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手感復興的時代,重讀台灣工藝之父的策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擁有「台灣工藝之父」、「台灣手工藝導師」之稱的顏水龍,1952年出版了詳述當時手工藝現況與困境的專書《臺灣工藝》。

相隔一甲子後,這部後人奉為經典 ... Skiptonavigation 移至主內容 *** 擁有「台灣工藝之父」、「台灣手工藝導師」之稱的顏水龍,1952年出版了詳述當時手工藝現況與困境的專書《臺灣工藝》。

相隔一甲子後,這部後人奉為經典的著作再度面市,為台灣文創產業在尋找定位、塑造風格之際,提供完整的自我檢視脈絡。

▉畢生致力工藝推展的藝術家 顏水龍1903年出生於台南下營,原本在當地公學校擔任教職,1922年赴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後來至巴黎學習油畫。

1936年起,他開始在台進行工藝教育設施的調查,並且赴日參觀各主要美術工藝學校。

他向當時日本總督府的殖產局、文教局提出「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書」,終其一生戮力於推動台灣工藝教育。

1960年代的顏水龍(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50年代,顏水龍先後促成「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及「平地山胞手工藝研究班」,並協助當時的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成立「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

60年代末,他曾籌辦「萊園工藝學校」,可惜未獲政府立案。

1971年起,他執教於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直至1984年退休。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顏娟英推崇顏水龍是台灣美術史上極為特殊的非主流藝術家。

「他建立人生的重要信念:若只是成為一位在展覽會上獲獎的名畫家,影響有限。

不如以更宏觀的理想,走入農村與部落,設計符合現代生活的用具,輔導民眾生產,透過美術與工藝技術的交會,兼顧社會文化啟蒙與國家經濟利益。

」 顏水龍既有紮實的現代美術訓練,也有庶民的生活經驗。

在《臺灣工藝》書中,他不談高深的藝術理想,而是深入台灣手工藝品的勞動現場,描述諸如帽蓆、竹材工藝、蓪草紙、金屬、珊瑚、貝殼工藝、織染、刺繡、木材、漆器等行業的概況與環境。

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強調「用即是美」,從常民生活中的器物,詮釋其中美感,發展出與文化性、民族性扣合的美學。

相較之下,顏水龍更從經濟面來談工藝,強調「實用的美感」。

有感於當時的台灣工藝品雖然實用,但普遍美感不足,顏水龍曾投注許多精力,為既有的藝品改良設計。

譬如台南以鹹草(藺草的一種)編織的提袋,是當時民間極為普及的用品,顏水龍予以重新設計後,外銷到日本,產量達150萬日圓,在民國30年,是相當醒目的成績。

  顏水龍設計的鹹草編織手提袋,1991年曾子春按稿再製。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具世界競爭力的台灣工藝品 顏水龍在書中屢次強調,台灣工藝品的價值一向被低估,以致「本土文化的基礎被誤為薄弱」。

相隔64年後,《臺灣工藝》的再版,除了讓社會有機會重新認識本土工藝的發展歷程和精神所在之外,更值得藉此檢視工藝產業的現狀。

致力推廣台灣工藝的文化複合式平台「河邊生活」創辦人陳明輝指出,工藝的概念會延伸到不同產業,比如在日本,傳統木造技術延伸至建築業後,發展出新的材料和建築工法。

又如日本跟泰國以文化為基底,發展出令人驚豔的文化商品,也是絕佳例子。

過去台灣的經濟發展是透過工廠大量生產,如今全球的代工需求已轉移至孟加拉、越南等地,台灣的優勢不再。

我們的工藝品必須從量大價廉的代工概念,轉化到品質精良的原創商品,才會具有競爭力。

顏水龍在《臺灣工藝》書中指出,本地工藝產業的優勢包括:有悠久的傳統、技術普遍、有無限的剩餘勞力,以及有天惠的工藝材料並且產量豐富。

陳明輝表示,雖然《臺灣工藝》書中提及的產業困境,至今仍未解決,但實際上,目前台灣的狀態,較之過去更具有優勢。

除了既有的悠久傳統之外,譬如技術方面,現有的陶瓷、木工、纖維染織、編織、金工、石雕等等工藝,不僅類型多元,投身創作的人口亦不在少數。

材料方面,竹子、月桃等藝品用料來源產量都仍豐盛,而在數十年禁伐政策下,經濟造林的國產木材目前也已能量產。

至於剩餘勞力,過去的勞動力大多未受教育,現在的人力資源則比過去更優秀,受過良好教育,加之因為產業轉型,釋出了大量人力,所以現階段發展台灣工藝,具有更大的機會。

  顏水龍所繪竹材鑿製(左)與編組(右)的加工圖。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台灣工藝傳承 工藝發展的困境,其中之一是工藝師(技術上)的斷層。

傳統老師傅的技術流失,則歸因於缺乏制度性的人才培育系統。

《臺灣工藝》書中力陳,工藝學校的建立,是當前的重要議題。

陳明輝則進一步指出,工藝人才的培育,除了手藝職人之外,還包括工藝經濟、工藝行銷及工藝外貿等人力的訓練。

目前,台灣民間已有部分團體,有意識地推動學習系統的轉換。

譬如台中市博屋瑪國小與苗栗野桐工坊合作,將全球聞名的泰雅族編織工藝,融入到學校課程裡。

另有其他單位,則結合政府在偏鄉推行的「特色小學」政策,與私人或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或者與已相當蓬勃的自學及共學團體合作,都是台灣工藝傳承的火苗。

  顏水龍所繪婦人刺繡(左)與原住民婦人刺繡(右)圖。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陳明輝認為,一般讀者可將本書列為認識台灣工藝的入門書,研究者則可以此為台灣工藝調查的基礎,書中對工藝類別的梳理,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田野調查史料。

而對政府部門而言,書中提供的振興方策,幾乎已為工藝產業發展提供了中長程計畫的範本,文化部門在研擬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時,值得深入參考。

● 臺灣工藝 作者:顏水龍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顏水龍(1903~1997) 台南下營人,畫家、工藝教育家,被譽為「台灣手工藝導師」、「台灣工藝之父」。

培訓出許多具設計意念的本土工藝技師,也為今日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奠定良好基礎。

六○年代,投入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工作,作品以台北市中山北路劍潭公園100公尺長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馬賽克壁畫最為浩大。

他一生創作長達76年,其生活工藝的前瞻理念,及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迄今仍深刻影響著台灣現代工藝的發展。

  ➤閱讀通信vol.176》把好故事傳送到讀者面前的100種方式 Openbook閱讀誌滿5歲了,請點擊圖片,了解我們的故事。

歡迎您一起成為Openbook的給力夥伴。

請升級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

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Line 分享到噗浪 分享到GooglePlu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