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6036億營收、475億凈利潤背後:十年累計研發投入3940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礪石導言

4月17日,華為在深圳舉辦以「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為主題的第十五屆全球分析師大會。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做了大會開場的主旨發言,並接受了分析師的訪談。

在主旨發言中,徐直軍談到華為2017年整體收入達到6036億元,凈利潤達到475億元。

但讓人更為震撼的的數據是,2008-2017年,華為累計研發投入達3940億元。

徐直軍 | 文

付迎爽 | 編輯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深圳參加華為公司全球分析師大會。

在座有很多老朋友,也有很多新朋友,希望大家在深圳這幾天能夠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首先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為公司2017年的經營情況。

2017年,華為公司整體的業績基本符合預期,實現了穩健的增長。

2017年整體收入達到6036億元人民幣,相比2016年增長15.7%,五年複合增長率是26%;凈利潤475億元人民幣,五年複合增長23%;經營活動現金流複合增長為44%,達963億元人民幣。

從各個業務塊情況來看,運營商業務收入297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企業業務收入549億人民幣,增長35%。

消費者業務收入2372億人民幣,增加32%。

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是兩個增長引擎,使公司保持了高速的增長。

過去這些年,我們強調通過創新驅動面向未來的發展。

去年整個研發費用投入897億人民幣,占收入的比例為14.9%。

2008年到2017年我們累計研發投入達到3940億人民幣,預計未來十年會保持每年基於銷售收入15%左右的持續研發投入,來支持華為以創新驅動未來發展的戰略。

大家很清楚,我們的世界正在快速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已經深刻影響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組織,給他們帶來創新的體驗和效率的提升,以及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個方面的便利。

我們在座的諸位已經享受到了這些便利,但是從全球來看,並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家庭和組織都已經能夠享受到這些。

從個人角度來看,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給每個人帶來很多的價值,例如,更健康的生活,更好的娛樂體驗等。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沒有辦法獲得這些。

據統計,全球智慧型手機保有量已達38億,但仍然有50億人沒有智慧型手機。

全球超過40億人沒有被行動網路覆蓋,已經覆蓋的移動用戶中還有40%沒有使用移動寬頻。

可能很多國家人均流量消費已經超過10G、20G,遺憾的是從全球平均來看,人均日移動流量有0.03G,遠遠滿足不了消費者各項生活、工作和娛樂的需求。

另外,可穿戴、車聯網、AR/VR等很多創新的技術和產品,還沒有被廣泛的採用。

到2025年,我們預計全球智慧型手機的保有量將超過80億,移動用戶將超過65億,其中80%應該是移動寬頻用戶,AR/VR用戶將達到4.4億,聯網汽車的數量將占到40%。

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家庭寬頻接入和家庭網絡給每一個家庭帶來更多親情互動、更高質量的教育和更加便利的日常生活。

但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辦法享受到這些。

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40%的家庭被寬頻覆蓋,千兆寬頻的覆蓋率甚至不到1%;家庭中的多數設備還沒有被連接;另外,智慧家庭的解決方案還相當不成熟,智能機器人的普及率只有1.5%,並且大部分機器人只能掃掃地,遠遠滿足不了大家期待的機器人護理等需求。

到2025年,我們希望,全球家庭寬頻覆蓋率將達到75%,千兆寬頻的覆蓋率將達到30%,聯網的家庭設備將達到200億,智能機器人普及率將從1.5%提升到12%。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數字化能夠讓組織更高效,創新更迅速,但是不同行業之間數字化水平的差距是相當巨大的,大部分行業的數字化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傳統行業。

華為在深圳與當地政府合作部署的平安城市,已經實實在在為深圳市整體的安全改善起到了作用。

還有很多智能化的創新,比如可預測性維護,彈性製造,智能製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也已經在部分企業和城市部署,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大量的政府和企業沒有應用到這些解決方案,為什麼呢?

首先,全球來看,面向企業的網絡基礎設施水平參差不齊,90%的企業專線帶寬低於10兆,這個帶寬很難支持企業的數字化和業務雲化部署。

其次,大部分企業只有辦公網絡,沒有把生產網絡、產品、客戶有機連接起來,更談不上數字化生產、智能製造,也談不上數字化的銷售、服務和營銷。

全球各國政府和企業的IT基礎設施水平也參差不齊,當前企業應用雲化的比例不到10%;企業對數據的利用率只有13%,數據不能有效的利用,就不能產生價值,就成了成本而非「石油」;企業對人工智慧的使用還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只有5%的企業開始嘗試,而真正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的企業,1%都不到。

到2025年,我們預計大部分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將有質的提升:企業應用雲化率將達到85%;企業對數據的利用率將達到80%;同時,86%的企業將應用人工智慧。

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家庭的角度、組織的角度,我們已經看到了數字化,智能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面臨的差距和挑戰。

其實差距和挑戰也是我們整個行業的機會。

可以說,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ICT、數字化快速改變每一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各個方面的時代。

華為作為一家有追求、有理想的公司,作為一家希望成為偉大公司的公司,我們立志為整個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

所以我們去年重新確立了公司的願景和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我們致力於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希望讓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獲益,都能享受數字化、智能化在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的價值。

具體來說,通過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我們希望釋放每個人的潛能,讓特殊的人不再特殊,例如,通過智能頭盔幫助盲人行動更自如;讓普通人不再普通,例如智能語音的翻譯讓每個人不再受到語言的困擾;基於AI的拍照技術,讓不會玩專業相機的人也能達到專業級的拍攝水平。

同時希望進一步豐富家庭生活,讓一切服務到家,例如各種護理機器人、教育機器人、老人看護機器人等;利用寬頻和AR/VR技術實現全息溝通,做到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最後,也希望激活組織創新,讓企業能夠實現規模個性化定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讓政府實現智慧管理,讓城市更安全等。

面向未來,基於確定的願景和使命,華為的戰略是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做智能社會的開拓者。

具體來說,面向個人場景,持續投資智能終端,提升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和運動的體驗,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個人。

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讓全球所有的人都擁有了智慧型手機,並通過智慧型手機把周邊的智能設備都連接了起來,他們就可以觸及到整個數字世界,進而享受到數字世界為他們帶來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上的創新體驗和價值。

面向家庭情景,我們會持續投資寬頻和家庭網絡等方案,讓大家在家裡生活、教育或者娛樂的時候,能夠通過家裡的智能終端,觸及到整個數字世界,體驗到數字世界帶來的健康、娛樂和生活方面的便利,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個家庭。

面向組織場景,我們投資網絡、雲計算、大數據、IOT等,持續推進和提升整個行業的數字化水平,讓所有的企業和政府都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個組織。

我們還會持續投資,連接一切未連接,通過人工智慧讓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渾然一體,激發潛能,孕育智慧,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這就是我們去年確定願景和使命時的一些思考。

我們希望和產業界一起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思考,圍繞這個願景和使命持續投入,最終實現我們的願景。

過去幾年的分析師大會,我都會介紹華為公司在戰略層面的一些關鍵點,例如全面雲化的產品解決方案戰略,服務的戰略等。

去年的分析師大會上,我也簡單講了一下人工智慧在華為公司的定位。

我們把人工智慧定位為一個使能技術,希望把人工智慧技術和華為公司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融合起來。

經過一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形成了進一步的思考和解決方案。

整體來講,我們希望通過把人工智慧的技術引入我們的智能終端、雲和網絡,使得我們解決方案更具競爭力,帶給客戶更多體驗提升和商業價值。

網絡方面,在2014年的分析師大會上,我介紹了未來運營商「以數據中心為中心」的網絡架構,我們稱之為SoftCOM,實際上是整個電信網絡的雲化。

這個架構的提出,是基於最早ALL IP,再到ALLCloud的持續創新。

走到今天,我們正在把AI注入到SoftCOM的架構和解決方案中,形成新一代的架構創新,我們稱之為SoftCOM AI。

去年的分析師大會上,我曾提到過電信業整體的產業狀態是不健康的。

我們希望通過引入智能技術,構建一個「自動駕駛、永無故障」的網絡,用架構性的創新,從根本上解決電信產業的結構性問題,實現電信網絡的自動、自治、自愈、自優,從而大幅度提升網絡的利用率和運維效率。

這個新的網絡架構,將給包括最終用戶、運營商和設備商都帶來巨大價值。

也只有能夠讓全產業鏈受益的創新,才是真正引領產業健康發展的創新。

具體的說,最終客戶將獲得分鐘級的ROADS體驗,永遠最好的網絡連接和永不斷網的可獲得性;運營商將獲得運維效率倍增,資源效率倍增,能源效率倍增,未來可望達到10倍的增幅!設備供應商將獲得產品新智能特性的收益,服務效率倍增和生命周期內通過服務獲取存量價值。

我們努力把AI技術和整個網絡解決方案結合起來,推動網絡實現自動駕駛,解決電信業目前的低效、高成本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也許是整個電信業從不健康走向健康的一劑良藥。

在手機領域,我們一直強調要從智慧型手機走向智慧手機,並一直在努力嘗試。

2016年12月我們發布了一款帶部分智慧功能的手機,即榮耀Magic;去年我們發布了內置NPU的手機晶片麒麟970,並應用在之後發布的所有旗艦機型上,從Mate10到最近發布的P20。

實現了讓手機更「懂你」,並擁有了更強大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大幅提升了手機在拍照、語音處理等方面的體驗。

同時,為了讓全球所有的合作夥伴和開發者能夠基於我們晶片所提供的AI處理器的能力,打造各種應用。

我們還打造了HiAI平台,提供雲、終端、晶片三層的AI能力開放,讓全行業的夥伴們都能夠基於HiAI,開發各種人工智慧的手機應用,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體驗,讓全行業都能夠從手機智慧化中獲益。

在雲的方面,前年我們正式發布了華為雲,去年我們整合了華為公司所有面向雲的資源,成立了CloudBU。

Cloud BU的使命就是做政府和企業數字化的「黑土地」,打造真正的雲平台。

同時,我們希望所有的合作夥伴在華為雲上開發、部署各種應用,解決政府和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我們希望做一個有技術、有未來、值得用戶信賴的華為雲,把華為公司過去30多年積累的技術、服務和經驗,帶給所有的客戶和夥伴。

同時我們也在華為雲上引入了人工智慧技術服務,打造了企業智能EI平台。

通過EI平台,可以讓所有的企業和政府在使用人工智慧打造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時,更簡單,更便捷,實現企業效率的提升和價值的創造。

概括起來,去年我們把人工智慧定位為使能技術,提升華為公司面向客戶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競爭力。

經過一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提出把人工智慧和智能終端、網絡和雲有機結合起來,給客戶更好的體驗,為客戶創造價值。

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們會持續進行投資。

在此我也跟大家預告一下,在今年上海舉行的HUAWEICONNECT大會,我們會正式發布華為公司人工智慧發展戰略,以及全棧、全場景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歡迎大家屆時參加。

謝謝大家參加2018年的分析師大會。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答記者問

提問一:首先非常感謝您之前對於華為願景的介紹。

我現在感興趣的是美國正在建立的雙邊貿易壁壘。

今年早些時候,華為被迫放棄與AT&T合作,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能請您談談您對美國商業環境的看法嗎?我們都聽說了中興伊朗出口案的相關新聞。

我很想聽您談談此案涉及的商業環境。

謝謝!

徐直軍:中美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這些問題,今天就算花一個小時也說不完。

中美之間的問題,肯定不是我在這裡能夠說得清楚的,或者能夠推動解決的。

關於華為對於美國市場的立場,其實是歷年分析師大會都會關注的問題,我每次都說得很清楚,我們公司在不同場合上也都表達了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立場,所以這次我沒有更多新增的信息。

對於華為來講,我們還是聚焦到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服務好客戶,我們才能長期地生存和發展。

有些事情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與其你沒法左右,還不如不去理他。

這樣我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服務好我們的客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打造更好的產品,去滿足我們客戶的需求。

有些事情,放下了,反而輕鬆。

提問二:您在介紹中提到了華為的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包括運營商業務的進展,想聽您介紹華為的雲BU在市場上的進展,包括面向未來的目標。

另外華為在過去幾年一直在談雲的聯盟,華為的自營雲以及和夥伴聯合的合營雲,這塊的發展進展如何?是怎麼考慮的?

徐直軍:關於華為雲,我們在公司內部有清晰的定位,定位為華為公司所有業務面向客戶的一個底座和平台。

我們推進全面雲化的戰略中,運營商客戶有大量的產品和服務會直接基於公有雲,需要華為雲這個平台和底座;我們為華為智能終端用戶提供的雲服務,要基於華為雲來面向全球消費者;對於企業來講,我們所有面向企業的計算、存儲、網絡、通訊、會議、安全、園區網絡都可以以雲服務的方式來提供。

在企業領域,未來以公有云為主的混合雲是大勢所趨。

華為雲本身就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的服務。

它是華為面向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基本平台和底座,通過我們自建的公有雲以及我們跟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法國電信、中國電信合作的公有雲面向全球,面向消費者用戶,面向企業和政府用戶,面向運營商客戶,以雲服務的方式來提供我們的產品和技術,這是我們最終努力的目標。

還有一個是我們內部的IT,我們內部有超過20多萬台的X86伺服器在為內部18萬員工以及更多的合作夥伴提供服務,我們去年下決心,把公司所有跟雲相關的資源,包括內部IT的伺服器和網絡全部整合到雲BU,然後用BU的方式,按照雲服務的模式來運營。

一個是對外服務,一個是對內服務。

當然雲BU也有做五年規劃,這五年規劃里肯定包含有收入目標。

但是這個目標不應該由我來講,而應該是雲BU的總裁鄭葉來來講。

就像William Xu(徐文偉)之前擔任企業BG總裁的時候,是他來確定企業BG的目標。

在華為,華為雲,或者雲BU所承載的使命不僅僅是創造收入,還是整個公司進行全雲化轉型,面向未來的智能世界一個偉大的戰略舉措。

提問三:我想問我們看到華為已經在MATE系列手機應用了自己最新研發的麒麟晶片,華為對於麒麟晶片在產品和服務體系中的定位是什麼?未來會想達到怎樣的願景?包括目前我們了解到只有華為自己研發的少數手機用了麒麟晶片,華為是準備未來的手機都用麒麟晶片嗎?未來是否會外銷?

徐直軍:首先我們不把晶片定位為一塊獨立業務,就是我們不會基於晶片對外創造收入。

華為自己做晶片僅僅定位來承載我們的硬體架構,來實現我們的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以及低成本。

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任何想法和計劃把麒麟晶片對外銷售。

第二,我們在智慧型手機方面,從來都明確是多晶片供應的戰略。

我們不會把華為的手機全部用麒麟晶片,高通、MTK和麒麟都是我們智慧型手機的晶片供應商。

多晶片供應的戰略會繼續堅持,這樣才能確保智能終端的業務健康發展,不能吊在一棵樹上。

如果吊在一棵樹上,哪一天麒麟晶片落後了,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怎麼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三個晶片是相互競爭的。

基於我們不同的智慧型手機定位來選擇合適的晶片方案,再打造面向這個消費群體所需要的智慧型手機和體驗。

提問四:您介紹了華為新的願景就是把數字世界帶到每個個人、家庭和組織,是不是說華為未來的整個收入結構上會更多依賴於企業BG和消費者BG,到2025年華為整個集團收入的大部分會不會來自於企業BG?

徐直軍:我們其實沒有特別的規劃,而是取決於每塊業務自己做得怎麼樣。

我不能限制任何一塊業務在未來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所以我們鼓勵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BG都努力增長,都努力為客戶創造價值。

每年算帳的時候(他們)該占多少比例就是多少比例。

我們當然期待消費者BG占的比例越高越好,但是也有可能(這個業務)某一天沒了。

這也是可能發生的,摩托羅拉發生了,諾基亞的手機也發生了,太多太多例子了,所以每一塊業務都必須努力提升競爭力,而不是關注在未來的收入比重里占多少,他做得好自然占得高,做得不好自然占得低。

提問五:在你的介紹里提到了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數據,只有不到5%的企業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慧,未來這個比例會增加到86%。

華為怎麼樣幫助企業達到這樣高的滲透率?現在的挑戰在哪裡?我們也關注華為現在在AI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投入,從晶片到DL/ML。

徐直軍:這個問題在今年上海的HC大會上可能會回答得更清楚。

我現在可以講兩點,看看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我們打造一個全堆棧的AI解決方案,然後通過面向所有企業的線下團隊和華為雲,以服務的方式面向我們所有的企業客戶,以及企業和個人開發者,讓所有的企業使用AI的能力,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這個全堆棧包含什麼,我們會在上海的HC大會上介紹。

第二,我們作為一個覆蓋全球的企業,有18萬多員工,還有幾十萬的合作夥伴,我們把AI用在華為運營的各個方面,看AI能不能帶來價值,通過內部把AI用起來,找到AI在企業的財務、人力資源、服務、供應鏈、研發等各個方面可能帶來的價值。

我們再把這些能力和經驗納入AI解決方案,同時把經驗和能力開放給企業客戶。

所以我們在內部推動把AI技術應用在內部運營的各個領域,提升效益。

另一方面,就是把AI技術應用於我們所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推動我們產品和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進一步帶來更好的體驗。

我們的創始人任總一直推動把AI用於內部管理改進,認為這是對AI應用最好的支撐。

AI技術用於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不是他關注的重點。

但如何通過AI讓我們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更有競爭力是我關注的重點。

我們會從這兩個方面努力,支持未來80%以上的企業利用AI支撐其業務,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

期待大家能夠參加上海HC大會,我相信我在上海能更好地回答你的問題。

提問六:我想問供應鏈的問題,華為現在更多走向高端和創意性的產品。

但是在今年,供應鏈存在嚴重的缺貨問題,可能影響產品研發。

我要問的是,華為未來在供應鏈上採取怎樣的策略,支撐產品創新?是併購部分供應鏈上的廠商,還是通過深度協同來支撐業務發展?

徐直軍:華為的戰略很清晰,我們跟供應夥伴聯合創新,滿足我們未來產品的需求。

我們不會投資屏和DRAM及快閃記憶體,我們聚焦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每個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不同的,在各自領域發揮得好,就能夠持續面向未來。

提問七:我想問運營商業務,一年之前有歐洲大T的CEO說5G是假消息,對5G的期望值很低。

一年以來整個產業有很多進展,但感覺在您的介紹中對5G的強調比較少。

是不是表明華為對於5G的期望較低,認為5G難以拉動運營商和供應商的增長?

徐直軍:我們對5G不是沒有期望,但是期望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

在華為的整個產業版圖裡,5G只是一個產品。

5G和4G沒有區別,只是從2G走到3G,3G到4G,4G到5G而已。

5G和4G比,只是速度更快了,連接的數量更多,時延更短。

其他的目前還感覺不出來。

速度更快的話,每個消費者能夠感知,連接數更多,消費者感知不到,運營商可以感知。

對於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現在的技術也能部分支持,未來自動駕駛用5G支持,僅此而已。

所以說過去幾年,整個產業界,包括各國政府,把5G有點神化,認為5G是整個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但是我要告訴大家,到今年6月底出來的R15版本是僅僅面向消費者移動寬頻的需求,到2019年才會有全5G版本,解決海量連接和低時延、超可靠的需求。

而且由於現在4G網絡很好,必須靠5G支持的應用還不是很明顯,所以在5G的發展過程中,不會一開始就是全程全網,而是首先在密集城區覆蓋,解決頻譜資源不足的問題,滿足消費者對帶寬的需求。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對5G進行投資,5G必須得投。

5G做得好4G才賣的出去。

對於運營商也是一樣,如果有一個運營商提供5G的服務,那麼其他的運營商出於品牌和宣傳的需求,也得投資。

對消費者來講,他們也是追新的,4G已經發展了10年,如果有5G,他們當然感興趣,為什麼不買5G,而要買4G呢?所以有時候消費者只是為了追新,買了5G之後,有什麼應用,他們是不清楚的。

就像中國50%的用戶買的電視機都是4K電視機,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4K電視頻道。

所以華為還是要全力投資5G,而且在今年下半年就能提供端到端的5G解決方案,支持部分有需求的客戶。

同時在明年Q3會推出支持5G的手機,滿足追新消費者的需求。

對我來說,對華為來說,5G一直在計劃中,一直在推進中,而且進展不錯,所以沒有必要太多的關注。

提問八:你剛才提到了5G相比4G只是一個演進,而不是一個革命,你覺得運營商未來的增長來自於哪些地方?運營商有沒有可能允許華為在市場份額上有更大的追求?

徐直軍:運營商允許華為在份額上是不是有更大的追求和增長,取決於華為做得怎麼樣,華為做得好有這種可能,華為做得不好,絕對沒有這種可能。

運營商的收入增長是一個非常挑戰的課題。

但是從我們來說,不管是移動寬頻,還是固定寬頻,最終都要消耗流量,所以我們把應用推動起來,讓消費者消耗更多的流量,基於流量貨幣化,這樣的話有可能增加收入。

要把連接和流量消耗從消費者延伸到各行各業,延伸到企業,然後在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中發掘新的收入增長機會。

未來視頻非常重要,運營商也許要轉變為電信和媒體公司,這樣才能端到端地保證消費者、行業和企業有更好的視頻體驗。

經過這些年,我們看全球所有運營商的變化,凡是做了固定移動融合的,日子都比純移動運營商好過;凡是做到了固定、移動+TV的,日子比固定移動融合運營商好過。

提問九:我有一個問題,AI現在的能力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也可能帶來讓人不舒服的地方,因為算法越來越強,帶來一系列跟安全和隱私相關的問題,這兩方面的權衡,您怎麼樣看?

徐直軍:每一個技術的產生和進步影響都是雙面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AI出來以後,既有樂觀派,也有消極派,有人相信AI會促進發展,也有人認為它會造成毀滅。

但是我相信人類的智慧會把好的留下,把壞的管好。

過去進程中人類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在AI方面,人類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提問十:你剛才提到了在晶片供應上,華為不希望在一棵樹上弔死,能不能介紹一下,面向數據中心和雲,華為在晶片廠商多元化方面是怎麼樣考慮的?

徐直軍:面向數據中心、公有雲的處理器的主要合作夥伴是Intel,從廠商角度來看,我們期待多元化,但是多元化的產生比較艱難。

所以我們現在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晶片的主要夥伴是Intel。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