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的晶片技術來自哪裡?有沒有用到美國技術和設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我說沒用,肯定是自欺欺人。

實事求是的講,我國製造業小到電容、三極體,大到集成電路包括晶片,甚至核心的測試和製造設備都離不開外購,歐美當然是主採購地。

從技術層面來講,國產晶片的設計開發水平確實有了飛速的發展,可以說是已國產化。

但製造工藝和設備仍然是我們目前面臨的瓶頸問題。

中芯國際是國內目前最大的晶片代工公司,代表著中國「芯」的最高水平。

二十年前,台商張汝京在上海創辦中芯國際,主營集成電路晶片。

2008年,大唐電信注資中芯國際,成為第一大股東。

六年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成立,中芯國際成為主要扶持對象,基金成第二股東。

至此,中芯國際成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

中芯國際成立後的前十年,是一個比較困難的成長期,也是技術聚攏和積累的時期。

這段時期的經營是虧損的,而且與台積電的糾紛不斷。

中芯國際之所以能成長起來,實際上與台積電有很大關係。

這一點從雙方的專利糾紛上便能看出,中芯國際在這段時期內一直作為被告方。

台積電以違反專利權和商業機密為由,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調查中芯國際。

同時,台積電向美國加州法院控訴中芯國際侵害其專利權。

從這個過程來看,中芯國際的技術與台積電很相似,加上後勁很強,才讓台積電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向從一開始就將中芯國際給壓制住。

台積電指責中芯國際以「不正當」手段取得它們的商業秘密和專利,這個「不正當」手段主要指的是中芯國際挖了台積電的牆角,一百人被吸走。

這些員工的加入,不僅帶來了人脈,更是帶來了技術。

最終中芯國際支付1.75億美元的和解費才告終。

但之後台積電再一次向美法院起訴。

最終中芯國際敗訴,再次支付2億美元賠償金才算了事。

中芯國際在技術積累期,遭到了台積電的重創,這一慘痛的過程持續了將近六年多。

儘管中芯國際在國內起步較早,但由於技術上處於弱勢,還是趕不上國內布局較晚的台積電。

為進一步充實技術基礎,中芯國際與IBM簽下45納米半導體技術許可協議,為IBM提供12英寸晶片代工。

至此,中芯獲得12英寸晶片技術。

目前世界前三大晶片代工廠分別是台積電、韓國三星和美國格羅方德,儘管中芯國際排在第五名,但市場占有率僅有6%。

在十年前,台積電28納米的晶片已經量產,而中芯國際在三年後才完成製程開發。

三年前,中芯28納米收入增長時,台積電14納米已量產。

今年四月份,台積電已經開始5納米晶片的量產。

與7納米工藝相比,5納米工藝可使電晶體的密度在理論上提升80%,運行速度提升20%。

當前中芯國際的14納米晶片工藝剛成熟,正在邁向7納米時,訂購荷蘭的最新EUV光刻機泡湯。

雖然剛交付了一台光刻機,但還是14納米。

集成電路是一個燒錢的行業,每年的支出高達數十億成百億。

四年前,台積電投入了22億美元的研發費,而中芯國際的科研費僅七分之一。

目前的瓶頸問題主要是技術工藝、高端光刻機、尖端人才和大量資金。

光刻機需要進口荷蘭,測試軟體需要用美國的,技術需要借鑑同行。

所以說,目前中芯國際的技術工藝要想有所突破,還得依靠國際合作,當下的這種局面還很難擺脫。

否則,造出來的晶片就是性能差代的。

目前不光是晶片行業,裝備製造行業都是這個現狀。

國外工業級的元器件,能達到我們軍級的性能水平,而國外的軍用級我們根本買不到。

集成電路國產化已進行了十幾年了,但少數核心部件還是受制於人,當然這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局面將徹底改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積電將建全球首家2nm工廠,最快2024年投產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是世界上都屬於領先地位的集成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在中國內地來說,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企業。通俗易懂一點,中芯也是一家代工廠,代工的項目與台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