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沒有冬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繆凌雲 徐悅邦

來源|野馬財經

國內5G進程正如火如荼,作為行業技術大牛的華為公司也吹響了「攻上『上甘嶺』,實現5G戰略領先」的衝鋒號。

與此同時,華為卻在海外頻繁遭受非技術性困難。

見微才能知著,危中也會有機。

作為「巨、大、中、華」里最耀眼的那顆星,華為沒有冬天。


12月6日早晨,華為財務長、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近日在加拿大轉機時被「暫時扣留」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

華為的回應稱,「華為並不知曉孟女士有任何不當行為」,並表示華為遵守業務所在國的所有適用法律法規。

對此,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今日也曾致電了華為公司,對方回應稱:「目前沒有接到相關通知,我們不太清楚整件事情具體原因。

「巨大中華」里最耀眼的那顆星

2017年,華為全球市場占比達到28%,愛立信下降為27%,自此華為超過愛立信,躋身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

然而,2018年4月,原本處於中國第二大、全球第四大電信設備製造商的中興通訊因為受到美國制裁,導致元氣大傷。

華為,由此成為通信行業「巨大中華」里最亮最持久的一顆星。

「巨大中華」的說法源起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當時,中國電信市場呈噴發之勢,本土力量應運而生,四家新興的本土通信製造廠商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冉冉升起。

有資料稱,時任中國信息產業部部長的吳基傳在一次論壇發言中,取四家企業首字組成了朗朗上口的「巨大中華」。

自此,「巨大中華」的提法便在行業里逐漸傳遍。

在此之後,「巨大中華」帶來的效應日漸擴大,我國電信市場由進口高價設備壟斷的局面從此破局。

由此也帶來電信設備成本下降,我國電信基礎設施水平快速提升。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技術領先的「巨大」,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衰落。

中興、華為後來居上,甚至從國內市場走向海外市場,逐漸成為全球市場的新興大玩家。

2017年度,華為銷售收入達到人民幣6036.21億元,凈利潤為人民幣474.55億元,總資產達5052.25億元。

當年,華為位列《財富》全球企業500強第83位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排名第462位,騰訊的排名則是478位。

圍繞華為這艘行業巨頭,已然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據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不完全統計,A股及H股中,至少有35家公司與華為存在聯繫。

受孟晚舟「暫時被扣留」消息影響,2018年12月6日,這些股票普遍下跌。


實際上,華為在全球產業鏈中也已經占據重要位置。

除了中國本土之外,華為的業務遍及全球,供應商也涵蓋高通、博通、英特爾等眾多國際廠商。

2018年11月7日,第十二屆核心供應商大會上,華為還對92家供應商頒發了獎項。

在這92家公司中,中國企業共有37家。

其餘企業則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義大利等諸多國家。

註冊於1987年的華為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全球化之路,早已是一家全球化企業。

在世界各地,華為也早已謀篇布局,落地生根。

國內海外營收平分秋色

華為的全球化布局始自上世紀90年代。

1996年,華為開啟全球化進程的第一站,進軍俄羅斯。

此後,華為採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手段,相繼進入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新興市場,並站穩腳跟。

1999年,印度班加羅爾華為研發中心正式成立;兩年之後,華為又在美國設立了4個研發中心。

雖然起步較晚,落後於人,但憑藉著對自主技術的高度重視,華為的商業版圖依舊得以不斷擴張。

在進軍海外市場近10年後,華為的海外銷售額於2005年首次超過國內銷售額,在往後的幾年內曾一度占據總收入比重逾70%。

經歷近20年的艱難開拓,時至今日,華為的業務已經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18萬名員工中,海外員工本地化比例約為70%,來自160多個不同國籍。

據華為2017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華為海外業務的銷售收入達2985億元,占6036億元總銷售額的比重為49%。

顯然,海外市場占據著華為營收的半壁江山。

近些年,華為加大了對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布局。

當在新興市場逐漸站穩腳跟之後,華為將目光瞄向歐洲、北美等發達地區。

據華為2017年報顯示,華為海外業務的銷售收入占比為49%,其中歐洲地區的業務在華為海外業務中的作用日漸顯著。

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為手機在歐洲市場占有率近20%。

然而,頻頻「攻城略地」的華為,只剩下一個尚未攻破的「城堡」——美國市場。

據華為2017年報顯示,在華為幾大區域布局中,美洲地區的銷售額僅為393億元,同比下降逾10%,是唯一一個銷售額負增長的地區。


圖為華為2017年銷售分布情況(來源:華為年報)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華為近幾年海外業務銷售額持續增長,但其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度似乎在不斷下降。

財報顯示,華為2017年海外市場銷售額2985億元,較2013年1550億元的銷售額增長逾90%。

然而,華為海外市場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卻已下降至49%。


華為近幾年看似熱熱鬧鬧的海外布局背後,換來的卻是對海外業務依存度的不斷下降。

難道是華為早已「看穿一切」?

貿易「鐵幕」徐徐拉開?

財報顯示,華為的收入構成可分為四部分,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和其它。

其中,運營商業務占比最高,2017年的運營商業務銷售額近3000億元,占比達49.34%。


圖為華為2017年營收構成(來源:華為年報)

運營商業務,主要為俗稱的「3G」、「4G」等網絡建設。

當然,自2013年開始,我國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推動成立了「IMT-2020推薦組」之後,「5G」時代正式到來。

而隨之一同出現的,則是一場極為激烈、時間持久的「5G」爭奪戰。

例如不久前的高通、華為5G網絡的標準制定主導權之爭,受到了國內各界的高度關注。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注意到,對於「5G」時代的籌謀,華為不可謂不用心。

2013年至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共計投入2972.15億元,遠超同期合計凈利潤1702.86億元。

除了國內的研發工作,2013年,華為還積極參與了歐盟5G項目的推動,與全球20多所大學開展聯合研究,並成為了英國5G創新中心(5GIC)的發起者。

與此同時,到2017年末,華為已經在全球10餘個城市與30多家領先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性能全面超越國際電信聯盟(ITU)要求。

然而華為在5G領域的高歌猛進,卻遭遇了越來越多的非技術性困難。

例如2016年8月,美國第二大電信運營商AT&T發布5G設備供應商名單,華為名列其中。

2017年8月,雙方甚至一度「初步達成了合作協議」,然而AT&T很快「悔婚」,合作告吹。

2016年,美國還曾就華為是否涉嫌違規向伊朗出口通信設備開始進行調查。

儘管華為一直表示保護其它國家的網絡獨立性,但自2018年以來,華為遭遇的圍堵愈加明顯。

2018年8月,澳大利亞以安全風險為由,明確禁止由華為提供5G技術;11月,紐西蘭通訊安全局否決使用華為5G設備的申請,理由是構成國家安全風險;12月5日,幾乎是孟晚舟被扣消息傳出的同時,英國電信集團宣布不再使用華為的4G和5G的通訊設備,且以後英國網絡的核心領域不會再使用華為的通訊設備和服務。

對於華為在美國等市場遭遇的困境,華為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對CNBC記者表示,「作為5G技術的領導者,我們沒有機會為美國消費者提供5G解決方案和服務,所以說美國是一個沒有充分競爭的市場,仍然在阻止領先的玩家參與。

華為在海外已開發國家市場所面對的是不是一道鐵幕?以及,你怎麼看此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暫時扣留」?對於華為的5G技術頻頻被其它國家禁入一事,你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