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ICT信息和通信技術是非常有前途的行業,高考推薦優先選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寧南山:節選)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514433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即信息和通信技術,是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 服務及應用。
亞洲頂尖ICT企業留存的利潤並不是到了本國政府或者資本的腰包,而是被歐美外資拿走了很大一部分,無法在本國形成投資和積累,這就形成了為歐美資本打工的局面。
而反過來的事情卻是沒有的,美帝最優秀的十幾家ICT科技公司,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甲骨文,Facebook,英特爾,高通,博通等等,沒有任何一家是被日韓台資本占有大部分股權的。
當然美國其實也面臨問題,像蘋果公司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現金,但是相當大一部分為了避稅而停留在美國境外。
在這裡,我要再次提下中國另外兩家大型電子企業OPPO和VIVO,這兩家公司除了高科技色彩比不過華為之外,在員工薪酬領域是可以和華為媲美的,其一樣採用和華為類似的內部虛擬股票的形式,員工可以通過購買內部股票獲得增值和分紅,共享企業發展的收益。
OV兩家公司的老員工,年入10萬美元以上是很正常的,堪比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員工薪資水平,其背後的原因就在於OV類似於華為的全民股權結構。
這充分說明了,搞高科技固然是國富民強的根本,但是分配方式的不同也會極大的影響國民的財富水平。
在軍事高科技和政治等核心領域,美國牢牢的控制著日韓的發展上限,日韓每年支付美軍軍費,以及購買美國高利潤軍火。
而對於民用高科技領域,則通過其強勢的軍事和政治地位,通過資本的形式獲取日韓社畜通過勞動創造的財富。
而一旦日韓的民用高科技產業強大到可以威脅本國命脈的時候,美國則可以通過的平台控制權進行絕對的打壓,80年代的美日貿易戰就是典型。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的日本東芝事件,東芝賣了工具機給蘇聯人,
東芝的高管竟然是日本警方自己逮捕的。
這就好比2016年和2018年中興事件,深圳警方遵循美方要求逮捕了中興的高管,這對主權國家來說是恥辱的,不可接受,難以想像的。
以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為例,從數據上看,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半導體出口金額1985-1987年出現連續三年的減少,1988年出口金額出現回升,到1989年才又重新恢復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1984年),影響長達三四年。
1986年日本簽訂的第一次半導體協議,不僅規定了日本多種半導體產品的出口價格,限制美國出口,甚至還規定了擴大外國半導體產品在日本的份額的內容。
從1986年開始,作為全球電子產品生產最大國家之一的日本本土半導體市場,進口半導體產品份額出現了穩定的上升,1985年日本只有10%的半導體需要進口,到1995年的十年間,日本半導體進口份額每一年都處於上升的態勢,到了1995年竟然接近40%。
今天回頭看當年的美日貿易戰和科技戰,聲音非常大的觀點認為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落後,
完全是因為日本企業的經營方向出現了戰略失誤,沒有抓住PC時代的到來的戰略機遇,沒有看到全球半導體產業界各環節分工的發展,仍然只做IDM,導致投資分散。
例如非常好的證據,日本的半導體出口金額雖然在1985年之後出現了幾年的下降,但是在1989年依然超過了1984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到了1995年出口金額更已經是1985年的三倍以上。
對此我想說兩點,
一個是要看份額而不是看絕對銷售額,全球半導體產業本來就處於高速發展態勢,出口金額擴大是很正常的事情,實際上如果看份額的話,當時作為日本半導體基石之一的DRAM存儲器,其全球份額在1985年之後不斷出現下降,且不可逆轉了。
另外一個標誌是日本半導體內需市場的進口產品份額,從1985年之後日本進口半導體產品的份額就出現了不可逆轉的上升趨勢,到1995年,已經超過了30%,達到了接近40%的水平。
在我國,國產自主品牌汽車也是典型,光看自主品牌汽車公司的銷售額,比其十年前高多了,然而這是國內汽車市場高速發展的結果,自主品牌汽車份額並沒有太顯著的提升,2019年依然停留在40%左右的水平。
與日本對比鮮明的是,韓國的以DRAM為首的半導體產品份額,卻利用日本產品價格被打擊失去優勢的機會,在1985年之後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貿易戰讓美國扶持韓國成為日本在全球存儲業界最大的競爭對手。
同樣是IDM,為何三星和海力士就崛起成為世界存儲器強權,今天存儲器依然是全球半導體市場中份額最大的產品,而日本在該領域已經完全失去了霸主的地位,曾經的驕傲爾必達已經破產,東芝半導體被迫出售股權,
2019年的世界,除了三星和海力士以外,我們熟知的做存儲器的美國美光也是IDM公司,日本在其核心的存儲器領域的衰落,恐怕不是簡單的日本人只做IDM就能夠解釋的。
除了作為基石的存儲半導體被打擊,日本人沒有抓住新產業新產品發展的機遇,日本企業有自己的失誤,但是外部因素並不能小覷,對於半導體這種高度依賴巨額投資的產業,企業界本來就對大額投資非常謹慎,對不同的產業和技術發展方向判斷,更是需要多路下注。
2018年的5G投票事件,華為在Polar碼上優勢明顯,因此力推Polar碼,但是實際上在美國主推的LDPC碼領域,華為同樣有不少專利。
投資本來就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不會轉化為利潤,而是作為技術儲備。
如果本國政府總是表現出無力和外國強權對抗,竟然能夠通過簽署協議規定本國產品出口價格,規定外國產品進口份額,剝奪本國企業的經營自由,讓本國貨幣突然大幅升值削弱出口競爭力,導致本國1985-1988年的半導體出口金額低於1984年,嚴重的影響了企業收入,
同時使用行政力量推動外國半導體進口份額不斷上升,搶奪本國市場份額,
這不僅削弱了企業的收入來源和投資能力,更是會對投資前景產生悲觀的預期,極大的影響企業的投資信心,誰知道會不會受到打壓而打水漂呢?
日本半導體產業界對於PC機通用CPU處理器領域的投資非常少,錯過產業機遇,導致英特爾在該領域一家獨大,而在該領域的投資不只是要有戰略眼光那麼簡單。
以存儲器為例,中國誰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為何存儲器直到2014年大基金出現之後,才有國家意志推動三大存儲器基地建設,是因為中國人都覺得存儲器不重要嗎? 本質原因是因為半導體投資本來就是高投入,高風險。
福建晉華的存儲器項目,目前因為受到美國制裁處於停滯狀態,
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家意志堅決的推動長江存儲繼續前行,如果長江存儲的投資方也是財團和私人資本,必然會產生極大的懷疑和動搖。
如果長江存儲也得不到中國政府支持,甚至還反過來配合美國打壓長江存儲,那麼中國一定不會有做存儲器的後來者了,我投了幾百億上千億人民幣,美國人一打壓就會打水漂,政府還站在美國人一邊,我再熱愛民族產業,再有戰略眼光,又怎麼會有信心持續投資?
作為資本家,動輒數百億上千億的項目,不可能不考慮政治風險,實際上政治風險是商業項目的主要風險之一。
今天老是有人說,當年美國對日本的打壓沒有用,不管是廣場協議,還是半導體協議,都不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衰落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政府和企業自己的戰略失誤。
我強調下我的觀點,高科技發展伴隨著高投入和高風險,因此必然是官民一體分攤風險,如果本國的官沒有辦法和本國的民站在一邊,甚至反過來和本國的民作對,那該國的高科技從長期看,能發展起來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官民不一體,本國高科技還能發展起來的,我是沒有見到過,請有知道反例的告知。
美國人5月份開始的對華為的禁令,按照任正非目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說法,今年和明年可能會少增加300億美元的收入,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美國對華為的打壓是有效果的。
我們也很容易的從出口金額下滑和進口半導體產品份額上升的數據看出,美國當年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打壓,也同樣是有效果的。
美國的真實目的是,其實是通過打壓這個動作,迫使華為放棄走這條路的想法,更進一步拿華為作為籌碼迫使中國政府放棄中國製造2025,發展高科技的路線。
影響和改變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路線選擇和決策。
這就好比,你想自己開家拉麵店,但是你知道隔壁蘭州拉麵的人肯定會上門來找你,說你破壞幾百米之內不能有第二家店的行規,阻止你開店,你也知道本國警察很可能不會處理他們,那麼這勢必會影響你開店的決策,而不能說是因為你沒有眼光決策失誤才不開。
因此我們不能說,日本的企業做出了錯誤決策和來自外部和本國政府的配合打壓沒有關係,而政治和政策風險一定是投資必須考慮的風險之一,任何投資決策不考慮政治和政策風險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日本企業在美日半導體協議和廣場協議面前,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能力和意志都受到了削弱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從而一定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策。
從美國人的角度講,如果美國人真的認為當年日本高科技的衰落和美國發動的各種打壓手段沒有關係,沒有效果,那麼今天他們就沒有必要用同樣的手段對付中國和華為。
當然,我們也要清楚的告訴美國人,中國和當年的日本不一樣,中國是主權國家,不可能因為美國的打壓而改變發展高科技的決策,更不可能配合美國簽訂屈辱協議打擊本國企業,因此美國的打壓只會對弱小國家和非主權國家有用,對中國而言,只會造成暫時的損失,動搖不了中國發展高科技的決心,影響不了中國堅定不移投入高科技的決策。
這也告訴我們,擁有自己的獨立主權是多麼的重要,2018年,中國國防支出將增長8.1%,達到11069.51億元人民幣。
現在世界和平,又不會打仗,也不太可能有國家會入侵中國,為什麼卻需要保持萬億人民幣規模的軍費預算?因為中國政府清楚的知道軍事力量,主權和經濟產業發展三者之間的邏輯聯繫。
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維護國家主權,本國國民才有信心去做需要長時間投入的事情,不然美國人的航母戰鬥群一出現,本國政府就全面妥協不敢發展高科技了,誰還會去投資本國高科技產業?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今天中國政府也像當初日本政府一樣,
和美國簽署5G設備協議,強行規定外國5G通信設備在中國電信市場的份額,壓低占華為公司50%收入的全球最大市場帶給華為的收入和份額;
強行規定華為5G產品出口到各國的價格不得超過美國規定的值,
同時配合美國司法部和商務部逮捕華為高管,指控其違反美國出口禁令,更給於華為罰款。
一系列舉動讓華為的競爭對手得到喘息機會,更獲取了巨大市場利益,
而華為出口金額連續三年出現下降,本土份額連續被外國競爭對手侵蝕,
同時極大的打擊了華為上游國產供應鏈的信心,各種和華為合作的長期研發項目因為對前景的不看好而受到影響,對前景產生了悲觀的預期,即使頂住了這一輪壓力,也會得到本國政府配合的下一輪來自美國的打擊,
長此以往,華為會不會衰落,會不會削弱華為加大在5G領域投資的動力和能力?
即使華為強大到無敵,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發展起來,那麼其他弱小領域的中國企業呢,都能扛住嗎?
中國的上限必然高於日韓和歐洲
在知乎上總是看到這樣的問題,
中國的人均GDP會超過日本嗎?會超過韓國嗎?會超過歐美嗎?
而絕大多數的答案是悲觀的,理由就是中國人口太多了,所以無法超過他們。
更進一步提問,日本+韓國+歐洲+北美+澳新,人口也有差不多十億人了,也不算少了,也屬於人多,那為什麼他們平均下來人均GDP能夠超過四萬美元?
既然都是十億規模人口的級別,那為什麼中國不能把他們取而代之呢?
回答是他們占據的地方大,自然資源豐富,所以人均GDP能很高。
這種思維方式是完全錯誤的,自然資源和人均GDP並沒有線性關係,
自然資源決定GD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和人均GDP才是真正的正相關關係,在科技時代,人會越來越比自然資源重要。
如今全球的GDP構成,高度的集中在現有的老產業(汽車,能源,化工,鋼鐵,造船,金融,機械等以及各種第三產業),而在全球增長規模最快,增長規模最大的是ICT產業領域,基本上被中美瓜分,這意味著一個很大的問題,歐洲,日本,也許還有韓國,他們的人均GDP現在雖然很高,但在ICT新興產業領域,他們的人均GDP就差多了,不再具有優勢地位。
下圖是福布斯2018年Q3的全球ICT科技公司市值50強,紫色為北美最多,紅色為亞洲其次,綠色為歐洲公司排第三,可以看到亞洲企業中中國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以外最大的亞洲ICT企業是三星和台積電,當然華為,OPPO, VIVO都沒有上市所以不在榜單上。
而在ICT的五大領域:IT軟體服務,系統硬體,半導體,電子商務,媒體,
最大的領域是IT軟體服務,包括谷歌,微軟,facebook,騰訊,百度等公司。
其次為系統硬體,蘋果,三星,小米等系統公司;
以及零售業: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兩大巨頭
還有就是半導體了,台積電,英特爾,高通,博通,Nvidia等等。
非常明顯可以看出,中國ICT企業軟體有騰訊和阿里領頭,硬體有華為領頭,這三家公司都是世界級的企業,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在全球前十位。
華為在全球和蘋果和三星並列,而從現階段來看,其表現出的戰鬥力明顯強於三星。
ICT產業發展有多快,影響的範圍有多廣,我們從下圖的中國2017年GDP的核算數就可以看出來,中國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為21.8%,是所有產業中唯一增速超過10%的,和GDP總體僅為6.8%的增速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GDP中增速排第二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這個產業非常明顯的受到了電子商務發展的帶動,增速達到了9.4%.
實際上,其他所有的產業,都會受到ICT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影響,從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到製造業,我們都能很容易的看出來,畢竟現在滿大街的外賣騎手和滴滴司機,以及連路邊攤都能支持移動支付。
那個GDP高達12.5萬億人民幣的「其他服務業」,同樣大大受到ICT產業發展影響,比如娛樂性的產業,各種手機直播,手機遊戲等等,以後幾年VR為代表的娛樂產業還將迅速崛起。
ICT技術的發展,會造成價值的轉移,中國有全球最龐大的製造業產業鏈,ICT產業通過對製造業的改造,也會極大的激發出產業發展的潛力。
以汽車為例,隨著ICT技術的發展,汽車的價值在逐漸ICT化,也就是汽車電子產品的價值占比將會越來越高,國內百度,騰訊,阿里,華為等都明確的進入了汽車產業領域,百度的自動駕駛,阿里的AliOS系統,華為在2019年決定進入汽車領域做汽車電子和通信部件供應商,也是看到了該產業發展的巨大機遇。
類似的還有智能化對各個產品的改造,最為簡單的,家裡的電錶,水錶,家用電器,掃地機器人,乃至於體重秤等等,都會需要數據和通信模塊,實現連接。
人工智慧滲透到各行各業,我家小區現在門禁都已經在2019年裝上了人臉識別系統,中國各大口岸和邊檢都安裝了人臉識別過關係統,
深圳幾乎所有的停車場在一兩年間逐漸實現了車牌識別,
平安城市在全國大規模鋪開建設,
以後是萬物互聯的世界,也就是說,理論上所有的產品都會ICT化。
除了產品以外,無人和智能零售店,無人和智能物流倉庫,智能工廠等都會逐漸出現和普及。
除了實體產業以外,虛擬世界由於沒有邊疆,全球一體化,在收割全球利潤方面更加方便快捷。
全世界的消費者購買了蘋果手機,會支付給美國硬體費用,在蘋果手機上下載各種應用,又會支付給蘋果分成,蘋果公司2018財年營業收入為2655.95億美元。
更進一步,全球的消費者使用美國的應用生態,導致全球的公司都會在美國的應用生態裡面打廣告,全球廣告收入最高的公司是谷歌和Facebook。
根據zenithmedia的報告顯示,2016年谷歌與Facebook賺取了全球所有媒體廣告支出的20%。
下圖是其公布的2016年全球廣告收入30強,可以看到谷歌和Facebook分列全球前兩位,中國上榜的3家是百度,騰訊和CCTV
我們再看MorketingGlobal的數據,
下圖是2019年Q1美國公司的廣告收入,谷歌第一季度全球廣告收入就達到307.2億美元,Facebook也有149億美元,這只是一個季度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這兩家的增長率竟然還有15%和27%,這說明什麼呢?
由於谷歌(旗下有youtube,谷歌地圖,google play,搜尋引擎)和Facebook(whatsApp, Instagram)生態應用在全球虛擬世界的強勢和壟斷地位,全球其他國家上網人數越多,經濟發展越強勁,就會有更多的廣告需求和廣告受眾,都會讓他們隨之受益。
其他像Twitter和snapchat,廣告收入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樣分別增長了18%和38%。
除了廣告,全球消費者還會在網絡上進行大量的消費,例如手機遊戲,手機直播,網絡購物等等。
當然值得高興的是,雖然在谷歌和Facebook為首的社交和視頻應用上中國全球化較差,但是在手機遊戲,手機直播應用,電子商務(阿里巴巴)等領域中國公司發展還是不錯,以後也是可以在虛擬世界全球化收割利潤。
以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數據,
中國自主研發的遊戲在該季度的海外收入為30億美元,而2018年第一季度為20.6億美元,增長率高達45.6%,遠遠高於中國的出口增速
除了硬體產品的ICT化,個人的網絡消費以外,全球的企業也在全面的ICT化,最為明顯的標誌就是企業的雲業務需求迅猛發展。
你在深圳加入一家公司,但凡規模還可以的,都會有自己的伺服器和內網;
對於製造工廠來說,ICT化更是必須的,從供應鏈,物流,採購,財務,研發等,都必須在IT系統上完成,否則越來越難以參與市場競爭,IT基礎設施是剛性需求。
而全球企業IT業務正在大規模向可以降低企業IT投入成本的雲業務轉化,國內最大的雲計算供應商阿里巴巴公司,其2019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底)雲計算業務財年營收247億元,其中2019財年第四季度營收達77.26億元,飆升76%。
不只是在中國,2019年阿里雲在亞太已經設立了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日本等地域節點。
雲計算這個領域,基本就是中美競爭,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公司是亞馬遜,微軟,阿里,谷歌,騰訊等。
新技術和新產業創造的GDP總是會逐漸超過老產業,最終占據優勢地位。
全球曾經都是農業占據GDP的大部分,在那個時代你是很難想像英國,法國,德國這樣的國家GDP超過中國的,人口體量差太多,
然而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工業(包括採礦業)迅速成為GDP的主要部分,同時大大的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增長,你搞工業生產需要發電,發電需要煤炭,煤炭需要運輸,還需要建立礦山開採,採礦需要機械,各行各業都拉動起來了。
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迅速下降到5%甚至3%以下,已經無足輕重了。
在GDP領域,也出現了人口只有十分之一不到的英國,法國,德國,GDP總量卻全部超過中國的情況。
類似的60年前我們說趕英超美主要是指鋼鐵產量,因為鋼鐵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高科技的象徵,而在今天很顯然鋼鐵產業創造的GDP比重已經大大下降了。
ICT產業革命將是未來全球產業發展的主流和核心,ICT產業以及各個產業中的ICT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將會越來越高。
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五年裡面,中國500強企業中,增長最快的2家恰好就是華為和阿里,都是來自於ICT產業,
阿里是過去五年的營收平均增速排第一,華為是過去五年營收的絕對增加額排第一。
從底層技術的半導體,到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5G,智能製造等,都是未來會持續高速增長的領域,而且是所有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也構成了GDP增量的主要部分。
美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藉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ICT產業開始起飛和迅猛發展,英特爾,微軟,高通,蘋果,甲骨文,谷歌等企業崛起,保持了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其經濟表現在作為已開發國家中人口體量最大國家的同時卻是增長最快,相反日本和歐洲在經濟表現上則遜色很多,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人均GDP和美國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以IMF 2019年4月版本的數據為例子,美國人均為6.26萬美元,
而德國為4.826萬美元,法國為4.29萬美元,英國為4.256萬美元,日本為3.93萬美元。
美國的人口和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起來差不多,但是人均已經比歐洲大國平均高了40%以上(其中比德國高出29.7%,比法國高出45.9%,比英國高出47%),比日本更是高了59.3%。
那麼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是什麼產業讓美國的人均GDP顯著的超過了歐洲和日本呢?
我們翻開財富世界五百強的2018年版本,裡面使用的是2017年財報的數字,我們把美國凈利潤最高的公司拿出來看一看:
美國凈利潤最高的公司就是蘋果公司,2017年度凈利潤高達483.5億美元,美國凈利潤前十位的公司裡面,ICT領域5家,然後是金融3家,能源1家,製藥業1家。
從公司數量上看ICT領域占了半壁江山,從凈利潤金額上來看,更是超過了50%。
如果把範圍擴大到美國凈利潤前22位的公司,裡面ICT占了11家,同樣是半壁江山。
其他是金融業4家,能源2家,消費品和零售3家,製藥+醫療2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22家公司裡面,凈利潤和營收增長最快的公司全部來自ICT領域,包括谷歌,Facebook,蘋果,增速明顯的超出其領域,也就是ICT產業的比重還在繼續上升。
中國只要僅僅的抓住時代趨勢,在已有的產業上,例如大飛機,汽車,能源,化工製藥,新材料,機器人等繼續堅定升級,同時在ICT領域緊跟美國,同時實現ICT技術助力製造業的發展,在總量上可以實現對美國的趕超,和美國一起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絕對增加額最多的兩個國家。
但是在人均上目前看不到趕超美國的明確趨勢,除非在ICT這個最大的新興產業領域徹底壓倒美國,但是目前來看,全球ICT產業,尤其是ICT軟體領域的增量仍然是美國占了大頭。
美國的頂尖ICT企業,目前增速仍然非常快。
我們以老大蘋果公司為例,蘋果2018財年財報,銷售額增長16%達2655.9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我們可能對這個速度沒有概念,華為的營收只有蘋果的一半都不到,根據華為的財報,2018年1051.9億美元(按照2018年期末匯率計算),比2017年的925.5億美元營收增速也就是13.7%,當然按照人民幣計算營收增速為19.5%,並沒有比蘋果快多少。
我們再看全球雲計算領域的老大亞馬遜,
2018年全年亞馬遜凈銷售額2329億美元,比2017年的1779億美元增長31%
在這麼大的體量上還能保持高速的增長。
騰訊對標的Facebook,其營收高於騰訊,增速還比騰訊更快。
Facebook 2018財年全年營收558.4億美元,同比增長37%
而騰訊在2018財年的總營收為3126.94億元,不到500億美元,同比上漲32%;
同樣的還有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2018財年營收同比增長23 %,達到1368億美元;
而中國的百度2018財年總營收為1023億元(約合148.8億美元),比2017財年增長28%,百度體量遠遠小於谷歌,但是增速卻並不比谷歌高出多少,實際上百度進入2019年增長還遇到了大麻煩。
例外可能就是阿里集團了,該公司2019財年(2018年Q2—2019年Q1)營收達3768.44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1%,這個速度可以說傲視群雄。
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主要是全球化方面和美系公司差距較大,單純依靠中國市場是很難和美系巨頭公司競爭的,當然這裡面再一次說,阿里以及新崛起的頭條系可能會是個例外。
阿里的海外業務儘管占營收比例並不高,但是增長非常驚人。
除了以上,美帝還有微軟,nvidia,博通,高通,甲骨文,英特爾,美光等一大票ICT領域的頂尖企業。
換句話說,雖然目前中國經濟每年的絕對增加額超過了美國,但是更多是在ICT以外的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擴張帶來的。
比如基建(中建,中交等領銜),發電設備(核電,風電,火電,輸變電設備,太陽能設備),軌道交通(高鐵,地鐵,信號系統),汽車及其零部件(中國市場多年高速增長),裝備製造(各種大型化工裝置,工程機械,專用生產設備),勞動密集型產業品牌化升級等等。
另外過去幾年我們在ICT領域硬體部分全球份額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消費電子領域的營收華為+OPPO+VIVO+小米+聯想的營收,在逐漸接近美國的蘋果+戴爾+惠普,雖然目前總體還是不如。
通信設備領域的營收華為+中興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公司。
但是在ICT核心的集成電路硬體,基礎軟體和生態領域差距極大。
因此ICT作為挖美國牆角的最主要戰場,某種意義上決定著雙方今後的發展。
當然美國不是沒有問題,美國的最大問題是製造業空心化,雖然美國本土仍然有不少高端的製造工廠,但是其相比中國最大的劣勢就是在於製造業產業鏈不斷丟失,美國本土只保留了ICT硬體的研發業務,製造業務都轉移到中國大陸去了。
而現在以華為為首的中國廠家,在不斷的攻克ICT的底層硬體技術,這會導致美國本土的研發業務也不斷受到競爭。
如果中國順利的做下來,那就是這樣的路徑:
第一步是ICT硬體製造已經大規模的轉移到了中國,以前只是富士康生產整機和系統,現在中國開始逐漸製造金屬殼,玻璃殼,天線,電池,顯示屏,麥克風,話筒,振動馬達,同時還在逐漸擴大晶片製造和封測規模,向核心零部件進軍。
這幾年不只是中芯國際,華虹等本土公司在不斷擴產,境外晶片製造公司也在向中國轉移晶片產能。
第二步是ICT硬體的研發也會逐漸轉移到中國,硬體的設計和製造其實天然應該是在一起的,如果製造產業鏈已經到了中國,那麼在中國搞研發會比在美國有巨大的優勢,
只要中國以華為為首的ICT公司能逐漸攻克硬體設計尤其是晶片設計技術,將使得美國本土的設計公司喪失競爭力和市場。
第三步,一旦ICT硬體底層技術被中國逐漸掌握,從消費電子終端,電子零部件到晶片都是來自於中國公司,那麼建立在硬體基礎上的美系網際網路應用生態優勢將會逐漸瓦解。
首先會是作業系統,作業系統的發展,和兩個因素強相關,一個是硬體技術發展,一個是應用的發展。
每次硬體技術以及應用的變化和飛躍,都會帶來新作業系統誕生的機會。
微軟的windows在PC時代是無敵的,但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卻被市場淘汰了,這就是硬體技術跳躍式變化帶來的作業系統新機遇。
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最開始就是為物聯網設計的,並沒有打算用在手機上面,實際上直到現在華為的策略仍然是想手機領域繼續使用安卓系統,實事求是的說,要想在現有格局中打破安卓壟斷是困難的,只不過遇到了美國的禁令打壓,那必須讓鴻蒙上手機用了,沒有了選擇。
除了作業系統會受硬體技術變化影響以外,硬體技術變化對手機應用的影響也是顯著的,PC機器時代,全球都在用MSN,skype,中國在用QQ,人人網,大家都覺得這些社交應用是不可戰勝的,誰會把社交圈子全部遷移呢?
但是當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的時候,WhatsApp,Line,微信等移動端的應用迅速的崛起了。
我非常清楚的記得,2008年-2011年的幾年間,那個時候我最常用的社交應用,上班的時候就是打開電腦使用MSN和同事聊天,和供應商的聯繫人聯繫,催促其回覆郵件,和客戶交流則是用skype,下班之後是回到家裡用QQ和朋友聊天。
後來微信推出之後,大約是2011年開始安裝了微信,從此QQ就逐漸淘汰了,後來MSN也逐漸式微了。
美國系軟體生態和應用之所以強大,其實也是建立在其硬體技術先人一步的基礎上,
舉個不太貼合的例子,一個小區如果有游泳池,而另外一個小區只有10公里以外才有游泳館,那麼前者小區居民的游泳水平和小區游泳比賽的水平必然大機率的高於後者。
從長期的時間段來看,如果硬體基礎技術被中國逐漸攻克,那麼美國在軟體生態上的優勢性並非那麼堅不可摧,就如同上面windows,QQ,MSN,skype由於移動硬體的興起而份額下降的例子一樣。
同樣是移動時代,中國在跨入4G之後,迅速出現了手機直播,短視頻等各種應用,抖音的國際化程度就明顯的高於微信等前一代應用。
中國在2020年建成了5G網絡,網速是現在的10倍甚至幾十倍,會不會產生新的應用形態?會不會首先誕生在中國,然後逐漸向全球擴張?我們可以過幾年再看看。
從長期來看,如果歐洲和日本的ICT產業長期做不起來,在雲計算,人工智慧,社交應用,電子商務,物聯網,搜尋引擎,消費電子品牌,半導體設計製造,通信技術等領域沒有起色,跟不上中美的節奏,也無法做到ICT產業反推現有產業進步,例如機器人一旦有了人工智慧加持(語音智能,認知智能等),其價值會上一層樓,那麼中國在未來,人均GDP有很大機率趕超歐洲和日本。
只是從現在看,暫時看不到太多中國人均GDP超過美國的趨勢,只能在總量上超過美國,畢竟人口體量是美國的四倍。
實際上這樣的推斷是合理的,我們一直把歐美日並列在一起,都看成是已開發國家,實際上這讓我們忽略了他們之間的巨大的不同,那就是美國在國家綜合能力上遠遠的超過了歐洲國家和日本,2018年美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歐洲和日本總體大約50%.
只要美國繼續保持ICT領域的優勢,未來美國的經濟增速繼續保持高於歐洲和日本,其人均GDP超出歐洲和日本100%是可以預期的。
以後的世界很有可能是這樣:
美國的人均是歐洲和日本的兩倍左右;而中國的人均達到歐洲和日本的水平。
由於中國的人口體量是美國的四倍,所以中國經濟總量大約是美國的兩倍。
這並不奇怪,中國經濟總量大約在2025-2027年前後會超過美國,之後還會繼續發展,做到美國的兩倍經濟總量是可以預期的。
就人均上來說,2018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非常接近1萬美元,10年後人均達到接近2萬美元是可能的,那就是歐洲和日本水平的大約50%了,後面只要中國經濟增速繼續高於歐洲日本,那麼人均占比一定會從50%逐漸趕上到100%。
這對中國來說,自然是非常美好的結局,在經濟總量上超出了美國一倍,而在人均上達到歐洲和日本的水平。
當然了,要達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們面臨的挑戰非常多,
例如人口總量在2025年之前就開始不可逆轉的下滑,而對應的是美國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綜合優勢縮小。
更進一步人口結構比美國不健康,尤其是老齡化對中國的巨大威脅,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主力消費人群數量減少內需市場不斷萎縮影響企業投資的信心,同時養老金支出繼續保持每年20%的增速,導致國家對基建和高科技投資的能力減弱,直接打擊到作為根基的製造業。
比如我國ICT領域的領軍企業華為目前就在受到美國的打壓,
我國三大存儲器基地之一的福建晉華項目也受到美國制裁,
同樣屬於ICT行業的海康威視,中科曙光,大疆,中興都遭到美國不同程度的打擊。
可見美國人對中國在ICT技術領域的進步是非常警惕的,試圖複製當年對日本的打擊模式,通過外部壓力加大中國走高科技升級之路的高風險性,從而誘導中國政府和企業改變決策和決心。
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就在不久前的5月底,就有一個中國的頂級ICT消費電子企業的CEO在財報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他們公司沒有必要也沒打算做作業系統和晶片。
其原因就在於,走這條路本來就艱難而危險,如果再加上美國還拿著大棒在那裡等候,自然心裡本來還有的一絲念頭都消失了。
當然了,至少到現在值得欣慰的是,儘管國內各種投降派的聲音不絕於耳,他們不斷的反覆的告訴你們,你太弱了,你不行,你肯定會輸,美國太強了,美國優勢太大了,美國不可戰勝,你要完蛋了,絕不肯給你一絲鼓勵和信心。
但是不管是中國政府還是ICT產業的中國領軍公司們,繼續堅定的走高科技研發之路的決心是堅定的,即使知道這條路充滿了風險。
作為普通的中國人,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外,最近我已經買了2部P30 pro,一台給老婆,一台自己用。
如果下半年華為能夠如期的推出鴻蒙作業系統的手機,即使和當初K3V2海思處理器一樣差,我也會支持一把。
要在平時,我並不會如此,實際上我上一次給老婆買的手機就是iphone,因為我認為公平競爭更有利於國貨強大,而且實話實說,P30 pro螢幕對我來說太小,用起來遠不如Mate系列的大螢幕那麼順手,要在平時,我是絕對不會考慮買P系列自用的。
但是現在美國人對華為如此不公平競爭,那我也只好狹隘民族主義一把,一定要打贏爭口氣。
實際上中國在這樣做的人遠遠不只是我一個,2019年6月24日,任正非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實體清單出來以後,終端在海外市場上先是大跌,後來逐漸回升,現在已經接近原來的銷售水平。
(華為手機銷量)在國內大漲,國內老百姓覺得華為可憐,幫華為就買一個手機。
」
在美國人對華為不講道理的打擊面前,普通中國民眾反而更加的支持華為,這種不願意被人欺負的愛國情感,是讓人很振奮的,這些具有自尊心和愛國情感的人,遍布在中國的各行各業,
我相信中國人不只是有志氣,而且還真的能贏。
美國關稅壁壘、貿易戰阻當不了國產半導體行業強勢發展
2017年全球半導體增速超過20%,創下自2011年以來最高增速,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而2018年1月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公布的數據中,全球半導體仍然延續2017年態勢,增長強勁。市...
半導體,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的晶片設計產業
中國的經濟升級,最大的兩個領域是汽車製造工業和集成電路工業。反過來說,我們要實現最終打垮西方列強,也就是要在這兩個超級產業完成逆襲。未來的十年,我們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 如果我們成功了,那中國...
當中國開始自信時 美國還有什麼可以賣給中國?
中美在晶片和半導體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正在變成事關未來全球科技領導者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一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產業,晶片和半導體產業競爭的勝者很可能對未來世界政治、軍事、經濟、貿易和科技格...
科大訊飛、曠視、美亞柏科或也被美加入「黑名單」;Arm公司中止與華為合作;中芯國際下個月重選董事︱新聞速遞
三分鐘了解產業大事1【除海康威視、大華外,科大訊飛、曠視、美亞柏科或也被美加入「黑名單」】據彭博社23日引援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在考慮將曠視、大華、海康威視、美亞柏科和科大訊飛列入管制「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