下,國產手機越賣越貴,這是國產手機廠商競爭策略所致,是國產手機廠商技術實力所致,同時也反映了整個手機市場環境的變化。蘋果三星占據絕大部分利潤的情況下國產手機要突圍實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