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為不對外銷售晶片?是委曲求全,還是為了構築競爭壁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些年來,華為在晶片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前不久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集中展示了其全系列處理器(也就是晶片),包括支持通用計算的鯤鵬系列、支持AI的昇騰系列、支持智能終端的麒麟系列和支持智慧屏的鴻鵠系列,當然,華為還有鼎鼎大名的巴龍系列通信基帶晶片,但這個一般是集成進麒麟晶片中以SoC系統級晶片出現。

從2017年至今,華為鯤鵬、昇騰、麒麟、鴻鵠四大系列共發布10款處理器,而面向未來兩年(2020-2021),華為還將發布6款晶片,包括兩款麒麟晶片、三款昇騰晶片、一款鯤鵬晶片。

以上四個系列的晶片基本覆蓋了從個人/家庭智能終端市場到政企商用伺服器市場的全部產品,而且這些晶片單個拎出來都是可以跟行業巨頭的產品一較高低的,比如麒麟990從性能指標上跟蘋果最新的A13處理器可以說是不分上下。

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已經成為一家標誌性的晶片巨頭企業。

​但是,和高通、博通、英特爾、三星、聯發科等人們所熟知的晶片巨頭不一樣的是,雖然手握性能出色的晶片產品,但這些年來華為一直堅持一個原則——華為的晶片產品不單獨對外銷售。

在此前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再次重申了這個原則,「華為不直接對外銷售處理器」。

對於華為的如此「怪癖」,很多人都表示無法理解,畢竟高通等以銷售晶片為主業的廠商已經證明了哪怕是單獨的晶片銷售也是可以給企業帶來巨額利潤的,像高通,它每年的收入中有超過60%就是來自於晶片銷售,剩下40%則是採用其晶片連帶的專利授權費。

從晶片的先進性的角度,華為的實力並不落後於高通,華為完全是有資本成為像高通一樣「躺著收錢」的晶片銷售廠商。

那為什麼華為不這樣做呢?賣手機、賣設備是賺錢,賣晶片也是賺錢,而且賣晶片賺錢似乎更加輕鬆,最起碼不會處處受到美國的制約,為什麼華為還要辛辛苦苦地一台手機一台手機、一個伺服器一個伺服器、一個基站一個基站地去賣呢?

過去,人們認為,華為此舉是有點委曲求全的意味,是綏靖之計,因為華為的產品線很寬廣,其中很多產品需要從高通等美國廠商中購買其他關鍵的組件,包括晶片的設計、生產過程中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相當嚴重,因此,為了不招致美國敵視,一旦華為對外銷售晶片,這意味著華為成為了一眾美國科技企業的競爭對手,影響美企數百億的生意,尤其如果華為採取一貫的低價策略的話,將對美國的晶片生意帶來極大的衝擊,因此,華為的晶片策略一直相當低調,基本上是自產自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意識地控制生產規模,比如,哪怕華為早就有了麒麟晶片,但華為還是從高通手中購買大量高端晶片,華為每年從美國的採購金額高達200億美元。

事實上,這種委曲求全的綏靖之計也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華為為自己贏得了相對平和的發展環境,過去十幾年間,雖然一直進入不了美國市場,但在其他國家,華為無論是通信設備還是智慧型手機都取得非常不錯的發展。

但是,時移世易,現在華為與美國的關係已經基本破裂,華為基本上已經不能從美國企業手中買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那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依然堅持晶片不單獨對外銷售呢?

更重要的是,當前可能是華為對外銷售晶片的最好的時機,因為當前華為的5G基帶晶片基本上是獨步天下,麒麟990是世界上唯一同時支持5G獨立組網和非獨立組網兩種模式的SoC晶片,再加上麒麟990的大部分性能已經是頂級的存在,一眾智慧型手機廠商對這一點早已垂涎三尺,無論是OPPO、vivo、小米等國內廠商,還是LG、索尼等海外廠商,甚至連蘋果也非常需要一枚成熟的5G基帶晶片。

所以,如果華為願意將其5G基帶晶片,包括集成了5G基帶的麒麟990拿出來賣,我相信這將是非常搶手的,可以賣出一個非常好的價格。

在這樣的情況,為什麼華為仍然不願意對外銷售晶片呢?

我們來看看華為在晶片上的商業策略是怎樣的,華為官方是這樣說的:我們不直接對外銷售處理器,但我們會一直堅持硬體開放,把伺服器主板、AI模組和板卡向合作夥伴開放,幫助做到整機和解決方案;此外還會堅持軟體開源,把伺服器的作業系統、資料庫、AI計算框架向合作夥伴開放,在這個基礎上做出商業版本,讓軟體的開發更容易;第三,華為不做應用,但是會投入專門的團隊和工具幫助夥伴做好應用以及做好應用的遷移。

總結來說,華為將以雲服務的方式,面向客戶開放部件,包括主板等硬體、伺服器作業系統等軟體、應用開發和遷移的使能。

從這一點來看,很明顯,華為看重的不是晶片銷售這點利潤,而且是與美國針鋒相對的高風險利潤,華為看得更高、更遠,它看重的是生態的建設。

生態有什麼用呢?我們可以這樣比較來看:光做晶片的企業固然是可以更輕鬆地賺錢,但是單一的經營模式會讓企業變得很脆弱,難以抵禦各種潛在的風險,尤其是在當前相當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假設華為是一家晶片企業,美國想打壓華為的話,只需要把上游的晶片設計工具或者原材料封禁了,華為馬上就跨了,畢竟晶片生產是一件嚴重依賴產業鏈的事情,誰也無法一個人玩轉整條產業鏈。

但如果華為建成了完整的、強大的生態的話,華為就可以做到完全不具美國政府的封殺,因為一個生態體系中的各個參與者都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單純的行政命令很難打破這種利益緊密相關的關係。

華為當前在面對美國打壓時顯得有點窘迫,就是因為華為的生態建得不夠強大、不夠完整,當前華為的生態更多是布局在國內,在海外很難談得上生態,更多的是採購合作關係。

因此,華為不單獨銷售晶片,其目的正是為了更好的建立自己的生態,以抵禦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風險,這一點華為做得有點晚了,希望不至於太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海思的處理器研發邏輯|半導體行業觀察

昨天,華為又刷屏了,原因就是其千呼萬喚的Arm伺服器晶片終於正式與大家見面了。作為中國大陸半導體界的第一寵兒,華為海思的動向始終是熱度最高的。在過去的一年裡,關於Arm伺服器晶片的興衰一直是業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