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對惡的惻隱之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是怎麼想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許多人一定都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這個被社群媒體乃至影視劇集捧在手掌心的素材,每每出現都會引起一番討論。
Search/搜尋
分類選單
-文章分類-
封面故事
News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封面故事2019年599期-犯罪潛意識(11月號)
文章專區
2019-11-01同理對惡的惻隱之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是怎麼想的?
599期
Author作者
郭家銘/只被情緒勒索過,沒有被人身綁架的相關經驗,本刊編輯。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惻隱之心創傷束縛創傷後壓力症精神醫學心理專業
席捲社群五十載
許多人一定都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syndrome)」,這個被社群媒體乃至影視劇集捧在手掌心的素材,每每出現都會引起一番討論。
像是《實習醫生》(Grey'sAnatomy)中,曾遭受綁架的病患惠勒(HollyWheeler),在落入罪犯手中期間飽受欺凌與虐待,後來因感受到歹徒不為人知的「善意」,而展現常人難以理解的同情心。
又如近年西班牙影集《紙房子》(MoneyHeist)裡,被綁匪丹福(Denver)用槍打傷的莫尼卡(MónicaGaztambide),也因其悉心照料而產生怪異的好感。
這個看似神秘代號的「症狀」,究竟在紅什麼?它有什麼重要的,抑或只是個被時代創造出來的新興名詞?
回到七零年代⋯⋯
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一起銀行搶案,當時劫匪歐森(Jan-ErikOlsson)狹持行內的四名職員,並與警方展開槍戰,期間更開出條件,要求當局釋放他的獄友歐羅弗森(ClarkOlofsson)。
在近六日的對峙後,警方使用催淚瓦斯強攻歐森,才讓這起搶案劃下句點。
不過,本可協助警方調查的人質,卻因歹徒仁慈、寬心的對待,拒絕出庭指認兇手。
其中一位受俘的人質恩馬克(KristinEhnmark)就曾經向媒體表示,雖然歐森曾經威脅他們,但在自己瑟瑟發抖的時候,他仍暖心地遞上外套。
而另一名人質也指出,當他提及自己的幽閉恐懼時,歐森也允許他到外面透透氣。
大難不死的受害者,不僅沒有成為警方辦案的利器,更願與劫匪「再續前緣」成為好友。
急轉直下的劇情,看的社會大眾是滿頭問號,而這種對罪犯產生不理性的依戀與同情,也因此得名。
同情心氾濫搜查線
根據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司法心理(forensicpsychologist)專家諾頓(StevenNorton)於生活科學網(LiveScience)報導的解釋,與其說斯德哥爾摩症是一種「症」,不如說是一種用來陳述某些心理反應的「概念」,即受害者會對加害者建立某種聯結,且會因恐懼、沮喪而失去部分自我照顧的能力,最後形成情感上的依賴。
此外,諾頓也整理出典型患者的兩項關鍵特質:一是對加害者的正向感受(positivefeelings),其次則是對公權力的介入有生氣與不信任等負向感受(negativefeelings)。
事出必有因,會造成這個症狀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ofCincinnati)心理學榮譽教授葛拉漢(DeeL.R.Graham)等人曾提出一種說法:加害者會讓受害者覺得生命受威脅,但並未付諸行動或減少傷害他們的程度,甚至釋出友善與關懷。
戰或逃這個生物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法則,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身上看似不成立,然而,對加害者的依賴、服從與認同,其實也可能為他們爭取到生存的機會。
「既然在劫難逃,不如就順應天命吧!」這種絕望與覺悟,想必讀者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無法坐實名份的深宮怨婦
如此單純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力量,一路推著它走過整整半個世紀?筆者認為,即使是那段沒有臉書的日子,許多人都還是會有「先按讚,不然別人會以為我們看不懂」的想法。
不論這個討論聲量是怎麼來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描述與內容存在許多爭議,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少它從未被身心科奉為聖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承認。
沒錯,我們不會在最新版的DSM-5中找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它仍然只存在於口耳相傳之中。
由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症狀的描述上,有很多與創傷束縛(traumabonding)及創傷後壓力症相像的地方,加上共識不足,使得精神醫學與心理專業無法給它一個明確的定位。
另外,由於存在此症的人相當稀少,且每個案例都太過獨特、不具病理性,也沒有明確的發病時間(onset),真要設定所謂的「診斷標準」,的確是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本身更令人想不透的事吶。
不過,人質談判專業應該十分樂見該症的發展,畢竟若能因此讓加害者關注人質的福祉,也不失是一種可行的待援策略。
延伸閱讀
1.CariNierenberg,WhatIsStockholmSyndrome?,LiveScience,June27,2019.
2.AshleyRobinson,WhatIsStockholmSyndrome?IsItReal?,PrepScholar,Feb28,2019.
3.Stockholmsyndrome,https://bit.ly/1jD2UI1.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11月號/2019第599期:犯罪潛意識
特別價$237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25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49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
延伸文章資訊
- 1同理對惡的惻隱之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是怎麼想的?
許多人一定都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這個被社群媒體乃至影視劇集捧在手掌心的素材,每每出現都會引起一番討論。
- 2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難不死的受害者,為何願與劫匪 ...
與其說斯德哥爾摩症是一種「症」,不如說是一種用來陳述某些心理反應的「概念」,即受害者會對加害者建立某種聯結,且會因恐懼、沮喪而失去部分自我 ...
- 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風傳媒
- 4大腦會欺騙你!被他傷害卻還愛著他的主因... - Yahoo新聞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種綜合的心理反應症狀,受害者會與加害者結盟,撇除原先的害怕和擔心,反過頭來同情加害者的遭遇,甚至協助加害。
- 5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英語: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語:Stockholmssyndromet)又稱為人質情結、人质综合症,是一種心理學現象,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情感,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