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片究竟是好是爛?晶片之路還有多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最近一直在關注華為的消息,特別是晶片這一塊。

眾所周知,在晶片製造領域,華為一直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

數據顯示,華為每年為台積電貢獻了10%-20%的營業收入。

然而,由於近期美國又升級了相關的限制舉措,有相關供應鏈消息稱,華為已對台積電追加高達7億美元大但,產品涵蓋5nm及7nm晶片,將直接加速麒麟1100晶片的生產。

此消息剛放出不久,日經中文網5月20日的報導又稱,台積電錶示停止接受華為新訂單。


先不說事情真假,單從這樣的信息曝光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回過頭看看國內晶片的現狀。



那麼台積電如果對華為斷供以後,國內晶片究竟會處於一種怎樣的困境?國內晶片現如今的情況究竟如何? 雖然很多網友對此事表示樂觀,但是現實情況卻讓人不禁擔憂。

一旦台積電向我們斷供,中國大陸晶片的真實現狀就是,落後西方5-10年,甚至更多。

晶片生產大致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環節。

晶片設計的工具,用的是國外的EDA軟體,就連中國最好的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也只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

全球最大最好的晶片製造廠商,就是台積電。

台積電現在已經實現5納米工藝制式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晶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14納米的量產。

而製造最先進位程晶片使用的光刻機,都得從荷蘭ASML公司進口。

但現在也買不到了,因為美國不讓。

大陸最好的光刻機生產廠商是上海微電子,現在生產的是90納米的光刻機。

中國表現最好的,是封測環節。

但這個環節的利潤,並不高。

真實的情況就是,落後。


少有人知道甚至在乎晶片行業是一個極其燒錢的行業,幾十億,幾百億投進去,可能連個水花都看不見。

也少有人在乎晶片行業是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可能幾年、十幾年都看不到成績。

同時,當前國產晶片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了30多萬。

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既然國外的晶片有得買。

國產的晶片,罵就對了。

總而言之,國內晶片目前仍然很困難。

1、缺人才,當前國產晶片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30多萬。

2、缺經費,晶片本身就被誤認為"費力不討好"的行業,一場精心包裝的"中國漢芯"騙局,讓大家望而卻步。

3、缺環境,相對於研究晶片,國內資本更願意追逐更快的賺錢方式。

例如房地產、網際網路。

同時又遭到美國的打壓,想要翻身很難很難。


但今天要說的,根本不在於打擊自信心,而是讓大家看清楚現狀,明白行業的差距在哪裡,如果不及時追趕,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後果不堪設想。

既然說到華為的晶片,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讓全世界嘲笑的"漢芯一號"。

003年2月26日,上海各界領導悉數參加了一場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由上海政府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上海市長興奮地向全國人民介紹:"這是上海的科技形象"。

發布的東西,叫做"漢芯一號"——一款每秒可以進行2億次運算的晶片。

性能,甚至超過了同期英特爾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英特爾用了40年,而"漢芯一號"的研發,只用了16個月。

"漢芯一號"的發明者陳進教授,也被眾多媒體稱為"國產晶片的新教父"。

有了這樣的成績,上海市當然繼續追加投資。

同時,"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院長"等各種頭銜也授予給陳進。

一時間,陳進名利雙收。



3年後,陳進被曝出"將摩托羅拉晶片上的Logo用砂紙磨掉,重新打上'漢芯'字樣"的醜聞。

所謂的"國產第一晶片"的研發過程,就是一張砂紙。

消息被確認後,一地雞毛。

陳進成了人人喊打的"敗類",內地晶片行業被全世界嘲諷。

美國媒體直接放話,"中國人只有抄襲的本事,他們永遠都無法真正研製出晶片"。

就這樣,上海市政府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半導體行業,扶持內地晶片的發展,它們收穫的卻是一個精心包裝的騙局。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晶片行業如此情況,還繼續支持下去嗎? 按道理來講,上海應該是全中國最會"算帳"的省市。

但它還在堅持——它仍把各種資源,塞進一個叫做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地方。



這一次,他們得到了中芯國際。

在最初的幾年,中芯國際的發展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江上舟的判斷,似乎要變成現實。

但與台積電的碰撞和張汝京的出走,還是讓江上舟的願望落了空。



(中芯國際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創始人張汝京,其中過程十分坎坷,這個我們單獨有聊)


那時的中芯國際,風雨飄搖。

當時正是整個晶片行業下行的周期,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芯國際每年都在虧損。

到了2010年,中芯國際虧損30億。

好在張汝京留下的班底還在,中芯國際的基本盤,穩住了。

但喪失競爭力的中芯國際,離台積電的差距越來越大——台積電一年的研發費用,甚至比中芯國際20年的都多。

為了"活下去",中芯國際只能"撿"台積電剩下的。

當台積電升級工藝之後,放棄的那部分市場,中芯國際會接過來。

4G興起時,台積電都開始用10納米技術。

而中芯國際,才剛剛開始28納米的量產。

就在這時,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國際。



梁孟松也是台積電舊將。

離開台積電之後,他加入三星擔任研發部部長,將三星的製造技術直接從28納米製程,升級到14納米。

而台積電同樣以"陸續泄漏台積電公司之營業秘密予三星"之由,將梁孟松告上了法庭。

最終的結果,和張汝京相似——三年內不能以任職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任何服務,限制結束之後,也不能到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

興許是相同的經歷,讓他選擇加入中芯國際。

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298天後,中芯國際攻克了14納米的工藝技術。

與此同時,在等效7納米的工藝技術,也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這也意味著,中芯國際,能為性能機的"第一梯隊",提供產品了。

華為,也在這時候正式和中芯國際合作。



晶片成本最大的材料是矽。

矽片技術的發展,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純度越來越高,一條是尺寸越來越大。

矽片尺寸越大,能切割的晶片也就越多,成本也就越低。

上海新昇,就是做大矽片的。

它後來被上海矽產業集團收購。

2020年4月20日,上海矽產業集團上市,當天股價暴漲180%。

而上海新昇的創辦人,叫做張汝京。

那年,他67歲。



誠然,這個行業還算不上強大。

但他們放棄優渥的環境,放棄可能更光明的未來,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執念: 中國,不能沒"芯"!我們不能在晶片上,被人家死死地卡住脖子。

至少,我們已經在路上。

2020年5月6日,權威半導體第三方調研機構發布全球十大半導體銷售排名,華為海思創造了歷史,首次擠進榜單,排名第10位。



2020年5月15日,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宣布向中芯國際注資160億元。

而中芯國際也在"N+1""N+2"技術上取得突破,性能大致等於台積電7nm晶片的性能。

那個給大陸晶片輸血20年的上海呢? 倘若你打開大陸晶片的版圖,中芯、展訊、銳迪科、芯原……這些內地晶片的新生軍,都在上海。

而它們,也占據了大陸晶片行業,接近50%的產值。



說在最後,佩服這些為了中國晶片的創業者,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和奮鬥,現在的中國才有了自己的晶片,雖然比不上別人先進,但是已經看到了進步。

由衷希望中國"芯"越來越強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十年,三千台灣人的一顆「中國芯」

作者 | 范智林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在前幾天看到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以及美國準備斷供華為晶片的消息時,許多人都會覺得很憤慨。一方面是不滿美國的流氓和無恥,另一方面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