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難不死的受害者,為何願與劫匪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與其說斯德哥爾摩症是一種「症」,不如說是一種用來陳述某些心理反應的「概念」,即受害者會對加害者建立某種聯結,且會因恐懼、沮喪而失去部分自我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9/11/13,健康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科學月刊》《科學月刊》每月出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科學普及雜誌。

我們堅持原創文章,希望以本土的力量,讓台灣民眾能接軌國際的專業。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文:郭家銘(只被情緒勒索過,沒有被人身綁架的相關經驗,《科學月刊》編輯) 席捲社群50載 許多人一定都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syndrome)」,這個被社群媒體乃至影視劇集捧在手掌心的素材,每每出現都會引起一番討論。

像是《實習醫生》(Grey'sAnatomy)中,曾遭受綁架的病患惠勒(HollyWheeler),在落入罪犯手中期間飽受欺凌與虐待,後來因感受到歹徒不為人知的「善意」,而展現常人難以理解的同情心。

又如近年西班牙影集《紙房子》(MoneyHeist)裡,被綁匪丹福(Denver)用槍打傷的莫尼卡(MónicaGaztambide),也因其悉心照料而產生怪異的好感。

這個看似神秘代號的「症狀」,究竟在紅什麼?它有什麼重要的,抑或只是個被時代創造出來的新興名詞? 回到70年代⋯⋯ 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一起銀行搶案,當時劫匪歐森(Jan-ErikOlsson)狹持行內的4名職員,並與警方展開槍戰,期間更開出條件,要求當局釋放他的獄友歐羅弗森(ClarkOlofsson)。

在近6日的對峙後,警方使用催淚瓦斯強攻歐森,才讓這起搶案劃下句點。

PhotoCredit:APPhoto/達志影像 1973年8月27日,斯德哥爾犘銀行劫案現場。

不過,本可協助警方調查的人質,卻因歹徒仁慈、寬心的對待,拒絕出庭指認兇手。

其中一位受俘的人質恩馬克(KristinEhnmark)就曾經向媒體表示,雖然歐森曾經威脅他們,但在自己瑟瑟發抖的時候,他仍暖心地遞上外套。

而另一名人質也指出,當他提及自己的幽閉恐懼時,歐森也允許他到外面透透氣。

大難不死的受害者,不僅沒有成為警方辦案的利器,更願與劫匪「再續前緣」成為好友。

急轉直下的劇情,看的社會大眾是滿頭問號,而這種對罪犯產生不理性的依戀與同情,也因此得名。

同情心氾濫搜查線 根據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司法心理(forensicpsychologist)專家諾頓(StevenNorton)於生活科學網(LiveScience)報導的解釋,與其說斯德哥爾摩症是一種「症」,不如說是一種用來陳述某些心理反應的「概念」,即受害者會對加害者建立某種聯結,且會因恐懼、沮喪而失去部分自我照顧的能力,最後形成情感上的依賴。

此外,諾頓也整理出典型患者的兩項關鍵特質:一是對加害者的正向感受(positivefeelings),其次則是對公權力的介入有生氣與不信任等負向感受(negativefeelings)。

事出必有因,會造成這個症狀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ofCincinnati)心理學榮譽教授葛拉漢(DeeL.R.Graham)等人曾提出一種說法:加害者會讓受害者覺得生命受威脅,但並未付諸行動或減少傷害他們的程度,甚至釋出友善與關懷。

「戰或逃」這個生物面對壓力時的因應法則,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身上看似不成立,然而,對加害者的依賴、服從與認同,其實也可能為他們爭取到生存的機會。

「既然在劫難逃,不如就順應天命吧!」這種絕望與覺悟,想必讀者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無法坐實名份的深宮怨婦 如此單純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力量,一路推著它走過整整半個世紀?筆者認為,即使是那段沒有臉書的日子,許多人都還是會有「先按讚,不然別人會以為我們看不懂」的想法。

不論這個討論聲量是怎麼來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症狀描述與內容存在許多爭議,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少它從未被身心科奉為聖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承認。

沒錯,我們不會在最新版的DSM-5中找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它仍然只存在於口耳相傳之中。

由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症狀的描述上,有很多與創傷束縛(traumabonding)及創傷後壓力症相像的地方,加上共識不足,使得精神醫學與心理專業無法給它一個明確的定位。

另外,由於存在此症的人相當稀少,且每個案例都太過獨特、不具病理性,也沒有明確的發病時間(onset),真要設定所謂的「診斷標準」,的確是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本身更令人想不透的事吶。

不過,人質談判專業應該十分樂見該症的發展,畢竟若能因此讓加害者關注人質的福祉,也不失是一種可行的待援策略。

延伸閱讀 CariNierenberg,WhatIsStockholmSyndrome?,LiveScience,June27,2019. AshleyRobinson,WhatIsStockholmSyndrome?IsItReal?,PrepScholar,Feb28,2019. Stockholmsyndrome,https://bit.ly/1jD2UI1. 本文經科學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何受害者不逃離?2年前Tags: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精神疾病同情心StockholmsyndromeSponsored2022/10/11,藝文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廣編企劃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你能想像嗎?當你最支持的奧運國手英姿可以用4D掃描技術完美擷取,甚至以NFT方式公益收藏?又或是運用VR與即時互動體驗,成為未來傳頌神話故事或重現歷史記憶的最佳形式?其實只要掌握了文化科技力,未來內容便有無限可能。

由文化內容策進院主辦的「創意內容大會TaiwanCreativeContentFest(TCCF)」將在11月3日至1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其中的重頭戲之一「未來內容展」,今年以「擴增宇宙,運算中」為題,匯聚國內外最具代表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並透過故事力策展打造動人體驗來展現內容價值,是了解文化科技應用趨勢、找尋虛實交融體驗新商機的最佳機會。

極需科技創意與內容設計的沉浸式電影,臺灣已獲獎肯定近年來,儘管在全球疫情的打擊下,文化產業面臨生存挑戰,臺灣卻未因此停下腳步,文策院與民間合作的投資,反而創下文化部開辦文創事業及文化內容投資計畫10年以來的新高,在2021年累積了臺幣10億629萬元的資金活水。

(來源)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利用5G、VR、XR等技術打造的沉浸式娛樂、元宇宙體驗,更是指日可待的新世界文化。

臺灣作為電子產業重鎮國,加上多元的文化底蘊、各界資金支持下,可說是具備了發展「未來內容」的絕佳條件。

而力拚文化內容發展,當然少不了影視影劇。

尤其結合新媒體科技的電影,將愈來愈講究沉浸式共感的體驗,將內容渲染力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像是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陳芯宜執導,全片運用3D8K高畫質VR360技術拍攝的虛擬實境電影——《無法離開的人》,日前便奪下2022威尼斯國際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VeniceImmersiveCompetition)」單元最大獎「最佳體驗獎(BestExperience)」(來源)《無法離開的人》這部作品以1950年代白色恐怖為主題,將多位政治受難者的生命經歷,運用沉浸式的VR科技,讓觀賞者深入其中,彷彿身歷其境一般,喚起對白色恐怖歷史的共感。

講到「未來內容」,國際一致公認臺灣為亞洲最佳合製夥伴除了《無法離開的人》獲得大獎肯定之外,2022年威尼斯國際影展,臺灣也首度獲邀為威尼斯市場展(VeniceProductionBridge)的主題國之一,而在出版改編版權市場(BookAdaptationRightsMarket)方面,臺灣也是本屆僅有的亞洲參展國。

(來源)雖然臺灣看似在今年成果豐收,國際資金與團隊在亞洲選擇臺灣作為合製夥伴也漸漸形成趨勢,但這絕非是一蹴可及的成就。

以VR為例,文策院已連續多年推動「沉浸式內容國際合資合製計畫」,2020年獲選的作品之一,就是法國導演NinaBarbier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星砂》(TheStarrySandBeach)。

這部作品由法國LucidRealityLabs與臺灣瑞意創科共同製作,該片改編日本神話,並在VR中導入即時互動體驗,帶領觀眾走進美麗的星砂海灘,從澎湖群島的七美島、墾丁的星砂灣延伸至日本最南端的竹富島,透過那些海灘上閃著星光的砂粒,來訴說對宇宙的探索和對地球的歷史記憶,更帶入海洋生態之美。

另一部臺法合製的VR作品《大師狂想曲:蔡明亮》(MissingPicturesEpisode2:TsaiMing-liang),則是文策院國際合資計畫2021年的獲選作。

《大師狂想曲》系列由法國導演克萊蒙.德諾(ClémentDeneux)執導、臺灣綺影映畫與法國ATLASV合製。

值得一提的是,系列第二章的主角是蔡明亮導演,曾製作VR電影《家在蘭若寺》的他,這次在片中轉變為被攝者,娓娓道來影響他電影生涯的童年往事。

PhotoCredit:導演黃心健臉書《星砂》是法國NinaBarbier導演與黃心健的雙導演合作計畫,分別由Oready瑞意創科及LucidRealities製作及出品,並入圍坎城影展XR單元。

未來內容發展培力,文策院資源支持不遺餘力除了資金挹注、人才媒合、國際推廣之外,為了讓臺灣能在未來內容產業搶先佔有一席之地,文策院也積極引進最新科技設備,協助創作者降低內容產製的門檻與成本。

例如文策院「IP內容實驗室」以法國4DViews容積擷取系統(VolumetricCaptureSystem),建置亞洲第2座、全球第6座4D建模的虛擬攝影棚。

藉由攝影棚內32臺高畫質攝影機拍攝人的動作與外觀,利用電腦演算法建構出人物的虛擬模型,特別適合VR/AR/MR/XR等沉浸式互動應用。

像是在今年的「未來內容展」,就能看到這具設備如何以4DViews技術,製作捕捉臺灣運動國手英姿的高擬真NFT。

這些「國家級IP」包括奧運空手道銅牌得主文姿云、舉重精靈方莞靈、臺灣蝶王王冠閎等,他們的4D動態的人物模型都可以自由地翻轉欣賞。

從沉浸式娛樂到元宇宙NFT,未來內容不僅範疇廣大,潛力也無可限量,加上資本端支持,以及創作者端與科技端強強聯手,臺灣絕對具有「文化輸出國」的實力。

對文化創意產業、沉浸體驗、與臺灣原創內容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千萬別錯過由文化內容策進院舉辦的年度盛事「創意內容大會TaiwanCreativeContentFest(TCCF)」。

本屆創意內容大會將於11月3日至1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包含內容交易市場(Market)、提案大會(Pitching)、國際趨勢論壇(Forum)及創新展演(Innovations)四大區塊。

其中創新展演包含了匯聚國內外全新媒體科技應用作品的「未來內容展」,五感沉浸體驗音樂節目的「跨域舞臺」,以及創意與科技點子激盪的「主題沙龍」,全都對公眾開放自由報名或購票。

將臺灣未來內容產業輪廓一次看,探索精彩的沉浸式體驗內容,最新展會消息,敬請關注創意內容大會官方網站。

2022TCCF創意內容大會|未來內容展「擴增宇宙,運算中」Web3.0開啟了數位世界邁向元宇宙的大門,讓現實世界在即時運算下快速擴增「多重宇宙」。

2022未來內容展以「擴增宇宙,運算中」為主軸,便是意味蘊釀元宇宙時代的娛樂體驗、展現將產業帶往未來的企圖心。

從故事力策展出發,結合科技藝術擘畫新未來內容藍圖,帶領參展者體驗內容敘事感官疆界與全新媒體科技應用與商機,在文化內容與商業之間搭建起一座黃金之橋。

TCCF創意內容大會-未來內容展 2022年11月3日至13日 松山文創園區2、3號倉庫Tags:NFTVRTCCF創意內容大會未來內容展松山文創園區擴增宇宙,運算中More...教官退出校園不可逆:國防部抱怨兵源不足,為何不願接收軍訓教官歸建?1則觀點李奧納多批評中國濫捕讓海洋生態敲警鐘,官媒回擊:中國人吃魚靠自己養,歐美國家才應負責任1則觀點巴西大選:世界應該關心波索納洛與盧拉攤牌的三個原因1則觀點巴西大選將至,為什麼這次投票對美國如此重要?1則觀點愛閱二手書坊石皓文:開這間店,是我這輩子唯一持續在做的好事1則觀點蔡英文國慶演說談「四大韌性」,同時呼籲北京: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的選項90則觀點市區舊樓「兼併遊戲」正式啟動1則觀點台灣人素樸的正義感令人感動,請別讓自己成為幫凶1則觀點紐約巴納德學院2023年起在校內提供墮胎藥,羅訴韋德案遭推翻後如何影響美國校園?1則觀點【音樂】《最偉大的作品》一點也不偉大,沒了對生活的共感,我們甚至找不到周杰倫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