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謀篇布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牛丹陽、袁媛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我國要打造自主先進的技術體系,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核心技術創新系統性突破,成為全球網信產業重要領導者。

一、過去五年,我國在ICT領域取得的突破舉世矚目

信息產業收入規模穩步擴大。

2015年,我國信息產業收入規模達到17.3萬億元,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1萬億元,軟體業業務收入達4.3萬億元,通信業業務收入達到1.8萬億元。

2015年,電子信息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3萬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1.4%。

彩電、手機、網絡通信設備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集成電路技術與產業雙提升。

華為海思晶片設計工藝達到16nm,基本實現與全球移動晶片設計工藝的同步,中芯國際在28nm關鍵節點實現突破,封測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長電科技躋身全球前三。

受國內政策影響以及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加大,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保持高速增長,2015年銷售額超過3600億元,同比增長20%左右。

平板顯示邁入高世代建設周期。

2015年,大陸共計量產8條8.5代線,京東方將開工建設合肥10.5代線,華星光電計劃建設11代線,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取得重大進展。

並且,本土廠商競爭力不斷提升,全球手機螢幕出貨量前十中,以京東方、天馬、龍騰為代表的本土企業占據第2、7、8位,市場份額接近3成,且呈現持續增長趨勢。

網絡通信設備實現全球領先。

2015年華為在運營商網絡通信設備市場份額首次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

其中,數據通信設備經歷「10G模仿、100G跟隨、400G並行、T級超越」的發展歷程,在400G/1T超寬頻時代實現領先,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我國在數據通信設備核心技術網絡處理器上,華為、中星微電子均推出了自研網絡處理器,主要產品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全球先進水平。

高性能計算保持連續突破。

在我國「天河二號」蟬聯超算排行榜六連冠之後,2016年我國完全自主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成為全球最強超級計算機,取得兩連冠,已有100多家科研單位、100多個大型應用在該系統上運行,涉及氣候氣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藥物、生命科學等19個領域。

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自主產業生態缺失仍嚴重製約我國技術發展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指出,技術產業生態系統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成為最大軟肋和隱患。

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尤為明顯。

上游核心器件受制於人。

近年來,我國已經實現端、管、雲整機設備領域全面布局,但上游核心器件受制於人的現象仍然存在。

在通信網絡設備中,以光器件為例,全球光器件市場分散,日、美廠商占據規模和智慧財產權優勢,我國集中於中低端市場,40G以上速率的有源光器件、100G以上高速光模塊等領域國產化水平低。

在IT設備中,處理器、內存和硬碟三大核心器件均為國外壟斷,Intel x86架構在伺服器晶片領域收入份額高達80%以上,已建立起涵蓋智慧財產權、規模成本、軟體生態於一體的整個商業模式壁壘。

在終端設備中,移動計算通信晶片進步明顯,但傳感器、存儲晶片等仍存在瓶頸。

基礎裝備和材料嚴重不足。

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涉及多種高端精密裝備以及特殊材料。

目前,高端光刻機及其所需的光學系統、精密控制等核心器件仍完全依賴進口;高純化學試劑、電子氣體等關鍵材料尚無法滿足產業化要求。

面板主要材料中,玻璃基板由康寧、旭硝子、電氣硝子三分天下,我國處於起步階段;液晶方面,雖然我國企業已在單體、中間體領域站穩腳步,但混晶市場基本由國外廠商引領,國內企業有待突破;偏光片方面,日韓企業占據優勢地位,我國深紡織、三利譜等企業進入該領域後盈利水平仍然欠佳,有待進一步調整。

自主核心技術生態有待建立。

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雲計算時代,每個時代的核心技術發展都不是孤立的,依託於上下游軟硬體配套,共同形成產業生態。

Intel處理器與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形成「Wintel」聯盟主導了整個PC和伺服器產業發展,ARM處理器+谷歌Android作業系統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雙雄稱霸。

我國產業鏈各環節協作能力弱,未能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系統。

在伺服器和PC領域,國產自主CPU和基礎軟體力量薄弱且分散,未與應用開發形成良性互動,競爭力提升緩慢,從而制約了我國伺服器和PC產業發展。

在移動領域,我國大部分移動OS基於安卓二次開發,尚未掌握底層核心技術,無法自主掌握演進方向,只能基於安卓生態發展,無法構建自身的生態系統。

產業配套制度亟需完善。

資本支持機制方面,我國核心技術研發缺乏靈活、及時的資金支持機制和風險資本有效退出機制,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在技術領域的合作模式仍需探索,政府投資與企業發展之間有待磨合。

人才支持機制方面,國內高端人才紛紛流向網際網路、金融等高薪行業或者同業外資企業,核心技術領域難以建立一支穩定的「專精特深」研發團隊。

三、把握全球科技發展大勢,自主創新、超前布局、系統性突破、生態化發展,打造我國信息技術新實力

當前,全球信息產業處於技術變革前期,已經出現了PC、通信設備及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三次發展浪潮,預計以物聯網和雲計算為代表的第四次ICT發展浪潮將如期而至。

集成電路嘗試新結構、拓展新材料,進步超越摩爾定律;泛在網絡進一步智能、融合,並向虛擬、彈性、軟化的方向演進;移動通信向5G邁進,高性能計算進入E級階段,傳輸路由演進至T級時代;多技術派系間融合趨勢日盛。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深入分析形勢,明確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系統性突破,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設備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新一代網絡技術體系、雲計算技術體系、端計算技術體系和安全技術體系基本建立。

集成電路、基礎軟體、核心元器件等關鍵薄弱環節實現突破,5G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啟動商用。

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部分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成為全球網信產業重要領導者。

為實現規劃目標,我國技術產業發展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核心技術方面,強調體系化突破。

持續加強高端通用晶片、核心器件、基礎軟體等關鍵技術研發,支持一批重點企業開展技術攻關。

同時,轉變原有以單點技術突破為主的發展路線,統籌高端通用晶片、核心器件、作業系統、資料庫系統、關鍵設備等軟硬體發展,以系統思維構建新一代網絡技術體系、雲計算體系、安全技術體系以及高端製造裝備技術體系,開展技術協同攻關,實現核心技術系統性突破。

前瞻研究方面,突出超前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要領域,選擇一批代表產業發展趨勢方向的前沿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夯實基礎儲備,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

一方面加強石墨烯、碳納米管等新材料的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搶抓材料變革帶來的趕超機遇。

另一方面加強量子通信、未來網絡、類腦計算、人工智慧、全息顯示、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儲、無人駕駛交通工具、區塊鏈、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創新、試驗和應用,加快新技術產業化進程。

產業發展方面,重點加強生態建設。

一是統籌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應用部署、標準制定與安全各環節聯動協調發展,優化整合信息科技資源,打通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通道。

二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科研機構、高校科研創新成果的產業應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推動核心軟硬體的適配測試與標準制定,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集群。

三是探索完善資本支持機制,建立核心技術研發投資公司,為企業併購融資提供多樣化支持,資本加速核心技術突破發展。

四是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在重大科研經費中安排部分經費用於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研究院所與企業聯合人才培養,優化人才引進方式與結構,創新ICT人才激勵機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