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庫存為什麼這麼低?!解析蘋果操控供應鏈手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打進蘋果供應鏈,宛如貼上獲利認證,僅台灣就有41家上市櫃公司有這樣的能耐;但蘋果對供應鏈的汰換也相當現實,有人進、有人出,而且馬上反映在營運數字上。

蘋果2016年年報里的這些數字,不得不讓人為蘋果管理供應鏈的能力感到驚嘆。

這一年,蘋果賣掉了價值1913億美元的iPhone、iPad和iMac,占總營收的84%。

這一年,蘋果帳上的庫存,只有2.17億美元,幾乎等於所有產品全部賣光,蘋果的獲利完全不受庫存跌價影響。

Apple’s Sourcing Strategy(2014')

根據外電報導,過去幾年,蘋果唯一一家直營工廠在愛爾蘭,原本員工只有80人,負責生產iMac。

而根據蘋果公開的供貨商資料,一六年,蘋果是靠分布在全世界188家供貨商,創造出占營收97%的關鍵商品。

說實話,把產品外包給別人製造,靠掌握市場和技術獲利,一點也不稀奇,但蘋果卻創造出一套新的方法,不只讓外包廠商的產能、人力為自己所用,甚至連對方的技術、研發能力,都能吸進蘋果供應鏈里,現在,蘋果要拉高獲利,更需要這套高明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Supply Chain Planning at Apple

蘋果的庫存為什麼這麼低?

低庫存的本領!

這些成本,讓供貨商吸收了

蘋果執行長庫克痛恨庫存是出了名的,他曾說,「庫存本身就徹底是一種罪惡」,他還認為,經營電子業就像賣鮮奶,一定是賣最新鮮的產品給客戶,保留大量庫存,不是無能,就是懶惰。

到鴻海位於鄭州的工廠走一趟,你就會更了解庫克的意思。

鴻海在這裡集合各種零組件,組裝iPhone,其中部分零件,是由模塊廠先下單付錢,向零組件廠商購買,這時候,這些零組件都還不是蘋果的庫存。

直到鴻海把iPhone組裝好之後,蘋果在鄭州付款,這批iPhone才變成蘋果的庫存,這批iPhone不是坐船花一個月時間慢慢漂到美國,而是由快遞公司直接用專機運到美國肯塔基州的物流中心;從鄭州工廠出貨,到送達美國舊金山的蘋果銷售據點,只要72小時。

Supply Chain Map of Apple

拿蘋果的主要代工廠鴻海的財報和蘋果比對,鴻海一五年年報顯示,鴻海營收達4.48兆元,但同期庫存約為4200億元,比例約為10比1。

蘋果另一家代工廠廣達,一五年做了9700億元的生意,但庫存也達到426億元,比同期帳上現金還多。

從供貨商的月營收變化,也能看出蘋果供應鏈的動態。

再以鴻海為例,蘋果iPhone 6大賣,那一年,蘋果九月開賣手機,鴻海同年的月營收是從8月開始上升,在iPhone開賣後,鴻海月營收每月增加,同年11月,鴻海一個月就做了5100億元的生意!

但零組件廠略有不同,以玉晶光為例,玉晶光一四年的月營收從6月開始起漲,比鴻海早了2個月,到10月達到高峰。

那一年,台灣出口也受到蘋果供應鏈影響,12個月當中,有8個月進出口貿易額較前一年成長。

給你甜頭的背後!

預付款項藏玄機,穩拿到技術授權

蘋果如何控制供應鏈上的廠商?大立光告玉晶光的訴訟案,給了外界了解蘋果供應鏈的機會。

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資料,大立光告玉晶光,其實矛頭指向蘋果,大立光在訴狀中認為,蘋果引誘玉晶光侵害大立光的專利權。

一○年,玉晶光和蘋果簽下最重要的供應契約(MDSA,Master Development and SupplyAgreement),這份文件大有學問,因為文件中載明玉晶光至少要準備多少鏡頭賣給蘋果,還有玉晶光賣出鏡頭的價格上限。

玉晶光的員工會和蘋果總部採購部門負責人馬修(Matthew Leopold)討論要如何生產這批鏡頭,也討論這批鏡頭的定價原則,但玉晶光和蘋果討論完之後,是用這套原則,找蘋果供應鏈里的鏡頭模塊供貨商決定要採購多少鏡頭,每顆又賣多少錢。

換句話說,在法律上,真正付錢買鏡頭,決定採購數量的是蘋果供應鏈里的模塊供貨商和組裝廠。

法律上,玉晶光幾乎沒有直接賣產品給蘋果,因為這道法律防火牆,大立光的訴訟最終無法對蘋果和玉晶光要求賠償。

美國媒體曾分析,一三年時,蘋果和一家生產藍寶石玻璃的極特先進(GT Advance)簽下的供應合約發現。

一開始,蘋果看似大方地預付五.七億美元的貨款給極特,但蘋果在供應契約里,設下四個關鍵性的條件:第一、只規定極特公司最少和最多要供應多少藍寶石玻璃給蘋果,卻沒承諾蘋果要買多少產品;第二、蘋果可要求極特加速償還蘋果的預付款;第三、極特公司的部分設備會成為這筆預付款的擔保品。

宸鴻吃足蘋果悶虧

拱手將技術給對手,最終七成訂單消失

最後一項最關鍵,文件中規定,當極特簽下契約時,就等於同意將部分關鍵技術授權給蘋果。

換句話說,這家嘗試新技術的小公司如果成功,蘋果會得到一家有競爭力的供貨商,如果失敗,蘋果也會得到技術和設備。

蘋果的強項之一,就是讓供應鏈的廠商;為蘋果提供最有價值的新技術。

宸鴻的故事就是好例子。

宸鴻原本是專注做收款機用觸控螢幕大廠,因為蘋果,宸鴻開始把電容式觸控技術用在手機上,當時觸控面板還是電阻式面板的天下。

第一代iPhone推出時,宸鴻曾短暫成為iPhone的獨家供貨商。

但很快在蘋果要求下,為了避免單一供貨商的風險,宸鴻把製程移轉給勝華,等於把技術交給自己的競爭對手;由於蘋果是宸鴻最主要的客戶,宸鴻只得選擇配合。

但一二年,蘋果轉向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宸鴻七成訂單因此消失;一五年,宸鴻更創下每股虧57元的新紀錄。

勝華科技一二年營收還有千億元,一五年卻宣布下市重整。

蘋果一七年公布的供應鏈名單中,共有193家供貨商,和一一年的名單相比,有58家從榜上消失,等於每三家就有一家不見。

今年的榜單可以看出,蘋果要如何替供應鏈上緊發條。

例如,今年的供應名單中,增加了康達智與大立光競爭;在散熱領域,增加了雙鴻和建准;在PCB(印刷電路板)領域增加了健鼎。

轉自: 財訊雙周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陸廠商蠶食蘋果訂單 台廠情況令人擔憂

中國大陸崛起,也讓蘋果向大陸靠攏,相關零組件採購陸廠比重逐步提高,包括鏡頭、玻璃、面板及印刷電路軟板,陸續有陸廠打入供應鏈,未來對台廠威脅恐加深。台灣目前仍是蘋果相關產品最依賴的供應鏈,不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