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 藝場遊戲藝場夢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工藝」依歷史文獻《說文解字》的定義為:「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

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

」;而「藝」則有「技術」或「技藝」之意,故「工藝」 ... 藝場遊戲藝場夢這是一個有關文創與智財權法律的日誌,內容包括工藝、設計史學研究、後現代設計研究、當代藝術文化政策之評析、設計方法、展示設計,以及個人的心情日記。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我的相簿 banner07'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banner07's新文章考取科技法律研究所!!中興大學文創開課了智慧財產權常見問題Q&A-2智慧財產權常見問題Q&A-1取得博士學位工藝作品被仿冒的參考工藝作品遭仿冒侵權的救濟步驟和解協議書參考存證信函例稿延長著作權保護期間對我國工藝產業之影響評估--作者/許峰旗 關鍵字 平均分數:0顆星投票人數:0人我要評分: 200706121658台灣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設計方法研究台灣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 DesignMethodologyandDesignMethodofTaiwanCrafts  許峰旗960610   一、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詹尼士(1969)在『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一書中曾提到,最早從事設計或改變人造事物的創始者並非繪圖員,而是各種事物的製造者,亦即技巧熟練的工藝匠師,他們是傳承自然進化的「設計人」(Jones,J.C.,1992)。

但在詹尼士的「傳統的」與「新的」設計方法分類中,並未將早期手工藝發展納入,亦即工藝似乎沒有設計行為或方法,因為他認為工藝匠師通常不會將他們的作品繪製成圖面說明,對於他們所下的決定也無法說出充份的理由,一件工藝品的外形通常是經過數百年的嘗試和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的修正而來(註1),而不是工藝匠師所獨力設計創作的。

 但既然工藝是傳統的設計與新的設計方法的前身,它就應該也有某種設計行為及方法,只是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知的西方「設計方法」。

詹尼士說一般工藝多未以某種象徵媒介(Symbolicmedium)加以記錄某一工藝品的整體外形,以及形成此一形狀之原因。

但以我國而論,知名工藝著作至少有:考工記(註2)、天工開物(註3)、髹飾錄(註4)等,且各類工藝必定有它獨特的設計製作技術與設計方法,只是部份工藝缺乏文字與圖面的整理記載,或是在國人藏私的心態下而未公諸於世,但不代表工藝設計沒有設計方法與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1-2研究目的 工藝為人類技藝的表現與智慧的結晶,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表現,能反映國家文化與人民的生活水準,故工藝在人類物質及精神文化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但因我國文人思想總將工藝視為雕蟲小技,不值得深入探討,故較缺乏工藝理論與工藝設計著作,因而導致傳統工藝匠師比較缺乏設計創新概念,不僅使工藝師之藝術地位無法提升,更甚而影響工藝的文化、藝術、科技與產業之發展。

 故本文即從文獻探討中,歸納對台灣工藝設計可能有影響的我國重要哲學思想,企圖整理屬於台灣的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期望有助於國內工藝師設計創作的參考,並充實工藝設計理論基礎,進而提升工藝家及工藝之社會與藝術地位,以促進台灣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

   二、 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文獻研究法(literatureresearchmethod)從我國重要的哲學思想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學說與易經的思維系統,歸納對台灣工藝設計可能有影響之方法論觀點,進而連結至相關的學門知識體系,再推論演繹可茲運用的設計方法。

  2-2研究範圍 本文之研究焦點在於整理建構台灣的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故以我國的哲學傳統為探究範圍,限於篇幅、時間與人力,西方的哲學思想不在本文探討的重點,故解決問題系統觀(Problem-solving)之程序性設計方法(Proceduralaspectsofdesignmethod)因偏向西方理性哲學思維,且較屬於眾所皆知的設計方法,故本文不再贅述。

另,我國古代工藝論述著作多偏向工藝技術的記載,對工藝如何設計創新均著墨不多,故本文中亦不再深入探討。

   三、 文獻探討  3-1工藝定義 「工藝」依歷史文獻《說文解字》的定義為:「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

凡執藝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謂之工。

」;而「藝」則有「技術」或「技藝」之意,故「工藝」可謂:「製作器物的巧妙技藝」。

又《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鑠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

」由此可見工藝不僅意指製作器物的巧妙技藝,也需配合時代環境、自然風土及重視材料美感,故「自然、文脈、材料、技藝」是「工藝」的四大要素。

 然而,今人所謂「工藝」的概念界定,大部分源承自西方的藝術或設計史學的發展脈絡,將Craft(手工藝)、UsefulArt(實用藝術)、PracticalArt(實際藝術)、AppliedArt(應用藝術)、DecorativeArt(裝飾藝術)等詞彙皆歸類為「工藝」。

此外,因近代工業技術的進展,而又有IndustrialArt(工業美術)、MechanicalArt(機械美術)、TechnicalArt(技術美術)等詞彙的使用。

(蔡美麗,2001) 其實自古以來,工藝即是因食、衣、住、行、育、樂、信仰、美化裝飾的需要而產生的生活用品,其具有實用的功能、審美的裝飾功能、象徵的符號意義之工藝品種類。

工藝作狹義之解釋者,凡以裝飾為目的而製作的器物,其所做技術上的表現皆稱之;如作廣義之解釋者,則對各種生活必須之器物,加以多少「美的技巧」者,皆列於工藝之範疇。

(顏水龍,1952) 然而在1750年的工業革命後,生活用品純粹以手工藝生產之模式改變,多以機械來輔助製作,並分為「工藝」與「工業」兩種分支。

早期兩者主要差別在於生產模式與美學價值的不同:「工藝」是以手工製造為主,而以機械為輔,通常設計與製作者並無區分,重視實用功能與美學表現;「工業」則是以機械生產為唯一方式,且設計與製作分工,並以大量製造與降低生產成本為考量,以經濟實用為主要訴求,並不太注重美觀。

現今兩者的區分更加模糊,因工業品越來越精美,已趨向「工藝化」;而工藝也漸講求量化生產,朝向「產業化」發展。

(許峰旗,1999) 如上所述,正由於工藝與生活息息相關,且與藝術、工業之定位常重疊模糊難分,故工藝設計之方法可引借工業設計之理論或藝術創作方法。

  3-2工藝分類 工藝分類依不同屬性而有不同之方類方式與內容,一般來說均常以材質作為分類依據,但也常以技法、使用功能或地域性來區分不同的工藝類別,尤其是複合媒材的使用率越來越高的情況,材料分類有時會使名稱定義無法周延互斥。

茲列舉不同工藝分類方式如下: (一)                                 以時間區分:可分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

傳統工藝主要以手工製作,包括各種傳統建築裝飾品,例:交趾陶、木雕、石雕、彩繪等;以及傳統生活用品,例:手編竹籃、藺草編帽、藤編、錫燭臺。

現代工藝則結合機械輔助生產,通常有明確的設計方法及設計圖進行工藝製作。

 (二)                                 以材料區分:目前台灣工藝包括陶瓷工藝、木材工藝、竹材工藝、石材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玻璃工藝、染織工藝、紙類工藝、皮革工藝…等,雖近年來工藝產業漸有複合媒材的結合應用,但目前業界仍常以材質作為工藝類別區分的主要依據。

 (三)                                 以技法區分:可分為雕塑類、編織類、鑄造類、吹製類、染印類…等,尚有配合工藝製作的材料加工業與工藝設備業。

 (四)                                 以使用別區分:可分為建築類、家具類、餐飲具、家飾類、文具類、玩具類…等生活工藝類別。

 (五)                                 以地域區分:在注重本土地方特色的今日,台灣各地均致力於發展自己的特色工藝產業,有些是以當地特有材質或原料而發展的傳統產業轉型,例如花蓮石雕、鶯歌陶瓷、新竹玻璃、三義木雕、苗栗陶瓷、大甲苑裡藺草編、南投陶藝、竹山竹藝、草屯稻草編、埔里石茶盤、鹿港木雕、二水螺溪石硯、關廟竹藤編、澎湖珊瑚雕等;而有些則是歷史淵源而成立的地方特色工藝產業,例如日治引進的台中漆藝、三峽藍染、大溪木家具、美濃紙傘等;另有些是經輔導產生的地方新特色工藝產業,例如中寮植物染、集集影雕、白米木屐等。

  不同分類會有不同的方法論與設計方法,例如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之傳承方式與思維特性截然不同,設計製作方法也不同。

不同材質工藝,其材質特性、優缺點亦不同,故設計方法與製作技術也不同;例如竹雕需配合竹圓筒、竹節與縱向纖維,設計創作主題與雕刻時受限多、困難度極高。

不同技法之設計方法當然也不同,例如吹製玻璃需在高溫下融溶狀態下迅速拉、黏、夾,設計圖往往存在工藝師腦中,無法慢慢依圖雕塑。

諸如此類,本文認為不同分類方式與分類內容均會有不同的方法論與設計方法,但此類方法論與設計方法均只適用於該類工藝,較無法廣泛運用;如欲探求能廣泛適用各類工藝的方法論與設計方法,勢必從更高層的知識系統-哲學思想中探求。

  3-3我國哲學對工藝方法論的影響 在我國最主要的哲學思想以道家、儒家與法家為代表,以及為各家所沿用的易經知識體系,對政治、藝術、宗教、禮制及為人處世等各領域影響均極為深遠,故對工藝應也影響其設計製作的方法論與設計方法。

  (一)                                                  法家:法家以韓非為集大成者,是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注重經濟學與生產的方法。

其影響工藝的重要的哲學思想包括:「法」、「術」、「勢」等觀念。

 1.                                                              「法」: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

以工藝傳承層面視之,工藝匠師傳承的師徒制嚴守三年四個月的學徒年限規範,不問資質與學習效率,美其名為尊師重道,實則以嚴規控制學徒,否則即背負「背叛師門」的污名,這即是傳統工藝界不成文的「法」。

以治國法則層面視之,工藝產業政策也有其政治經濟目的,例如台灣1971年推動「客廳即工廠」鼓勵家家戶戶作手工藝,即在推行小康計畫,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以作為反攻大陸的基礎;這與法家獎勵耕戰策略來發展國力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以工藝製作法則層面視之,工藝生產製作往往有顛覆不破的口訣,工藝匠師雖往往不知其理與創新,但卻能依循法則製作中規中矩之作品;這是工藝匠派其自家的法制,以嚴法管制其匠派的品質。

 2.                                                              「術」:「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術即是權術,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保持權位。

工藝傳承往往父傳子才傾囊相授「祖傳祕方」,外傳弟子則往往留一手技「術」,這即是工藝界慣用的權「術」,以保持其匠派的獨特技藝與為師的權位。

【生產術】 3.                                                              「勢」:「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蹳賢者」,認為君主要有威勢、權威,可號令人民而人民卻不敢不從。

勢即是權威,國君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駕馭臣下。

至於「勢」對工藝的影響,則需配合「法」與「術」來達到工藝匠師的權威,才能便於教導弟子。

 (二)                                                  道家:道家哲學論述者以老子、莊子為首,其影響工藝的重要哲學思想包括「道」、「氣」、「象」、「有」、「無」、「虛」、「實」、「順應自然」、「道法自然」等觀念。

 1.                                           「道」、「氣」、「象」:「道」產生萬物,而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就是「氣」,而「象」是物的形式或顯現,不能脫離「道」和「氣」獨立存在。

三者影響魏晉南北朝的「澄懷觀道」、「澄懷味象」、「氣韻生動」等美學觀念,也是工藝創作的最高境界;例如木雕神像、石雕蟠龍等。

 2.                                           「有」、「無」、「虛」、「實」:萬物如只有「實」、「有」而無「虛」、「無」,將失去其作用與本質,只有「虛實結合」、「有無相生」才能真實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例如《老子》十一章:「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即,揉陶土坯製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的空隙處,器皿才起作用。

開鑿門窗建房屋,有了門窗四壁的中空處,才有房屋作用的存在。

所以「有」給人以便利,而「無」卻為「有」提供作用,這是工藝製作最基本的原理;例如竹簍、陶碗等。

 3.                                           「順應自然」、「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即,人效法於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要求做到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因素或矯揉造作。

工藝也是順應大地節氣所生產的自然資源作為素材,創作時順應自然質材肌理、避免過度的人工造作,才是上乘工藝精品。

 (三)                                                  儒家:儒家以孔子、孟子為主要論述者,認為審美和藝術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積極的教化作用,是一種主觀意識的修養,以達到「仁」的精神境界。

其影響工藝的重要的哲學概念包括:「美」與「善」、「文」與「質」、「興、觀、羣、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比德」等觀念。

 1.              「美」與「善」、「文」與「質」:「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文」指外在文飾,「質」指內在本性,「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質勝文顯的直率粗野,文勝質則虛浮作偽。

「美」與「善」、「文」與「質」都是影響後世主張形式與內容兩者統一的審美標準,故工藝往往不僅要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還須符合道德要求及道德內容,才能引起美感。

 2.              「興、觀、羣、怨」:「興」指可使欣賞者的精神感動奮發;「觀」指可從工藝品看到社會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或作者之志;「羣」指工藝品可在社會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從而使社會保持合諧;「怨」指工藝品可引起欣賞者對於社會生活的一種情感態度。

整體而言,工藝品可對人的精神從總體上產生一種感發、激勵、淨化、昇華的作用。

 3.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比德」: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時代有選擇性,自然美能否成為現實的審美對象,取決於它是否符合人們的道德觀。

此種觀念影響後來「比德」概念的審美觀,例如中國畫的松、梅、竹、菊、蘭、蓮等,都是因其特性被人們賦予道德品質的象徵,也是工藝時常創作的主題。

 (四)                                                  易經:「易經」與「易傳」結合起來就是「周易」,整個「易經」都是以形象來表明義理,是古代的一部算卦之書,而「易傳」則是對「易經」的解釋和發揮,不僅突出了「象」的範疇,也將「象」做了初步而重要的概念-「立象以盡意」、「觀物取象」。

 1.                                                              「立象以盡意」: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須「立象以盡意」;概念不能表現或表現的不夠清楚、不充分,需藉助於形象來表現。

而「象」不只是物之外形及形象,也包含人內在的情意與意象。

工藝就是「書」、「言」無法盡意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

 2.                                                              「觀物取象」:對物體外表的模擬,而且更著重於表現萬物的內在特性,表現宇宙深奧微妙的道理;「觀物」不能只固定一個角度,也不能侷限一個孤立的對象,而應遠、近、宏、微、仰、俯來觀之,才能把握天地之道,萬物之情。

這可說是一種工藝創造的法則,更引發南朝梁謝赫進一歩發展的「取之象外」理論。

  四、 工藝設計方法論到設計方法 綜合上述各家哲學思想體系所言,可歸納影響工藝設計方法論的重要觀點如下: (一)    法家:「嚴規峻法」、「權術運作」、「權威勢位」 法家的哲學思想比較可應用於工藝教育傳承的方法論,但「嚴規峻法」、「權術運作」、「權威勢位」三者皆偏向權力法則的運作,偏向政治學、經濟學與教育學的知識體系,與工藝設計的方法論及設計方法關係層次不太相同。

 (二)    道家:「師法自然」、「有無虛實」、「道氣生象」 上述道家思想觀點可作為工藝設計創作的方法論參考。

「師法自然」所衍生的知識學說較接近生態學與環境學,以及順應自然的環保學;「有無虛實」與「道氣生象」則較接近藝術學的領域,故設計方法則可以「綠色設計」、「因材施藝」、「虛實相生」、「氣韻生動」(註5)為代表。

 (三)    儒家:「文質彬彬」、「興觀羣怨」、「比德教化」 上述儒家的哲學思想亦可作為工藝設計創作的方法論。

「文質彬彬」、「興觀羣怨」與「比德教化」三者所衍生的知識學說較接近語言學、文學與符號學,重視形式與內容兩者統一,以及所象徵的符號意義,故設計方法則可以「設計文化符碼」、「敘事設計」為代表。

 (四)    易經:「立象盡意」、「觀物取象」 易經知識體系也可視為工藝設計創作的方法論。

「立象盡意」、「觀物取象」都是重視形象、形體所表現的意涵與特性,二者所衍生的知識學說較接近符號學、圖像學與詮釋學,設計方法則可以「設計文化符碼」、「式樣分析」、「應物象形」為代表。

    五、 工藝設計方法 根據上述從各家之哲學思想體系歸納與工藝有觀之設計方法論觀點,再推論至可茲參考的設計方法共計有綠色設計、因材施藝、虛實相生、氣韻生動、設計文化符碼、敘事設計、式樣分析、應物象形等六種,再簡介其設計要點如下:  (一)    綠色設計(GreenDesign):綠色設計又稱為生態設計(EcologicalDesign),或是環境設計(DesignforEnvironment)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其涵意卻是一致的。

其中心思想是:在設計階段就將環境因素和預防污染的措施納入工藝設計之中,將環境性能作為工藝產品的設計目標和出發點,力求使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為最小。

對工藝設計而言,綠色設計的核心至少有"4R"或"4用",即:Reduce減少使「用」,Reuse廢物利「用」,Recycling循環再「用」,Replace替代使「用」,重點不僅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每個零件均能夠分類回收並再生利用,而不只有使用一次就不能再用。

  (二)    因材施藝:「物盡其用,體盡其形,色盡其巧,刀盡其極,瑜盡其質,瑕盡其掩,鏤盡其麗,澤盡其采」是依自然材質限制所進行的雕藝類工藝製作依循指標。

而量料賦形、因材施藝、契會自然,則成為工藝法則的核心,順應著「局限」、「創造」、「應變」、「制勝」四個進程,以「天趣」、「人工」的對應關係,有技巧與技術把「瑕疵」轉變為「巧工」或「特色」。

  (三)    虛實相生:「虛實相生」是藝術創作或繪畫書法的重要法則,其方法之一為「計白當黑」,原是書法、繪畫或篆刻結構與佈局的法則,指書畫中墨色和留白的部分一樣重要,運用在工藝設計上,則須注意雕琢本身及未雕琢部份的分佈情形是否安排得當,是否讓整件作品的行氣流暢而且相互呼應,這是虛實相生的應用之一。

另外如「揉土製器」與「鑿門建屋」等「空以為用」是「虛實相生」基礎方法概念,如何虛生實、實生虛,虛虛實實、變幻莫測,則是較高的境界。

  (四)    氣韻生動:「氣韻生動」出自於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序》中六法之首,是對藏畫進行品級分等的原則,原非畫法理論的創見。

但若運用此概念於工藝設計中,或可解釋為:「氣」是代表工藝品立體空間感之氣勢表現,有氣勢才有生命感;「韻」是代表工藝品靜態模擬動態的時間感表現,或是使觀者留有意猶未盡的「餘韻」想像空間。

工藝品中的形象、動態、線條、色彩及虛實諸多因素的排列組合,彼此互相感應的結果,產生出調和又有節奏的感覺來,自然令人有生動感。

所以工藝的「氣韻生動」設計方法,或可掌握「立體空間感的氣勢、動態時間感的韻律,以及意猶未盡的想像」等方向。

  (五)    設計文化符碼:其理論主要是由語言學、符號學、設計學與文化學的基礎建構而得。

「文化符碼指對語言現象以外,所有表達的規則與特性之文化解析工作的成果。

在設計上,文化符碼特別注重圖象符號與其所象徵的意涵與劇情,不只研究物質符號意義的最小元素(意素),同時也研究這些『元素』的組合規則,以及組合後的『語句』在該文化中的『位置』。

」…「意義不只在於語言表達及語言指稱的生活文化層次,還有語言以上精神文化的層次與語言以下器物文化的層次;文化符碼也不只限於解釋設計品的語意層次,也可解釋語意以上的策略層次及語意以下的技術層次。

」(楊裕富,1998)設計方法如下: 1、工藝設計之文化符碼策略層: (1)       設定故事主題與述說策略-考慮文化立場與作用。

 (2)       安排故事情節與情節串連-考慮劇情的組合規則。

 (3)       拆解故事題素-個別的故事單元。

 2、工藝設計之文化符碼意義層: (1)       語用-考慮工藝品意義外顯的作用。

 (2)       語法-考慮工藝品意義的組合規則。

 (3)       語意-考慮工藝品意義的最小元素。

 3、工藝設計之文化符碼技術層 (1)       象徵美-考慮工藝品意境的美感。

 (2)       形式美-考慮工藝品造型的美感。

 (3)       感知美-考慮工藝品媒材的美感。

  (六)    敘事設計:敘事設計(narrativedesign)又稱敘述性設計,是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設計作品的內容意涵;其宗旨在考慮設計作品能否像文學作品一樣,透過說故事方法的表達功能來感動消費者,創作重點在於表達一種完整的「故事意涵」,而不在於強調實用性。

運用敘事設計的方法來進行工藝設計時,可由工藝品的地方文化脈絡及特質,去尋覓或賦予一故事內容,並拆解成主題、子題、題素(敘述三層次)的內容,經過有層次的敘述表達而讓消費者了解,進以達成告知、溝通、說服(溝通三段說)的目的。

  (七)    式樣分析:式樣分析是一種作品形式、技法與意涵的分析方法,反過來說就是一種創造作品時的設計方法。

式樣分析主要的訣竅就在「把握真實的感覺」,從最直接的反應以把握真實的感覺開始,逐漸接受主觀以外的客觀經驗而調整,才可能探知一般人對設計作品可能的反應。

式樣分析共有三個分析的層次或階段,每個分析的層次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的對象。

 層次 分析項目 分析內容 第一層次:直覺的體驗 好的特色 主題題材、整體印象、感覺、氣氛 不好的特色 第二層次:作品拆解變形 不同層級拆解 部份與整體間的關係 相同層級拆解 造形要素:色彩、形狀、線條、肌理、量體 拆完後,找出還是「好」單元 以不同層級及相同層級等兩方向拆解成各細部單元後分析統計,敘述原因並再重組。

 統計出現最多的「好」的單元 敘述變形前後「好」的原因並重組 第三層次:象徵意義與設計技法層次  設計技法 工藝技法、材質運用表現 象徵意義 探討環境、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背景要素與作品的關係 作者的個性、思想、成長背景等 作品的內涵、主題意義、觀念、思想等   (八)    應物象形:應物象形亦是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序》中六法之一,惟層次較低,指的是畫家在描繪事物時,必須按照客觀對象具有的面貌來表現。

作者可以有取捨、概括、想像和誇張,但不能憑主觀臆測,象形要應物而象。

在工藝設計中,尤其必須掌握工藝品形體的圖像符號與類比象徵意義,以達到「取之象外」的解釋意涵。

   六、 結論 本文從我國的儒、道、法家等哲學思想以及易經知識體系中,歸納對台灣工藝設計可能有影響的重要觀點,提出法家思想有助於工藝教育傳承的反省與參考,儒、道及易經知識體系可衍生至少八種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結論如下: (一)    法家的「嚴規峻法」、「權術運作」、「權威勢位」等方法論法則,有助於工藝教育傳承的反省與參考。

 (二)    道家的「師法自然」、「有無虛實」、「道氣生象」等方法論概念,形成「綠色設計」、「因材施藝」、「虛實相生」、「氣韻生動」等設計方法。

 (三)    儒家的「文質彬彬」、「興觀羣怨」、「比德教化」等方法論概念,形成「設計文化符碼」、「敘事設計」等設計方法。

 (四)    易經的「立象盡意」、「觀物取象」等概念,形成「設計文化符碼」、「式樣分析」、「應物象形」為代表的設計方法。

  在這視工藝為雕蟲小技的傳統社會價值觀中,提升工藝之社會與藝術地位誠然不易,充實工藝理論基礎與建構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或為可行方式之一,將有助於國內工藝師設計創作參考,提升工藝設計創作水準,並促進台灣工藝文化與產業經濟的發展。

 在此全球化的時代,如何創造有地方特性的工藝設計,詮釋與結合本土文化的時代風格,應將建構由我國文化所衍生的台灣工藝設計方法論與設計方法視為重點,讓台灣工藝充分發展具自身特徵的文化,才是台灣工藝發展政策的正途之一。

   註釋: 1.                                     詹尼士(Jones,J)的『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中,提出傳統的設計方法是一種直覺式的、不可說的黑箱設計方法,而新的設計方法為因應當代的潮流、新材料、市場需求、以及各種研究發展,應先界定設計是要解決上述各種問題,要有系統性、規劃性、程序性的明箱設計原則。

他並推論手工藝進化活動的概略觀念包括:(1)工匠時常不會將他們的作品繪製成圖面說明,對於他們所下的決定也無法說出充份的理由。

(2)一件工藝品的外形是經過數百年的嘗試和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的修正而來。

(3)工藝進化亦可能產生出不調和的特質,尤其是在使用者突然發生改變需求。

(4)由工藝進化所引發的重要知識資訊累積,最初是產品本身的形態,這形態除了要修正誤差或因應新的要求以外是不改變的。

(5)有兩種資料是今日設計行為最重要的,即某一產品的整體外形,以及形成此一形狀之原因,但一般工藝匠師均未以某種象徵符號(Symbolicmedium)加以記錄。

 2.                                     《考工記》是一部記錄手工藝技術的書,從器物的形制和有關論述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某些工藝設計美學思想。

其中包含力學和聲學知識,力學知識主要反映在工藝製造中,包括車輪的滾動摩擦問題;物體在斜面上運動時的受力狀況;「馬力既竭,輈猶能一取焉」──這是對慣性認識的最早記載;根據車輪在水中的沉浮狀況,檢驗制作的質量;討論有關箭桿強度和箭羽對箭飛行軌道及其穩定性的影響等;聲學知識中記述了鐘、鼓、磬、的形制;鐘壁厚薄、鐘口形狀、鐘柄長短等對發聲的影響,以及磬的調音方法等,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振動體的發音、頻率、音色、響度與其長短、寬窄、厚薄之間關係的定性認識;另還記載了關於城市宮室的規劃設計、練絲染色和皮革加工技術等30項手工業生產規範和工藝。

《考工記》中的“工”就是管理手工奴隸的官吏;原書記載了6類“工”官的30個工種,遺失7種﹔現存攻木之工7種,攻金之工6種,攻皮之工3種,設色之工2種,刮摩之工3種,搏埴之工2種,共6類23種。

也可以按內容的性質分為六個子系統,即:一、以「輪人」、「輿人」、「輈人」和「車人」等為代表的製車系統。

二、由「金有六齊」統率的銅器鑄造系統,包括「築式」、「冶氏」、「桃氏」、「鳧氏」、「氏」及「段氏」等。

三、以「弓人」、「矢人」、「廬人」和「函人」等為代表的弓矢兵器護甲系統。

四、以「梓人」、「玉人」、「鳧人」、「韗人」、「磬氏」、「畫繢」、「鐘氏」、「氏」等為代表的禮樂飲射系統。

五、以「匠人」為代表的建築、水利系統。

六、以「陶人」和「瓬人」為代表的製陶系統。

當然,其他內容(如「鮑人」等)也是「百工」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除技術知識外,《考工記》的字裡行間還反映出豐富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及度量衡知識,對於生產管理及造型藝術也有精闢的論述。

 3.                                     《天工開物》是有關農業和手工藝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總結了各個生產領域的知識,是保留我國科技工藝史料最豐富的一部書,由明末清初的宋應星(1587~1661)所著,完成於1637年,屬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八卷】,包括【種植】、【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制糖】、【燒制陶瓷】、【冶鑄】、【製造車船】、【錘鍛】、【燒製灰硫】、【榨油】、【造紙】、【採礦】、【兵器】、【顏料】、【釀酒】、【珠玉採集】等諸多內容,記錄了一百三十多條技術經濟數據,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還畫有二百七十多個現場操作的勞工形象。

其中,“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要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要早二百多來。

煉鋅方法在世界上宋應星是第一個記載的,還有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和巷道支扶,化學變化中質量守恒道理等等的記錄,都比國外先進或早得多。

 4.                                     《髹飾錄》是我國古代唯一傳世的漆器工藝著作,明隆慶年間(1567~1572)漆器工藝家黃成(號大成,安徽新安人)撰。

《髹飾錄》分乾、坤兩集,18門(章),共186條。

第一章利用:講述原料、工具、設備;第二章楷法:專論忌病;第十七章質法:介紹生產工藝;第十八章尚古:專講古代漆器的修復和仿造;以上四章所闡述的都是漆器髹飾技法。

第三章至第十六章則分類記述各種漆器的名稱、種類、紋飾、優劣及品評等,概括而全面地闡述了中國自遠古迄明代的漆器類別和髹飾技藝,是明代安徽新安、浙江嘉興兩地漆器工藝和宮廷漆器的經驗總結,標誌著明代漆器工藝已進入“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光輝時代,為後人留下了精闢見解和有益經驗。

 5.                                     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序中提到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在中國繪畫史影響極大,而「氣韻生動」正位居首位,但學者理解各自分岐。

雖然氣韻生動是品畫的原則,但本文借之作為設計方法的要點法則。

  參考文獻 1.       JonesChrisJones,張建成譯,1994,設計方法,六合出版,台北市。

 2.       李鈞棫,1993,工藝材料,東大圖書公司,台北市。

 3.       林憲德,1996,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劃,詹氏書局,台北市。

 4.       計成原著、黃長美撰述,1987,園冶,大鴻圖書,台北市。

 5.       許峰旗、楊裕富,2000,台灣工藝設計之後現代現象,第五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p855~859,中華民國設計學會,彰化。

 6.       許峰旗、楊裕富,2001,博物館短期展覽之展示設計-以設計文化符碼分析科工館陶瓷科技展為例,台灣工藝季刊,第七期,頁44~51,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4月。

 7.       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田園城市,台北市。

 8.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方法基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雲林縣斗六市。

 9.       楊裕富,2000,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田園城市,台北市。

 10.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文津出版,台北市。

 11.    蔡美麗,2001,文化政策與台灣工藝發展(1979-1999),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12.    顏水龍,1952,臺灣工藝,光華印書館。

  banner/Xuite日誌/回應(3)/引用(4)/好文轉寄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