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具備成為未來「五朵雲」之一的實力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HC2017大會現場,華為輪值CEO郭平作主旨演講

在近日舉辦的華為HC2017大會上,輪值CEO郭平強調了華為的公有雲戰略定位,表示公有雲將是華為面向客戶的一項長期承諾。

同時,他指出,面對新的智能時代,華為將有決心和能力攜手合作夥伴一起,致力於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

眾所周知,隨著雲的落地及深入應用,如今雲計算市場競爭儼然已進入「下半場」。

在公有雲領域,已初步形成了以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等國內外雲巨頭為代表的市場格局。

那麼,作為公有雲領域的後來者,華為提出成為未來智能社會全球「五朵雲」之一目標的底氣來自哪裡?華為有沒有這樣的實力和能力?華為公有雲將如何實現後來居上?

未來的天空將飄著「五朵雲」

近年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AI等新技術的落地和迅猛發展,讓智能社會這一願景也越發清晰。

在華為看來,在未來智能社會,光纜和無線網絡可以提供無處不在的超寬頻、低時延的連接。

分布於全球而又相互連接的計算機,匯聚了人類社會的海量信息,在雲端生成一個實施進化、永不衰老的「數字大腦」。

屆時,人和機器可以通過超寬頻連接和智能終端隨時調用它的智慧。

像自動駕駛、智慧醫療以及大部分人類腦力活動,都會在「數字大腦」的協助下變得更高效。

可見,雲作為人類社會數據及智慧的載體,將會對未來智能社會發揮承載和支撐的關鍵作用,雲也將成為未來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事實上,雲作為智能社會的基石,同時也是一個深受規模效應及馬太效應影響的一個行業。

在強者恆強規律驅使下,雲走向集中化將是一條必由之路。

華為認為,在未來智能社會,考慮受數據可控、網絡時延等天然因素的制約,在經歷充分市場競爭後,全球範圍內最終存在的公有雲大概僅有「五朵」。

在華為HC2017上,華為提出了自身的公有雲發展目標,即成為未來智能社會全球「五朵雲」之一。

「華為期望未來能打造一張全球雲網,就像今天全球三大航空聯盟Sky team, Star Alliance和One World一樣,接入到華為雲即可通達全球。

」郭平說。

華為推進公有雲戰略落地

儘管,相對國內外公有雲服務商來說,華為如今是一個後來者的身份,但華為針對公有雲的耕耘及發力,其實早於2年前就開始了。

作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2015年7月,華為發布公有雲「華為企業雲」;2016年3月,華為宣布聯手德國電信對外提供公有雲服務;隨後,華為與中國電信聯合發布天翼雲3.0;期間,華為與西班牙電信共同發布了Open Cloud;今年年初,華為與法國電信一起發布了Flexible Engine公有雲。

2017年3月,在長沙舉辦的「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7」上,華為正式宣布成立專注公有雲的組織Cloud BU。

自2017年始,華為大力打造開放、可信的公有雲平台,「華為企業雲」全面升級為「華為雲」品牌。

一方面,華為通過加大力度投入自建公有雲,另一方面華為強化與德國電信、中國電信等運營商的合作,來共建公有雲網絡。

「Huawei Cloud Family」的發布,預示著由華為主導的全球公有雲服務體系架構已具雛形。

華為Cloud BU兼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認為,華為雲的到來並不晚,華為要實現自身在公有雲領域的後來居上有著自身的實力和優勢,整體而言可從兩個方面展開發力。

一方面 ,華為從自身出發圍繞IT產業繼續進行大量投資,並將其作為一種服務能力開放出去。

這些服務能力包括華為的連接能力、物聯網平台能力等,包括語音、視頻等在內的面向企業用戶的服務能力等。

另一方面,從用戶角度出發,大力解決客戶問題。

通過交流發現,如今的小微企業正在考慮部署公有雲服務。

在這方面,華為雲將會致力於不斷解決用戶問題,並幫助小微企業客戶實現「上雲」;與此同時,今天的大中型企業以及政府單位也開始踏上公有雲的旅程。

顯然,對於華為雲而言,這意味著公有雲的市場角逐才剛剛開始。

在公有雲技術架構方面,華為將充分利用自身在終端、網絡、雲等多領域的長期積累,並致力於打造一個適合政府、企業用戶的混合雲。

華為的「雲基因」

在業界,提到某專業領域成功的基礎,往往會談到基因這個詞。

因為在某領域具備相應基因的公司,往往也預示著其會在該領域能夠更為自然和迅速的成長,來自企業內部原動力的推動更為強勁,與做大做強和成功的目標更近。

那麼,華為是一家擁有雲基因的企業嗎?

在華為HC2017大會上,郭平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他表示,華為雲的商業模式選擇「靠技術和服務變現」,因此,技術、安全、服務、分享四大基因將會成為華為雲贏得成功的基礎要素。

第一是技術基因。

華為有30年的研發積累,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打造雲平台,不斷增強大數據/AI等新能力,滿足客戶業務升級、創新的需求。

第二是安全基因。

華為提供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平的保障。

第三是服務基因。

跟「生於雲」的企業不一樣, 華為是「長於雲」企業中的典型代表,華為內部的IT架構就極其複雜,因此,華為能深入理解全球化大企業的需求和挑戰,能協助政府和大企業實現數字化。

第四是分享基因。

去年在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就提出要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在生態圈中,華為只取1%。

合作夥伴的產品可以與華為一起走向全球172個國家的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不難看出,在公有雲業務發展上,無論從市場洞察還是戰略定位,從客戶實踐再到自身基因層面,華為都具備了成功的基礎。

此外,記者注意到,華為HC2017其實也同時是一場生態大會。

生態構建與夥伴合作的精神貫穿大會始末,生態也已成為華為雲的一大優勢。

可以預見,華為雲未來也一定是一朵包容合作、連接共贏的雲。

這不就是大家心目中未來雲的樣子嗎?對於公有雲未來市場格局變化,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