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terning的新選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幾個晶圓廠工具供應商正在推出新一代自對準圖案化技術,以向10 nm/ 7nm及以上的新器件演進。


應用材料、Lam Research和INTEL正在開發基於各種新方法的自對準技術。

最新的方法涉及採用多色材料方案的自對準圖案化技術,該技術旨在用於在邏輯電晶體本身內開發新的finFET和結構。

也有其他公司正在開發下一代電晶體和存儲器的新方案。

用於形成邏輯和存儲器的自對準圖案化技術屬於半導體製造中「圖案化」的通用範疇。

圖案化是在晶片上開發微小特性和圖案的「藝術」。

其他技術也屬於寬泛的「圖案化」部分,例如極紫外( EUV )光刻和光學光刻等。

幾年前開發的自對準技術,利用各種工藝步驟來確保結構彼此正確對齊。

一般來說,新的自對準技術分為兩個部分 - 多重構圖 ,以及自對準接觸/過孔和其他結構。

有人對第二部分使用不同的名稱。

Imec將其稱為「縮放增強器」,而應用材料公司將其稱為「材料使能縮放」。

在多重圖案化中,其思路是在工廠中使用一系列工藝步驟來縮放晶片的特徵尺寸。

最著名的例子是自對準雙重圖案(SADP)和自對準四重圖案(SAQP)。

除了多重圖案化之外,晶片製造商還使用不同的自對準技術來開發電晶體內部的各種結構,例如接觸和過孔。

業界將這些結構稱為自對準接觸和過孔。

舉一個例子, Intel最近推出了10nm finFET技術。

採用自對準技術,英特爾在finFET內部集成了有源柵極(COAG)結構的觸點。

有其他公司正在開發完全自對準的過孔和相關結構。

圖1:標準觸點與有源柵觸點。

來源:英特爾

這些經常被忽視的技術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像COAG這樣的自對準結構是縮放的關鍵,」英特爾高級研究員兼過程架構與集成總監Mark Bohr表示。

「英特爾和行業內的其他廠商過去都採用了自對準功能,如自對準接觸和自對準過孔,這些功能都需要實現縮放。

自對準技術在工廠中使用各種工藝步驟,例如沉積、蝕刻和光刻。

其他方案更多的是以新的材料組合沉積/蝕刻為中心,根據設備而有所不同。

在圖案化領域還有其他選擇,包括直寫電子束、定向自組裝、EUV、光刻和納米壓印。

但為了幫助行業在自對準技術領域走在前列,半導體工程公司正在緊跟、研究多模式圖案、接觸/過孔和未來方案的趨勢。

轉向多重模式

該過程從光掩膜設施開始。

在這個流程中,晶片製造商設計一個IC,將其轉換成文件格式,然後,基於該格式開發光掩膜。

光掩膜是給定IC設計的主模板。

掩膜開發後,它被運送到工廠並放置在光刻掃描儀中。

然後,將晶圓放置在掃描儀中的獨立台上,晶圓上塗有光敏材料,稱為光刻膠。

掃描儀通過掩膜投影光線,在晶圓上形成微小圖像。

多年來,傳統光刻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光刻掃描儀使用單次曝光對晶圓上的特徵進行成像。

這或多或少是單一模式的過程。

長期以來,業界認為傳統的光刻系統將持續到45nm左右。

理論上,最新的光學技術--193nm波長光刻技術 - 應該以80nm線寬或40nm半線寬達到其物理極限。

然後,在45nm處,晶片製造商應該轉向極紫外(EUV)光刻技術,EUV使用13.5nm波長,在納米尺度上圖案化特徵。

然而,EUV的開發比以前想像的更複雜,並且技術已經被推遲。

現在,EUV的目標是7nm和5nm。

由於延遲,業界開發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即通過多重圖案化技術來延長當今的193nm波長光刻技術。

從單一模式轉向多重模式並不容易。

多年來,該行業在光掩膜上使用了光學鄰近校正(OPC)技術。

OPC使用微小形狀或次解析度輔助功能(SRAF)。

SRAF被放置在掩膜上,這改變了掩膜圖案,從而改善了晶圓上的可印刷性。

然而,在20nm處,SRAF在掩膜上變得太密集,使得在晶圓上印刷可辨別的特徵更加困難,而這正是適合使用多重圖案化的地方。

「在多重圖案化中,原始掩膜的形狀被劃分為兩個或更多,使得每個形狀在其周圍具有足夠的空間,以使得OPC操作能夠使其可印刷,」 西門子Mentor的DFM項目主管David Abercrombie在博客中說: 「然後將每個掩膜分開列印,最終將整套原始形狀成像到晶圓上。

從22nm/ 20nm開始,晶片製造商採用兩步法在晶圓廠實施了各種多重構圖方案。

第一步是使用193nm光刻和多重圖案在晶圓上構圖微小線條。

然後,線條被切割成小而複雜的圖案。

對於這些產品線,該行業借鑑了存儲器行業中使用的技術 - SADP和SAQP。

SADP / SAQP使用光刻步驟,以及附加的沉積和蝕刻步驟來定義間隔物狀特徵。

使用SADP / SAQP,晶片製造商可以將線寬擴展到40nm以上。

然而,這裡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將這些線條切成小圖案。

為此,一些晶片製造商使用SADP和SAQP。

還有廠商使用雙重圖案化,這可以將線寬減少30%。

這個過程使用光刻和蝕刻來定義單個層。

這也被稱為光刻 - 蝕刻 - 光刻 (LELE)。

還有廠商使用三重圖案化,這需要三次曝光和蝕刻步驟(LELELE)。

圖2:自對準墊片避免了掩膜錯位。

來源:Lam Research

圖3:雙重圖案增加密度。

來源:Lam Research

多次構圖延長了IC的縮放比例,但同時也增加了複雜性。

首先,每個節點都有更多的流程步驟,這會轉化為時間和成本。

設備功能在每個節點處變得更弱,這使問題更加複雜。

最重要的是,這些功能必須精確並且放置在設備每層的確切位置上。

28nm器件具有40到50個掩膜層。

相比之下,14nm / 10nm器件具有60層,並且該數量在7nm處預計會上升至80至85層。

總而言之,每個節點的挑戰都在增加,這就增加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通過乘法來製作更小的特徵。

但將它們相對放置,是一個根本挑戰。

當您正嘗試將多個圖層彼此疊加時,可能會出現錯誤,「 應用材料公司圖案化技術總監Regina Freed表示。

在圖案化處理中,目標是在精確的位置上設置微小的特徵。

如果這些不精確,會導致不能對準,這通常稱為邊緣放置誤差(EPE)。

EPE是IC布局的預期功能和列印功能之間的差異。

如果在生產流程中出現一個或多個EPE問題,則該設備會出現短路或收益率低下的情況。

EPE由數值表示,簡而言之,EPE等同於各種度量的組合 - CD均勻性、覆蓋度、線邊緣粗糙度(LER)和變化。

圖4:多重構圖過程和EPE挑戰。

來源:應用材料公司

有些流程可以輕鬆滿足所需的EPE數值或預算, 但有時,更難的流程可能會超過EPE的目標水平,這將導致收益率下降。

解決方案

所以,對於10nm / 7nm及更高工藝節點來說,什麼是最好的圖案化解決方案? 哪一個會符合EPE的目標呢?

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可以滿足所有需求。

與以前一樣,晶片製造商根據複雜性、成本和其他因素選擇特定的製造技術。

應用材料的Freed說:「以某種解析度獲取圖案有多種方式,會有很多不同的選擇。

你可以做SAQP,可以使用EUV /雙重圖案化,可以進行EUV光刻蝕刻 - 光刻蝕刻。

每個選項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客戶可以綜合使用這些技術。

EUV是一種可能性,因為它有望減少流程中的步驟。

DSA , 多光束和納米壓印也是可能的。

自對準是另一種解決方案。

這些技術與其他晶圓廠工具協同工作,以幫助對齊特徵。

例如,EUV可以與SADP / SAQP方案結合,用於多重圖案化。

一般來說,該行業已經將今天的自對準技術擴展到10nm / 7nm,而使用傳統方法變得具有挑戰性。

「隨著行業進入高級節點,與尺寸縮放相關的處理挑戰變得越來越重要,」 INTEL高級工藝工程師Eric Liu在最近的SPIE會議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

在這篇論文中,INTEL描述了一種新的SAQP方法,用來執行30nm線寬的線切割。

「線切割步驟中最具挑戰性的模式是單線切割,且要求沒有缺陷形成,」Liu說。

為此,INTEL使用多色材料設計了SAQP(這與用於多重圖案化的多色掩膜布局不同。

傳統上,在SADP / SAQP中,流程涉及各種步驟和不同的材料,通常,每種材料具有相同的顏色。

問題在於,當使用傳統方法以30nm線寬進行線切割時,INTEL計算出EPE預算超過了7.9nm的目標值。

INTEL的新方法是遵循具有各種光刻、沉積和蝕刻步驟的標準SAQP流程。

但是在這種方法中,基於蝕刻選擇率,每種材料被分配不同的顏色,例如,該過程需要兩條不同的生產線, 每條線都分配有不同的顏色,掩膜板被分配不同的顏色。

圖5:從光刻到隔離層3沉積的2L1C的分步多色工藝流程。

來源:INTEL

簡而言之,顏色可以作為流程中的指導,從而實現更精確的特徵。

「如果用不同的材料製作長線條/空間圖案中的其他線條,並且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蝕刻速率,則可以在蝕刻工藝中切割一條線條,而不用擔心相鄰線條是否因錯位而損壞裁剪圖案「,Fractilia的首席技術官Chris Mack在博客中解釋說。

儘管如此,總體而言,多色彩多重圖案化方法仍然需要權衡。

「 Lam Research技術總監Richard Wise表示:」我們已經將測試架構作為邏輯應用研發活動的一部分,通過構建具有不同顏色(材料)的線條,隨機放置切割工藝可以使用選擇性蝕刻工藝自動對準底層線條。

這可以有效地將這些削減的覆蓋裕度加倍或更多。

但是它增加了更多的工藝步驟和成本。

「只有在使用標準晶圓廠技術無法滿足覆蓋預算的情況下,這些解決方案才是必需的,而且在複雜性、成本和設計方面的權衡具有較強的成本敏感性,」Wise說。

「在產品中採用需要權衡,用於自對準的多色SAxP以犧牲工藝複雜性/成本和設計靈活性為代價提高了疊加效果。

然而,設計仍然是個挑戰。

在這一點上,業界專注於使用其他不需要這些權衡的技術改進產品覆蓋。

總而言之,具有多色技術的SADP / SAQP不是唯一的選擇,但它們確實給客戶提供了更多選擇。

觸點和過孔

領先的晶片由三部分組成 - 電晶體、觸點和互連。

電晶體由源極,柵極和漏極組成。

位於電晶體頂部的互連由微小的銅布線組成,這些布線將電信號從一個電晶體傳輸到另一個電晶體。

通常情況下,晶片可能具有10到15個級別的銅互連,這些互連使用過孔連接。

電晶體連接和互連通過一個微小的觸點實現,觸點是具有小間隙的3D結構,其縫隙里充滿了鎢。

圖6:各個節點處的互連、觸點和電晶體。

來源:應用材料。

直到最近,晶片製造商在觸點和過孔方面幾乎沒有問題。

以觸點為例。

在大多數晶片中,一個柵極位於兩個觸點之間。

在90nm處,從一個觸點到另一個接觸點的長度約為200nm。

但是到了22nm時,器件的尺寸縮小到了觸點很小的地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晶片製造商轉向自對準的連接方案。

例如,在22nm處,英特爾將觸點放置在柵極旁邊。

使用自對準方案,金屬柵極凹陷。

根據英特爾的說法,氮化矽蝕刻停止層被放置在金屬的頂部,觸點用鎢填充。

圖7:22nm自對準接觸。

來源:英特爾

實際上,自對準接觸使晶片製造商能夠在設備上填充更多結構,這一舉措提高了總體面積縮放比例。

在10nm時代,英特爾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它將觸點放置在有源柵(COAG)上。

採用不同的自對準工藝,英特爾使用碳化矽材料作為蝕刻停止層。

另外,鈷取代了鎢,以降低線路電阻。

還有其他一些例子,例如完全對齊。

多年來,該行業已經使用damascene般的流程進行接觸和過孔。

在接觸和過孔中,使用193nm浸入式和多圖案技術,可以在表面上形成孔洞,用蝕刻機鑽一個小孔,然後,排好洞並填充不同的材料。

在先進的節點上,晶片製造商面臨幾項挑戰,首先,這些結構與多重模式(如EPE)具有相同的挑戰;每個節點上的觸點和過孔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難以製作。

因此,為了圖案化接觸孔和通孔,晶片製造商希望從193nm光刻切換到7nm / 5nm的EUV。

結構的其他部分也需要更複雜的製造技術。

應用材料公司蝕刻和圖案化戰略副總裁Uday Mitra說:」在過去的美好時代,EPE的利潤率很高,現在它不再只是簡單的縮放。

實際上是把觸點放在柵極上,這就像3D縮放。

COAG和完全自對準過孔是電晶體內部複雜的類3D模塊。

許多類似3D的結構更多地依賴於沉積、蝕刻和新材料。

Gartner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研究總監Gaurav Gupta說:「基本上,光刻一直是縮放的主要驅動因素,但對於3D設備,當你試圖縮放時,它不僅僅是光刻,蝕刻和沉積變得更加重要。

為了實現這樣的結構,供應商開發了一系列工具、材料和流程。

「採用自對準方案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多種材料,選擇性蝕刻,選擇性去除和CMP,」Applied的Mitra說。

「你要儘可能使用標準材料。

還有利用多色材料的自對準技術。

「整個世界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不只是光刻或EUV。

有或沒有EUV,都需要自我對準的方案。

你需要材料使能的圖案化處理,」他說。

例如,應用材料公司稱之為「材料使能的縮放」。

材料使能的縮放並不完全是一個新技術市場,它基本上是當前自對準技術的演變。

「你仍然必須使用自對準結構,需要不同材料的組合,處理步驟的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

這是一個由材料解決的圖案化問題,而不是經典的光刻收縮或覆蓋,「他說。

下一步怎麼走?

還有更多方案。

應用材料和其他公司正在研究一種稱為選擇性沉積的技術,使用原子層沉積工具,選擇性沉積是一個在確切位置沉積材料和膜的過程。

選擇性沉積仍處於研發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技術有望促進各種新設備發展。

Gartner公司的Gupta表示:「對於材料驅動的縮放,新材料將用於製造Ge / III-V,納米線、石墨烯、VFET和TFET。

鍺(Ge)和III-V材料是下一代電晶體的目標材料。

納米線、垂直FET(VFET)和隧道FET(TFET)是下一代電晶體類型。

顯然,自對準方案將支持新器件,並為IC縮放提供急需的推動力。

如果沒有這些創新,摩爾定律可能很難演進。


致謝:本文由電子科技大學低功耗集成電路與系統研究所黃樂天老師和方子力同學協助校對,特此感謝。

原文連結:https://semiengineering.com/new-patterning-options-emerg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摩爾定律失效後 晶片的未來將會怎樣?

編者註:本文原作者John Markoff是《紐約時報》科技板塊的專欄作者。隨著晶片體積不斷縮小,半導體技術也在走向物理學極限。本文主要描述了摩爾定律失效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計算機科學家們為完成技術...

漫談集成電路的結構和組成

先來講一講,為啥大家都說晶片里有成萬上億個電晶體?電晶體是什麼東東?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這一部分。一、紙上談IC一般的,我們用由上而下的層級來認識集成電路,這樣便於理解,也更有條理些。(1)系統級以...

解讀3D NAND是如何製作的?

2013年,三星發售全球首款3D NAND設備,在IC(集成電路)業界達到了一個里程碑。現在,經過一些延遲與不確定性後,英特爾,美光,海力士,閃迪/東芝二人組對3D NAND最終加大產能或進行取...

收藏!全球知名廠商納米製程技術最新進展

來源:芯師爺前段時間,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南京設置的12英寸廠,因為試產良率良好,將準備提前半年在2018年5月量產。據報導,台積電當時斥資30億美元,在南京廠以16納米製程導入試產之後,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