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失寵,富士康的「艱難時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富士康發布2018年12月及全年銷售業績報告。

據數據顯示,富士康去年12月營收為201.2億美元,同比下滑8.3%。

由於電子產品市場需求疲軟,富士康去年12月營收下滑並拖累了整個2018年的業績,富士康表示其整個2018年的營收相比2017年僅增長了12.5%。

對於這份並」不好看「的業績,富士康公司的一位代表解釋說:「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類產品需求大幅下滑。

對此,筆者表示與其說是因為消費者類產品需求大幅下滑,還不如開誠布公得說是蘋果銷量的下滑導致其訂單被削減的緣故。

實際上,撇開受蘋果訂單削減的印象,早在2018年底,富士康的表現就有點「捉襟見肘」的意思。

2018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鴻海精密、富智康、工業富聯股價紛紛下挫,跌得一個比一個難看。

而原準備給蘋果的60條生產線,結果也只用了48條,沒想到蘋果還要削減訂單,並揚言如增加費用,將把訂單交給競爭對手。

於是,富士康不得不發現,被寄予厚望的手機電視在中國市場潰敗的同時,訂單帶來的業績也變得越發越不給力,原指望「工業網際網路」能為公司帶來奇效撕掉「代工大王」的標籤,卻發現裡面是一個「深坑」,越進入越迷茫。

如今,對於走過不惑之年的富士康來說,造成這種局面是其自身因素還是外部促成的呢?

如果要問全球代工之王是誰,筆者腦海里首先浮現的便是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

據公開資料顯示,鴻海集團的業務範圍包括電腦(機箱、主板、硬碟、快閃記憶體、鍵盤、滑鼠等)、手機、MP3/4,伺服器、汽車零組件、路由器、通訊基站、電視及面板等。

可以這樣說,在3C(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領域,沒有鴻海不能做的。

除了這些,鴻海還在生物科技、機器人、物聯網、無人機等高科技領域也有布局。

用郭台銘的話來總結業務範圍,便是「鴻海能生產PC能看見的所有一切東西」。

此外,鴻海集團其憑藉龐大的製造能力,攬括了國外如蘋果、戴爾、索尼、英特爾、諾基亞、亞馬遜等知名公司,而國內如華為、聯想、海爾、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都是其客戶。

再加上為滿足客戶需求,降低生產成本,鴻海集團的工廠遍及世界各地,在高峰時期,員工超過140萬人,其在全球電子設備製造業的市場份額超過40%。

而集團在台灣的上市公司「鴻海精密」,2016年營收達1344億美元,占全球電子設備製造市場份額的31.5%,2017年進一步增加至1546億美元。

由此,鴻海集團成為全球有名的「代工大王」。

再來看富士康在國內的版圖擴張,從1988年在廣東深圳地區投資建廠,富士康一直處於瘋狂擴張當中。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

(全國富士康園區分布圖)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方便管理郭台銘將鴻海集團打包成三個上市公司:鴻海精密、富智康、工業富聯,分別在台灣、香港和上海上市。

鴻海精密市值長居台灣股市亞軍,市值一度高達4000億人民幣,工業富聯2018年6月上市後,市值最高超過5100億元人民幣,被認為是A股市場上的第一科技股。

回過頭來看,在富士康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下它所經歷的幾個重大轉折時刻。

第一個轉折點,開拓新業務,向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方向進軍

1974年,24歲的郭台銘在台灣創立鴻海塑料生產電視機調頻旋鈕。

然而,不久以後台灣家電勢頭漸衰,鴻海的業績大受打擊。

彼時的郭台銘意識到「不轉型就會over」的可能性,他逐漸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連接器很需求很大。

於是,他做起了計算機連接器業務,並且以"量大、低價"為策略,迅速占領市場,擴張規模。

隨後,1982年,鴻海塑料正式更名為鴻海精密。

1985年入選台灣製造業1000大公司。

同年,郭台銘創立了富士康品牌。

1991年,鴻海精密在台上市。

第二個轉折點,踩對時代的節點,贏在人口紅利。

1988年,富士康迎來第二個轉折點,郭台銘前往大陸投資建廠,這是富士康在內地能迅猛發展的開端。

如果問富士康為什麼要來大陸?筆者猜想是為了人口紅利,彼時的中國大陸,即在在1965至1970年間,"人口紅利"已顯現。

按照富士康「節省毛利」的戰略做法,人口紅利能為它節省一大筆成本。

隨後,人口紅利一直持續到2013年。

第三個轉折點,抓住機遇,成為蘋果的供應商。

進入90年代中期,富士康迎來第三個重大轉折點,成為蘋果供應商,為Mac電腦提供框架。

此後,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的營收就一路猛漲。

2004年,鴻海成為全球第一大3C代工廠。

2005年躋身《財富》全球500強,居第371位,同時鴻海子公司富智康集團在港交所上市,主要為手機企業代工。

第四個轉折點,繼續抱好蘋果大腿,生產第一代iPhone。

2007年,富士康迎來第四個轉折點——生產第一代iPhone。

此後,由於蘋果手機業務的高速擴張,富士康迎來飛速發展。

2014年,富士康全球總收入1420億美元,僅蘋果公司一家的就占比54%。

2018年2月9日,富士康在大陸的資產,以"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的名號,悄然發布排隊公告,正式開啟A股IPO之路。

從以上這四個轉折點來看,除開早期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的眼光深遠,能夠捉住時代的命脈之外,蘋果在其的成功道路上也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為,在筆者看來,假使富士康沒有抱好蘋果的大腿抓住機會,其即便能夠走下去,但也是溫溫吞吞小打小鬧得走下去,而不會像如今這樣做大做強,成為電子產品代工領域的「王者」。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出了一句經典名言,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是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

翻譯過來,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韓信被殺也是蕭何出的計謀,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而對於如今富士康業績疲弱,後繼乏力的局面,對應來看還是有那麼一點「成也蘋果,敗也蘋果」的意思。

筆者在前文已經提到,富士康2018年12月營收為201.2億美元,同比下滑8.3%,並拖累全年業績的原因是由於「消費者類產品需求大幅下滑」。

關於這個原因,下面我們來看一份數據。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至11月份,國內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3.56億部,同比下降15.3%。

不只是中國,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也連續六個季度同比下滑,全球智慧型手機滲透率趨於飽和,手機的市場萎縮已是不可避免的現狀。

在這個「大勢不好」的時候,長期稱霸智慧型手機行業的蘋果因自身和外部的問題首當其衝,銷量跌得很慘。

據調研機構賽諾的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為4913萬台,同比下滑1%,銷量排名第五位。

由此,2019年1月3日蘋果不得不大幅下調了2018年第四季度的營收預期,預計營收為840億美元與預期的890億至930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這是蘋果10多年來首次發布盈利預警。

蘋果將下調營收展望歸咎於多種因素,但核心原因還是iPhone收入低於預期。

此消息一出,蘋果股價應聲暴跌9.96%,市值一天蒸發741億美元。

從這份數據來看,我們的確有理由相信富士康12月份營收下滑是消費者類產品需求大幅下滑的原因,而這個因素的最大促成者便是蘋果。

時間線再往前拉一點,2018年11月份,鴻海擬定裁員34萬人的消息不脛而走。

消息稱:「因蘋果手機定價過高,從發行到現在,iPhoneXS的銷量遠遠低於蘋果預期,目前蘋果已經對富士康方面的訂單削減了10%,這一結果直接導致富士康方面進行裁員。

隨後,雖然鴻海集團對裁員傳聞進行闢謠,但受新iPhone銷售疲軟消息影響,其業績和股價普遍承壓卻是不爭的事實。

11月13日,鴻海集團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在截至9月的三個季度,其凈利潤為248.8億新台幣(約合8.0552億美元),不及分析師預期的282.6億新台幣。

當日鴻海精密在台股收跌3.3%,報71元台幣,市值縮水至9870億元台幣,為2013年11月以來首次跌破萬億台幣關口。

無獨有偶,2016年,鴻海集團營收出現了自1991年上市以來首次下滑的狀況也與蘋果脫不了關係。

據財報顯示,鴻海2016年收入為新台幣4.356萬億元(合1363.8億美元),同比下滑2.81%。

有分析師稱,「此次業績下滑一定程度上也與蘋果公司有關。

據蘋果公司2016財年業績顯示,去年iPhone7整體銷售狀況不如市場預期。

而當年主要負責組裝iPhone的蘋果代工廠和碩科技似乎也受到了殃及,和碩科技在2016年12月份的營收月減33.2%,也比去年同期減少27.4%。

由此,以上種種不難看出,作為擁有近50%蘋果業務的富士康來說,它與蘋果還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事實上,這種過度依賴蘋果而活的代工廠模式的危害,富士康已然也有所察覺。

一旦蘋果出現問題,富士康也就不太好過。

由此,近年來富士康不再僅僅滿足做一家代工廠,而是希望生產自己的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積極地謀求轉型,打造自己的品牌戰略。

2016年,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看中了夏普的螢幕面板技術,宣布收購有著「日本工匠」之稱的電器公司夏普,希望以此推動夏普品牌的復興從而助力富士康的品牌戰略。

同年的5月18日,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宣布以3.5億美元的價格接盤諾基亞功能手機業務,寄希望於為自身代工品牌賦予品牌附加值。

2017年,富士康投資近100億元籌建武漢研發中心助力其從代工製造到智能製造的轉型。

隨後,又先後在鄭州建立研發中心設立3個技術研究所,鎖定智慧工廠與機器人應用。

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鎖定夏普白色家電產品便擔負大中華區新產品設計、工程試作及檢測實驗中心功能。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收購夏普與諾基亞手機品牌,富士康想藉助國際知名品牌為自身代工品牌賦予品牌附加值之心是好,但明顯操之過急。

而且收購的企業都是面臨著虧損的劣質資產,比如夏普2015財年凈虧損或超過8.5億美元,諾基亞裁員不斷,始終無力再布局手機業務。

此外,通過事物看本質,富士康的謀求轉型也依然逃不掉「代工大王」的魔咒,因為其依然是想通過提高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而增加和蘋果的「黏性」。

就拿富士康冒著巨額虧損的風險收購夏普來說,當時市場盛傳蘋果在下一代產品中將使用OLED,而以蘋果為首也可能將帶動OLED產業鏈的爆發。

由此,富士康希望通過與夏普共同研發OLED螢幕,繼而在與蘋果的溝通中獲得更多的議價權。

但富士康沒有想到的是,蘋果的雙供應商制衡策略顯然不會將關鍵技術訂單交由一家廠商之手,一旦富士康爭取訂單失敗,富士康三座液晶面板工廠與相關的生產線面臨的虧損局面或將增大。

另外,此前盛傳富士康在印度建廠的相關消息的不脛而走也是因為要滿足蘋果急需尋找新興市場來拓展用戶與市場的需求。

而再來看近期的2018年,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建立了北美公司總部及7月在矽谷成立了新公司IndustrialAISystem,也是為了追隨蘋果的腳步,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蘋果」是富士康的真愛了。

雖然已經察覺過度依賴蘋果的代工模式的危害,但是富士康還是「死不悔改」,這一點筆者也很是納悶。

下面再用一個明顯的差距來刺激一下富士康這根很粗的神經。

2011年台積電市值終於達到1000億美元,2017年市場占有率達到56%,2018年台積電市值達到2130億美元。

而富士康的員工人數目前大約在80萬左右,遠遠高於台積電的5萬人。

2017富士康在世界五百強中的排名達到了24,比台積電368的位次高出一大截。

然而富士康在生產規模,五百強排名和營業額都超出台積電一大截的同時,凈利潤率和凈利潤卻不如台積電。

究其原因是因為儘管富士康有著龐大的規模,但其在生產鏈上的地位不高導致。

一方面,這是由於富士康本身研發投入占比就低,導致富士康在分工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這個公司不需要鑽研什麼核心技術。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過於依賴蘋果公司。

儘管台積電也是蘋果的重要合作夥伴,但在iPhone銷量不佳的情況下,富士康無奈裁員但台積電並無變化就可以看出哪家公司更加穩定和自主。

如今,連庫克也不得不在給供應商的信中表示:「蘋果在中國市場上,真的賣不動了。

」,那對於極度依賴富士康來說,可不就是其「艱難時刻」嗎?

郭台銘曾經形容富士康為:「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裡時就已決定了,絕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

」但如今的他萬萬沒有想到,當神木腳下的土壤被污染了,再不去尋找「藥方」,神木會不會死。

如今,是極力謀求轉型撕掉「代工大王」的標籤,還是沉迷過去不思改變,且看富士康的後續吧。

(來源:連接器世界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訂單遭競爭對手分流 郭台銘加速去蘋果化

在國際巨頭蘋果公司訂單分流之後,富士康「去蘋果化」趨勢越來越為明顯,曾經的「代工皇帝」郭台銘也進行了多次嘗試,加速富士康轉型。近日,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富士康未來將不...

又一巨頭即將倒下,市值跌破上萬億!將裁員

網際網路時代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有人乘東風崛起,也有人日落西山倒下。時代在發展,舞台就那麼大,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亘古不變的王者,只有轉瞬的星光,只是長短有別。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十分迅速,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