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小孩的校長:我看混齡教育的優與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成功之處,其中一項是德國教育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

在國際學校工作期間,曾到過一所蒙特梭利中心的學校,正統的蒙特 ... 五個小孩的校長 名人KOL 呂麗紅 編輯推介  2018年9月4日2018年8月27日 [email protected] 五個小孩的校長,呂麗紅,混齡教育,自信,自信心 我對混齡教學的認識,始於大學時期的「比較教育」一學科時,當時導師先介紹了一些具特色的或是先進國家的教育及其教育體制,然後就讓我們選取感興趣的教育模式進行研究。

還記起我和我的組員選取了德國教育為其中一個研習的主體。

德國教育成功之處,可在芸芸獲得諾貝爾獎項中,有不少都是德國的學者,根據紀錄截至2017年10月總共有106名德國人獲得此項殊榮,德國教育被受世界各地推崇,這可說是不言而喻。

其成功之處,其中一項是德國教育的特色就是混齡教學。

在國際學校工作期間,曾到過一所蒙特梭利中心的學校,正統的蒙特梭利學校,必定是以混齡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的,這也是我在工作上,初次實踐混齡教學的一個實際經驗。

來到這所村校,在最初的時候,由幼兒班至高班就只得五個學生。

如果將學生強制分班,我認為學生在同伴互動、社交發展等範疇上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讓這幾位學生得不到均衡的發展。

相信這也是運用混齡教學法的最好時機。

從前當大哥的,自動自覺便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們,不其然責任感自動培養起來…… 現代家庭,父母多是只生一個孩子,與我們舊家庭兄弟姊妹眾多的情況有別,獨生兒難免少了不同年齡的學習對象。

從前當大哥的,自動自覺便會照顧小弟弟、小妹妹們,不其然責任感自動培養起來;做弟妹的對哥哥、姊姊,總是帶著幾分尊敬,因為感受到兄姊的照顧,人總能夠感覺到無私的愛,感情與感受是潛移默化的。

時移世易,這個自然成長的家庭環境,長幼有序,已不復見,反而因為孩子是獨生兒,是家中的瑰寶,萬千寵愛在一身,人人愛護有加,以致孩子不懂得與人相處,只是順勢接受愛護,而不懂付出,這卻是比比皆是。

在混齡教室裏,沒有永遠的弱者…… 混齡教學正正提供了一個自然的環境讓孩子有不同的年齡玩伴,也是學習的對象,就像一個家庭,但是混齡教學的概念與一個家庭的環境相比,更有優勝之處,因為身份是會調換提升的。

在一個家庭,哥哥就是哥哥,弟弟就是弟弟,是不會轉換的。

但是在一個混齡的學習教室裏,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幼兒班的小弟弟也有一天成為高班的哥哥,而且每位孩子都有其亮點,在不同的學習活動裡,其優點顯現之時,就成為帶領者。

總不相信有孩子什麼都是「包尾」的,所以在混齡教室裏,沒有永遠的弱者,這樣也便造就了孩子輕易地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良好的自信也就提升了其他的學習,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是良性的循環。

在混齡教室裏,幼小的語言能力也因為同伴比自己年齡較長,口語發展當然相對較佳,在這麼好的同伴一起學習,,必定比同年齡的語境豐富,語言能力一般也發展較佳,這也是我在這十年來,運用混齡教學法所遇見的成效之一。

曾有教育局的同事到來觀察,亦有此同感和評語。

凡事有兩面,混齡教學對老師的要求是需要較高的條件,因為老師需要了解不同年齡的不同能力與發展,如果老師拿捏不好,那就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了,這是必須注意的。

老師亦必要能掌握不同學習差異的教學技巧,這才能夠事半功倍。

香港的幼教老師是專業的、有愛心的。

要施行混齡教學應該不會太困難。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希望在可見的將來,有更多學校採用這個合時順勢的教育法,造福莘莘學子。

《醫書疫說》:懷孕後仍可注射疫苗,甚至對胎兒有益?立即爬文!   ←在職媽育兒記:如何讓孩子願意與父母傾偈 日式育兒記:紓緩濕疹妙法→ 最近的文章五個小孩的校長:不可替代的第一身學習經驗(下)五個小孩的校長:不可替代的第一身學習經驗(上)五個小孩的校長:神奇砂的魔法(下)五個小孩的校長:神奇砂的魔法(上)五個小孩的校長:救校小故事(下)五個小孩的校長:救校小故事(上)五個小孩的校長:落田、樂田(上)五個小孩的校長:生活就是學習五個小孩的校長:心中有底五個小孩的校長:沒有吃過比薩的孩子 熱門文章 感統發展:把握8歲前黃金期感統訓練遊戲玩走奀皮散漫 精彩劇目:合家歡電影、話劇推介線上睇好劇暑假宅家解悶 童心抗疫:伴侶分擔社會支援SEN童照顧者重拾metime 童心抗疫:打破時空界限非常暑假網上活動多元精彩 【SEN教育】簡單+創意!5款DIY玩物助自閉症兒童學管理情緒 教學有辦法:小小作家培訓班互動遊戲激發寫作潛能 幼兒靜心:透過遊戲學習改善情緒聽樹心跳練呼吸小孩也靜觀 變形玩具中不同的STEM元素 親子運動:親子在家操體能零器材強腰腹甩走肚腩仔 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三角」互動更高效 熱門文章 國際親子台:隱形殺手 永明的天空:如果沒有網絡,你願意像以前般生活嗎? 感講你知:引導父母學習善意溝通(下) 親子筆陣.家教明言:疫情下的全新暑假 教大GPS:提早暑假冇有怕 童途有「理」:嬰兒按摩樂趣多 善養救未來:古人對待孩子的方式 半個瑞典人:瑞典的日常運動 升學攻略:接近國際學校模式可選真道優才蔡繼有 在職媽育兒記:孩子的第一次 留家抗疫睇《明報》新用戶30天免費試閱 立即登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