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軍備競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冷戰
核軍備競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6年5月14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核武器
歷史核武器發展史 ·曼哈頓計劃 ·核軍備競賽 ·核試驗 ·核間諜 ·核擴散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東北亞非核地帶條約 ·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禁止核武器條約 ·無核武地帶 ·核武器擁有國列表
戰爭型態核戰爭 ·核訛詐 ·核武器運輸(英語:Nuclearweaponsdelivery) ·核三位一體 ·一次打擊 ·二次打擊 ·核爆效應(英語:Effectsofnuclearexplosions)
武器類型原子彈 ·氫彈 ·髒彈 ·中子彈 ·槍式 ·內爆式 ·核魚雷 ·核砲彈(英語:Nuclearartillery) ·核武器設計方案 ·核按鈕手提箱 ·簡易核裝置 ·核深水炸彈(英語:Nucleardepthbomb) ·核武器列表(英語:Listofnuclearweapons) ·核冬天
社會文化反核運動 ·核倫理學 ·核恐怖主義 ·核裁軍
核技術主題閱論編
核軍備競賽(美語:Nucleararmsrace、俄語:Ядернаягонка)是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及它們的盟友為了在核戰爭上稱霸的一場軍備競賽。
冷戰時,除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外,其他國家亦發展出核武技術,但這些國家的核彈頭數目都不足以和此二國相比。
目次
1歷史
1.1冷戰
1.2冷戰後
2其他核軍備競賽
2.1印度及巴基斯坦
2.2朝鮮核問題
2.3以色列
3參見
4參考資料
5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為了對付軸心國,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史上第一件核武器[1].當時與美國結盟的蘇聯,開始向開發核武的可行性進行了初步研究[2].
美國並未告知蘇聯其實驗結果。
直至1945年的波茨坦會議上,史達林才被知會[3][4]美國不相信蘇聯能夠把實驗保持機密,而不泄露給德國間諜;更不相信和蘇聯的用心。
即使於戰爭時,很多政界人士和軍中領導均指出蘇聯將會是一個潛在的對手。
除此之外,蘇聯的間諜亦一連串滲透美國核計劃。
這些核間諜(包括克勞斯·富克斯(KlausFuchs)[5]和狄奧多·霍爾(TheodoreHall))使史達林得以清楚知道美國的發展[6]。
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在通知史達林關於核武的事的時候,他對史達林的冷靜驚訝萬分,認為史達林甚至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但史達林對美國的計劃已經有了長時間的了解[7]。
諷刺的是杜魯門在就任總統前,對美國的核武計劃一無所知,所以史達林比杜魯門自己還要早知道曼哈頓計劃的存在[7]。
1945年8月,在杜魯門的授權下,美軍向日本投放原子彈。
兩架B-29軍炸機分別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彈和胖子原子彈。
冷戰[編輯]
參見:相互保證毀滅
二戰結束後的頭幾年,美國一直在核武的知識和至為重要的原料上稱霸。
起初,科學家認為鈾元素的蘊藏量十分低,但後來卻發現了並不如此,當美國以為可以透過這樣的獨特優勢來屈服蘇聯,但失敗。
蘇聯默默的大力研發核武器。
戰時蘇聯因為缺乏鈾而令核武器發展受阻。
但隨著東歐的穩定供應,他們獲得了本土的來源。
當美國的智囊認為蘇聯直到1950年代的中期也不可能發展出核武器的時候,蘇聯於1949年的8月29日引爆第一枚試爆,震驚全世界。
核彈的設計(西方稱這個核彈為"JoeOne")大概是從胖子原子彈中抄襲過來的。
各國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去增加核武的數量和品質,而且研究氫彈,由美國首先於1952年11月1日試爆。
同樣的蘇聯對於美國的能引爆可服役的熱核武器感到驚訝,他們要到翌年8月才成功,而且直到1955年才能成功研發多階段式氫彈。
蘇聯的氫彈差不多全是自主研究結果,因為當時蘇諜取得的常為基本,甚至是錯誤的氫彈版本。
1950年在投射方面最重要的發展是洲際彈道飛彈的投入使用。
飛彈一直被認為是核武器的理想平台,也是比冷戰初期作為主要投射手段的戰略轟炸機更有效的潛在投射系統。
隨著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計畫的開始,蘇聯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有能夠擊中世界任何地方的飛彈。
美國則在1959年10月31日發射了他們自己的。
太空競賽展示了對核子武器投射(ICBM助推火箭)相當重要的科技,儘管他們保持著為了科學與探索的良善面貌。
這段時期同時也顯現出兩國想要對抗核子武器攻擊的意圖,兩方強權建造了大型的雷達天線來偵測來襲的轟炸機與飛彈。
用於對抗轟炸機的戰鬥機以及對ICBM的反彈道飛彈也發展了。
大型地下碉堡被建築出來以保全這些超級強權領導人的性命,而大眾則被告知要建造輻射塵避難所,並被教導在遭遇核子攻擊時該如何反應(民防)。
這些炸彈在任一方的一次攻擊中就能奪去上百萬人的性命。
所有的這些防禦措施都不夠堅固。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蘇聯都有足以消滅對方的力量。
各方發展了自己的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說,他們即使在受到對方的全面襲擊(特別是受到潛水艇的攻擊)之後,仍然可以發動毀滅性打擊。
這個政策就是後來著名的相互保證毀滅的一部分:各方知道任何對對方的攻擊對自己而言也是毀滅性的,從而會(按理)避免攻擊對方。
蘇聯和美國的知識分子希望使用核武器來爭取對方或其他勢力(如中國)的讓步,但任何使用這些武器的方法都伴隨著巨大風險,各方都避免出現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所指的像邊緣政策一樣的情況。
一些人如麥克阿瑟認為核武器應該在朝鮮戰爭時使用,而杜魯門和艾森豪不同意。
各方也不知道應如何比較他們的兵械庫的強弱,從而大規模製造核武器以確保自身遭受到核打擊後仍有足夠力量進行反擊,雙方因此各生產了數萬枚核彈頭,雖然有報告聲稱只要有200枚核武器能夠在第一次核打擊中生存下來,就足夠維持必要的反擊能力。
美國往往缺乏信心。
在20世紀50年代,他們相信了實際上不存在的轟炸機差距(航空攝影後來發現蘇聯在閱兵時用他們的轟炸機玩了一種「表面遊戲」,讓轟炸機繞著大圓圈飛,讓他們看起來有比實際多得多的轟炸機);在19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出現了因實際上是完全假造的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導彈差距對政府的譴責。
蘇聯政府機構往往對領導和赫魯雪夫誇大自己的武器力量。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美國產生了另外一個爭論:他們的武器能不能在關鍵時刻起效。
核導彈的各部分(彈頭、導航系統、火箭等)都已經單獨測試過了,但把他們作為整體進行測試是不可行的。
評論家批評說,並不清楚彈頭在上層大氣和外太空遇到重力和溫度突變時能否運行,甘迺迪也不希望使用一個真正的彈頭對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一次危險的測試。
最接近真實的一次測試是1962年的軍艦鳥測試,美國海軍伊森·艾倫號(英語:USSEthanAllen(SSBN-608))潛艇發射了一枚北極星導彈到超過1000英里遠的聖誕島上的核測試場。
這次測試被評論家(包括柯蒂斯·勒邁,他曾經懷疑導彈的精確度,以鼓勵新轟炸機的發展)質疑,因為這是一次單一的測試(有可能是一次異常),也是一次低空的潛射彈道導彈發射(與洲際彈道導彈發射的條件不同),這個重大的修改在測試前已經對彈頭實施了。
1964至1982年間,推測出的美國和蘇聯的戰略核子飛彈、彈頭與其有效載重量[8][9]
年
發射器數
彈頭數
有效載重量(百萬噸)
美國
蘇聯
美國
蘇聯
美國
蘇聯
1964
2,416
375
6,800
500
7,500
1,000
1966
2,396
435
5,000
550
5,600
1,200
1968
2,360
1,045
4,500
850
5,100
2,300
1970
2,230
1,680
3,900
1,800
4,300
3,100
1972
2,230
2,090
5,800
2,100
4,100
4,000
1974
2,180
2,380
8,400
2,400
3,800
4,200
1976
2,100
2,390
9,400
3,200
3,700
4,500
1978
2,058
2,350
9,800
5,200
3,800
5,400
1980
2,042
2,490
10,000
7,200
4,000
6,200
1982
2,032
2,490
11,000
10,000
4,100
8,200
除了美國和蘇聯以外,英國、[10]中華人民共和國[11]以及法蘭西[12]也發展出小的多的核武器庫存。
1952年10月3日,英國在澳大利亞的颶風行動[13]中成功引爆原子彈後,成為了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冷戰期間,其核嚇阻力量來自潛艇以及裝有核武器的戰機。
決心級核潛艇裝備美製的北極星飛彈,而火神戰略轟炸機、美洲豹攻擊機龍捲風戰機、以及其他英國皇家空軍的攻擊機則攜帶WE.177核彈提供了空中的嚇阻力。
1960年1月13日,法蘭西在阿爾及利亞[14]的藍色跳鼠計畫中成功引爆核彈後,成為了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在冷戰期間,法國核子嚇阻著重於ForcedeFrappe,這是一個由攜帶諸如AN-22無導引炸彈和視距外ASMP飛彈的達梭幻象IV式轟炸機、Pluton及Hades彈道飛彈、再加上裝備戰略核子飛彈的可畏級潛艇構成的三位一體核子武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一枚測試代號596[15]的鈾-235炸彈後,成為第五個有核子力量的國家。
在冷戰期間,中國的核子嚇阻武力包含了由轟-6搭載的無導引炸彈、如東風-2、東風-3和東風-4飛彈系統[16],而在冷戰後期則有夏級潛艇。
1970年代,軍備競賽使雙方均出現經濟困難,加上中國的新角色和在裁減軍備驗證能力上的提升,促使多個軍備管制協議的簽訂。
這個時期使雙方都可以減少於武器系統上的支出。
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均限制了雙方的武器庫存量。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則禁止了核試驗、反彈道導彈系統和太空武器,從而希望停止核軍備競賽的擴張。
這些條約其實並不完全成功。
兩國依舊製造大量的核武,新武器技術(例如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限制了這些條約的效用,兩大強權依舊保留了足以毀滅對方多次的能力。
隨著卡特總統的任期完結,隆納·雷根接任總統。
美國放棄裁軍,反而透過製造新武器和反武器系統來開展新一場的軍備競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戰略防禦計劃。
它是一個太空的反彈道導導彈系統,故有星球大戰計劃這個外號。
於1980年代的後半期,蘇聯經濟岌岌可危,不能再在軍費上與美國相比。
戈巴契夫曾透過一系列的談判,企圖與雷根政府在裁減核武庫存上達成共識
冷戰後[編輯]
隨著冷戰結束,美國和俄羅斯更明顯制止核武的擴散(特別是俄羅斯)。
兩國均減少了新系統的研發和軍火庫的核武存量。
現時,兩國均仍然存放約兩千枚核彈。
而在美國,儲備管理計劃(英語:Stockpilestewardship)負責管理老化的核武器
至於蘇聯,冷戰結束後,原本大量投放於研發核武器的資源和資金,則轉移到修補過往因核軍備競賽而導致的環境破壞,而以往的核武工廠正是最主要的清理點。
在美國,在華盛頓州漢福特(Hanford)的鈈生產設施,和在科羅拉多州RockyFlats的製造設施就是當中污染最重的地方。
1995年出版的《EssentialsofPost-ColdWarDeterrence》指出美國政府對這批核武的政策和方略。
除了清理鈾元素的工廠外,在猶他、科羅拉多、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四州交匯的納瓦霍族保留地亦是受嚴重污染的地區。
數以百計廢棄的礦場仍未被妥善清理,威脅當地納瓦霍族社群的健康。
進入21世紀後,美俄兩國的核武器總量遠低於冷戰時期,但其核武數量還是高於其他擁核國。
其他核軍備競賽[編輯]
印度及巴基斯坦[編輯]
南亞國家印度及巴基斯坦在核軍備上亦有競爭。
在1974年時印度以和平核能爆破(Peacefulnuclearexplosions)為名義於塔爾沙漠進行了微笑佛陀(SmilingBuddha)核試驗,從1974年第一次核武器測試到1988年為止,印度藉由20多次於大氣中進行的和平核能爆破方式來測試能於軍事上應用的核武器技術。
巴基斯坦本身並未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受到鄰國印度核武器測試的威脅後巴基斯坦從1970年代中後期開始便暗中發展核武器,最終於1998年5月28日時於俾路支省查蓋縣的拉斯島山(RasKohHills)進行了賈蓋-I核試驗,而成為第七個被確認成功開發並且測試核武器的國家。
但印巴兩國在1998年後好像就未再進行過核試驗。
朝鮮核問題[編輯]
主條目:朝鮮核問題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隨後於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2年簽訂《保障監督協定》,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並多次接受其核查。
在最高峰會議與美國簽訂了朝美框架協議,美國同意用重油和兩座核電廠換取平壤當局放棄核武,但是小布希總統上台後採取邪惡軸心的對抗政策,由於朝鮮認為美國與韓國的補償措施未能到位,2006年10月9日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進行了核試驗成功。
2018年4月21日,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宣布朝鮮將停止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試驗,後邀請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韓國五國記者前往豐溪裏報道朝鮮政府將位於該地的核試驗場爆破摧毀。
以色列[編輯]
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大量的核武和利用中距離導彈發射核彈頭的能力。
但以色列政府一直拒絕向承認或否認他們是否真的有核武的計劃,反而非正式地執行一個聽起來模稜兩可的政策,就是「以色列不會是中東地區最先引進核武的國家」。
一般都相信,以色列是其中一個擁有核武但沒有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另外三個是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
在一個2006年12月的訪問中,以色列總理艾胡德·奧爾默特稱伊朗有意「好像和美國、法國、以色列和俄羅斯一樣擁有核武」。
奧爾默特的辦公室隨後稱這樣的引述斷章取義,偏離了前文後理,奧爾默特在訪問中從來沒有承認或否認以色列核武的狀態。
根據核武威脅計畫(NuclearThreatInitiative)基於莫迪凱·瓦努努的資料顯示,以色列於1980年時擁有約二百枚核子爆炸裝置,和一個名叫耶利哥(Jericho)的飛彈發射系統。
參見[編輯]
核戰爭
太空競賽
爆炸當量
末日之鐘(一個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程度的虛擬的時鐘)
參考資料[編輯]
^KeyIssues:NuclearWeapons:History:Pre冷戰:ManhattanProject.[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3).
^TheSovietNuclearWeaponsProgram.nuclearweaponarchive.org.[2022-01-10].
^ThePotsdamConferencebetweenalliedforces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0-24.
^AtomicBomb:Decision-TrumanTellsStalin,July24,1945.[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7).
^KlausFuchs:AtomBombSpy.[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2-02).
^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History:PeopleofWartimeLosAlamos:Spies.[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06).
^7.07.1PotsdamNote(Anim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erardsSegal,TheSimon&SchusterGuidetotheWorldToday,(Simon&Schuster,1987),p. 82
^EdwinBacon,MarkSandle,"BrezhnevReconsidered",StudiesinRussianandEastEuropeanHistoryandSociety(PalgraveMacmillan,2003)
^UnitedKingdomNuclearForces.[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ChinaNuclearForces.[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FranceNuclearForces.[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web.archive.org/web/20160117155758/http://www.aic.gov.au/publications/lcj/wayward/ch16.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toxiclegacy :BritishnuclearweaponstestinginAustralia[in:Waywardgovernance :illegalityanditscontrolinthepublicsector]]
^ChapitreII,LespremiersessaisFrançaisauSahara :1960-196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enat.fr(inFrench)
^China'sNuclearWeapons
^TheaterMissileSystems-ChinaNuclearForces.[2010-03-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ErikRingmar,"TheRecognitionGame:SovietRussiaAgainsttheWestPDF,"Cooperation&Conflict,37:2,2002.pp. 115-36.--thearmsracebetweenthesuperpowersexplainedthroughtheconceptofrecognition.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第二次冷戰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
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
英蘇百分比協定
雅爾達會議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衝浪行動
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詛咒的士兵(英語:Cursedsoldiers)
不可思議行動
沒落行動
波茨坦會議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支配行動
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
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
伊朗危機
希臘內戰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魯門主義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
馬歇爾計劃
莫洛托夫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蘇南衝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鐵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國共內戰
臺灣戒嚴
台灣海峽兩岸分裂
馬來亞緊急狀態
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韓戰
麥卡錫主義
茅茅起義
阿爾及利亞戰爭
埃及七月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東德六一七事件
羅森堡夫婦案
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1954年日內瓦會議
阿可達山戰爭
越南戰爭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賽普勒斯緊急狀態
黃金行動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東戰爭
「我們要埋葬你們」
伊夫尼戰爭
格拉迪奧行動
阿拉伯冷戰(英語:ArabColdWar)
1957年敘利亞危機(英語:SyrianCrisisof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機
1958年伊拉克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區騷亂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語:1959Mosul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響(英語:AftermathoftheCubanRevolution)
廚房辯論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剛果危機
辛巴叛亂(英語:Simbarebellion)
1960年U-2擊墜事件
豬灣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變
蘇阿決裂
伊拉克–庫德衝突(英語:Iraqi–Kurdish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庫德戰爭(英語:FirstIraqi–Kurdish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英語:SandWar)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獨立戰爭(英語:AngolanWarofIndependence)
幾內亞-比紹獨立戰爭(英語:Guinea-BissauWarofIndependence)
莫三比克獨立戰爭
古巴飛彈危機
埃爾·波特納佐(英語:ElPorteñazo)
中印邊境戰爭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英語:CommunistinsurgencyinSarawak)
齋月革命
厄利垂亞獨立戰爭
北葉門內戰
1963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3Syriancoupd'état)
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
亞丁緊急狀態(英語:AdenEmergency)
1963年賽普勒斯危機(英語:Cypruscrisisof1963–64)
越南戰爭
叛亂戰爭(英語:ShiftaWar)
墨西哥骯髒戰爭(英語:MexicanDirtyWar)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瓜地馬拉內戰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英語:DominicanCivilWar)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語:TransitiontotheNewOrder)
多米諾骨牌理論
東協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6Syriancoupd'état)
阿根廷革命(英語:ArgentineRevolution)
朝韓非軍事區衝突
希臘軍政府時期
鉛彈歲月
普韋布洛號危機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佐法爾叛亂
南葉門戰爭(英語:Al-WadiahWar)
奈及利亞內戰
六八運動
五月風暴
文化大革命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英語:1968Polishpoliticalcrisis)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7月17日革命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利比亞綠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產主義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
1970年代
緩和政策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約旦內戰
阿爾科拉演習(英語:AlcoraExercise)
敘利亞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ment(Syria))
西撒哈拉衝突(英語:WesternSaharaconflict)
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戰爭
胡差暴動
現實政治
桌球外交
埃及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Revolution(Egypt))
1971年土耳其備忘錄政變(英語:1971Turkishmilitarymemorandum)
1971年蘇丹政變(英語:1971Sudanesecoupd'état)
柏林四強協定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1972年尼克森訪華
南北葉門1972年邊境衝突
第一次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2)
慕尼黑慘案
孟加拉國共產主義騷亂(英語:1972–1975Bangladeshinsurgency)
第一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Uruguayancoup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英語:1973Afghancoupd'état)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機
康乃馨革命
蘇聯繞飛日本常規化
西班牙民主轉型
印度尼西亞占領東帝汶
希臘民主轉型(英語:Metapolitefsi)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第二次伊拉克–庫德戰爭(英語:SecondIraqi–KurdishWar)
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
安哥拉內戰
赫爾辛基協議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語:Oromo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馬利亞政變(英語:1978Somalicoupd'étatattempt)
西撒哈拉戰爭
衣索比亞內戰
黎巴嫩內戰
中阿決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變(英語:1976Argentinecoupd'état)
利比亞–埃及戰爭(英語:Libyan–Egyptian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衝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開放
NDF叛亂(英語:NDFRebellion)
查德–利比亞衝突(英語:Chadian–Libyanconflict)
1979年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9)
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新寶石運動
1979年赫拉特起義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語:StruggleagainstpoliticalabuseofpsychiatryintheSoviet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戰爭
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秘魯內部衝突
第二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80年土耳其政變(英語:1980Turkishcoupd'état)
兩伊戰爭
烏干達叢林戰爭(英語:UgandanBushWar)
錫德拉灣事件
西方-81演習
卡薩芒斯衝突(英語:Casamanceconflict)
馬島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衣索比亞–索馬利亞邊界戰爭(英語:1982Ethiopian–SomaliBorderWar)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入侵格瑞那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戰略防禦計畫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
東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語:1986BlackSeaincident)
南葉門內戰(英語:SouthYemenCivilWar)
豐田戰爭
聖靈抵抗軍叛亂(英語:Lord'sResistanceArmyinsurgency)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英語:1988BlackSeabumpingincident)
布干維爾內戰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團結工聯
蘇聯對團結工聯的應對(英語:SovietreactiontothePolishcrisisof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阿富汗內戰(英語:AfghanCivilWar(1989–1992))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門事件
新思維
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
東歐劇變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的撤除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東德轉型與和平革命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灣戰爭
兩德統一
葉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蘇聯解體
八一九事件
冷衝突(英語:Frozen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語:Abkhaz–Georgianconflict)
臺灣
朝韓半島
波多黎各(英語:PoliticalstatusofPuertoRico)
科索沃(英語:PoliticalstatusofKosovo)
南奧塞梯
聶斯特河沿岸
中印邊界
北婆羅洲(英語:NorthBorneodispute)
情報組織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情報局·克格勃·史塔西·摩薩德·對外安全總局技術競賽
軍備競賽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魯門主義
圍堵
艾森豪主義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爾斯坦學說
甘迺迪主義(英語:KennedyDoctrine)
三和路線
東方政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學說
尼克森主義
烏布利希學說
卡特主義
雷根主義
推回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反共主義·麥卡錫主義·凱因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古典經濟學派·芝加哥經濟學派·雷根經濟學·供應面經濟學·柴契爾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新保守主義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史達林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毛澤東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狄托主義
霍查主義
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產主義
胡薩克主義
納薩爾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
帝國主義
族裔民族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種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獨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體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導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歐洲經濟共同體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不結盟運動
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狩獵俱樂部(英語:Safari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語:Activemeasures)
《消息報》
《真理報》
《美利堅報(英語:Amerika(magazine))》
《俄羅斯生活報(英語:RussianLife)》
自由十字軍(英語:Crusadefor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紅色恐慌
塔斯社
美國之音
莫斯科廣播電台
參見
冰幕
仙人掌幕
朝韓關係
末日之鐘
富爾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東戰爭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語:RussianespionageintheUnited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第二次冷戰
1917年俄國革命
閱論編限制核武器條約條約
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2年《反彈道飛彈條約》
1974年《限制地下核試驗條約(英語:ThresholdTestBanTreaty)》
1970年代: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1987年《中程飛彈條約》(已失效)
1991年《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1993年《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1994年《美俄飛彈互不瞄準協議》
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暫未生效)
1997年《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英語:STARTIII)》
2002年《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英語:StrategicOffensiveReductionsTreaty)》
2010年《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2017年《禁止核武器條約》
有關
核武器發展史
威懾理論
核軍備競賽
核武器設計方案
核武器擴散
核試驗
核戰爭
核裁軍
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
文獻:軍控條約
分類:裁軍條約
閱論編核技術科學
物理學
化學
工程
原子核
核分裂
核融合
輻射
游離輻射
軔致輻射
燃料
氚
氘
氦-3
可裂變物質
增殖性材料
核燃料循環
同位素分離
核材料
鈾
濃縮鈾
貧鈾
鈽
釷/釷燃料發電
中子
中子溫度
熱中子
快中子
聚變中子
中子截面
中子俘獲
中子活化
中子毒物
中子輻射
中子發生器
中子反射體
核反應爐核分裂反應爐按慢化劑分類輕水反應爐
PWR
BWR
ABWR
SCWR
重水反應爐
PHWR
加拿大重水鈾反應爐
SGHWR
ATR(日語:新型転換炉)
石墨慢化反應爐
球床反應爐(PBMR)
VHTR
超高溫實驗堆
RBMK
Magnox(英語:Magnox)
AGR(英語:AGR)
氟鋰鈹(FLiBe)熔鹽反應爐(MSR)(無)FR
快中子增殖反應爐
LMFR(英語:Liquidmetalcooledreactor)
IFR(英語:IntegralFastReactor)
TWR
SSTAR
NFR
加速器驅動次臨界反應爐
按核反應爐冷卻劑(英語:Nuclearreactorcoolant)分類的第四代反應爐
GFR
LFR(英語:Leadcooledfastreactor)
SFR
核融合反應爐按約束方式分類磁約束
托卡馬克
球磁機(英語:Spheromak)
仿星器
RFP(英語:Reversedfieldpinch)
FRC(英語:Field-reversedconfiguration)
懸浮偶極
慣性約束
慣性局限融合
Z箍縮(英語:Z-pinch)
氣泡聚變(英語:Bubblefusion)
熔凝器
靜電
MTF(英語:Magnetizedtargetfusion)
其它
μ子催化
熱釋電聚變(英語:Pyroelectricfusion)
Migma裝置(英語:Migma)
Polywel裝置(英語:Polywell)
DPF(英語:Denseplasmafocus)
核電站
核子反應爐列表
空泡係數
不停機添加燃料
核動力
國家
經濟(英語:Economicsofnewnuclearpowerplants)
聚變能
RTG
核動力推進
火箭
核安全
國際核事件分級表
核醫學醫學影像學按輻射分類伽馬射線探傷機(英語:Gammacamera)
閃爍掃描法(英語:Scintigraphy)
PET
SPECT(英語: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X光
投射X射線攝影(英語:Projectionalradiography)
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
治療
快中子療法(英語:Fastneutrontherapy)
放射治療
螺旋斷層放射性治療(英語:Tomotherapy)
質子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
中子捕獲治療(NCT)
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
放射藥理學
放射手術
武器主題
歷史
設計(泰勒-烏拉姆構型)
核戰爭
核軍備競賽
核裁軍
核倫理學
核爆
影響(英語:Effectsofnuclearexplosions)
核試驗
地下核試驗
高空核爆炸(英語:High-altitudenuclearexplosion)
運載(英語:Nuclearweaponsdelivery)
擴散
核當量
爆炸當量
流行文化(英語:Nuclearweaponsinpopularculture)
列表
核武器(英語:Listofnuclearweapons)
核試驗(英語:Listofnucleartests)
核武裝國家
無核武地帶
條約
廢料核反應產物
錒系元素
再處理鈾
反應爐級鈽
次錒系元素
激活產物
核分裂產物
長壽命裂變產物
錒系化學
處理方法
核燃料循環
乏核燃料
乏燃料池
乾式貯存桶
高放射性廢物
低放射性廢物
處置
再處理
嬗變
爭論
核事故
核電存廢問題
關於核武器的爭論
反核運動
鈾礦開採的爭論(英語:Uraniumminingdebate)
廢止核電
分類
主題
共享資源
專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核軍備競賽&oldid=70275925」
分類:冷戰核武器地緣政治競爭美蘇關係印-巴關係國際法院案例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6年5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俄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EnglishFrançais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venskaTürkçe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冷戰與美國核戰略 - momo購物網
冷戰與美國核戰略. 綜合推薦; 新上市; 銷量; 價格; 篩選. 商品分類; 品牌 ... 詹欣 崧燁文化. 冷戰與美國核戰略. 立即前往. 下單79折滿499再享84折 ...
- 2核军备竞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冷战时,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其他国家亦发展出核武技术,但这些国家的核弹头数目都不足以和此二国相比。
- 3冷戰後核武的角色與威脅 - 博客來
冷戰結束了,但核子時代並未結束。核武在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運作上扮演重要角色,當時形成「相互保證毀滅」嚇阻戰略的核武力量結構及科技,並未在冷戰結束後改變及消失, ...
- 4冷戰往事:美國曾計劃核攻擊摧毀俄羅斯和中國- BBC News 中文
美國解密文件顯示,美國冷戰時期制定計劃,通過末日核攻擊徹底摧毀俄羅斯和中國。當時西方認為無法在一場常規戰爭中戰勝蘇聯。
- 5第二章冷戰時期中共核武與軍事戰略發展 - 政大機構典藏
戰略核武的TNT 當量一般都在幾萬噸到幾千萬噸,大中型核子彈、氫彈、中程以上的核武飛彈等. 都屬於戰略核子武器。 二、中共研發與除役停止飛彈概況:. (一)除役:1966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