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眼中的工業4.0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朝向智能工廠轉型的工業4.0及其所需的技術,為半導體製造商以及實現成功提供了龐大的潛力。

目前,經常被稱為「工業4.0」(Industry 4.0)或是德國所稱的『Industrie 4.0』典範轉移正在進行中。

在國際間的使用習慣上,(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oT)、智能工廠或是虛實整合(生產)系統等專有名詞通常都可以互換用於代表同一件事情。

工業4.0意指工業價值鏈及其產品朝向數位化與網路化發展的全球趨勢。

工業4.0的高度發展(特別是在德國),絕非僅僅發生在商業世界。

工業4.0因為其對於經濟帶來的衝擊,例如進一步地發展德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因而也受到政治面的驅動。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政府官員開始推動一項結合供應商與使用者公司觀點的雙重策略,主要著眼於工業自動化以及工廠設計。

為此,對於製造商來說,重要的是將最新技術用於其生產製程中,以及將這些技術與產品推廣到市場上。

從主導供應商的角度而言,資訊或通訊技術與典型高科技方案的整合,主要是用來擴展生產部門以及其技術。

為了實現如此的擴展,必須滿足由於市場動態與複雜度日益升高而出現的先決條件。

從製造商的觀點來看,設計出適合新市場並且在往後可以服務這些市場的智能技術與產品十分重要。

因應供應商與製造商的需求,公司需要有能夠因應這兩種觀點的策略。

舉例來說,半導體產業的公司就很擅長採用這些雙重策略。

許多半導體製造商都能處理這種複雜的概念,將自家生產線轉型為全自動化的智能工廠,例如Analog Devices (ADI)。

此外,這些製造商也為同屬製造領域的其他公司提供了創新的技術,協助將其製造設施轉換成智能工廠。

因此,中小型企業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他們是德國工業的主要組成(比重超過98%)。

究竟,工業4.0實際的支援類型為何,半導體製造商面對的挑戰,以及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機會,這些問題都會在文中逐一探討。

公司必須決定其製造設施是否要轉型成智能工廠,而其所代表的則可能是無意義的努力,或者是以相應地成本降低實際提升生產力。

為了找到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多家市場研究公司已經進行大量的研究了。

他們都得到了相同的結論:工業4.0將會對中小型企業提供附加價值,而企業也應該抓住相關機會,藉以鞏固其公司的成功。

特別是對於半導體製造商而言,其研究的結果可以分成三個部份:新技術、新產品的提供以及新事業模式。

這三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涵蓋了生產及其產品的整體價值鏈——起始於傳感器節點,透過雲端,然後到達下游服務。

就轉型至智能工廠而言,在智能化以及節能產品方面有著強制性的需求,或者甚至是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例如即插即用)整合至現有生產架構的完全自動化系統。

這些系統是由各種半導體元件與傳感器,並結合類比與數位訊號處理IC而組成的。

價值鏈從這些元件開始——首先,傳感器負責收集來自於現實世界的數據,接著必須在數位領域內轉換與處理數據(圖1)。

圖1:智能工廠的訊號鏈

新的需求是什麼?

隨著價值鏈的發展,市場需求也需要隨之改變。

這就是為何半導體製造商必須調整自家企業及其產品以因應智能工廠現實之故。

技術的趨勢正朝著智能化與節能產品,以及整合安全防護與能量採集等功能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元件,或是更完整的系統看起來就如圖2所示,採用ADI以MEMS為基礎的加速度計ADXL356。

ADXL356是一款低成本、低雜訊的三軸加速度計,具有高達±40g的量測範圍(FSR)。

此元件的關鍵特點在於具有極低的偏置漂移以及低功率耗損。

由於ADXL356採用高度密閉的封裝方式,因此特別適合在嚴苛環境中進行精密的傾斜量測、高解析度的振動量測,以及在低電流或是以電池運作的無線傳感器網路中實現高性能(長時間)的測量,例如用於結構健康監測(SHM)、姿態航向參考系統(AHRS)或是其它各種猛然間受到過多力度的應用裝置。

ADXL356形成了系統的基礎,然後再以更多的功能加以延伸:透過類比數位轉換器(ADC)、微控制器,以及各種類比與數位元件,部份絕緣或是支援乙太網路(Ethernet)、6LpoWPAN或ADRadioNet等通訊標準的無線介面,實現整合型訊號處理功能。

ADI開發的ADRadioNet通訊標準是一種無線的自愈多點跳躍通訊協定,具有高可擴展性與低記憶體消耗等特性。

此外,整合的加密方式像是AES-128與AES-256改善了安全性,以避免可能的網路攻擊。

最後,功能安全在這些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一點在智能工廠架構下也具有相等的重要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穿戴式醫療 看模擬元件的整合與獨立

談到系統層級的設計,不外乎類比與混合訊號電路,再加上數位訊號處理與控制的流程,少了哪一個環結,系統都無法運作。而在類比前端電路的設計上,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李仁貴教授便談到,以穿戴式裝置為例,...

該為物聯網SoC微縮製程了嗎?

近幾個月來,一些主要的半導體業者與IC代工廠陸續宣布微縮IC的電晶體尺寸至14奈米(nm),從而為物聯網(IoT)系統單晶片(SoC)降低尺寸與成本的下一步鋪路。然而,Objective 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