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 亞伯拉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的主題是猶太教及基督教的先知。

關於伊斯蘭教的先知,請見「易卜拉欣」。

亞伯拉罕倫勃朗1635年畫作《獻上以撒》個人資料出生亞伯蘭美索不達米亞[註1]逝世迦南[註1]墓地麥比拉洞31°31′29″N35°06′39″E/31.524744°N35.110726°E/31.524744;35.110726座標:31°31′29″N35°06′39″E/31.524744°N35.110726°E/31.524744;35.110726配偶撒拉夏甲基土拉兒女以實瑪利以撒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書亞高級職位 施影響於 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 系列條目猶太人和猶太教  詞源 ·誰是猶太人? ·文化 先祖亞伯拉罕 ·以撒 ·雅各約瑟 ·摩西 ·大衛 ·所羅門 歷史猶太人歷史/以色列歷史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以色列王國北國以色列→失蹤的十支派南國猶大猶太人大屠殺 典籍與文獻十誡 ·塔納赫 ·塔木德米德拉什 ·米書拿 ·革馬拉 節日希伯來曆 ·七七節逾越節 ·安息日住棚節 ·贖罪節 ·普珥節 ·光明節 教派正統派 ·保守派改革派 ·重造派 聖地耶路撒冷 ·馬薩達 建築聖殿 ·猶太會堂 閱論編 亞伯拉罕(希伯來語:אַבְרָהָם‎,意為「多國之父」;英語:Abraham;阿拉伯語:إبراهيم‎),原名作亞伯蘭(希伯來語:אַבְרָם‎)或亞巴郎(Abram,意為「崇高之父」),是亞伯拉罕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先知,是上主從地上眾生中所撿選並給予祝福的人。

同時也是包括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在內的閃米特人的共同祖先。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記載,亞伯拉罕是拿鶴的孫子、他拉的兒子,拿鶴居住在迦勒底的烏爾旁(烏爾第三王朝)。

據《創世記》記載,他拉有三個兒子,聖經紀載依序為亞伯蘭、拿鶴(與祖父同名)、哈蘭(Haran)。

哈蘭死在吾珥,留下一個兒子羅得(Lot),他拉帶著全家打算搬到南方的迦南(Canaan),途經哈蘭(地名哈蘭市在希伯來文的拼法不同)便決定留下。

最後死在哈蘭。

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等宗教被統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亞伯拉罕在這三個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猶太教的傳統中,他被稱為「Avraham」、「Avinu」或「我父亞伯拉罕」。

上帝應許亞伯拉罕,要透過他的子民,使天底下所有的國都被祝福[1],基督教將此解釋為透過耶穌基督得到救贖。

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認他為以色列人的始祖,是以撒之父[2]。

對穆斯林而言,亞伯拉罕是伊斯蘭的先知,且是穆罕默德的先祖(從亞伯拉罕之子以實瑪利追溯)。

其妾基土拉為內蓋夫族的先祖。

目次 1在創世記的敘述 1.1血系及召喚 1.2撒拉和法老 1.3救回羅得 1.4上主給亞伯蘭的異象 1.5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 1.6上主對亞伯拉罕的約 1.7亞伯拉罕和所多瑪城 1.8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 1.9獻上以撒 1.10續弦妻子基土拉 1.11埋葬 2宗教傳統中的亞伯拉罕 2.1基督教 2.2伊斯蘭教 2.3巴哈伊信仰 3注釋 4參考文獻 5外部連結 6參見 在創世記的敘述[編輯] 在《創世記》11:26–25:10中敘述 血系及召喚[編輯] 亞伯蘭(後改名「亞伯拉罕」)及其家族原居於蘇美的吾珥(Ur,或譯作烏爾,於現今伊拉克南部的Muqqayyar)。

父親他拉來自於迦勒底人統治的吾珥察底斯,可能位於兩河流域南部,但一些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權威人士認為吾珥察底斯在兩河流域北部今日的南土耳其。

亞伯蘭全家遷徙到哈蘭(在伯拉大河,今幼發拉底河上游)[3],其父他拉就死在哈蘭[4]。

之後亞伯蘭又和他的妻子撒拉、羅得(亞伯蘭末弟哈蘭之子)和跟隨他的眾人往迦南地去。

上帝要亞伯蘭前往「我(上帝)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並承諾「必賜福給你(亞伯蘭),叫你的名為大」[5],使亞伯蘭「成為大國」[6]。

亞伯蘭便到迦南的示劍,並在摩利橡樹的地方受到神的啟發。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

亞伯蘭便在那裡為神建了一座壇。

從那裡又遷到伯特利的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

又在那裡建壇奉獻給耶和華,求告耶和華的名。

自此之後便漸漸遷往南地(死海西南的尼革地)去[7]。

撒拉和法老[編輯] 亞伯蘭由於饑荒到埃及避難[8],因怕妻子撒拉的美貌會引起埃及人的邪念、危害他自身安全,便先後向不知名的法老王和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宣稱撒拉是他的妹妹的(事實上,《創世記》第20章第12節的亞伯拉罕表明他們本是同父異母;而希伯來原文裡亞伯拉罕解釋撒萊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妹;再加上創世紀裡的族長遵守與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姊妹訂婚的規定)[9]。

儘管如此,撒拉還是被法老帶到後宮,並準備娶她,厚待亞伯蘭,給他許多牛、羊、駱駝、驢子、奴婢,耶和華因此降災於法老和他的全家。

亞伯蘭和撒拉便離開了埃及(以撒也在基拉耳碰到類似的事情)[10]。

亞伯蘭離開後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並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直到他的牧人和姪子羅得的牧人起爭執,又因財產過剩而不能全被帶回迦南地,便提議分開[11]。

亞伯拉罕讓羅得先選地,羅得便選了約但河的全平原,他自己遷到希伯倫幔利的橡樹居住,在那裡為上主建了一座壇[12]。

救回羅得[編輯] 迦南平原地區有五王曾經臣服於朱澎基大老瑪12年,五王分別有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瑣珥。

到第13年,他們聯合起來叛亂。

於是基大老瑪聯合了3個盟友——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和戈印王提達,擊敗了叛亂的五王。

[13] 亞伯蘭聽說羅得在所多瑪被擄走,就帶家裏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直追到但,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奪回來,並殺敗基大老瑪。

亞伯蘭得到撒冷王(路西明)麥基洗德祝福;所多瑪王要將財物給亞伯蘭,但是亞伯蘭說已向耶和華起誓,不會拿任何的東西。

[14] 上主給亞伯蘭的異象[編輯] 上主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要好好賞賜他,亞伯蘭對上主說:「我(亞伯蘭)沒有兒子,你(上主)可以賜我甚麼?並且接承我家業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

你沒有給我兒子、那在我家裏生活的人、就是我的後嗣。

」上主回應說,以利以謝不會成為亞伯蘭的後嗣,亞伯蘭自己所生的才是他的後嗣;並告訴他,他的後裔會好像星星那麼多。

亞伯蘭則相信上主[15]。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編輯] 《亞伯拉罕、撒萊和夏甲》,一本1897年《聖經》中的插圖 敵人還是用邪術跟蹤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的戰術時期延長 外傳更說不完。

亞伯蘭的妻子撒萊有一個使女名叫夏甲,是埃及人。

撒萊不能生育,於是撒萊叫亞伯蘭跟他的使女同房。

亞伯蘭與夏甲同房、夏甲就懷了孕,生了一個兒子。

這樣的謠傳不止。

亞伯蘭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而以實瑪利是「神聽見」的意思。

[16]以實瑪利另有父母。

撒拉大力是以實瑪利養母。

上主對亞伯拉罕的約[編輯] 亞伯蘭99歲的時候,上主把他改名做亞伯拉罕,並向他立約、使他的後裔極其繁多。

神又要亞伯拉罕的後裔中所有男子都要受割禮。

妻子撒萊就是做撒拉,亞伯拉罕會從她那裡得知一個兒子的好消息[17]。

亞伯拉罕就笑著想:一百歲的人還可以有孩子嗎?撒拉已經90歲了、還可以生養嗎?上主則說妻子撒拉生的兒子、要起名做以撒,祂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

至於以實瑪利,祂也應允。

祂也賜福給以實瑪利,使他昌盛極其繁多,他會生下十二個族長,祂也要使他成為大國[18]。

那天,亞伯拉罕遵著神的命令,他的兒子以實瑪利和家裏的一切男子,無論是在家裏生的,是買回來的,也行了割禮[19]。

亞伯拉罕和所多瑪城[編輯] 上主聽到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罪惡甚重[20]。

亞伯拉罕則問是否要把那裏的義人和壞人一起剿滅,如果那裏有50個義人是否也把他們剿滅。

上主則回應,如果有50個義人祂就不剿滅那城。

亞伯拉罕又問,如果義人少了5個,只有45個,是否因少了5個人就滅了那城。

上主則回應,如果有45個義人祂就不剿滅那城。

亞伯拉罕繼續問,如果義人有40個,是否也滅了那城。

上主則回應,如果有40個義人祂就不剿滅那城。

這樣繼續問下去,最後亞伯拉罕問,如果義人有10個,是否也滅了那城。

上主則回應,如果有10個義人祂就不剿滅那城(這表示那裏沒有10個義人)。

於是,他們兩個就各自離開了。

[21] 有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城,羅得當時坐在所多瑪城的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在地上下拜,請了他們入屋。

羅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他們就開始吃東西了。

他們還沒坐下來吃東西,所多瑪城裏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間房子,跟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裏來的人在哪裏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作所為。

」羅得就走出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裏說:「眾弟兄,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

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可以任你們玩,唯獨請各位不要對我的客人動手」眾人不聽他們所說,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

那兩個天使就伸出手來,將羅得拉進屋去,把門關上。

並且令門外的人,無論老少,眼都昏迷,他們摸來摸去,也找不到屋門[22]。

二個天使對羅得說:「你這裏還有甚麼人?無論是女婿、是兒女,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個城帶出去。

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

上主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

」於是羅得就去,告訴娶了他女兒的女婿說:「你們要離開這地方,因為耶和華要毀滅這個城。

」他的女婿們卻以為他是開玩笑[23]。

天快亮的時候,天使催逼羅得起床,並叫他的妻子和他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他們因這城裏的罪惡,一同被剿滅。

但羅得遲延不走。

因為上主憐恤羅得,天使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

然後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

」但羅得對他們說:「我主啊!請不要這樣。

看哪,你僕人既然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大施慈愛,救活我的性命;可是我還逃不到山上,恐怕這災禍就追上了我,我就死了。

看哪,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裡,那只是一座小城,請讓我逃到那裡去。

那不是一座小城嗎?這樣我就可以活命了。

」於是有一位天使對他說:「這事我也答應你,你所說的這城,我不會傾覆。

趕快逃到那裡去,因為你還沒有到達那裡,我就做不了甚麼。

」那個城叫做瑣珥(瑣珥就是小的意思)。

羅得到達瑣珥的時候,太陽已經從地面升上來了。

當時,上主就使硫磺與火,從天上上主那裡降到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以及城中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而羅得的妻子向後一望,就變成了鹽柱。

[24]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到他一向站在上主面前的地方,向所多瑪和蛾摩拉,以及平原全地觀望,看見那地有煙上升,好像燒窯的煙一樣。

神毀滅那平原上的眾城,傾覆羅得所住過的眾城的時候,神為了記念亞伯拉罕,把羅得從傾覆中救出來。

[25]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編輯] 據《聖經》的記載,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要讓他的後裔如同天上的繁星,地上的細沙一樣多。

《創世記》第21章記載,亞伯拉罕年一百歲,撒拉年九十歲,上帝在前一年有來拜訪亞伯拉罕夫妻,並告訴他們明年的這個時候將要生一個兒子,當時撒拉暗笑,亞伯拉罕也感到不信。

可是上帝果然照著祂所說的,撒拉生下了一個兒子,亞伯拉罕給他取名叫以撒,以撒就是「歡笑」之意。

[26][27] 獻上以撒[編輯] 神令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並應許他會賜他很多兒子和很多子孫。

神並使他家業大興。

後來得了一子,取名以撒,愛之如掌上明珠。

一天,上主呼叫亞伯拉罕,命他將愛子以撒作為犧牲獻給上主。

篤信神的亞伯拉罕甘願忍受這一殘酷的天命,帶著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亞山上去行祭。

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問父親祭祀為何不帶祭品?父子倆到了山上,亞伯拉罕作好一切準備,正欲將兒子放上祭壇動刀砍殺時,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害他。

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告訴他這是神諭的磨練。

這一考驗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

從此,神便授命亞伯拉罕為世上的代理人,連後來的耶穌降生也屬於他第五十二代的後輩之事。

續弦妻子基土拉[編輯] 更多資訊:基土拉 埋葬[編輯] 他兩個兒子以撒、以實瑪利把他埋葬在麥比拉洞裏。

麥比拉洞-麥比拉在迦南地幔利之東方,幔利就是希伯崙(23:9,19;35:27;13:18)。

據考察,麥比拉洞位於希伯崙的西坡上,裏面有許多各個不同的小房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撒拉、利百加,和利亞的石墓放置在此,而且在以撒、利百加的墳墓中間有一個圓洞,可以通到下面的一個岩石穴中去,據說那就是真正的麥比拉洞,是亞伯拉罕曾出了四百舍客勒銀子(一舍客勒合希臘一個大銀幣,向赫人瑣轄的兒子以弗侖買了這一塊田地和其中的洞作爲墳地,就將撒拉葬在這裏(創23:8-9,15,18-20)。

前面所提到亞伯拉罕族的諸人,以後也埋葬在這洞裏(25:9-10;35:27-29;49:29-33;50:12-13)。

宗教傳統中的亞伯拉罕[編輯] 基督教[編輯] 《聖經》舊約中的創世紀中皆記載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是猶太和以東種族的祖先、兒子以實瑪利是阿拉伯種族的祖先,在基督教信仰中,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信心的楷模,他願意服從上帝、把自己的獨生子以撒獻祭,預表了上帝獻出耶穌。

經文記載他生於兩河流域下游吾珥,後帶領部落穿越阿拉伯沙漠到達應許之地,整個部落得以繁衍生息。

伊斯蘭教[編輯] 主條目: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亞伯拉罕)是可蘭經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共25章里被或簡或詳的提到[28]。

穆斯林認為他是一個先知和族長,是完美穆斯林的楷模,與兒子易斯馬儀(以實瑪利)共同在麥加修建了克爾白。

[29][30] 在伊斯蘭曆每年的12月10日,穆斯林宰殺牲口過節,被稱為古爾邦節,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先知易卜拉欣忠實執行真主命令,向阿拉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基督教翻譯成以實瑪利),而後又用羊羔代替的這一事件。

巴哈伊信仰[編輯] 巴哈伊信仰的先知巴哈歐拉承認亞伯拉罕以及其他亞伯拉罕諸教中的先知們的最高宗教地位[31],也聲稱是亞伯拉罕與基土拉和撒拉所生後代的血統傳承者[32][33][34]。

另外,巴哈歐拉也失去了一個兒子[35]。

巴哈歐拉在獄中讚美他的兒子,並認為其子的死亡使得後來移除了對他的垂死的祈禱的限制;他將其與亞伯拉罕試圖犧牲其子的行為相比[36]。

注釋[編輯] ^1.01.1出生地見《創世紀》第11章第28節、第24章第4-10節、《使徒行傳》第7章第2節。

逝世地見《創世紀》第25章第7-10節。

參考文獻[編輯] ^《創世記》第12章第3節 ^《出埃及記》第6章第3節、第32章第13節 ^《創世記》第11章第31節 ^《創世記》第11章第32節 ^《創世記》第12章第1-5節 ^《創世記》第12章第2節 ^《創世記》第12章第6-9節 ^《創世記》第12章第10節 ^《創世記》第13章第11-13節 ^《創世記》第12章第15-20節 ^《創世記》第13章第1-9節 ^《創世記》第13章第10-18節 ^《創世記》第14章第1-12節 ^《創世記》第14章第13-24節 ^《創世記》第15章第1-5節 ^《創世記》第16章第13-24節 ^《創世記》第17章第1-16節 ^《創世記》第17章第17-21節 ^《創世記》第17章第23-27節 ^《創世記》第18章第20節 ^《創世記》第18章第23-33節 ^《創世記》第19章第1-10節 ^《創世記》第19章第1-14節 ^《創世記》第19章第15-26節 ^《創世記》第19章第27-29節 ^《創世記》第18章第1-15節 ^《創世記》第21章第1-7節 ^EncyclopediaofIslam,Ibrahim ^《可蘭經》2:125 ^Mecca,MartinLings,c.2004 ^May,DannJ.TheBahá'íPrincipleofReligiousUnityandtheChallengeofRadicalPluralism.UniversityofNorthTexas,Denton,Texas:102.December1993[2January2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5). |contribution=被忽略(幫助) ^Hatcher,W.S.;Martin,J.D.TheBahá'íFaith:TheEmergingGlobalReligion.Wilmette,IL:Bahá'íPublishingTrust.1998.ISBN 0-87743-264-3.  ^AbrahamicReligion.Christianity:Detailsabout….ChristianityGuide.[19September20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30).  ^Flow,ChristianB.;Nolan,RachelB.GoForthFromYourCountry(PDF).TheHarvardCrimson.16November2006[19September2009].(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09-01-07).  ^Ma'ani,BahariehRouhani.LeavesoftheTwinDivineTrees.Oxford,UK:GeorgeRonald.2008:150.ISBN 0-85398-533-2.  ^Taherzadeh,A.TheDeathofThePurestBranch.TheRevelationofBahá'u'lláh,Volume3:`Akka,TheEarlyYears1868–77.Oxford,UK:GeorgeRonald.1984:204–220[2013-01-12].ISBN 0-85398-144-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5).  外部連結[編輯] 【聖經故事】神應許亞伯拉罕得兒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亞伯拉罕獻以撒,神的心意是什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人物主題 歷史主題 猶太教主題 基督教主題 伊斯蘭教主題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平原 族長時代 努斯文件 易卜拉欣 閱論編從亞當到大衛的譜系 從創世到大洪水 亞當+夏娃→塞特→以挪士→該南→瑪勒列→雅列→以諾→瑪土撒拉→拉麥→挪亞(挪亞的後裔...) 從閃到雅各 閃→亞法撒→沙拉→希伯→法勒→拉吳→西鹿→拿鶴→他拉→亞伯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雅各的後裔...) 從猶大到大衛 猶大→法勒斯→希斯侖→亞蘭→亞米拿達→拿順→撒門→波阿斯→俄備得→耶西→大衛(從大衛到耶穌...) 閱論編猶太人和猶太教民系塞法迪猶太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米茲拉希猶太人·高加索猶太人·柏柏爾猶太人·馬格拉布猶太人·阿爾及利亞的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各地族群葉門·聖馬利諾·中國(開封·天津·香港·哈爾濱)·臺灣·牙買加·印度喀拉拉邦·烏干達·衣索比亞·日本·緬甸·俄羅斯語言希伯來語·猶太-摩洛哥語·猶太-阿拉伯語·拉迪諾語·猶太-葡萄牙語·拉迪諾語·意第緒語·猶太-羅曼語支·希伯來語復興宗教運動 正統派(哈達爾派·哈雷迪·哈西迪·現代正統派)·慕沙運動·保守派(保守正統派)·改革派·重建派·重生派·拉比派·卡拉派·撒馬利亞派·人文派·宗派分立·各宗派關係·無神論 哲學 基本信仰·選民觀念·末世論·倫理·哈拉卡·大屠殺理論·卡巴拉·潔食·彌賽亞·神的稱法·挪亞七律·慈善觀·著裝條例 宗教文獻 塔納赫(妥拉/摩西五經·先知書·智慧書)·塔木德(米書拿·革馬拉·米德拉什)·陀瑟他·拉比文學·密西拿托拉·阿巴圖里姆·猶太法典·密西拿貝魯拉·佐哈爾·哈加達·詩歌·祈禱書 聖經人物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撒拉·利百加·拉結·利亞·摩西·底波拉·路得·大衛王·所羅門·以利亞 猶太教領袖 老希列·煞買·猶大·哈-納西·薩蒂亞·高安·傑順·本猶大·以撒·奧法西·拉什·猶大·哈列維·亞伯拉罕·伊本·以斯拉·中世紀猶太教士·邁蒙尼德·納曼尼德·阿舍·本·傑希勒·蓋森尼德·約瑟夫·埃爾伯·以撒·亞伯拉班內爾·以撒•盧里亞·巴爾·閃·托夫·維爾納·高安·摩西·孟德爾頌·利奧波德·聰茨·桑松·拉斐爾·赫希·亞伯拉罕·蓋革·所羅門·謝克特 世俗文化 誰是猶太人?·祈禱最低人數·成人禮·喪禮·割禮·猶太人詞源·婚姻·婚禮·猶太潔淨觀念·長子贖銀·猶太人飲食·猶太世俗文化·希羅尼·猶太媒妁·猶太女嬰命名儀式·皈依猶太教 神職·聖跡 四大聖城(耶路撒冷·采法特·希伯侖·提比里亞)·宗教法庭·會堂管理人·領唱·祭司·傳教士·猶太潔食監督人·猶太潔淨禮·穆漢·拉比·列比·神學院·猶太會堂·聖殿·棚屋·西牆 宗教用具祈禱儀式 阿類奴·猶太教禱文·四樣植物·加特爾·哈雷爾·安息日結束禮·卡迪什·基特爾·贖罪日祈禱·瑪托福·猶太教燈台(再獻聖殿節燈台)·門柱聖卷·祈禱禮·經卷·祈禱文·聽!以色列·羊角號(英語:shofar)·披巾·經文匣·流蘇·讀經之手·基巴 與其他宗教的關係 猶太教對宗教多元化的觀點·亞伯拉罕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和解·猶太基督教徒·摩爾門教·彌賽亞猶太教)·伊斯蘭教·猶太佛教徒·新異教主義·非洲裔希伯來以色列人·卡巴拉中心·其他 歷史古代·耶路撒冷聖殿·巴比倫囚徒·耶路撒冷(意義·大事記)·哈斯蒙尼·希律王·猶太公會·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派·奮銳黨·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科赫巴大起義·流散·中世紀·可薩人·穆斯林統治·賽巴蒂教徒·哈斯卡拉運動·解放·大屠殺·阿利亞·猶太復國主義歷史·以色列歷史·阿以衝突·以巴衝突·以色列地·巴爾特舒華運動·各國猶太教 政治以色列·錫安主義·(一般·工黨·宗教·修正)·迦南主義·政治運動(猶太左派·猶太人的權利·猶太無政府主義)·猶太勞工主義·阿古達運動·女權主義·以色列政治 反猶太主義歷史·迫害·新反猶主義·種族性·宗教性·第二次 閱論編伊斯蘭教中的先知آدمإدريسنوحهودصالحإبراهيملوطإسماعيلإسحاقيعقوبيوسفأيوب 阿丹亞當 易德立斯以挪士 努哈挪亞 呼德希伯 撒立哈示拉 易卜拉欣亞伯拉罕 魯特羅得 易斯馬儀以實瑪利 易斯哈格以撒 葉爾孤白雅各 優素福約瑟 安優卜約伯 شُعيبموسىهارونذوالكفلداودسليمانإلياسإليسعيونسزكريايحيىعيسىمُحمد 舒阿卜葉忒羅 穆撒摩西 哈倫亞倫 助勒基福勒以西結 達五德大衛 素萊曼所羅門 易勒雅斯以利亞 艾勒·葉賽以利沙 優努斯約拿 宰凱里雅撒迦利亞 葉哈雅施洗約翰 爾撒耶穌 穆罕默德 閱論編天主教聖人(英語:ListofCatholicsaints)童貞瑪利亞(英語:VenerationofMaryintheCatholicChurch) 天主之母 無染原罪 卒世童貞 聖母升天 聖母顯現 瓜達露佩聖母 勞斯聖母(英語:OurLadyofLaus) 聖母顯靈聖牌(英語:MiraculousMedal) 露德聖母 花地瑪聖母 聖母尊號 聖母淨配 宗徒 安德肋 巴爾納伯 巴爾多祿茂 次雅各伯 長雅各伯 若望 達陡 瑪竇 瑪弟亞 保祿 伯多祿 斐理伯 西滿 多默 總領天使 加俾額爾 彌額爾 辣法額爾 精修聖人 亞諾多列(英語:AnatoliusofLaodicea) 宣信者聖哈里同(英語:CharitontheConfessor) 愛德華 宣信者瑪克息默(英語:MaximustheConfessor) 辛拿大的彌額爾(英語:MichaelofSynnada) 彭諾許(英語:PaphnutiusofThebes) 君士坦丁堡的保祿一世(英語:PaulIofConstantinople) 撒羅尼(英語:Salonius) 戴法納(英語:TheophanestheConfessor) 門徒 阿頗羅(英語:Apollos) 瑪利亞瑪達肋納 阿桂拉和普黎史拉 息耳瓦諾(英語:Silas) 聖斯德望 弟茂德 弟鐸 七十二門徒(英語:Seventydisciples) 教會聖師 教宗額我略一世 盎博羅削 奧斯定 熱羅尼莫 金口聖若望 巴西略 額我略·納齊盎 亞大納削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 若望·達瑪森 伯達 愛弗冷 多默·阿奎那 文都辣 安色莫 依西多祿 伯多祿金言(英語:PeterChrysologus) 良一世 伯多祿·達彌盎 伯爾納多 依拉略(英語:HilaryofPoitiers) 亞爾豐索(英語:AlphonsusMariade'Liguori) 方濟各·撒肋爵 伯多祿·加尼削(英語:PeterCanisius) 十字聖若望 羅伯·白敏 大亞伯爾 安多尼 炳德西(英語:LawrenceofBrindisi) 大德肋撒 加大利納 小德肋撒 若望·亞維拉(英語:JohnofÁvila) 賀德佳·馮賓根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四聖史 瑪竇 馬爾谷 路加 若望 教父 亞歷山大一世 耶路撒冷的亞歷山大(英語:AlexanderofJerusalem) 盎博羅削 老底嘉的亞納多留斯(英語:AnatoliusofLaodicea) 亞大納削 奧斯定 亞爾的凱撒(英語:CaesariusofArles) 該猶 迦帕多家教父 克萊曼特 克萊孟一世 居普良 亞歷山大的濟利祿 耶路撒冷的濟利祿(英語:CyrilofJerusalem) 達瑪穌一世 沙漠教父(英語:DesertFathers) 沙漠教母(英語:DesertMothers) 亞歷山大的狄奧尼修斯 科林斯的狄奧尼修斯(英語:Dionysius,BishopofCorinth) 狄約尼削 愛弗冷 伊比凡尼奧斯(英語:EpiphaniusofSalamis) 路西比的富爾福德(英語:FulgentiusofRuspe) 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盎 尼撒的貴格利 依拉略(英語:HilaryofPoitiers) 聖希玻里 安提約基亞的依納爵 愛任紐 依西多祿 熱羅尼莫 若望一世 大馬士革的聖若望 懺悔者麥西穆斯(英語:MaximustheConfessor) 薩迪斯的利托(英語:MelitoofSardis) 雅典的庫雅德拉德斯(英語:QuadratusofAthens) 帕皮亞 伯多祿·金言(英語:PeterChrysologus) 坡旅甲 安條克的狄奧菲魯斯 普圖伊的維多利諾斯(英語:VictorinusofPettau) 萊蘭的文森特(英語:VincentofLérins) 則斐琳 殉教者(英語:Christianmartyrs) 加拿大殉教者(英語:CanadianMartyrs) 加多森會殉教者(英語:CarthusianMartyrs) 英格蘭和威爾斯四十殉教者(英語:FortyMartyrsofEnglandandWales) 四加冕殉教者(英語:FourCrownedMartyrs) 偉大殉教者(英語:Greatmartyr) 諸聖嬰孩 愛爾蘭天主教殉教者(英語:IrishCatholicMartyrs) 聖女貞德 呂貝克殉道士 韓國殉道聖人 殉教史(英語:Martyrology) 阿爾巴尼亞殉教者(英語:MartyrsofAlbania) 中華殉道聖人 日本殉教者(英語:MartyrsofJapan) 寮國殉教者(英語:MartyrsofLaos) 納塔爾殉教者(英語:MartyrsofNatal) 奧特朗托殉教者(英語:MartyrsofOtranto) 西班牙內戰中的殉教者(英語:MartyrsoftheSpanishCivilWar) 馬克西莫·柯爾貝 聖婦伯爾都亞、聖婦斐利琪及其同伴(英語:PassionofSaintPerpetua,SaintFelicitas,andtheirCompanions) 基督戰爭的殉教者(英語:SaintsoftheCristeroWar) 聖斯德望 欽博特三殉教者(英語:ThreeMartyrsofChimbote) 烏干達殉教者(英語:UgandaMartyrs) 越南殉道聖人 以色列先祖 亞當 亞伯爾 亞巴郎 依撒格 雅各伯 若瑟 若瑟(耶穌養父) 達味 諾厄 撒羅滿 四母親(英語:Patriarchs(Bible)#Matriarchs) 教宗 德吾一世 德吾二世 哈德良三世 教宗亞加一世 佳德 亞歷山大一世 克雷 亞納大削一世 啟德 安塞羅 本篤二世 波尼法爵一世 波尼法爵一世 加猶 加理多一世 策肋定一世 雷定五世 克萊孟一世 科爾乃略 達瑪穌一世 狄約尼削 義祿 安日納一世 歐瑟比 恩狄 立德 法比盎 斐理斯一世 斐理斯三世 斐理斯四世 哲拉旭一世 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二世 額我略三世 額我略七世 希拉略 何彌 伊琪 依諾增爵一世 若望一世 若望二十三世 若望保祿二世 儒略一世 良一世 良二世 良三世 良四世 良九世 理諾 路爵一世 瑪策林 瑪策祿一世 馬爾谷 瑪爾定一世 美基德 尼各老一世 巴斯加一世 保祿一世 保祿六世 伯多祿 庇護一世 庇護五世 庇護十世 彭謙 色爾爵一世 維理 辛普利修 西里修 西斯篤一世 西斯篤二世 西斯篤三世 沙德 斯德望一世 斯德望四世 西爾維斯特一世 西瑪克 福祿 烏爾巴諾一世 維篤一世 維達 匝加 則斐琳 佐西 聖經中的先知 阿加波 亞毛斯 女先知亞納 乃黎雅兒子巴路克(英語:BaruchbenNeriah) 達味 提比拉登的達魯阿(英語:DaluaofTibradden) 厄里亞 厄則克耳 哈巴谷(英語:Habakkuk) 哈蓋 歐瑟亞 依撒意亞 耶肋米亞 約伯 岳厄爾 聖若翰洗者 約納 巴爾撒巴的猶達(英語:JudasBarsabbas) 瑪拉基亞(英語:Malachi) 默基瑟德 米該亞 梅瑟 納鴻(英語:Nahum) 亞北底亞(英語:Obadiah) 撒慕爾 兄弟七人與他們的母親(英語:Womanwithsevensons) 西默盎(英語:Simeon(GospelofLuke)) 匝加利亞(先知) 匝加利亞(司祭)(英語:Zechariah(NewTestamentfigure)) 索福尼亞 童貞女(英語:Virgin(title)) 亞加大 依搦斯 伯爾納德 畢哲 則濟利亞 加辣 梅里達的歐拉利亞(英語:EulaliaofMérida) 尤菲米婭(英語:Euphemia) 日南斐法 嘉德麗·德卡薇達(英語:KateriTekakwitha) 路濟亞 瑪利亞·高蘭蒂 加爾各答的德肋撒姆姆 耶穌的納西薩(英語:NarcisadeJesús) 羅撒(英語:RoseofLima) 天主教主題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65820767(data) FAST:37599 GND:118500201 ISNI:0000000096500173 LCCN:n79065663 NKC:jn20010525296 NLA:35925193 NNL:000323368 SELIBR:292616 VIAF:8966095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亞伯拉罕&oldid=68349309」 分類:伊斯蘭教先知聖經人物存在與否有爭議的人物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錯誤:章節參數被忽略維基數據不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使用infoboxreligiousbiography未知參數的頁面沒有使用religion參數的infoboxreligiousbiography頁面含有希伯來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阿拉伯語的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Banjarবাংলা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agbanliDeutschZazaki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𐌲𐌿𐍄𐌹𐍃𐌺ગુજરાતીHausa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акку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ဘာသာမန်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LiNiha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Chi-ChewaOccitan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IsiXhosa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