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三星還隔著三座大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今年6月初香港Converge科技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的目標是在五年內超過三星電子和蘋果,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生產商。

對於華為來說,這顯然是個非常有挑戰性的目標。

我們先看看著名研究機構IDC發布的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數據:其中,三星的出貨量是3.248億台,占到22.7%的市場份額;蘋果的出貨量是2.315億台,排在第2位;華為的出貨量為1.066億台,排在第3位。

也就是說,2015年三星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比3個華為還要多。

從去年的出貨量來看,華為要在五年內也就是2020年超過三星,顯然比超越蘋果更難。

我們假設最近5年三星完全停止增長,2020年的出貨量仍然保持在3.248億台;即使是這樣,華為也必須連續5年、每年均保持25%以上的增長率,才有可能在2020年趕上三星。

當然,也許還沒到2020年三星就繃不住,崩盤了。

不過,這種可能性應該微乎其微。

到目前為止,智慧型手機仍然是三星的最核心業務——2015年,以智慧型手機為主的移動業務占到了三星電子營收的50%。

有人會說,當年諾基亞不也是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後來不還是崩盤了?要知道,諾基亞崩盤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沒能跟上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代際更迭。

如今,我們還看不到這種代際更迭。

因此,在同一個代際之下,包括蘋果、三星和華為在內的所有智慧型手機廠商,大家比拼的就是綜合實力,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的實力:全球市場、供應鏈、持續創新。

實力一:全球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智慧型手機的銷量還不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顯然,華為要幹掉三星,僅僅依靠中國市場還是不夠的。

如今,三星在中國以外的其他主要市場的表現仍然穩若磐石:在美國市場三星排名第2,緊跟在蘋果的後面,華為的市場份額則連1%都不到;歐洲市場三星仍然高居第1,華為已經排在第2位了;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印度市場,三星仍然是第1,華為基本已經放棄。

7月7日,三星電子發布最新業績預期,預計第二季度營業利潤將達8.1萬億韓元(約470億人民幣),創下公司近兩年來最高紀錄,而原因就是三星3月份發布的旗艦Galaxy S7系列持續熱銷,預計僅在今年2季度的出貨量就高達1500萬台。

華為今年的旗艦P9系列則是在4月份發布,目前全球出貨量突破了260萬台,與Galaxy S7系列仍有數量級的差距。

當然,在中國市場華為仍然高居第1位,三星則已經跌到了5-6名的位置。

不過,三星和蘋果兩家跨國公司仍然牢牢把持著35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華為雖然是中國廠商中表現最好的,也才剛剛突破了3000元價位。

在中國市場上,三星也開始了猛烈的反擊。

今年5月,三星發布了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Galaxy C5/C7,把旗艦Galaxy S7系列上的很多配置(如Super AMOLED、業界公認最好的拍照性能、三星智付等)一股腦裝了進去,價格卻殺到了2199-2799元。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國內最大的手機電商京東的銷量數據,就在發現在1700-2799元這個價位段,三星 Galaxy C5/32G/煙雨灰這款手機的銷量排在了第6位,而且已經賣斷貨了。

實力二:供應鏈

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與其日漸完善的供應鏈能力是分不開的。

其中,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晶片功不可沒,它不僅讓華為智慧型手機節省了不小的成本,更讓華為能夠根據按照自己的市場節奏、選擇最合適的時機(一般都是在三星和蘋果發布旗艦機的空檔期)發布自己的旗艦產品,從而最大程度地搶奪市場。

但是,如今的華為仍然無法完全控制供應鏈。

為什麼這麼說呢,不信大家看一下,手機的硬體成本(BOM)當中,最貴的幾大元器件分別是處理器、螢幕、存儲。

其中,處理器華為已經通過海思實現了自給自足,而另外兩大塊卻仍然需要依靠外部供應商,特別是三星的支持——目前,三星幾乎壟斷了手機AMOLED螢幕;手機最常用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三星同樣占到了將近40%的全球市場份額。

因此,華為未來仍然有可能在供應鏈上受制於人。

其實,早在2012年華為推出主打超薄的P系列的第一代產品——華為Ascend P1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當時,華為Ascend P1採用了AMOLED螢幕,卻由於螢幕供貨不足沒能大賣。

此後,華為再也沒有採用過AMOLED螢幕。

不過,隨著即將發布的iPhone 7將轉用AMOLED螢幕,隨著OPPO、VIVO、金立等國產手機廠商大規模轉向AMOLED螢幕,華為或將面臨螢幕競爭力不足的困境。

與華為相比,三星的供應鏈能力更強,垂直整合能力也更強,無論是手機處理器、存儲還是螢幕均具備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也都能夠自主生產,從而為三星智慧型手機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

(三星偏光片場)

實力三:持續創新

在中國手機廠商當中,華為最為可貴的,就是它的持續創新能力,這也使得它在國內同行中處於一覽眾山小的位置。

2015年華為的研發費用為596億人民幣,研發費用率為15.1%,累計申請專利數在國內企業中排名第1,研發實力可謂首屈一指。

不過,三星的持續創新能力同樣不可等閒視之。

2015年,三星電子的研發費用高達795億人民幣,申請的通信專利數在美國排名第1,在歐洲僅次於愛立信。

2012年7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與華為研發的主力部隊「2012實驗室」做過一次交流,他表示,「華為公司的優勢在於數理邏輯,不在物理介面。

華為公司一定要在優勢方面集中發揮。

所以在材料科學方面,我更多的傾向於材料應用上的研究,而不是在材料的創造發明上。

與華為相比,三星在數理邏輯上同樣不弱,所以才能夠自主研發出手機處理器和快閃記憶體等核心零部件。

此外,三星還有華為沒有的一大優勢,就是在材料科學領域。

多年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使得三星在可摺疊顯示材料、新能源電池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試想一下,如果將來三星在這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產業化,創造出不同的手機形態,會不會顛覆整個手機市場?實際上,我們從採用了曲面屏的Galaxy S7 Edge上已經看到了三星的雄心。

因此,余承東喊出「超越三星」的口號固然值得鼓勵,不過要真正超越三星,華為還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更多的基礎工作,才有可能把夢想變成現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