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性價比成為歷史 「真漲價」還是「假快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月4日,小米宣布對紅米4系列手機進行調價:紅米4和紅米4A所有版本均上調100元。

此後,一加 CEO 劉作虎在微博上如此表態:2017 手機行業的主旋律是「 漲價 」。

劉作虎的觀點不只是表明一加正在籌劃漲價,而是道出了2017年的行業真相:手機要漲價了。


智慧型手機

為什麼手機破天荒地漲價了?

手機行業價格戰曾打得如火如荼,甚至有手機廠商提出要做零利潤、負利潤手機——不乏有樂視這樣的身體力行者,它嘗試通過所謂的生態補貼來確保手機的價格競爭力。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理論上說誰漲價,誰就是逆勢而行,為什麼現在漲價卻成為越來越多手機廠商的選擇?

小米與魅族對於漲價原因有官方說明,雙方都提到了元器件成本上漲和匯率因素。

元器件成本上漲很容易理解,中國手機廠商的晶片、存儲、螢幕甚至電池,諸多元器件都依賴進口,因為關稅政策變化、人力成本上漲、美元匯率波動以及供需關係變化等綜合原因出現價格上漲。

金立集團總裁盧偉冰、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等高管對此都有對應解釋,去年底智能電視行業出現漲價潮,原因與此類似。

元器件成本上漲

匯率因素除了會直接影響元器件成本外,還意味著變相的通貨膨脹——這是一個什麼都在漲價,唯有話費、汽車、手機等少數產品還在降價的時代。

對於手機而言,一切成本都在上漲,除了元器件之外,公司運營成本、系統研發成本、線下渠道成本、線上營銷成本等等,都水漲船高。

手機維持原價本質就是在降價,漲價是在抵消匯率變化和通貨膨脹。

去年9月,蘋果發布iPhone 7,國行價格5388起,相較於iPhone 6s 起步價上漲了100元。

美國市場定價則是649美元起,與iPhone 6s齊平,中美的定價差異體現出匯率變化的影響,蘋果早已行動。

為了堅守價格 一些廠商變相漲價甚至暗減配置

2017年,iPhone 誕生十周年,算起來,智慧型手機已有十年歷史。

對於智慧型手機行業而言,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智慧型手機的黃金十年過去了。

iPhone 7因創新乏力而市場表現疲軟未能拯救蘋果下滑的業績,iPhone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16.1%縮減到14.6%,全年銷量下降7%。

三星為了實現創新目標在進度與成本的限制下迎來手機史上最大敗局:Note 7爆炸門。

在市場逐漸老化、創新日益艱難的同時,市場需求亦開始疲軟,201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14.5億部,同比僅增長0.6%,而2015年這個數字為10.4%。

蛋糕變小了、創新更難了,2017年對於手機行業來說並不容易。

現在,手機廠商又將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走價格競爭路線,還是順應市場規律漲價?如果選擇前者,則意味著要承擔元器件成本上漲以及匯率波動的壓力——且匯率波動到何時眼下還沒底。

如果選擇後者,則意味著潛在的市場挑戰,誰先漲價誰就喪失價格優勢,進而處於市場劣勢。

在去年底因為面板成本上漲而出現的智能電視漲價潮中,樂視宣布漲價後,小米電視曾高調宣布堅持不漲價而博得用戶喝彩,然而沒多久,小米電視全面漲價,市場規律不可抗拒,打臉又算什麼?

手機行業所有廠商都會「老老實實」漲價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廠商有可能會延續變相漲價的方式。

正如魅族在關於漲價的解釋中所提,「近年來整個行業的價格競爭也造成熱門產品溢價損害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這變相指出國產手機過去追求性價比而導致的問題:熱門產品看上去價格越來越低,但消費者卻很難以低價格在第一時間買到:要麼要等上一段時間購買期貨手機,要麼需要加價購買,某些手機品牌還催生了繁榮的「黃牛經濟」,體現出為了低價而低價的定價策略的弊端。

現在依然還有一些廠商不正式降價,採取套裝捆綁等方式變相漲價,同時,還有廠商通過期貨手機等方式,發布看上去價格低但短時間內買不到的手機,這些做法已被詬病多年。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還可能會採取配置縮水、虛假概念等方式來控制成本的上漲。

比如在雙攝像頭成為標配的今天,某些廠商為了推出更低價位的雙攝手機,並未採取正常的雙攝模組而是採取兩個獨立單攝模組,雙攝模組不僅僅是「1+1」,還要匹配更快的通道和獨立ISP晶片才能實現比單攝更好的效果,而其成本在20美金左右,遠高於採取兩個獨立單攝模組的8美金。

再比如快充,某些廠商將10w的充電功率宣傳為快充,遠低於主流快充的18W或者24W的功率,要做到18w以上,不僅充電頭充電線的成本更高,還需要匹配獨立快充晶片以及快充電池。

通過閹割配置,或者偽雙攝、偽快充等概念,手機廠商可以實現成本的控制,但這對手機行業來說同樣不是好事。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漲價不是手機廠商的唯一選擇,但卻是正確選擇。

性價比在手機行業將成為歷史

2016年手機市場的最大標誌性事件是,OPPO、vivo為代表的傳統派手機一舉超越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派手機。

來自IDC的201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售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手機總銷量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和vivo,這個結果行業很早就知道了,現在有了權威數據。

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派手機看上去與OPPO們看上去有許多不同,但最本質的競爭力卻在於性價比:不斷將配置堆得更高的同時將價格壓得更低,以增加兩者的比例係數。

在OPPO們落下「低配高價」名聲時,小米們一邊跑分,一邊在千元機為核心的中低端市場大舉出貨,2015年一度做到No1.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下去,2016年OPPO們逆轉表明,性價比正在成為歷史。

在樂視遭遇資金鍊危機之後,樂視手機負責人馮幸表示,「明年我們拒絕補貼價格做手機,要規模也要收益」。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樂視手機通過補貼策略賣出了1700多萬台,增速打破了手機廠商的記錄,這也成為樂視資金鍊問題的一大誘因。

採取網際網路模式的小米在通過低利潤模式賣出數億部手機之後,開始嘗試通過「網際網路模式」比如彈幕廣告來盈利時,卻遭遇了用戶的吐槽甚至離棄,雖然小米的朋友並不認為他們的廣告對用戶體驗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卻能觀察到小米最新的年度目標已不再是出貨量,而是年收入千億這個直接與錢掛鈎的數字。

同時小米還做了用戶很難買到的MIX讓自己更高大上。

還有,紅米手機竟然漲價了,小米手機全線漲價或已為時不遠。

種種跡象表明,「不求前期利潤、先靠性價比上量」的做法正在讓道給「賣一部手機賺一點錢」的傳統商業模式。

一方面,在消費升級大潮之下,用戶購物決策邏輯不再價格至上,而是愈發重視品質,更健康的食品、更個性的服裝、更好用的手機。

只要手機品質足夠高,更高的價格更多用戶將會願意接受。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也發現過度依賴性價比的惡性循環:沒有足夠多的利潤就沒有可能去做更好的產品,產品只會變成舶來品元器件的堆疊,「千機一面」。

同時沒錢投入到底層和長期的研發布局之中,系統、晶片、存儲、螢幕等核心元器件受制於人,不只是產能受控,還會成本受控。

看上去手機行業出現「漲價潮」是因為元器件成本上漲和匯率波動,實際上卻與手機行業全面去「性價比」有更本質的聯繫,手機廠商正在鼓足勇氣走出性價比的泥潭。

春節前,羅永浩宣布錘子將放棄千元機產品線,「為了品質今年要做高端,所有千元機以下產品線全部砍掉,因為低端會拖產品質量。

」雖然錘子手機品牌依然小眾,但羅永浩的言論或許也代表著手機行業的一種主流:咱們不要再玩價格戰,今天市場環境不再允許咱們玩價格戰。

性價比時代真的過去了。

微博@網際網路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