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混齡教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並針對混齡教學的行政安排與教學優點與困境進行分析,全校共取樣12名學生。

... 二、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混齡教學之創新課程的行政安排與實施策略為何 ... 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 混齡教學-研究目的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計畫 林美慧 壹、研究動機與背景分析 一、緣起:            社會型態的改變造成鄉村人口遷移都市,使得偏鄉學校學生人數迅速下降,偏鄉學校小班小校一直是教育當局與地方民眾廢校或整併的議題,教育部因此期待偏鄉學校進行實驗教育,希望透過學校轉型提供具有多元面向的創新教學,讓台灣偏鄉的學校教育看到不一樣的希望。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鄉小學校教育課程規劃與設計安排,研究者透過規劃設計全校年級混齡教學之課程,包括肢體動覺課程、課後照顧、社團學習活動以增加學生同儕互動的課程安排。

並針對混齡教學的行政安排與教學優點與困境進行分析,全校共取樣12名學生。

根據研究目的歸納混齡教學策略,提出偏鄉小學制度具體建議結果,透過實際教學以行動研究藉由教室觀察及學生訪談,以及教師研究日誌、學生心得及問卷,分析所蒐集之資料,進行藝術設計課程規劃,以瞭解實施之情況及對偏鄉小校之混齡教學的影響,研究結果與發現以作日後偏鄉小校課程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目的為: 研究問題          一、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混齡教學之創新策略為何?          二、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混齡教學之創新課程的行政安排與實施策略為何?          三、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混齡教學的創新課程優點與挑戰。

            學校教師編制上本校屬於六班的小型學校教師編制含行政人員教導處與總務處共二處室主任9人,校長與職員(校護、2688教師、合理教師師資)等教職員共11人,學校設備有各年級教室各一間、三年級教室(無學生)/餐廳(暫時借用)、圖書室、辦公室、音樂/美勞教室一間、校長室一間,150公尺的操場跑道學校佔地面積僅0.5公頃。

                本研究設計主要透過研究者規劃設計全校年級混齡教學之課程,包括肢體動覺課程、課後照顧、社團學習活動以增加學生同儕互動的課程安排,透過學習活動以增加學生同儕互動的課程安排。

研究者針對混齡教學的行政安排與教學優點與困境進行分析,全校共取樣學生。

研究者自行編製混齡學習成效量表、認知負荷量表、以及混齡教學學生學習態度量表,用以測量混齡教學之學習成效。

於 12月10,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計畫-結論與建議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方法包括透過觀察、訪談評量方式收集資料進行分析,並瞭解學習成效包括資料分析、針對學生學習成果、教師上課觀察資料以及教師行動研究、教學省思資料進行綜合整理省思、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發現: 結論 一、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可以透過學生本位的創新教學、策略組織創新教學模式、以及概念獲得創新教學模式實施混齡教學。

二、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是透過學校行政群聚整合學校課程安排包括中低年級的全日制與全校之課後照顧,透過分類整合學校課程創新發展多元才藝和開發學校不同領域社團以增加偏鄉學生不同視野與提升競爭力。

三、偏鄉地區小班小校透過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分組合作學習、差異化學習課程其優點是學生的學習符合個別需求化學習課程,依學生個別進度學習更符合「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歷程。

學生透過多元課程與學習能建立偏鄉學生多元展能機會,減緩城鄉差距。

其挑戰是混齡教學的師資需要跨多年級甚至與跨領域,教學上需要更多專業教學技巧與多元班級經營。

課程發展與教學教材創新需要時間發展共識和建立和諧合作模式。

     建議 一、混齡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

所以任課教師必須診斷學生的啟始的學習點,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興趣與個別學習的差異化,從中建立信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產生自學的動力透過混齡教學引導學生多元學習和探索的能力發揮與提升個人潛能。

二、混齡教學的實施跨越不同年級和科目領域因此教師也必須建立多元教學技巧與多元班級經營。

因此混齡教學的課程內容、混齡教學方式與混齡評量上需具備多元多層次思考面向與跨領域階段的專業教學能力。

三、混齡教學的現場是持續進行中的模式,課程發展與教學教材方面應持續在課程中規劃與發展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隨時檢核學生的能力表現並透過混齡課程發展與學校行政產生共識和諧合作模式。

於 12月07,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的優點與挑戰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的優點與挑戰   結合混齡教學的創新課程的前提是基礎能力的鞏固與正常教學的落實。

目前混齡的課程以不占用主要學習領域如語文領域,數學領域,混齡的實施運用於必要之分為協同教學、分組合作學習和差異化學習探討。

(一)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課程方面   本校檢討藝術領域師資上的缺失透過申請教育部藝術深耕補助改善本校藝術與人文的表演藝術在全員師生受惠原則下,透過舞蹈課程開發學生肢體動覺的發展,並配合藝術深耕的精神透過專業教師協助校內既有的藝文教師表演藝術專業成長,因此,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課程部分是透過外聘專業教師與校內教師透過共同學習的專業成長的協同教學。

1.全校課務安排 在有限時間下,學校集中半天課程,聘用專業教師,再運用全校課表,安排全校藝文集中時段,配合共同授課。

並執行於星期四下午實施跨年級混齡教學,嘉惠全校師生共學,彈性於各班藝術與人文學習的安排。

因此,最高可達六位-七位教師共同授課。

2.協同教學精神 透過引進專業教師實際授課引導校內授課教師的教學增能與成長,因此教室班級經營協同管理,課後教師教學簡案紀錄、教學省思和學生學習紀錄。

3.教學空間與設備 當全校學生共同上舞蹈課時,所需要的空間就不是一般有桌椅的教室所能配合,因此需要容納一個共同空間,大空間或個人空間如組織安排教室的空間與動線,因此教室不再是一般教室的規劃。

需要配合,教師及學生在學習時能自由行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個別的、小組的、同學年的與整體的學習活動的空間,能依不同課程需求進行移動及討論。

設備安排則麥克風、音響喇叭撥放音樂或個人特殊需求如聽障生助聽器與教師擴大器。

4.外加師資引進 專業師資聘請師資不易尤其表演藝術,為提高教師到校意願採共聘兩校。

參與藝文教學教師協同教學共學習舞蹈表演肢體動作,混齡教學實施下的教室現場,教師將面對不同年齡成熟度組成的學生,面對不同學習領域概念編排而成的課。

5.師生互相搭配 而成為一個成功的混齡教學教師的策略在於如何善於將教學時間洽當分配給不同需求的學生。

教師在面對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個人間提供不同的學習需求。

本校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課程規畫教師提供準備不同的教學活動及學習任務,讓小組內的所有學生都能全身投入其中並促進學生產出的有效學習的方法。

  6.學生表現 學生在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中每個人都不同,但必須合作。

在此,發現本校二年級學生表現比六年級佳,原因六年級體能過重,二年級學生過動。

也發現六年級學生發現自己體力不如低年級學生的錯愕,和二年級過動學生在混齡教學的創新協同教學中,被看見體能的優勢。

過動呈現不是缺點與錯誤。

在專業教師引導下發現體能更多的可能性,建立建立自我自信心。

7.學會專業舞蹈動作 透過專業舞蹈教師學習暖身,拉筋,伸展,跳躍放鬆。

全校學生共同學習肢體語言的表達,共同為共同目標一起合作力量共同完成一曲舞蹈的排演,並於表演會場上精彩演出。

例如學校校慶活動,母親節慶典活動,學生畢業典禮等學校主要大型活動。

小結 混齡教學中教師的協同教學之優點: 1.混齡教學學生能夠學習到教師最專長的知識領域。

2.混齡教學透過教師協同學生學習到更有系統的教學。

3.混齡教學中學生能夠接觸更多面向的思想。

4.教師的協同教學也能在討論教學時更精進自己教學專業或教育目標。

5.混齡教學中協同教學因為教學型態的改變,比起傳統或目前的班級教學能更能讓學生的個別差異適應。

  混齡教學中教師的協同教學之挑戰: 1. 若教師團隊無法達成共識,則可能各自為政,教學品質降低。

2. 需要花費很多資源支援教學,不見得所有的需求都能夠被配合(例如:課表的安排)需    要行政與授課教師認同與共識。

3. 在考慮到學生程度的不同下,部分領域主題一致連貫的困難度很高,考量部分學生    無法將其吸收串聯。

4. 如果教師教學法差異很大,學生的適應程度存疑將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5.  家長或社會的錯誤認知是協同教學的絆腳石。

(二)混齡教學的創新分組合作學習課程   本校的學生的語文程度落後,在教學正常化下國語課需要更札實的建立國語基礎。

透過在尋找進行共同上課時間進行混齡分組合作學習課程是不容易的。

因此,本校透過學校行政安排共同導師時間共同進行全校性閱讀和英語日執行。

在國語文方面有進行靜默式閱讀、國語日報讀報、共讀、閱讀分享、朗讀分享。

在英語特色課程方面,規劃每週有請英語領召教師專門推動英語日和節慶的英語主題活動,在各班級上,有英語節慶活動與英語學習護照等協助推動部分。

此外星期四全校彈性課程則安排,搭配全校的校本課程發自然生態觀察與自然生態筆記語母語課程…增加刺激語文語學習。

  1.全校共同時間 運用時間於導師時間安排,每周四次共同混齡發的創新分組合作學習課程。



規劃安排每天於早上晨讀時間打破班級共同管理促進同儕混齡創新分組合作學習的可能。

在國語文部分星期一四進習全校共讀,星期二班級進行班級閱讀與閱讀指導,星期三則進行全校性語文(國語/英語/母語)共同分享。

星期四全校彈性安排進行校園植物觀察促進全校的自然生態觀察發展本位課程食農教育學校, 2.教學空間與設備 適合學生安靜坐看與聆聽的閱讀空間和資訊媒體發表設備的建立。

本校規劃共讀空間營造與發表空間,資訊媒體全校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存入電腦,運用62吋平板電視與將學生要發表的作品心得、分享、照片檔案呈現或播放,並運用媒體呈現學生發表與分享學習。

學生製作背誦或朗讀檔案方便全校聆聽與欣賞。

共讀書籍的選擇與安排,由英語領召選擇適合本校學生適合閱讀的英語書籍並規劃一學期安排共讀冊數。

共讀書或閱讀讀本的共讀的選擇,透過共讀引導更多不同意見的討論, 3.師資輪流安排 一人為主(英語教學本土語自然領域藝文領域),其他老師為輔,全校共同時間導師時間的安排全校共讀共同發語文發表全校師生檢核學生彼此相互觀摩學習品德倫理上台表達其他教師課後輔助協助找資料解答引導思考。

一人為主是課程進行中,但是於課程進行之後 4.學生學習表現 不論引導學生閱讀、發表或表演,引導的歷程是循序漸進的,一開始由教師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師生共同閱讀、教師分享心得、再引導學生分享心得想法。

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外,再把活動將慢慢演變成由學生自己發表、自己與其他同學互動的方式。

因此,不論學生心智成長較快,或語言發展較快,透過混齡閱讀並給予大家發表的機會,或讓學生有模仿的慾望提高學習速度,讓有不同優點的學生也有不同方面的進步,藉此提升學生的多元能力。

混齡教學的分組合作學習依閱讀課程、英語課程和課後指導課程三方面說明為: 一、在閱讀方面: 本校學生的語文程度字認識不多、書寫不易,懂得詞彙太少更談不上運用,無法造句或語意不清、語句不順。

作文常常需要老師修改,最後變成老師的作品。

因此,作文共同引導策略,不是量的增加而是求質的提升,讓學生對詞彙印象深刻。

因此,教師光舉例就是需要長時間的引導才能讓學生明白有感詞意。

所以,除了依照課程進度符合所需作文篇幅下,運用各種不同形式呈現作文有小書的形式產生、三篇短文匯成一篇或太平生態筆記本。

尚有伴隨全校性推動的剪貼讀報、閱讀護照、閱讀學習單、國語共讀書籍與英語共讀。

二、在英語方面: 在全校共同時間的學習,課堂的主角是學生。

透過英語日或共讀日,由教師製作每個學生一本英語護照學習本,或自製的國語小書,每個人學的內容是語文、國語,但是大家的進度不同,可以分小組練習,也可以個別學習,一位英語老師或國語老師為主軸,其他教師為輔助。

所有教師大家共同指導,聆聽學生的發表。

異國節慶裝扮學習融入沒有英語「課」本或國語「課」,學生從書籍或報紙周刊學習自己想學習的之知識。

或從英語主題活動中角色扮演英語歌謠了解英語系國家的風土民情,教師扮演引導鼓勵釐清策動目標的角色。

三、在課後照顧方面: 寫作業的進度每學生書寫進度不一,在國語文書寫上,因有課本作為依據,學生比較有參考可循,因此學生的學習可以透過自己尋找參考獲得答案。

其次,字詞和造句則需要順暢符合邏輯或前因後果,則需要老師的指點與協助。

在數理作業簿上,學生的困難則出現在應用理解和不理解題意,看不懂或看不清楚題意而卡在學習原點。

小結     教師是混齡教學的關鍵,學校行政要推動混齡教學,必須先與老師教師進行溝通,讓老師有下列的概念:1、提供信任和諧的師生關係。

承認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在學習上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

2、診斷學生的啟始的學習點,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背景、程度、經驗及身心與學習發展以利促進新舊經驗學習的整合。

3、允許學生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堅信每個學生都是主動學習者,不是被動知識接受者的信念。

4、同時提供聚觀與微觀的結構性教材,運用各種不同的深淺角度喚醒學習動力。

混齡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優點: 1.混齡教學中學生合作的討論可以激發更多更好的作品。

2.混齡教學中學生合作的歷程可以激發異質人才需求使作品。

3.混齡教學中學生能夠接觸更多面向的思想。

4.混齡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比起傳統或目前的班級教學更符合社會化教育。

混齡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挑戰: 1.  若教師團隊無法達成共識,則可能各自為政,教學品質降低。

2.  需要需多資源支援教學,例如課表的安排授課,需要教師認同與共識更需要行政團隊的排課。

  教師教學上,善用合作學習理論,透過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廣泛學習,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對生活環境有動機瞭解、對生活有感受。

老師在課堂上理解每個學生如何學習,能夠掌握每個學生的身心靈整體的學習狀況達到最佳。

(三)混齡教學的創新差異化學習課程   一個老師必須在同一教室、同時間教導來自於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台灣常發生安親班、課後照顧、補救教學或夜光天使的學習情境。

來自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程度與進度明顯不同這學習的差異,教師如何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

多元學習 1.課後放學時間  留在偏鄉學校的家長或新住民或隔代或親戚教養或為了家計工作之餘,無力針對學校作業進行指導。

因此本校,安排在學校放學後之後的課後照顧或教育部夜光天使計畫的課程安排必須先針對回家作業進行指導完畢之後進行才藝教學。

2.教學空間與設備  在全校各年級集合於正常有桌椅的教室進行作業指導,除了混班外也採小組分組。

由高年級學生教導低年級學弟妹的異質分組,或由同班同學共同完成做回家作業的同質分組,並依不同程度分組,不同組在同一站學習不同內容。

透過教學的異質分組和同質分組形成互相合作學習。

在教學上更貼近社會真實樣貌。

在作業完之後準備個人事式的學習單,有些學生完成後無力教其他學生,但是仍要安靜於課程之中。

個別式差異化教學與課程同時持續進行中。

3.師資與行政支援 課後補救教學,其教材趨向簡化單與循序漸進之方向進行。

並且考量銜接課程,多屬於跨教育階段內容,其學習策略應著重於搭起學生學習鷹架、學習的輔助策略。

在教材調整重組,打散課本原有順序,以有利學生學習效果的順序,重新組合。

例如:將數學1、2冊重組,全部內容在一年內上完,但順序與原先預定順序不同。

4.教師專業準備 教師需要事先準備不同的教學法來闡釋其教學內容,來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落差,包括針對不同程度、不同學習風格或不同學習動機學生的需求。

因此差異化教學,教師要對自己的教材更為熟悉,也要隨時瞭解學生與學習的契合度,並以動態評量學生調整教學的步調、方式與內容。

混齡教學的創新差異化學習是動態評量過程。

藉由評量得知學生的學習模式、成效、興趣,據以機動調整教學方式。

其教學過程是以多元方式闡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

教師更需要專業的準備,需隨時應不同學生隨時修正教學內容、思考的教學程序並以主題的例子及作業呈現的形式。

5.學生表現 混齡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須持續的規劃與發展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而不再要學生去學習排好的課程,而是檢核所學的能力表現,在於不足的地方再次自我思考與自我學習與發問。

當學生在學習到足夠的知識內容後,開始認真地思考學習內容的意義,並將知識內化的過程。

小結    混齡教學中,教師扮演著關鍵性角色。

教師除了具有其跨年級與跨科目和多元教材等孰悉學專業知能外,但最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掌握學生的特性、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曲線,學行興趣與彼此的學習落差,混齡教學的現場同時存在著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並鼓勵學生依目標專注學習而不是彼此競爭學習。

     於 12月06,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轉型二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為。

    自93年2月10日教育部裁併校作業要點針對學生50人以下學校進行檢討,因此師生15年來一直都處於裁併校憂慮。

檢討原因是本校原本就是6班編制的校地與校舍,自全球少子化與社會型態改變之後,學生遷移或流失造成學校更低於20人以下之恐荒。

    學校的存廢與裁併一直是學校老師所關注和討論的議題,並於100年11月4日在本校進行第一次裁併校暨社區運動會籌備會議匯集社區里鄰家長會長進行商議與討論之後,此議題進入隨時討論議題,造成全校親師生更大不安。

而研究者自101年調動至今學校仍是教育部每年裁併校評估繳交報告學校之一。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行政考量方向如下:     學校傳統教育制度不但接受質疑與挑戰。

因此偏鄉小班小校將朝向學校轉型、學校行銷、發展學校特色成為學校發展重心。

因此以下為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一、群聚整合學校課程安排。

二、分類(歸納)學校多元社團-發展學校特色三、校本實驗課程-食農教育 (一)群聚整合學校課程安排   近年社會型態的改變,中產階級的雙薪家庭父母朝九晚五,針對無法於放學12:40時間接國小學生下課接回家的情形比比皆是,加上本學區為偏遠地區附近、就近,難有安親班或補習班,可以讓學生直接走路放學,繼續完成功課或讀書的地方。

為讓家長不往返接送低年級學生,本校將統整規劃低年級所有下午課程,讓低年級學生放學後繼續留在學校學習,並結合學校發展特色,更自小培養學生多元才藝所以學校本讓學區家長放心於把學生交給學校並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放學回家的宗旨,皆朝向全日照顧學生的教育理念,發展低年級課後特色課程。

全日制-中低年級課後照顧功課表 一、客語生活學校-竹板快書 二、課後課業指導   偏鄉教育家庭教育無法落實,其主要原因部份源自於家長家庭弱勢是外配(新住民)或多忙於工作形成隔代教養或接送,因此作業指導較無法著力或僅能假日協助。

對於加深加廣的課外的補充教材與更多豐富的學習安排就更無法預期了。

針對於此學校將課後照顧的首要功能則放在完成學校老師出的書寫功課的完成上。

則學校所安排的作業形式就盡可能於學校完成。

活動 項目寫作業/回家作業彈性/靜態課程 課程 規劃訂正作業錯誤繪畫/表演 練習語文書寫新的新詞結合客語歌謠的歌唱 練習數學精熟彈性靜態 課程 學生成果  說明1.1.2年級混齡教學中,學生人數5人 2.指導書寫回家作業與彈性靜態活動(取代安親班功能)   小班小校學生人數不多僅五位學生,經鑑輔會鑑定之特殊生二位學生,課後的進度就 四、全校性課後照顧--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計畫    教育部夜光天使是改善單親、貧弱、隔代教養等家庭學習劣勢,且下課後無人予以照顧,以致有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發展之虞者。

學校基本上+ 項目/內容內     容 教育核心改善單親、貧弱、隔代教養等家庭學習劣勢,且下課後確實無人予以照顧,以致有影響其身心健康與發展之虞者。

教學目標減輕弱勢家庭負擔,提供多元學習的機會 課程規劃106年8月30日至106年1月19日實施,星期一、二、四 下午4:00點到6:00點 四十分鐘一節,共9節課,上課共20週180節。

  學習內容訂寫作業/回家作業彈性/靜態課程 正作業錯誤繪畫/寫生/ 練習語文書寫新的新詞桌遊/混齡  練習數學精熟體能訓練/踩高蹺/獨輪車/體能活動 學習表現  經費挹注 103-104世界和平會的課後照顧,指導學生寫作業和課後活動。

105-106轉型申請教育部夜光天使課後點燈計畫,執行時間為下午4:00-6:00提供學生晚餐,確保學生晚上基本溫飽,繼續完成功課和完成彈性課程。

執行課程重點400-  本期共11人。

課後照顧 的影響全日制安排讓低年級家長認同學校的貼心,也看到學校的用心規劃。

另兩名學生鄰近學區的學生,也在學校家長介紹之下轉入學區內,使該年學生成長率達300%,加上一位四年級在都會學校,適應困難的學生在行政安排下順利適應小學校學習生活。

    (二)分類(歸納)學校多元社團-發展學校特色   一般都會中大學校的社團學生多為自費,形成社團大多都以量(學生人數)取勝,往往是偏鄉小校望塵莫及。

所以對偏鄉小校而言需要行政全部的努力包含公部門的計畫申請與私部門的募款資金的籌措,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位專業教師或團隊推動課程的節奏與主題的安排。

一、英語社團   由於社會的快速進步,交通的發達,地球村概念。

學校教育更應該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國際觀,而英語已成為國際溝通交流的主要語言。

因此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以增進個人及國家的競爭力是為現今教育應該努力的方向。

雖在偏鄉小班小校基礎國語文能力就已經落後了為何著重在推動英語教育,主要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偏鄉學童有更多機會給予教育的學習資源得以讓學生足以面對未來國際發展局勢。

項目/內容英語社團混齡課程學習內容 教育核心1.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學童有機會享受相同的學習資源。

2.縮短城鄉差距讓學童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學習機會。

教學目標  學校學生有60%學生屬於外籍配偶、低收入戶、單親子女,放學後沒有機會到補習班、安親班學習才藝、補習,於101年度起,本校為了奠定學生的競爭能力外聘英語老師到校上課,藉以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  課程規劃一、低年級全日制課程英語村英語課程安排自104年9月至2月實施,每週一、三、五(外聘)四十分鐘一節,共9節課,上課共20週180節。

二、週五導師時間英語日8:00-8:38220週0節課程 三、英語日主題活動全校性活動全校師生參與融合於星期四全校彈性時間 學習內容一、課後 教師自編針對中低年級口語表達階段  英語教材英語教師自編內容教唱英語歌曲英語歌謠,讀者劇場(readertheater)讓學生練習講述故事。

學習表現   學習成果一、在遊戲中學英語 在歡笑中學歌謠 展現做中學學中做歷程 二、本校學生在表達與會話有了明顯的進步,而且於教育部普測結果顯示,本校學生英語普測全部合格。

全縣排名13名。

三、為了讓弱勢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能接觸英語的機會,讓迷你、偏鄉地區的學生學習不再落後,期待計畫能繼續提升孩子的英語能力。

 , 四、106新竹縣英語朗讀比賽同學本校榮獲高年級組英語朗讀優等成績 經費挹注 103-105  星期五下午智易科技補助英語村計畫,每年英語村英語基礎以魏老師 105年度轉型由校內英語教師協助教學。

105-106星期五 智易科技 內聘教師 英語專長 藝文專長 全日制的 課程影響 在無法如大型學校精挑細選學生的情形下本校讓每一孩子都有機會上台,也讓全縣看見學生的表現。

相信偏鄉小校的學生將記住這一刻,「只要願意學習我們和鎮上其他學生一樣有機會」,至少對英語學習不再懼怕,能夠勇敢面對。

那一刻的感受的教育意義,才深植偏鄉小校每一位學生心中。

二、太鼓社團--教育部教育優先區發展學校特色  目/內容內容 教育核心 本校烏克麗麗發展多年學校面臨轉型,經評估決定以太鼓社團為申請教育優先區發展學校特色之主軸。

這是供學童於課後時間從事有益身心健康之正當休閒活動,更是透過推展學校特色的最佳時機。

 除了提昇學生藝術與人文的表演藝術外,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學校、家長對學童全面教育,除了知識學業還有更重要情意的藝術教育共識與正確做法,也希望透過學校注視藝文 教學目標 太鼓它的寬宏音色,結合身體律動及行氣,讓打擊出健康的元氣!經校內評估於107年度本校將以「太平太鼓社團」為軸心發展學校特色建立特色。

課程規劃1.「太平太鼓社團」學校特色利用放學後課餘時間練習,在不影響現行學生學習為基礎之下成立。

2.發展偏鄉學生第二專長(一人一樂器,第一專長直笛),讓學生展現多元才華與建立自信心。

學習內容  太鼓主要是以「齊奏」的形式作表演,當渾厚的鼓聲鼕鼕響起,並隨著表演者力道的輕重緩急,交織成令人驚心動魄的樂章,充滿生命力與爆發力。

學習表現  經費挹注 103-105103-105發展烏克麗麗由世界和平會挹注經費,執行於每星期三下午課後才藝。

經申請星光快閃到北埔老街慈天宮廟口表演才藝,也安排於103年度六年級畢業旅行,由高鐵公司免費招待車票活動,全校到新竹六家高鐵站進行星光快閃烏克麗麗才藝表演,獲得許多好評。

但因六年級9位學生畢業後學校出現學生數銳減於105年度行政研討與訪問調查教資與家長意見,於106轉型太鼓社團。

106-108簡單的節奏,卻振奮人心。

既使一年學生也加入打太鼓的陣列中。

全校12位就有11位參加。

年齡由8-13歲的混齡學習環境與課程。

課程影響1.於106年度64畢業典禮上學習不到3個月的課程,全校學生已經能夠勇敢上台表演。

2.發現更多的舞台畢業典禮上特教課科長邀請太鼓社團協助教育處辦理活動的太鼓表演。

三、本食農教育—網室體驗課程   本校學生農事體驗課程行之有年,在耐震補強的工程案更將網室於規劃校園環境中,網室的規劃設計,期能為學生學習營造更優質與精緻的學習情境。

透過網室將農事體驗推展校本課程的食農教育,並將農事體驗課程與各項議題融入各科領域及實踐於校園生活中。

  同時也將社區務農時序經驗結合學習課程,例如與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結合學習傳統種植智慧以及融入各學科領域。

如健康教育課學習營養知識或藝文觀察繪畫創作,甚至在數學課中學習校園農田收穫量的演算等。

編號項目活動照片內容說明 一重視實作教育   透過網室體驗課程推動農事教育不只是帶孩子種田或農事技術亦不是強調的重點。

而是要借由農事的體驗學習,傳達課本無法傳達的教育意義。

   二考量不同學齡兒童能力設計課程  低中高實作灌溉除草除蟲觀察記錄 低 種植、觀察/負責任 中 澆灌紀錄/分享 高 採收/行銷包裝 三融入學科課程 採用融入式教學課程進度的以減少學習額外負擔,反而適時更能增強孩子們整合抽象理論與生活實踐的能力,再搭配實際烹煮的演練延續書本中的知識,充分滿足孩子愛變化、愛想像的需求。

實踐動手操作的歷程,做作學學中做的操作實際歷程。

  本學期規劃「農事體驗課程」活動系列課程,藉著教學活動的推展,讓學生體驗當農夫的工作內容,透過實作了解其中的台灣本土農事歷程,並能夠深入的學習。

不只是學童,甚至學童的家人也更懂得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而與社區合作食農教育,更促進了學校與地方緊密的連結。

  其課程包括前置作業安排,耕地、土壤的調查與整理,種子種苗的介紹與認識,以及育苗等後續發展活動。

後置體驗課程與學生討論和分析規劃與設計課程,接著進入網室菜園翻土鬆土除草除蟲,泥巴體驗與種植,學習主題海報製作,食譜的探究與規畫,菜單的設計與介紹,烹調實,前置作業包括,實際操作,成果展現,活動回顧心得寫作。

於 12月02,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教學策略-轉型-轉型策略一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教學策略     偏鄉學校的辦學雖然面臨挑戰,但偏鄉特有的生態與文化資產,卻是未來很重要的資產。

透過整合本校學校的資源和活化學校課程,讓偏鄉小班小校的教育透過多元資源與在地認同使學生在基礎學習上多元展能建立特色。

一、轉型學校的創新教學策略為何? (一)以學生本位的創新教學策略      學生本位的創新教學策略是以個體為中心教學取向,因此課程的安排應滿足學生個別需要,順應學生的不同學習型態,而不是要學生去適應既定年級課程為中心之情境。

也就是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為中心,教師持續思考用何種策略才能有益於個體的學習最大表現,持續的規劃與發展適合個體學習的課程,畢竟對所有學生教同樣的東西,是無法滿足所有學生需求,讓每個學生獲益。

因此師生首先需要建立於以下認知點上: 1.提供信任和諧的師生關係。

2.診斷學生的啟始的學習點。

3.同時提供聚觀與微觀的結構性教材。

4.允許學生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

       所以學生本位的創新教學策略是教師的學習情境與課程的安排,應該要配合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和教學中自然學習情境發展的特性,而不是去學既定安排好的課程。

因此,學生學習的個別學習發展機制和作業型態的改變規劃多元跨領域學習 計畫,包括任務學習目標、個人獨立研究、口頭發表、小組合作報告、一對一的學生關係、診斷性考試及全班教學。

將教材細分為程序化的小單元,教學評量依學習的進步或停滯修正教材改變難易。

其次,學校建立體驗課程透過多元活動和社團活動課程讓偏鄉學生將所學基礎能力透過活動運用出來。

     (二)策略組織創新教學模式       組織策略(organizationalstrategies)是透過有意義的安排教材轉變新資訊以利學習者了解與記憶的策略檢而易之,使資訊的記憶更容易。

有效的組織策略的形式如下:群集(clustering),學習者有意義的分組或分類(grouporcategory)所學的資訊,例如數學的九九乘法表,當乘法的資訊被以有意義的群集方式組織,學生能更佳牢記九九乘法。

  學校學生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學科任務是閱讀與了解教科書並辨識重要的觀念與細節,不是學生熟悉的陳述方式。

而是組織類型或結構架構其想表達的觀念,分析、因果、年代或時間順序、比較對照、定義、例示、描述、列舉、說明與問題解決等結構經常被使用在不同的內容領域中,有效幫助學生了解教科書的結構與組織類型的有圖表組體與大綱概略(Muth&Alvermann1999:248-252;Borich1996:302-303;Blase&Blase1998:293-296)。

      (三)概念獲得的創新教學模式      概念獲得模式(concept-attainmentmodel)由KarlHaynes與TanyaAdin發展,其特徵如下: 1.課程的核心在於一個概念,不是原則、概括推論或法則。

2.教師仔細解釋模式使用的程序。

3.以主題的例子與非例子作開始。

4.活動以提供及分析假設的過程為核心。

   學生在自由地思考及考驗其概念的情境中獲得概念,在這過程中,學生必須尊重他人的概念。

教師指引概念獲得活動的方法有三:第一,鼓勵學生以提出假設而非觀察的形式陳述思考,第二,教師指引學生思考假設的可接受性三,要求學生解釋為何接受或拒絕假設(Eggen&Kauchak1996:112-122;Arends2001:73-79;Smyth&Shacklock1998:149-155)。

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Thelearningcurve)學習曲線學習曲線表示經驗與效率之間的關係,指的是越是經常地執行一項任務,每次所需的時間就越少。

是練習次數與學習效果數量化後繪製出的一條曲線,就是學習曲。

狹義的學習曲線又稱為人員學習曲線,它是指直接作業人員個人的學習曲線。

廣義的學習曲線也稱為生產進步函數,是指工業某一行業或某一產品在其產品壽命周期的學習曲線,是融合技術進步、管理水平提高等許多人努力的學習曲線。

於 11月27,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偏鄉小校混齡教學創新課程-研究方法與限制 偏鄉小校混齡教學創新課程研究 研究方法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觀察、訪談、反省、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

透過觀察、訪談、反思等方法,反省札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話記錄、學生學習的成果等文件資料、學校日誌等資料、進行三角檢證,探討以肯定式探詢進行學校有效經營,並多方了解學校推動的實況。

   首先,觀察項目主要是每週的會議討論,其內容則包括校務推動的運作、教師課程教學的創新改變、相關資源的協助與運用。

其次,就訪談的實施而言,研究者採取回溯式訪談(retrospectiveinterviews)的方式,讓受訪者回憶並重建過去行動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受訪者個人的親身經驗。

利用不定期非正式的聚會時間訪談,讓受訪者較無壓力,能輕鬆說出心中感受。

此外,研究者於深度訪談實施前,會事先擬定訪談的大綱作為輔助工具,而其內容則是依據研究的問題及相關文獻的分析。

透過一連串半結構式的問題來引導,以順利蒐集所需的資料。

再來經由反省的歷程,檢視行動研究的過程,為了不增加教師與行政的負擔,透過由平日的行政混齡教學推動、混齡課程教學、及課程教學的一部分。

因此研究者也透過瞭解教師、學生、家長的對學校改變的看法,以深入地了解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檢視混齡教學與創新教學效能及其所遭遇的困境和難題,俾供其他學校推動混齡教學研究之參酌。

(二)、研究期程:  研究時程自本學期107年2月至107年6月止。

(三)、研究架構: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混齡教學之創新策略其研究架構如下: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竹縣關西鎮的某國小為研究範圍為,因地處新埔鎮與關西鎮交界處,近年因社會結構改變鄉村遷移都市加上少子化之社會現象,學校學生人數嚴重流失。

自101年至今,學生數由21降到今12人,全校師生15年來一直都處於裁併校憂慮,亦為教育部每年裁併校評估報告學校之一。

學校除了面對傳統家長對教育的學生基礎能力的期許,此外還要透過額外的特色課程與課後照顧,以符合留下來弱勢家庭的需求,吸引更多學生的轉入學區。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設定校內之教師11人和學生12人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年級學生2人、二年級3人三年級0人四年級3人五年級2人六年級2人學生共十二人。

     學校的空間環境四周群山環抱農田林立周邊家長務農,其週邊校園內屬於生態豐富的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美景與多為學生創作題材,尤其校園內有灌溉溝曲貫穿校園具有豐富溪水生態課程,樟樹鳳凰木聳立校園內,早期石座大象溜滑梯是學生熟悉喜愛與嬉戲的地方。

   (二)、研究場域: 學校社區型態上本校位於東平社區,地理環境屬於河谷丘陵地形。

社區家長居住生活型態多數以務農為主。

學生家庭型態多為三代同堂的居家型態居多。

年輕家長外出工作為家中經濟主要來源,老年人留在家照顧小孩並負責孩子之上下學接送或住外地假日返回。

三、研究策略與範圍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由學校透過安排創造生活中的合作、觀察自然中的和諧和發揮創意美感三個教育核心價值之下發展全日制的課後照顧、特色社團(烏克麗麗、太鼓、英語)、結合在地社區的學校本位食農課程和奠定偏鄉學習基礎的閱讀扎根與最後的促進學生多元展能的創意美感課程研究說明如下: 於 11月27,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文獻探討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計畫 貳、文獻探討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第一支柱:學會與人相處:表達能力溝通力清聽力因此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的能力文字表達肢體語言。

第二支柱:學會追求知識「學習如何學習」有能力自己追求知識,也具有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第三支柱:學會做事將知識化為一種具體的行動,落實於實際生活上。

第四支柱:學會發展:成長是可以持續不斷地學習進步,透過習讓每個人所有才能均能充分發揮出來。

第五支柱:學會改變:處於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時時善察改變,並透過學習,發展個人應該改變與必須改變的能力,在社會發展脈絡中與時俱進。

    因此,現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生活的能力、生活的技術和智慧,而食與農是人類的智慧與技術的結晶,透過體驗學習,可以擴展孩子知的世界,(伊澤良治、佐藤幸野、二井宿小学校教職員,2010)。

   一、各縣市裁併校政策之運作方式      2006年2月教育部針對地方政府推動小型學校整併問題提出因應策略,並認為小型學校團體學習文化刺激不足,不利於學生群性發展與學習,也不符合教育投資成本效益。

因此,針對全國學生數100人以下的535所(約佔臺灣國小總數五分之一)國民小學,公布一套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以提供各縣市政府作為評估小型學校整併與否的篩選工具(附錄二)。

教育部公布的「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可分為一般與特殊條件兩類指標,「一般指標」是指學校的一般性條件,學校的得分愈低,地方政府可優先考慮整併;「特殊條件指標」係指不宜整併之因素,如該鄉鎮只有一所小學、位於原住民地區的學校,或學生到鄰近學校在交通上有重大安全顧慮……等,只要學校符合以上任何一項指標,即表示學校不宜進行整併(教育部,2006)。

     在教育部裁併校作業要點針提出對學生50人以下學校進行檢討,本校師生15年來一直都處於裁併校憂慮。

學校的存廢與裁併一直是學校老師所關注和討論的議題。

學校傳統教育制度不但接受質疑與挑戰,學校轉型、學校行銷、發展學校特色成為學校重心。

二、實驗教育     教育基本法第13 條亦明訂:「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

」雖法令及學術基礎支持實驗教育的創辦與發展。

在臺灣過去展開教育改革的歷史與過程中可知,公立學校發展特色課程與創新教學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中「理念學校」與「特色學校」建立的精神皆可包含於在公立學校內辦理另類實驗教育的範圍中。

依據張慶勳(2014)然而臺灣自1990 年由人本基金會發起創辦的第一所具實驗性質的森林小學,到之後所成立的學校如宜蘭人文中小學、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小學等,外界皆稱其為「體制外」學校。

教學或特定教育問題而進行實驗性的改革方案,或是基於特定的辦學理念而創辦相對於主流體系的「另類學校」,在歐洲諸國與美國的教育發展中均經歷了錯綜複雜的變遷,時至今日更呈現百花齊放的 三、混齡教學的理論依據 Vygotsky鷹架理論與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Theory),適合混齡教學的理論包含: (一)近側發展區Vygotsky(1978)認為兒童在他人幫助下能夠表現或發揮學習潛力。

因此提出近側發展區的概念,兒童實際的發展水準和潛在的發展水準之間的距離就是近側發展區,認為兒童在他人的協助後所能表現的水準。

在此近側發展區域內的表現技巧和行為是動態並且持續改變。

因此,教師可以藉由各種教師或同儕的協助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以幫助學生從實際水準進步到發展水準,使學生的表現到達最高的水準 (二)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Theory)   Bandura(1977)融合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強化並非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只將強化作為個體對於環境認知的一種訊息,重視個體學習時的自主性,個體的行為在社會情境下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因此,提出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兩個概念,因此認為學生藉由觀察與模仿身邊的楷模,而產生學習。

因此,不論是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或是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皆傳達了學習者與周遭的同儕或教師進行互動,因而能達成更好的學習成效。

(三)混齡教學(multiageteaching),係指教師在混齡班級中,設計適合不同年齡的課程內容,並進⾏各種教學活動,以幫助學⽣有效學習。

傳統學校教育中,常常以同⼀年齡作為編班依據,其基本假設在於同⼀年齡層的學童⼼理發展和學習能⼒較為相近,教學較易進⾏;然⽽就實際教育現場來看,即使在同⼀個班級中,學童⼼智成熟度和學習程度,仍有很⼤的差異,顯然年齡⼤⼩並不是衡量學童成熟的唯⼀標準,學童本⾝具有相當⼤的個別差異。

(2016吳清⼭)  (四)合作學習的功能社會互依性的三種類型:競爭、個人與合作。

提出合作的功能有:促成最高的成就、最正向的關係,以及最高程度的心理健康(引自任凱,2005)。

在認知方面,Duren(1992)認為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在情意方面,Woolry(1991)指出合作學習能增進學生的自尊心、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及主動學習;在技能方面,合作學習強調社會技巧的培養,可以改善學生的人際關係及領導能力。

   佐々木正綱、小松泰信與横溝功(2001)的研究也證實體驗的教育在提升學習者的「生活力」上,具有五大效益:一、從大自然的體驗中感受到驚奇、感動,進而提升求知慾與愛護大自然的心;二、從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三、避免過度功利競爭的傾向,學習從容自在的生活方式;四、了解生產勞動的價值,培養珍惜食物的態度,及對生產者抱持感恩的心;五、改變對農村的負面印象,提升對農業的好感。

 參、研究方法 於 11月27,20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Atom) 混齡教學-研究目的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計畫林美慧壹、研究動機與背景分析一、緣起:           社會型態的改變造成鄉村人口遷移都市,使得偏鄉學校學生人數迅速下降,偏鄉學校小班小校一直是教育當局與地方民眾廢校或整併的議題...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文獻探討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混齡教學之創新教學策略研究計畫貳、文獻探討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第一支柱:學會與人相處:表達能力溝通力清聽力因此口語表達能力與傾聽的能力文字表達肢體語言。

第二支柱:學會追求知識「學習如...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教學策略-轉型-轉型策略一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教學策略    偏鄉學校的辦學雖然面臨挑戰,但偏鄉特有的生態與文化資產,卻是未來很重要的資產。

透過整合本校學校的資源和活化學校課程,讓偏鄉小班小校的教育透過多元資源與在地認同使學生在基礎學習上多元展能建立特色。

一、轉型學校的創新教...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轉型二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 偏鄉地區小班小校的創新課程與混齡教學行政安排實施與策略為。

    自93年2月10日教育部裁併校作業要點針對學生50人以下學校進行檢討,因此師生15年來一直都處於裁併校憂慮。

檢討原因是本校原本就是6班編制的校地與校舍,自全球少子化與社會型態改變之後,學生遷移或... 搜尋此網誌 首頁 搜尋此網誌 關於我自己 林美慧 Taiwan 教育/藝術/特殊教育/輔導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網誌存檔 十二月2018(4) 十一月2018(4) 檢舉濫用情形 追蹤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