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獲「物博會」新技術金獎,華為IoT平台憑什麼廣受認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黃海峰

隨著通信、大數據分析、AI等物聯網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物聯網產業站在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

然而整個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從物聯網終端廠商、電信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到行業客戶,共同面臨著商業回報、技術整合、業務部署運營及生態整合等多方面問題。

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物聯網產業的網絡、平台、終端、應用等環節中,統一的物聯網平台成應對之道,也是推動物聯網產業規模化商用的關鍵。

為此,諸多企業在積極發力IoT平台。

其中ICT領域領先企業華為較早推出了基於雲架構的OceanConnect IoT平台。

該平台是面向運營商和企業/行業客戶的統一開放雲平台。

就在今年9月10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江蘇省政府共同舉辦的「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華為OceanConnect IoT平台(以下簡稱華為IoT平台)榮獲新技術「金獎」。

據筆者了解,此次評獎活動經過公開徵集、專家初審、專家綜合評審、公示等環節,最終共計72家企業榮獲新技術新產品成果獎項,其中金獎12名,銀獎24名,優秀獎36名。

華為IoT平台獲得新技術「金獎」獎項,充分說明華為IoT平台在使能業務敏捷、靈活運營部署、構建生態以及幫助客戶合作夥伴商業成功等方面的巨大成績。

在此,很多人要問:在諸多競爭對手中,華為IoT平台為何能脫引而出?華為是如何實現強大競爭力的?

華為IoT平台在國內外屢次獲獎

回顧可知,華為物聯網有明確的戰略定位,即「聚焦ICT,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具體而言,華為物聯網聚焦垂直行業,通過上下游生態圈的建設,聯合合作夥伴為行業提供「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慧」的行業解決方案,使能行業數字化轉型。

為此,2015年華為首次提出了「1+2+1物聯網」戰略。

根據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的介紹,第一個「1」 是指物聯網終端作業系統Huawei LiteOS和物聯網晶片Boudica,「2」是支持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如2G、3G、4G、NB-IoT以及未來的5G,還有敏捷物聯網絡(包括物聯網關、智慧家庭網關等);後面一個「1」就是指雲化的IoT聯接管理平台OceanConnect,進行數據的管理、收集、處理、分析、進行管理,並向第三方應用開放。

之後在不斷實踐中,華為的物聯網各方案展現出巨大價值,從而屢次獲得業界第三方組織的認可。

就在3個月前的「世界移動大會•上海」展會期間,華為物聯網方案中的NB-IoT解決方案(包括了華為IoT平台),在全球電信行業精英及媒體的見證下,榮獲了主辦方GSMA頒發的「最佳物聯網移動創新獎」。

華為憑藉業界公認的最全面的NB-IoT解決方案一舉拿下該獎項,充分證明了在技術創新、行業研究和應用實踐上的卓越成績及產業貢獻。

而在2017年6月15日,華為IoT平台在IoT World Europe 2017(物聯網世界歐洲大會)上榮獲「最佳物聯網平台(BestIoT Platform)」獎,該獎項是歐洲各界對華為IoT平台在開放生態以及商業成就等方面卓越表現的高度認可。

今年4月13日,由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的2017中國通信行業物聯網大會在京召開。

華為物聯網(IoT)解決方案榮獲由大會頒發的「IoT平台及解決方案最佳創新實踐獎」以及「NB-IoT最佳產業貢獻獎」。

華為IoT平台能夠在物聯網迅速發展的中國市場獲得大獎,體現了業界對華為IoT平台在技術研發、產品服務、業務創新方面的高度認可。

再到今年9月舉辦的「物博會」,華為IoT平台再次獲獎,獲得組委會頒發的新技術「金獎」。

可見,華為IoT平台在全球多地受到認可,拿獎拿到手軟。

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華為代表(中)上台領獎

憑藉三大因素,華為IoT平台受認可

華為將其IoT平台定位為面向運營商和企業/行業領域的統一開放雲平台,提供開放的三層架構,提供開放的聯接管理平台,是ICT融合的設備管理平台和靈活的應用使能平台,使能行業革新,構建IoT生態。

在筆者看來,華為IoT平台擁有技術、商用以及生態方面的三大領先優勢。

首先要提的是技術領先。

「華為技術有技術」,華為擁有三十年的技術研發基礎。

僅在IoT管理平台研究方面,華為就投入了多達600人的專業團隊。

華為持續對物聯網領域的研發投入,鼓勵技術創新。

截止2017年,華為已擁有IoT平台領域的專利二百餘件。

基於雲架構的華為IoT平台是面向運營商和企業/行業客戶的統一開放雲平台,依託華為全球公有雲部署服務能力,提供雲服務模式的連接管理、設備管理和應用使能水平服務,及垂直行業套件服務,幫助行業客戶快速構建業務,方便解決方案夥伴提供行業應用。

而且該平台通過開放的API和系列化Agent,向上集成各種行業應用,向下接入各種傳感器、終端和網關,幫助運營商和企業/行業實現多種終端的快速接入,多種行業應用的快速集成。

「豐富、成熟易用、互聯互通、高效」等詞彙,是華為IoT平台的標籤,也是華為IoT平台強大優勢的重要體現。

而近期,華為物聯網解決方案總裁蔣旺成還表示,華為IoT平台具備「可信,開放,端雲協同,共享華為雲技術和全球服務能力」這些優勢。

據悉在IoT平台「上雲」方面,華為在20多個國家/地區部署了公有雲及本地數據中心,面向全球170多個國家/地區提供雲服務,華為IoT平台可共享華為雲技術和全球服務能力,可為全球客戶廣泛提供線上、線下IoT雲服務。

而在可信雲安全方面,針對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威脅,華為首次發布IoT安全白皮書,並提出了「3T+1M」縱深安全防禦體系,包括IoT平台側數據的管理和隱私保護能力。

這為IoT的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促進了物聯網的規模商用。

其次是商業領先。

光說不練假把式。

華為IoT平台在商用方面進展如何?據悉,發展至今,在商用部署方面華為IoT平台已經構築多個成熟解決方案並完成商用。

如在Telefonica拉美智慧家庭項目中,華為IoT平台已在秘魯商用,2017年將逐漸部署至智利和巴西商用,將為拉美三國1億家庭用戶提供服務。

在福州水務項目中,基於華為IoT平台和NB-IoT連接技術,福建水務今年底約發展10萬個智能水錶,預計明年發展30萬個智能水錶,將逐漸擴充為福州市民服務。

在公共事業領域的ofo單車項目中,華為將為百萬ofo單車提供IoT平台和NB-IoT連接技術服務。

在車聯網領域的中國一汽車聯網項目中,華為統一平台支持車隊管理、共享車業務等,推動車廠向服務提供商轉型。

預計到2020年,中國一汽通過IoT平台管理200萬車輛及25萬支車隊。

最後是生態領先。

任何一個產業的壯大都不是由一家公司獨自撐起。

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夥伴構建一個強大的平台生態,從而推動產業發展,是華為未來物聯網的發展方向。

華為高層曾表示,華為將向合作夥伴最大限度地開放技術平台、營銷平台、培訓和服務平台,「做生態的土壤」。

據了解,華為IoT平台在智慧家庭、車聯網、智慧農業、智能停車等領域聚合了100+重量級合作夥伴,構建智能家居、車隊管理、UBI、輔助駕駛、智慧農業、農機預防性維護、人員定位與危險氣體檢測、智能抄表、智能水務、智慧停車應用等10+個解決方案,集成不同品牌類型sensor傳感器多達200+。

事實上,在IoT領域,華為通過開放合作構建合作夥伴生態,已聚集超過500多家商業合作夥伴,涵蓋車聯網、智慧家庭、公共事業和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並依託全球的OpenLab開放實驗室和聯合創新中心,實現全球生態和本地生態的結合,提供客戶化解決方案,為運營商和行業客戶提供更多創新業務和商業價值,在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德國電信、Telefonica、Vodafone等眾多運營商商用,推動物聯網的業務創新與商用實踐。

總結

物聯網平台是物聯網時代的制高點已成為業界共識,通過上述三大領先的的分析,我們能感知到,華為IoT平台能夠屢次獲得認可,離不開華為強壓式技術投入、積極的商用實踐以及開放生態的構建。

華為能夠屢次獲獎,是刻苦勤奮物聯網「參與者」應得的獎勵。

相信在獲獎的激勵下,未來華為將迸發出更高熱情,與夥伴推動物聯網產業規模商用。

正如華為雲核心網OceanConnectIoT平台領域總經理郭瑾在此次「物博會」獲獎後表示:「華為IoT平台秉承『生態中立、數據獨立』的方針,基於IoT全棧服務,提供可靠、安全、高效的聯接技術,支持公有雲、入駐式、混合雲部署模式,構建跨行業『熱帶雨林式』生態,期待成為廣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使能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沃土平台,做ICT生態之上的作業系統

文/鄭凱華為最早提出「黑土地」的概念是在2017年底,源自任正非對華為未來的使命與願景所做的描述: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

高峰論壇完美收官:NB-IoT已成行業共識!

9月11日,無錫市政府、華為在2017世界 物聯網 博覽會期間成功舉辦「窄帶物聯網高峰論壇」。本次論壇,華為攜手三大運營商,以「網聚萬物 雲享未來」為主題,邀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NB-IoT產...

華為又給國人長臉了

華為又給國人長臉了,基於對全球物聯網平台市場的專業調研分析,Frost & Sullivan向華為頒發「全球企業物聯網平台卓越增長領導獎」(Global End-to-End Enterpris...

搶灘物聯網 華為肩負著更大的責任

放眼全球,物聯網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應用「爆發期」。正如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主峰會發言指出的那樣,近年來全球物聯網技術創新空前活躍,物聯網窄帶物聯網晶片、信息傳感器等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