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善意取得是物權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無處分他人動產權利的動產占有人,以移轉所有權或設定他物權為目的,將其占有的動產交付於善意第三人後,善意受讓人即取得該 ... 善意取得制度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1什麼是善意取得制度 2善意取得制度特征 3善意取得制度的要件 4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5盜贓遺失物善意取得的特別規定 6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構建 7參考文獻 [編輯]什麼是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是物權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是指無處分他人動產權利的動產占有人,以移轉所有權或設定他物權為目的,將其占有的動產交付於善意第三人後,善意受讓人即取得該動產權利的法律制度。

例如,甲將其租賃的海信電腦一臺,擅作己有出賣與乙,乙基於甲的占有事實而信賴該電腦屬甲所有,遂與其交易,甲將該電腦交付於乙後,電腦所有權即發生轉移。

此時,乙取得電腦即屬善意取得。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來以日耳曼法的占有制度設計為基礎,又吸納了羅馬法上短期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從而得以產生髮展起來的。

羅馬法奉行“任何人不能將大於其所有的權利讓與他人”及“發現己物,即可收回”的原則,側重於所有權的保護,受讓人縱屬善意,也不能取得動產所有權。

但羅馬法並非完全無視受讓人的利益,而是認可一年的短期取得時效制度,以兼顧交易活動及維護法律秩序。

與羅馬法不同,日耳曼法基於“以手護手”觀念,側重對受讓人利益的保護。

根據日耳曼法,任意將動產交付於他人者,僅能向相對人請求返還,若該他人將之讓與第三人時,除可對相對人請求賠償損害或其他權利外,不得對第三人請求返還。

因為日耳曼實行占有與權利合一的Gewere制度,占有其物者即有權利,而有權利者亦須占有其物。

有權利者未占有其物時,其權利的效力因此減弱。

動產所有人既以自己的意思,將動產托付於人而未占有其物,遂無從對該第三人請求返還。

正是由於受日耳曼法Gewere原則的影響,並導入羅馬法時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根據占有公信力在交易安全中的作用,賦予信賴占有而從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權的效果,近代善意取得制度才應運而生。

    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根據,向有爭議。

即時時效說認為其依據在於適用即時時效或瞬間時效;權利外像說認為其依據在於對權利外像的保護;法律賦權說認為在善意取得權利的情況下,是法律賦予占有人以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占有保護說則認為根據公示主義,占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人;法律特別規定說則認為善意取得系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

以上學說,自不同法律背景出發,從不同視角對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據進行闡釋,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意取得保護交易安全的價值理念。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依據即其制度價值在於交易安全與便捷,占有的公信力系其不可或缺的基礎。

在近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易頻繁,物之占有與其本權分離是其常態。

在商品交易中,如果一味強調保護財產歸屬的靜的安全,則在每一場交易中,買受人均需認真調查對方對交易商品有無處分權,這非但會增加交易成本,且使購物者人人自危,恐遭不測損害,妨害市場交易。

正由於此,立法政策在財產靜的安全與動的安全的保障間,不得不進行法律上的利益衡量與價值判斷,從而作出艱難的抉擇,最終以犧牲真權利人的利益為代價,尋求交易安全之維護。

可見,近代民法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各國民事立法政策為保護市場交易安全、便捷而建立的制度。

[編輯]善意取得制度特征   (1)民事法律關係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係。

  (2)民事法律關係是平等主體間具體的權利、義務關係。

  (3)民事法律關係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社會關係。

  這一制度是近代以來日耳曼法“以手護手”制度設計為基礎,又吸納了羅馬法上取得實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從而產生髮展起來的。

  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的邏輯依據系法律上承認占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其實踐依據是保護交易安全。

  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包括標的物、讓與人、受讓人、“取得行為”四方面。

  善意取得制度的效力中善意取得基本法律後果是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

  我國司法實踐承認一定情形下善意第三人可基於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財產所有權。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幹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的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任務。

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

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

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並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

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後,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並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係,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於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編輯]善意取得制度的要件   縱覽近現代各國民法規定,並結合大陸法系民法理論研究成果,善意取得的要件如下:   (一)標的物須為動產   動產的公示以占有為原則,登記為例外。

善意取得制度作為占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只有採占有為公示方法的動產,始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公示方法,交易上不至於誤認占有人為所有人,故不發生善意取得的問題。

因此,善意取得的標的物,以動產為限。

  依法律規定,物權變動須辦理登記始能對抗第三人的動產,如船舶、航空器等,能否適用善意取得?通說認為,該類動產因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受讓人誤信占有人為處分權人缺乏合理依據,故不適用善意取得。

謝在全先生指出,“此種動產物權之變動,既以登記為對抗要件,自不能任憑占有而賦予公信力,況動產物權既已依法辦理登記,第三人亦可自登記簿中認知其實質權利也,是以,均無善意取得之適用。

然而對於未進行登記或經塗銷登記的此類動產,由於所有人的權利未進行登記時,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無權處分人以之擅作己有而移轉占有於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自可取得其所有權。

  記名有價證券須依背書或辦理過戶手續予以轉讓,不生善意取得的問題,但貨幣及無記名有價證券則有善意取得的適用。

因為貨幣具有極強的替代性,乃價值的表彰,被賦予了強制流通力而流通,是一種特殊動產。

無記名有價證券如車票、船票等,時間性極強,權利的行使及消滅乃瞬間之事,若查驗每一持券者是否為真正權利人,勢所不能,故而得絕對適用善意取得;而無記名股票貴乎流通,以時時易主為其常態,絕對地適用善意取得則有助於發揮該項動產的特殊功能。

  (二)讓與人占有動產   善意取得以讓與人占有動產可資信賴為前提,若讓與人非動產占有人,即不生占有的公信力。

然此所謂占有,僅須讓與人對所轉讓的動產有現實的管領力即可,不以直接占有為必要,縱讓與人對動產為間接占有、輔助占有乃至瑕疵占有,亦無不可。

例如,甲將其所保管乙的攝像機,借與丙使用,丁善意信賴甲的間接占有,而向甲購買該攝像機,並已受讓其返還請求權,則甲儘管對該攝像機為間接占有,丁對此信賴而善意受讓,仍構成善意取得。

  (三)讓與人無處分權    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以讓與人無處分權即無權讓與為要件,包括以下情形:    1.無所有權。

如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及附條件買賣的買受人等,對其占有的標的物即為無所有權。

讓與人取得動產所有權的法律行為無效或被撤銷時,因法律行為自始不發生效力,即使得處分人自始無權處分。

在二重買賣的情形,所有權人將其物的所有權依占有改定或指示交付移轉於買受人中的一人後,再將該物現實交付於其他買受人,以移轉所有權時,其讓與亦屬無權處分。

    2.所有權受限制。

如所有人的財產被依法查封、扣押後,其所有權即受限制,所有人無權處分,所有人於此所為的處分行為,並無動產善意取得的適用。

但在共有情形,共有物的處分應得共有人全體同意,假如共有人中的一人或數人未經他共有人同意而為處分時,其處分許可權亦有欠缺,在此情形,則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3.欠缺處分許可權。

指本有以自己名義處分他人動產的一般許可權,但對特定物無處分權而言。

例如,行紀人受托出賣物品,可以自己名義處分委托物,但對委托物外的其他動產則無處分權。

如行紀人誤將該他物一併處分,即欠缺處分許可權。

    (四)受讓動產的占有    受讓動產的占有,為善意取得的基礎。

此處所謂受讓,指依法律行為受讓而言。

因為善意取得在於保護交易安全,故讓與人與受讓人間必須有交易行為,法律始有保護必要。

所謂交易行為,指不同主體間因買賣、互易、出資、贈與、消費借貸、清償債務以及其他以權利的移轉或設定為目的的法律行為。

對於當事人因先占、繼承、盜竊、搶奪、搶劫而取得財產的情形,因不存在轉讓人與受讓人間的交易,故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餘地。

同樣,如果交易行為因無行為能力、錯誤、欺詐、脅迫等原因而無效或被撤銷,因該交易行為自身失去受法律保護的能力,亦無善意取得的適用。

既然強調轉讓人與受讓人間須存在交易行為,則受讓人與轉讓人自然不得為同一民事主體。

因而,對於法人與法人分支機構間,公司與其分公司間,同一法人的分支機構間的財產流轉行為,都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受讓動產的占有,必須通過交付使動產占有發生移轉,而交付有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四種情形。

在現實交付、簡易交付與指示交付,因原占有人均已喪失占有,且占有的變動均可自外部識別,故並無問題。

但以占有改定方式為交付時,在觀念上受讓人雖已取得間接占有,然讓與人仍繼續占有動產,此時,善意受讓人能否依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則有否定說、肯定說、折衷說、共同分擔損失說及類型說等不同見解。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在於因信賴讓與人的占有而保護善意受讓人,以確保交易安全。

占有改定作為占有移轉的方式之一,雖然從外部表徵上其公示作用甚微,但在解釋上卻無從將其排除。

    (五)受讓人須為善意    受讓人受讓動產時,必須是善意,方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

關於善意,理論上有“積極觀念”與“消極觀念”的區別。

積極觀念主張受讓人必須具有將讓與人視為原權利人的認識,即根據讓與人的權利外相而相信其有實體權利的認識,方為善意。

消極觀念則主張“不知”為無權處分人即構成善意,包括不能知道或不應當知道。

比較積極觀念與消極觀念兩說,前者對於取得者的註意程度要求較高而失之苛刻,而後者則較為寬鬆。

從善意取得系維護交易安全的旨趣出發,消極觀念說更為可取,為多數國家所採。

我們應追隨世界立法潮流,認為所謂善意,是指受讓人非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的權利。

    善意取得的善意乃就受讓人而論,與讓與人是否善意無關,且在受讓時為善意即為已足。

至於善意的認定,通常採取推定,主張受讓人非屬善意者,應負舉證責任。

但在讓與人和受讓人之間的交易存在足以令人生疑的情況時,受讓人仍徑行受讓的,應推定其有重大過失,由受讓人舉證證明自己並無重大過失,否則,不生善意取得問題。

這幾種情形被學者加以類型化為:第一,受讓人受讓物品的價格,與同類物品的當地市場價相較,過於低廉;第二,轉讓人是形跡可疑的人;第三,受讓人與轉讓人之間關係密切,有惡意串通的可能;第四,其他依受讓人的知識和經驗足以發覺轉讓人有可疑情況的情形。

[編輯]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一)動產權利的取得    善意取得具備相應要件,受讓人即取得該動產權利,原存在於該動產上的一切負擔均歸於消滅。

    關於善意取得性質上究為原始取得抑或繼受取得,學說甚有爭論。

原始取得說認為,善意取得非繼受原權利之權利,而系由法律的特別規定,故為原始取得。

繼受取得說認為,善意取得中的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並非源於占有,而是依法律行為所生的效力,故應屬繼受取得。

日本學者好美清光則認為,善意取得為原始取得或繼受取得之爭,並無實益。

因為由兩種學說導出的結果並無差異,即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動產上的舊有負擔消滅。

自近代以來,原始取得說一直居於通說地位。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是法律為了維護交易安全而在原所有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進行反覆較量的結果,即法律為交易安全之需,在財產動的安全與靜的安全發生衝突、碰撞的特殊情況下,對二者進行利益衡量和價值判斷,以犧牲原所有人的利益為代價,不得已而作出的慎重選擇,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與便捷,建立穩固的市場經濟秩序。

受讓人善意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乃源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與當事人的意思無關,具有原始的、終局的性質,故為原始取得而非繼受取得。

    (二)當事人之間的債權關係    善意取得的要件一旦具備,除發生物權變動外,還在當事人間發生債的關係,以填補物權變動對有關當事人利益的損害,從而維繫雙方當事人利益平衡。

    1.原所有人與受讓人間的債權關係    善意取得發生後,受讓人即取得動產權利,原所有人則因此而喪失權利。

由於受讓人系基於法律直接規定而取得他人的動產所有權,其受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故不構成不當得利。

同時,受讓人因基於法律規定而取得他人動產所有權,系阻卻違法,因此也不構成侵權行為。

此在有償取得時自不成問題,然在受讓人無償取得動產所有權時,受讓人對原所有人應否負不當得利的返還義務?我國臺灣學者鄭玉波先生認為,“依德國民法第816條第1項後段規定,善意受讓人如系無償取得者,應負返還義務,臺灣地區對此無規定,解釋上如為貫徹善意受讓制度之精神,則善意受讓人縱系無償取得,亦不應使負不當得利之返還義務。

然若顧及原權利人之利益,則在有償取得之情形,固不能使負返還義務,但在無償取得,如原處分人無資力時似應使負返還義務為宜,不過在民法上尚未能如此解釋,若有第183條之情形,則又當別論。

”梅仲協先生則認為,“無權之處分,系無償行為者,此時由該處分而獲利益之第三人,即屬無法律上之原因,雖該第三人與真正權利人間,無直接的財產損益變動之存在,而依公平之原則,不當得利請求權之行使,應向該第三人為之。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是立法政策對原所有人與善意受讓人之間的利益進行衡量的結果,法律並非漠視原所有人的利益,而是認交易安全更值得保護。

倘受讓人系無償從無權利人處受讓動產占有,由於其取得利益並未付出相應的對價,則為公平起見,應使其負返還義務。

    2.原所有人與讓與人間的債權關係    一般認為,原所有人在受讓人善意取得其動產所有權而受損害時,可通過以下途徑獲得救濟:其一,原所有人與讓與人間具有合同關係(如租賃、寄托)時,可依債務不履行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其二,讓與人有償處分原所有人的動產後,讓與人取得的對價為原所有人動產所有權消滅的對價,原所有人可依不當得利規定向讓與人請求返還所受利益。

其三,讓與人無處分權而處分他人財產,是對他人財產權的一種侵害,構成侵權行為,原所有人可依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

以上三種途徑,原所有人既可單獨適用,也可並用,以達救濟目的為宜。

  [編輯]盜贓遺失物善意取得的特別規定   (一)概述    近現代各國進行善意取得立法時,首先區分占有委托物與占有脫離物,並賦予二者不同的法律效果。

占有脫離物,指非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喪失占有的物,如盜贓、遺失物等。

各國民法之所以對占有脫離物與占有委托物區別對待,其理由主要在於:動產脫離其真正所有人,而由讓與人占有,這非但不是出於真正所有人的意思,而且也是真正所有人所不願看到的。

基於物權的追及效力,原則上應使受讓人不能取得動產所有權。

但是,所有人依其意思使讓與人占有其物時,因所有人自己創造了一個可使第三人信賴的狀態,對交易安全產生危險,故理應承擔其動產被他人無權處分的不利益。

    《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1項規定:“從所有權人處盜竊的物、由所有權人遺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丟失的物,不發生根據第932條至第934條的規定取得所有權。

所有權人僅為間接占有人的,物為占有人所丟失時,亦同。

”可見,德國民法原則上不承認受讓人可善意取得盜贓、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所有權。

與德國民法不同,日本、瑞士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則規定,所有人應在法定期間內回覆被盜或遺失之物,在法定期間內不回覆其物的,受讓人即確定地取得其所有權。

同時,為保護信賴公共市場的善意買受人的利益,法律還對拍賣、公共市場等場所善意取得的盜贓、遺失物等設有有償回覆的例外規定,並對金錢及無記名證券作出不得回覆的規定。

這一切,皆值得我國物權立法予以借鑒。

    (二)盜贓遺失物的無償回覆    日本、瑞士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對盜贓、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無償回覆均有規定,僅回覆期間有所不同。

《日本民法典》第193條規定,占有物系盜贓或遺失物時,受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2年間,可以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其物。

《瑞士民法典》第934條第1項:“因動產被竊、丟失或因其他違反本意而喪失占有的,得在喪失的5年內向取得人請求返還。

”我國臺灣地區民法關於盜贓、遺失物等善意取得的規定,主要參酌瑞士及日本立法例,該法第949條規定:“占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2年以內,得向占有人,請求回覆其物。

”可見,日本、瑞士及我國臺灣民法關於盜贓、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系採“例外規定主義”,規定所有人可在一定期間內回覆其物,逾此期間,占有人即確定地取得盜贓、遺失物等的所有權。

    根據各國民法關於占有脫離物的特別規定,請求回覆之人,包括被害人或遺失人等,不限於物的所有人。

被請求之人須為盜贓或遺失物的現在占有人。

被害人或遺失人為回覆其物的請求時,須以該物存在為要件,該物若已滅失,則不得請求回覆。

    被害人或遺失人請求回覆其物的期間,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算。

此期間屬除斥期間,期間經過,其回覆請求權即歸於消滅。

在回覆期間內,盜贓或遺失物的所有權屬於善意受讓人,被害人或遺失人的回覆請求權,在於複活被盜或遺失前的權利關係,具有形成權的性質。

善意受讓人取得的所有權,因此項回覆請求權的行使而歸於消滅,負返還之義務。

被害人或遺失人依法請求回覆其物,不必償還善意受讓人所支付的價金,屬無償回覆,善意受讓人因此而受有損害,須依契約關係向讓與人尋求救濟。

    (三)盜贓遺失物的有償回覆    日本、瑞士等國,在規定占有脫離物的無償回覆制度外,鑒於拍賣、公共市場及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的商人處購買的特殊性,又規定了盜贓或遺失物的有償回覆。

《日本民法典》第194條規定:“盜贓及遺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賣處、公共市場或出賣同種類物的商人處善意買受者時,受害人或遺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償其支付的代價,不得返還其物。

”《瑞士民法典》第934條第2項,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950條作有類似規定。

上述關於盜贓或遺失物有償回覆的規定,旨在加強保護信賴公開市場的善意買受人,以維護交易活動。

    根據各國法的規定及民法理論,盜贓或遺失物的有償回覆,其適用範圍僅限於以下三種情形:1.由拍賣而買得者,包括強制拍賣和任意拍賣;2.由公開交易場所買得者,包括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一般商店等;3.由販賣同種之物的商人處買得者。

    具備有償回覆的要件時,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的法定期間內(瑞士5年,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2年),可償還占有人買受其物時所支出的價金,回覆其物。

如被害人或遺失人為回覆請求,但未提出價金時,其回覆請求不生效力,善意受讓人所取得的所有權不受影響,不負返還其物的義務。

可見,償還占有人所支出的價金系請求回覆其物的法定要件。

    (四)金錢及無記名證券的善意取得    盜贓或遺失物,如為金錢或無記名證券,受害人或遺失人不得向其善意占有人請求回覆,此為金錢或無記名證券不得請求回覆的規定,為各國民法所採。

金錢及無記名證券,作為民法中的特殊動產,以流通性為其本質,不具有個性,唯有流通才能貫徹其經濟價值。

若允許被害人或遺失人請求回覆,則勢必使此等特殊動產的功能喪失殆盡,進而害及社會經濟。

有鑒於此,各國民法遂規定其屬於不得請求回覆的特殊動產的範圍,以絕對適用善意取得規則。

  [編輯]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構建   舊中國民法參酌德、瑞、日民法關於善意取得的成功立法經驗,建立了完備的善意取得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包括舊中國民法在內的國民黨“六法全書”,自此,我國民法典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在大陸地區不復存在。

我國現行《民法通則》對善意取得制度未予確認,但司法實踐卻承認一定情形下的善意取得。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幹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

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

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可見,我國現行司法實務已經肯認了善意取得制度,然同大陸法系其他國家及英美法國家相比,還相當不完善,存在極大的局限性,亟需在我國物權立法中予以完善。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日千里的發展,我國市場交易異常活躍與頻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以維護交易安全與便捷,建立穩固的市場經濟秩序。

為此,我們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充分借鑒大陸法系其他國家與英美法的成功立法經驗,尤其是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經驗,認真檢討我國的既有制度,對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進行重新設計。

    我們認為,善意取得作為動產物權,特別是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之一,宜將其集中規定於物權法動產所有權一章,在立法技術上對其他動產物權如質權、留置權,可作准用之規定。

    關於動產善意取得的一般規定問題,我們認為宜作如下設計:“以動產所有權的移轉為目的而善意受讓該動產占有的,縱其讓與人無移轉所有權的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

”根據該條規定,我國動產善意取得的成立,須具備以下要件:(1)標的物須為動產;(2)讓與人須為該動產的占有人;(3)讓與人須無移轉動產所有權的權利;(4)受讓人須基於交易行為而受讓動產占有;(5)受讓人須為善意。

具備上述要件,即發生動產所有權的變動,由善意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所有權,原所有人不得基於侵權行為或不當得利向動產受讓人請求所有物返還或損害賠償。

至於原所有人與讓與人之間的債權關係,則視其原有合同關係,或追究其違約責任,或請求損害賠償,或返還不當得利。

    關於盜贓、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善意取得問題,我國宜採現代各國通行的做法,採“例外規定主義”,規定原所有人可於一定期間內回覆其物,該期間為除斥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為同我國《合同法》上規定的合同撤銷的除斥期間相適應,此回覆期間宜規定為1年。

    為保護信賴公開交易場所的善意買受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我國宜參酌各國立法經驗,規定盜贓、遺失物等占有脫離物的有償回覆,但僅適用於以下三種情形:(1)由拍賣而買得的動產;(2)由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一般商店等公開交易場所買得的動產;(3)由販賣同種之物的商人處買得的動產。

同時,鑒於金錢、無記名證券等動產的特殊性,對之作絕對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原所有人不得向善意占有人請求回覆。

[編輯]參考文獻 劉得寬著:《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三民書局1980年版第323頁 梁慧星等著:《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82頁;鄭玉波主編:《民法物權論文選輯》(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31頁 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下),臺北1991年初版第484-485頁 參見法國民法典第2279條,義大利民法典第932、1207條,日本民法典第192條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801、948條等 劉得寬著:《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第248頁 關於各種學說,詳見楊興齡著:《民法物權》,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1年9月初版第87-88頁 顧振哲:《建立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想》,載《長白論從》1995年第3期 詳見尹田:《法國物權法上動產的即時取得制度》,載《現代法學》1997年第1期;王利明、郭明瑞等著:《民法新論》(下)第73-75頁;史尚寬著:《物權法論》,榮泰印書館有限公司1957年8月初版第506頁以下 參見梁慧星等著:《物權法》,第185-187頁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5%96%84%E6%84%8F%E5%8F%96%E5%BE%97%E5%88%B6%E5%BA%A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動產善意取得的制度設計14頁 動產善意取得的制度設計1頁 論善意取得制度4頁 時效取得制度中的善意與惡意9頁 論動產善意取得制度4頁 善意取得制度研究8頁 善意取得制度新論10頁 也論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10頁 淺論善意取得制度4頁 善意取得制度之反思12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ne0135,Zfj3000,Cabbage,Dan,AngleRoh,Vulture,Smileandblue,鲈鱼,Yixi,HEHE林,KAER,连晓雾,方小莉,林巧玲,Mis铭,Gaoshan2013,刘维燎,LuyinT. 頁面分類:合同術語 評論(共5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善意取得制度"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波若(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19日18:47發表 內容沒有更新嗎?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波若(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19日18:55發表 16年的物權司法解釋在哪呢?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波若(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19日18:59發表 內容與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有出入。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波若(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19日19:02發表 求更新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刘维燎(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20日09:25發表 波若(討論|貢獻)在2017年1月19日19:02發表 求更新 我們已經更新內容,MBA智庫是人人可以參與編輯的,歡迎註冊加入我們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674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INFPENFP康波周期INFJ稻盛和夫ISTP(人格特質理論)ISFP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焦慮型依戀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垃圾人定律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破窗效應21天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17:02,2017年5月2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