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為何不能專心做創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現在國內的手機市場,華為、OPPO、vivo等都是其中的翹楚,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地擴大。

從GfK公布的2017年4月中國智慧型手機零售監測報告來看,華為、OPPO、vivo名列前三,而蘋果三星只排在第四和第八。

很多人都形容中國的智慧型手機終於崛起了,但看似壯大的背後,卻總有些心酸的意味。

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相較於蘋果三星來說,國產手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追趕。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手機市場依然保持著活力是值得慶賀的,但在份額擴大的同時,另一個現實也在敲打著中國手機廠商,那就是利潤。

2016年,雖然OPPO、vivo等以廣泛的線下市場營銷策略,成為了中國市手機市場出貨量上的大贏家,可是再反觀利潤,卻少的可憐,與蘋果三星根本無法處在一個高度上。

以低價策略迅速擴大市場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這個道理相信各大廠商也明白,但為何沒人願意專心做創新研發呢?

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一直都是國產手機的心病,這導致即使他們有能力霸占市場,有能力走出海外,但依舊沒能力靠自己做出一款手機來。

一款手機從外殼到內部,有我們難以想像的各項技術專利,例如手機螢幕,全球90%的OLED屏出自三星,強大如蘋果也不得不從三星那裡購買。

而晶片方面,幾乎頂尖的智慧型手機都會選擇高通的產品,雖然也不乏聯發科、展訊,或是華為的麒麟晶片,小米的松果晶片,但他們和高通晶片的性能還是有差距的。

包括最近智慧型手機的雙攝賣點,用的也是日本或韓國生產的攝像頭。

在手機產業鏈上的落後,是中國智慧型手機無法站起來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當蘋果、三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減少時,依然沒有人會質疑他們的霸主地位,擁有產業鏈的控制權才是他們強大的主要原因。

既然這樣,為什麼沒人願意去做創新、去做研發呢?

投資大 產出小

創新研發是一個擁有活躍生命力企業的血液,也是一個無底洞。

這是研發的兩面性,一旦選擇做創新,就意味著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且結果是不可控的。

同樣的資本注入到線下渠道的建設當中去,得到的回報的機率要遠高於產品研發,這也是當前國內手機市場的現狀,很多廠商為了追求市場份額和利益,主打低價格、打渠道戰,雖然在短期內確實收益頗豐,但是產品的更新和花樣百出的銷售戰略已然成為了他們的命門。

當產品失去了新鮮感,或是消費者不再買帳這樣的銷售方式,就是他們窒息的時刻。

而且這樣的產品過於依賴手機零件供應商,如果出現供應商斷供或是產品生產線跟不上需求時,產品就會失去最佳銷售期,後果也不可估量。

或者研發成功後,還要面臨與原有產業鏈頂端的企業進行競爭,如何說服用戶使用自己的產品,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在產業鏈中逐漸變被動為主動,也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面對這樣大的投入和不確定的回報,就難怪那麼多人選擇退縮了。

戰線長 收益少

國內做研發的手機公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華為和小米了,兩家在晶片的研發上都頗有心得。

華為在年報中公布,2016年研發投入高達746億,占全球第八,共有研究所15個,36個聯合創新中心,8萬名研發人員,累計獲得專利授權超過6萬件,其中90%以上是發明專利。

雖然這些投入並非都是在手機方面,但依舊可以看出華為想做研發的決心。

但看似漂亮的簡歷背後,華為也在反思,為何有世界級的投入,卻沒有世界級的產出?

而另一個做晶片的小米,現狀也不是太好。

雷軍曾說過「做晶片,九死一生。

」這絕不是一句玩笑,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晶片研發需要多大的投入,而小米也因此一直在融資。

雖然小米已經相繼推出了「松果」、「澎湃S1」,但是小米手機在市場上的份額也由於線下渠道的放鬆而跌出了國內前5。

可就算現狀不好,或是沒有回報,但華為和小米依舊在堅持研發。

因為只有研發才能讓國產手機走出產業鏈斷裂,只能依靠進口的尷尬境地。

如果有一天中國的手機市場真的崛起了,那也是產品研發創新上的崛起,而不是依靠低價擠壓利潤,擴大市場份額的崛起。

歡迎您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推薦閱讀】

厲害了,我的國產手機

中興頻換人 手機業務低迷為何還死撐

5G時代 跨越網際網路出現新巨無霸公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米尚未達到自行設計處理器的門檻?

當智慧型手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價格以及配置都越來越集中,很難有突破。然而廠商開始尋求自研晶片,以便降低傳統晶片廠商如高通、聯發科方面的供貨以及價格壟斷。包括華為、三星等都已經走在自研的路上,而國...

為什麼國產手機越賣越貴?

在手機市場競爭近乎慘烈的情況下,國產手機越賣越貴,這是國產手機廠商競爭策略所致,是國產手機廠商技術實力所致,同時也反映了整個手機市場環境的變化。蘋果三星占據絕大部分利潤的情況下國產手機要突圍實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