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手工藝全記錄 - 作家生活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傳統手工藝全記錄 · 「堅持」,只專心做好一件事 · 畫糖 · 天地帚(槺榔掃帚) · 鐘錶修理 · 本文書籍 ... 首頁 話題文章台灣傳統手工藝全記錄 「堅持」,只專心做好一件事畫糖天地帚(槺榔掃帚)鐘錶修理 Top「堅持」,只專心做好一件事在開始製作「傳,真跡」這個專題之前,其實我們對於傳統手工藝的認識、了解是非常淺薄的,但這反而是一個更大的動力,讓我們願意花更多、更大的努力,去了解這些在我們這一個世代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的傳統手工藝。

傳,代表著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讓這些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可以有所延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選用這個字來代表這個專題的理念。

這些傳統工藝就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來維繫,見證著這塊土地的變遷,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在離我們有數十年之遙的年代,這些傳統手工藝也曾經深刻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雖然它們現在已經漸漸地被遺忘,或被新的產品所取代,但對於整個歷史而言,它們存在過的痕跡,是無法輕易被抹去的。

每個行業都有它獨特的地方,「堅持」是這些傳統手工藝師傅都具有的特質。

這群師傅們在這個年代需要克服的,是經濟與客源上的壓力,必須花費跟其他行業比起來更多的心力。

在現在生活便利、科技發達的社會裡,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來推動傳統手工藝產業價值的傳承,以及向更多未曾認識這些傳統手工藝的人們,分享這段時間我們的所見所聞,讓更多人可以了解這些傳統手工藝的迷人之處。

我們挑選了十位居住在嘉義以及三位台南後壁區的老師傅,他們投入無數心力的傳統手工藝,很多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習相關。

每一張照片的拍攝,每一次的訪談,都像銘刻一般的記錄著這些曾經輝煌過的技藝。

期待這些珍貴的影像,能喚起大家對傳統的重視,希望它也能像感動我們一樣,感動您的心。

Top畫糖嘉義縣民雄 畫糖是以糖加水煮熟,畫出各種圖案。

畫糖的人通稱為「畫糖人」。

攪拌的木棒是畫筆,從爐中取出小杓,把滾燙的糖汁,慢慢地傾倒在銅板檯面,木棒揮灑下,不只是飛禽,人物、走獸、花卉、蔬果,樣樣都能畫。

畫糖人-陳永秋 師傅今年六十三歲了,是第二代的傳人。

已經做了四十幾年,現在還是繼續帶給大家甜蜜的回憶。

畫糖前首先要煮糖,在銅鍋裡加入水和白砂糖,隨著時間,糖液會由起大泡轉為小泡,表示已經差不多可以開始畫糖了。

畫糖時必須先在銅製的板上塗抹些許的油,並用衛生紙擦拭整個銅板,為了將銅板上的灰塵擦拭乾淨並且把油均勻的塗抹在銅板上。

而為什麼要使用銅製的器具呢?師傅說是因為銅的散熱速度比較剛好,而且也比較不會沾黏。

在作糖畫每筆之間不能間斷,所以必須先在腦中設計好筆順的草稿,才可以開始繪製想要的圖形;然後再趁糖液還沒硬化定型時,用鏟子慢慢鏟離銅板,再用竹筷黏在背面,充滿兒時回憶的畫糖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據考,畫糖始於明代,到了清代後畫糖才更加流行,製作的技藝日趨精妙,題材也更加廣泛,多為龍、鳳、魚、猴等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從明代就開始帶給人們甜滋滋的歡樂,跨越了四百年的光陰。

畫糖陪伴了不少人的童年,插在檯子上琳瑯滿目的造型糖餅,沒有一個小孩能夠抵擋它的魅力,再怎麼樣也要吵著得到一支,欣喜若狂的把手中的畫糖當作寶貝一樣,小小口的舔著,就怕一下子就吃完它。

這次我們很幸運地訪問到了在嘉義縣民雄的畫糖人―陳永秋師傅。

畫糖這樣的攤子在現今已經不多見了。

師傅希望能夠分享給大家這樣甜蜜美好的傳統技藝,因此聽到我們要訪問就非常爽快的答應了,是個相當爽朗可愛的人,非常開心的跟我們分享著他的大大小小事情,他說:「從小時候就跟著爸爸畫糖,在後來工作結束後,就開始畫糖直到現在。

」 師傅現在也常跑到新港板陶窯或是雲林、嘉義表演畫糖。

他很開心地說:「許多大人看到畫糖,都會想起小時候搶著撿拾碎糖片吃的童年回憶。

」畫糖是早期農業社會廟會時常可見的民俗技藝之一,小孩子們最愛之一非畫糖莫屬,每當提其畫糖字眼,許多年長一輩的人都如此津津樂道,但隨著時代變遷,經濟改善等因素,畫糖技藝也隨之凋零。

師傅常到學校畫糖給學生吃,「畫糖給小朋友,可以看到他們最直接的笑容。

」師傅說希望可以把這份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很樂意傳承技藝、也期盼有人想學習這份技藝,讓更多人把歡笑帶給更多年輕人和小朋友。

值得慶幸的是,師傅說已經有人來向他學習畫糖了。

從師傅的字句及眼神中,我們發現他為什麼要繼續堅持畫糖這項技藝:如果你繼承著一項能帶給大家歡樂的技能,哪有甚麼理由放棄它,只有利益沒有使命的生活,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

大口吃糖的小朋友Top天地帚(槺榔掃帚)嘉義縣朴子 「槺榔掃帚」、俗稱天地帚,據傳有掃天煞、掃地煞趨邪避兇的功用,常用於新居落成、開廟門、安胎、送土神、改運、挖地基、結婚、辦喪事、掃墓等儀式性用途,在上述的場合,很多人都指定用槺榔掃帚,以掃出不乾淨的東西。

一甲子的巧手侯涂梅霞 每一把槺榔掃帚,都是一甲子的堅持。

位於嘉義朴子市的德興里,是槺榔帚的大本營,最繁榮的時候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從事槺榔帚的製作。

槺榔帚是一般日常的清潔工具,二、三十年前槺榔樹是台灣製做掃帚的主要材料之一。

槺榔帚又被稱做「天地掃」,因為槺榔葉堅硬銳利,據說有清霉運晦氣、掃天煞地煞等避邪的功用,常用於民間信仰的儀式當中;例如新家入厝時需要把沒有斬尾的槺榔帚放置在桌子底下,經過十二天之後才可以使用;在台南至屏東一帶,也有掃墓時必須帶槺榔帚的習慣。

製作槺榔帚的侯阿姨,從小到大看著爸爸製作掃帚,所以從十三歲開始就跟著爸爸學習,並且也開始製作槺榔帚,一轉眼一甲子的時間過去了,現在已經七十六歲的阿姨仍然繼續手工製作著槺榔帚。

槺榔帚製作之前,必須先從槺榔樹上把葉子砍下來,阿姨說砍樹是最辛苦的,因為槺榔葉很銳利,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傷痕累累。

槺榔葉砍下來後,必須先放在陽光底下曝曬四天,讓水份完全蒸發,日後使用上就比較可以避免潮濕發霉。

看阿姨熟練地把槺榔葉斬掉葉尖,一把抓起葉子並開始用鐵絲綑綁固定,一支槺榔帚不用十分鐘就完成了,我們問阿姨為什麼動作會如此的俐落,她笑著回答我們:「這就是經驗啊。

」 阿姨說以前槺榔帚除了一般家庭使用外,大部份都是學校在使用的,雖然槺榔帚輕便耐用,但卻仍然敵不過外來便宜的塑膠掃把,製作的利潤越來越低,一天手工製作的量有限,頂多就三、四十支,收入比較不高,所以也沒什麼年輕人願意來學。

雖然槺榔帚已經是逐漸沒落的傳統行業,但阿姨也沒有因此就失去了對槺榔帚製作的熱情,因為她認為槺榔帚是一個很好的東西,任何地板都可以掃得乾乾淨淨,而且又比塑膠掃把耐用,所以她會繼續的做下去。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外地的中盤商前來向阿姨批貨到大賣場、量販店去販賣,她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有別於塑膠掃把的傳統槺榔帚。

除了傳統大型槺榔帚之外,阿姨現在也逐漸的轉型,開始利用中國結以及迷你槺榔帚做成小吊飾,讓外地來觀光的客人,對槺榔帚的產品多了新的選擇。

雖然迷你槺榔帚的製作比大型的還耗時間跟眼力,但阿姨也樂此不疲,因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就是一個契機,可以讓更多的人,透過有別於以往的方式,認識並且了解到傳統槺榔帚所帶來的好處。

不一會兒的功夫,掃帚已完成Top鐘錶修理台南市後壁 滴滴答答聲響環繞整間店,一張專屬的工作桌,斑駁的桌面、充滿歷史的檯燈,桌面上擺滿了許多鐘錶的維修工具以及零件,這裡是個到菁寮不能錯過的地方。

鐘錶達人-殷瑞祥 開業已經超過一甲子,現年八十九歲的瑞祥伯從十四歲開始拜師學藝。

「我們菁寮社區有一間店,如果你沒有來拜訪過,就代表你沒有來過菁寮」,這句話是從隆泰棉被店的老闆煌明伯口中所說出來的,而他口中感覺來頭不小的店,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離棉被店只有短短十幾公尺的瑞榮鐘錶行,而這家店的老闆是可愛的瑞祥伯。

在前往拜訪之前,有先跟瑞祥伯先通過電話確認拍攝的時間,電話那一頭傳來的是一口流利並且充滿活力的台語,當下我們認為瑞祥伯應該是一位年輕的阿公,沒想到親自拜訪瑞祥伯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已經高齡八十九歲,看到店門口一整面牆的馬拉松獎盃、獎牌,可以很快的發現讓瑞祥伯保持活力的原因。

一踏進店內,時鐘所發出的叮叮噹噹聲立刻將我們圍繞,瑞祥伯的店內擺滿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國的時鐘,有的甚至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其中店內最特別的一個時鐘就是不靠齒輪或者電池,而是利用地心引力來控制的時鐘。

滿牆都是時鐘 開業已經超過一甲子,現年八十九歲的瑞祥伯從十四歲開始就到台南鹽水找師傅拜師學藝,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鍊,終於出師,獨當一面,獨立創業。

瑞祥伯店內有一張他專屬的工作桌,斑駁的桌面、充滿歷史的檯燈,桌面上擺滿了許多鐘錶的維修工具以及零件,這些齒輪等零件都是從瑞士或是日本進口的,對已經習慣電子產品的我們來說,不少是相當陌生,而且從來沒有看過的。

過程中,瑞祥伯很熱心地向我們介紹店內的時鐘,每個時鐘背後的歷史跟故事他都非常的清楚,看得出來這些時鐘在他的心中有多重要的地位。

到現在他還是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盡心盡力的來維修每一個時鐘,他維修的東西或許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時鐘,但他其實讓這些充滿歷史意義的時鐘,繼續延續他們的價值與生命。

很特別的火車鐘 分享: 台灣傳統文化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182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部落格徵文】我最難忘的一個NBA鏡頭,分享故事抽大獎! 全球最適宜居住地──臺灣,在外籍人士眼中有哪些特色? 少子化造成大學關門,兩個可能的解套:陸生+專業化! 傳‧真跡:十三位傳統手工職人的真誠故事 作 者:陳鈞柏、陳柏翰、林羽凡 出版社:新銳文創(秀威資訊) 出版日:2015/03/01 定 價:NT$399 特 價:NT$359 好,我要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