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跌出中國前三,聯想伺服器何以為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外界認為,這個在「設備+雲」戰略中占據核心位置的業務部門,並未在聯想得到足夠多的重視。
《財經》記者 周源/文 編輯/謝麗容
2014年1月23日,聯想集團(00992.HK)宣布以23億美元收購IBM(NYSE:IBM) x86伺服器業務。
當年十月,該交易完成。
據《IDC全球伺服器市場追蹤報告,2014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聯想由此躍升為中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伺服器廠商,也是第一家闖入全球伺服器市場前三的中國廠商。
但最近半年,聯想伺服器市場份額出現快速下跌,在中國市場尤其表現明顯。
根據IDC《中國x86伺服器市場追蹤季度報告》,2016年第三季度,聯想伺服器營收仍在中國排名第一,占比21.4%,但到了2017年第一季度,聯想伺服器市場份額竟跌至第四,占比僅14.4%,這也是聯想收購x86伺服器以來季度排名首次跌出前三。
在全球市場,聯想排名上沒有明顯變化,但在2016第4季度和2017第一季度均出現兩位數的同比下跌,分別是16.7%和16.5%。
銷售下滑的背後,是聯想在企業級IT市場行動表現遲緩。
2016年第四季度全球伺服器廠商營收 單位:百萬美元 來源:IDC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伺服器市場營收 單位:百萬美元 來源:IDC
砍掉低毛利的單子
「數字(銷量)掉得這麼快,看樣子是在保利潤,可能過去一些賠錢衝量(銷量)的單子不做了。
」伺服器晶片提供商英特爾中國公司一位資深員工告訴《財經》記者。
在伺服器銷售行業,有些項目不賺錢甚至賠錢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例如,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是伺服器採購大戶,擁有高議價權,把價格談得很低,因此,對於伺服器廠商來說,拿網際網路客戶的單子主要是為了走量。
聯想集團相關部門人士向《財經》回應,聯想不把出貨量排名作為業務發展的首要考慮。
對於數據中心業務,目前的策略是戰略性的砍掉一些低利潤甚至賠錢的項目,增強軟體和解決方案的能力,把重心放在更高價值、更能提高客戶體驗的工作上。
但一位接近聯想伺服器部門的資深人士認為,這不是核心原因。
「所有伺服器廠商都在銷量和利潤之間找平衡,也能夠找到平衡,戴爾就是一個好例子。
」
上述人士認為,如果到了需要大量砍掉低利潤項目的地步,說明中小企業市場做得不夠好——這是因為,中小企業用戶議價能力最低,伺服器廠商的利潤主要來自這裡,因此,如果抓住了中小企業用戶,才就會有餘力在別的行業跳轉騰挪。
他說,短期銷量大降的真實原因更可能來自人員動盪。
聯想自收購IBM 伺服器業務以來,隊伍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
按照收購條約,與產品同時被納入聯想的還有6500名原IBM員工(全球)。
原IBM大中華區x86伺服器業務和Pure伺服器系統負責人葉明後成為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大客戶事業部銷售總經理。
葉明在聯想工作了兩年左右,其他一些老IBM人也陸續離職。
近一年來,聯想伺服器部門人員變動尤其大。
高級總監級別是流失重災區,總監的流失又帶動下層員工流失。
目前,聯想內部員工背景各異,「大家來自不同公司,做事方式不一樣,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兩大困境
比短期業績下滑更嚴重的是,外界迄今為止並不認可聯想在伺服器的業界實力。
一位著名IT公司的伺服器總工程師甚至對《財經》記者說:「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我們都不再把聯想視為對手。
」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的評價有失公允,整合IBM 伺服器業務的難度要遠大於當年的PC業務,轉型企業級IT市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收購後,聯想確實沒有在產品整合上下太大工夫。
IBM的伺服器產品確實有技術含量,並以高質量高可靠性著稱,但隨著雲計算的流行,用戶對伺服器的認知和需求發生了較大改變,不再像過去那麼看重伺服器的質量、可靠性等特性,因為已經可以用軟體的方式獲得較高的可靠性,所以更加偏好可擴展性高、低成本的伺服器。
聯想後期並未緊跟伺服器技術趨勢,不太能接受用戶需求的改變。
「就像蘇聯的軍艦一樣,看上去是質量非常牢靠,但上面的信息設備舊了,跟不上時代了啊!」上述人士評價。
另一個困境來自銷售層面。
今年6月之前,聯想的PC銷售和伺服器銷售還是捆綁在一塊,聯想的大客戶銷售們更願意也更容易簽下PC的單,「聯想PC的大客戶單都是上千萬級別,客戶接受度也高,賣伺服器賣企業級解決方案多難啊。
」一位前聯想伺服器業務部門員工告訴記者。
不過,多位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前聯想人認為,聯想伺服器業務最核心的困境在於,聯想內部「從來就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去推動和支撐這塊業務」。
外界也認為,聯想並不重視這個在「設備+雲」戰略中,占據核心位置的業務部門。
一知名國際分級機構分析師對記者說:「即便收購了IBM伺服器,我也認為前幾年聯想對這塊業務其實不是特別的重視。
」
聯想財報顯示,2017財年全年,聯想集團總營收為430.35億美元,其中,PC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包括PC、平板電腦和智能設備)營收為300億美元,同比下滑2.3%,而數據中心集團(包括伺服器、存儲、軟體和服務)營收41億美元,同比下滑10.6%。
改變與挑戰
聯想伺服器業務隸屬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聯想DCG包括伺服器、存儲和網絡三大業務,但伺服器是最主要、產出最大的業務線,存儲和網絡產品則主要是OEM其他廠商的產品。
DCG在聯想最新的「設備+雲」戰略中肩負著重大作用。
所謂「設備+雲」戰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解釋為:「吃著碗裡的(個人電腦業務),看著鍋里的(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種著田裡的(設備+雲服務)。
「設備+雲」將是聯想轉型的終極戰略,聯想目前的業務均是圍繞著這一戰略,並為這一戰略的實現提供支撐。
去年11月,聯想空降三位新的高管,其中就包括聯想DCG新總裁施浩德(Kirk B·Skaugen)施浩德1992年加入英特爾(NASDAQ:INTC),曾擔任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兼數據中心事業部總經理。
《財經》記者還獲悉,上個月開始,聯想DCG有了獨自的銷售團隊。
種種跡象顯示,聯想正在對企業級IT業務開始加大投入,但這種重視和投入是否足夠用力,方向是否正確目前很難預測。
畢竟,今天的中國市場跟三年前已經有顯著區別,華為、浪潮等IT公司在國內企業級IT市場已經成為中堅力量。
例如,華為財報顯示,2016年,華為企業BG營收為406.66億人民幣(合59.99億美元),已經超過聯想DCG(41億美元,2017財年)。
華為企業BG成立於2011年,與聯想DCG一樣都是針對企業級IT市場。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數據中心首席分析師田宇認為,聯想需要有更好的競爭性策略,並加強對中國本土客戶和行業的滲透。
而這並不是短期改變排兵布陣就可以解決的。
對於一家以PC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轉型確實艱難,但業界並非沒有先例,聯想的老牌競爭對手戴爾(NYSE: DVMT)就是PC轉型企業級IT市場的成功樣本。
2008年,戴爾董事長兼CEO麥可·戴爾著手推動該公司向企業級IT市場的轉型,並先後收購了EMC(NYSE:EMC)等十餘家企業級IT企業。
如今,戴爾已經成長為一家公認的企業級IT巨頭,2017年,戴爾營收為616.42美元。
「因為戴爾有一個非常有遠見有魄力的CEO。
」 上述接近聯想伺服器的資深人士感嘆。
聯想成為x86伺服器第三大廠商 將如何發展?
聯想近日在北京總部宣布在 10 月 1 日完成對 IBM x86 伺服器業務的收購的消息,整個收購花費了 21 億美元。此後,聯想一躍成為了 x86 伺服器的第三大廠商。這並不是聯想第一次收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