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反共主义是反對共產主義的政治運動和意识形态。

馬克思認為共產思想在遠古就已存在,有一些原始部落就採取財產共有的做法,馬克思稱之為原始共產主義。

反共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8年5月4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5月4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反共主義"—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8年5月4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西德1953年的海報 曾在台灣使用的中文反共主義海報 反共主義海報 俄國內戰反共海報 香港2009年維園六四燭光晚會 1988年波蘭大學生 1956年匈牙利革命 印有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斯基的海報 反共主義是反對共產主義的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共產思想在遠古就已存在,有一些原始部落就採取財產共有的做法,馬克思稱之為原始共產主義。

另外在歐洲的現代早期,也出現了支持共產主義思想的各種團體。

但是這些共產主義的先驅者並沒有共通的學說,所以反共人士也沒有相應的組織起來。

有組織的反共主義是在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學說之後才發生的,1864成立的第一國際,1889成立的第二國際,都有主張共產革命的論點,組織內部就有共產革命和反共的無政府主義路線鬥爭。

組織之外,馬克思的共產革命思想引發各國既有政權的疑懼,並對共產人士進行鎮壓。

到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各國對共產主義疑慮更高,反共主義更興盛,並且在冷戰期間達到了全球範圍,當時美國和蘇聯進行了激烈的競爭。

反共主義是許多不同政治立場的運動的組成部分,例如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麥卡錫主義、無政府主義、法西斯主義,甚至包括社會主義和反史達林主義左翼。

在美國,反共主義導致了1919年至1920年的第一次紅色恐慌。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提倡反對歐洲的共產主義。

蔣中正、李承晚與吳廷琰三人於冷戰初期分別領導中華民國、大韓民國與越南共和國,在國共內戰、韓戰與越戰中,於竹幕最前線與共產主義直接對決。

在世界各地,共產主義者與反共主義者之間發生了許多軍事衝突,包括中國國共內戰、韓戰、馬來亞緊急狀態、越戰、蘇聯阿富汗戰爭等。

反共軍事聯盟北約成立於1949年。

隨著1989年東歐民主化和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上大多數共產國家政權結束統治,促使冷戰結束。

儘管如此,反共主義仍在許多當代政治運動中存在。

目次 1早期的反共 2現狀 3反共的原因 4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反共 4.1歐洲 4.1.1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聯盟 4.1.2阿爾巴尼亞 4.1.3亞美尼亞 4.1.4比利時 4.1.5捷克斯洛伐克 4.1.6芬蘭 4.1.7法國 4.1.8德國 4.1.9匈牙利 4.1.10波蘭 4.1.11羅馬尼亞 4.1.12摩爾多瓦 4.1.13西班牙 4.2南美 4.3美國 4.4亞洲 4.4.1中國大陸 4.4.2台灣 4.4.3香港 4.4.4澳門 4.4.5馬來西亞 4.4.6新加坡 4.4.7印度 4.4.8印度尼西亞 4.4.9日本 4.4.10韓國 5雜談 6參考文獻 7專業書籍 8外部連結 9參見 早期的反共[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9年2月28日) 早期共產黨希望能在世界各國發動暴力革命,推翻世界各國的政權,成立全球性的蘇維埃。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世界革命可以導致世界共產主義(Worldcommunism)及之後的無國籍共產主義(statelesscommunism)。

由於早期的共產黨不與宗教、君主、議會憲政、民族妥協,傾向進行無神論、無產階級專政、無國籍主義的武裝暴力奪權,因此當時許多國家普遍反對共產主義。

宗教信仰背景濃厚的國家,像是以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的國家,反對共產黨的無神論。

目前天主教教廷還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民主議會憲政統治的國家,反對共產黨一黨制的工農階級專政。

像英國、美國都相對反共。

其中一些主張自由主義傳統的政黨(不一定是執政黨),則常以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宗教自由為理由反對共產黨的統治。

君主制統治的國家,反對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專政。

主張貴族及階級統治,因而反共。

像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泰王國都曾經反共。

共產黨在君主制國家也會使用自由作口號,促進民族解放、社會解放並得到自由,進而暴動或發動革命。

譬如沙俄時代列寧所領導的的蘇聯共產黨。

以民族國家自居的國家,反對共產黨的世界主義,不認同跨民族跨國界的蘇維埃。

如共產主義的南斯拉夫聯邦最後分裂為多民族國家,這些新國家的立場便轉為反共。

法西斯主義者常常以反共作為其行動綱領,像法西斯義大利、納粹德國、佛朗哥西班牙都有強烈的反共立場。

德意志國元首與納粹黨主席希特勒義大利首相與法西斯黨領袖墨索里尼日本軍頭與大政翼贊會總裁東條英機1936年大德意志帝國和大日本帝國等國家,還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共產黨在法西斯國家也會拿自由作藉口,聲稱要達致民族解放、社會解放得到自由,進而發動革命。

譬如德國共產黨曾經發表《德國人民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綱領》,後來被納粹黨誣陷為策劃國會縱火案,趁機鎮壓共產黨奪權。

各國法律基本都規定「顛覆國家政權」為違法行為,難以接受共產黨武裝暴動奪權的做法。

共產黨暴動奪權,革命成功之後,為沒收人民私產,往往引發大規模暴亂甚至內戰。

共產黨也因此常製造大清洗,大屠殺,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讓各國難以忍受。

譬如1917年俄國革命後的內戰、史達林的大清洗、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波爾布特的紅色高棉大屠殺。

至於經濟狀態是否以資本主義為主,並不是各國反共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共產革命並不是只有以打倒資本主義作為目標:早期共產黨只想要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不管這個國家有沒有實行資本主義。

像沙俄跟中國先後被共產黨推翻,但沙皇跟蔣中正並不是單純因走資本主義路線才反共,而是因為共產黨主張武裝暴動、革命奪權,政治立場無法兼容。

不實施資本主義但反共:跟資本主義無緣的教廷,反而影響不少天主教國家,因所謂宗教自由和反對無神論而反共。

後來有些國家的共產黨人,願意放棄武裝鬥爭,而在議會進行議會鬥爭,也能爭取到一定的國會議席,反共的問題就比較緩和。

像是日本共產黨、義大利共產黨,都在該國國會擁有過議席,但從未成為執政黨,亦有如法國共產黨曾加入左派社會黨主導的執政聯盟。

現狀[編輯] 共產主義 基本概念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無階級社會集體領導公有制工人自治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世界革命 特徵共產主義國家共產黨(共產黨列表)共產主義革命共產主義象徵共產主義與宗教共產主義運動 流派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反修正主義(史達林主義 ·毛澤東思想 ·馬列毛主義 ·霍查主義)盧森堡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狄托主義 ·赫魯曉夫主義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卡達爾主義 ·胡薩克主義胡志明思想 ·凱山·豐威漢思想左翼共產主義 ·無政府共產主義宗教共產主義(基督教共產主義)歐洲共產主義 ·世界共產主義 ·民族共產主義 ·無國籍共產主義 國際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第四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左翼國際組織列表 人物馬克思恩格斯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列寧托洛茨基史達林葛蘭西毛澤東胡志明金日成波爾布特狄托霍查菲德爾·卡斯楚切·格瓦拉 相關條目反資本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左翼政治新階級 ·新左翼原始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後共產主義反共主義去共產主義化反共大屠殺共產主義恐怖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批評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批評 共產主義主題閱論編 由於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共產主義國家急劇減少,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方針的國家僅存有中國、北韓、越南、寮國、和古巴五國。

在當今民眾有普選權的民主國家,有些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是被允許在國內建黨,但如日本共產黨、法國共產黨、義大利共產黨等政黨在其所在國家均未能得到選民的普遍支持,其議會席位數量遠落後於占有上百席位的其他的主張政黨。

而在希臘、西班牙,比共產黨偏右的反緊縮左翼民粹主義政黨席位增長迅速。

而蘇聯解體後的國家,其中一些對共產黨已經深惡痛絕,紛紛推動去共產主義化。

像烏克蘭立法禁止共產黨宣傳、波蘭2016年5月實施《去共產主義法》,禁止宣傳共產主義、捷克制定《反共產主義運動法》、波羅的海三國禁止共產黨活動等。

反共的原因[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9年2月28日) 此章節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1年6月11日) 即使是同一個反共人士,也有可能有至少一個反共理由。

主要有幾種狀況: 經濟上,反對共產黨沒收私有財產的共產經濟。

宗教上,反對共產黨的無神論。

政治上,反對共產黨的一黨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政治化。

民族上,反對共產黨無國籍主義的共產國際跨國界蘇維埃。

治安上,反對共產黨的武裝暴動奪權。

家庭上,反對共產黨的家庭觀念。

共產黨宣言主張以社會教育取代家庭教育,對兒童進行統一教育。

中國共產黨曾經在企事業單位施行過托兒所制度。

蘇聯集體農莊兒童也被認為是「集體財產」,由保育員和老師撫養,每天只許見父母幾個小時。

個人生活上,反對共產黨壓制個人自由。

共產黨執政,往往被認為壓制了個人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發表政見的自由、經濟自由、宗教自由、通信自由、對個人隱私保密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等等。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主張人類應有四大自由。

另外像中華民國憲法等國家憲法,主張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言論自由、講學自由、著作及出版之自由、秘密通訊之自由、信仰宗教之自由、集會結社之自由。

言論上,反對共產黨的言論審查與對共產黨不利的事件言論屏蔽,特別是在網際網路上,凡是對共產黨有關的不良言論,作為一黨專政執政黨共產黨象徵的國家領導人以及國家二號人物等的不良言論,或者是共產黨黑歷史的事件話題(如中國共產黨的反右運動、三年大饑荒、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等),不惜一切手段的屏蔽避免讓國民知道共產黨的錯誤行為。

從而剝奪人們的言論自由。

宣傳上,反對中國共產黨大外宣政策,以及部分網民在政治上盲目傾向中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言論,並群體出征對各國社交網站進行洗版,使用羞辱性字眼攻擊不同政見者,如五毛、中華膠和憤青等[1][2]。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反共[編輯]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歐洲[編輯] 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聯盟[編輯] 歐洲委員會議會於2006年1月25日冬季會議上發布的第1481/2006號決議歐洲委員會第1481號決議「強烈譴責極權共產政權的罪行」。

歐洲議會提議將8月23日定為紀念20世紀納粹和共產主義罪行的全歐洲紀念日。

阿爾巴尼亞[編輯] 在冷戰初期,米哈特·弗拉舍裡(英語:MidhatFrashëri)試圖將英美反共反對派聯合起來。

在「自由阿爾巴尼亞」全國委員會正式成立於261949年8月在巴黎舉行。

Frashëri是其總裁,以及其他的指導委員會成員:NuçiKotta,AlbazKupi,SaidKryeziu和ZefPali。

它得到了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並被任命為歐洲自由國家委員會的成員。

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新成立由民主選舉選出的阿爾巴尼亞跨黨派政府頒布了《滅絕種族罪法》,以加快對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前共產主義政府侵犯基本人權和自由的起訴。

該法律在英語中也被稱為「種族滅絕法」和「共產主義種族滅絕法」。

亞美尼亞[編輯] 1921年2月,左翼民族主義者亞美尼亞革命聯盟在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解體和蘇維埃解體僅三個月後,對亞美尼亞的布爾什維克當局發動了起義。

民族主義者暫時掌權。

隨後,由著名民族主義領袖加雷金·恩茲德(英語:GareginNzhdeh)領導的反共叛亂分子撤退到休尼克山區,建立了亞美尼亞山區共和國,該共和國一直持續到1921年中。

比利時[編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了一些反共組織,例如貝爾格聯盟和政治學,經濟及社會學協會(SEPES)。

捷克斯洛伐克[編輯] 在1990年6月的選舉之前,四月份在瓦茨拉夫廣場上的示威者聚集在一張海報下,在該海報上紅色的星星和KSČ的縮寫上都畫了一個sw字,而所繪的徽章來自於1953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之前在比爾森由捷克工人的反共產主義起義。

在天鵝絨革命,推翻共產黨政府。

它被視為1989年最重要的革命之一。

1989年11月17日,防暴警察鎮壓了布拉格的一個和平學生示威活動。

從11月19日到12月下旬,該事件引發了一系列流行的示威活動。

到11月20日,在布拉格集會的和平抗議者人數從前一天的200,000人膨脹至估計的50萬人。

11月27日舉行了為時兩小時的大罷工,涉及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公民。

1990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舉行了自1946年以來的首次民主選舉,共產黨被推翻。

芬蘭[編輯] 在芬蘭,民族主義的反共產主義在冷戰之前以拉普阿運動和愛國人民運動的形式存在,之後被取締。

在冷戰期間,立憲權利黨反對共產主義。

法國[編輯] 國際反共主義在1920年代的法德蘇關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務實的現實主義者和反共的思想家在貿易,安全,選舉政治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危險方面相互對抗。

法國共產黨在戰時抵抗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遭到主要領導人戴高樂的不信任。

到1947年,雷蒙德·阿隆成為挑戰知識分子的主要知識分子,極左派分子滲透了法國大部分知識分子社區。

他迅速成為一名好鬥的冷戰戰士,挑戰任何親共人士,包括擁護共產主義並捍衛史達林的讓·保羅·薩特。

雷蒙德·阿隆讚揚美國的資本主義,支持北約,並譴責馬列主義是反對西方自由民主價值觀的極權運動。

德國[編輯] 在納粹德國,納粹黨禁止共產黨,並以共產黨為敵人。

在經過國會縱火案,4000名德國共產黨被逮捕。

納粹黨還為其政治對手(例如共產主義者)建立了集中營。

匈牙利[編輯] 在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是暴動反對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和史達林主義政策的政府,從1956年10月23日一直持續到11月10日,起義開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學生示威,它遊行通過布達佩斯的議會大廈。

一個試圖進入廣播大樓以廣播其訴求的學生代表團被拘留。

當外面的示威者要求釋放代表團時,他們遭到國家安全警察開火。

這一消息迅速傳播開來,整個首都爆發了動亂和暴力。

叛亂在匈牙利迅速蔓延,政府垮台。

在宣布願意就撤軍問題進行談判​​之後,蘇共中央政治局改變了主意,開始鎮壓革命。

波蘭[編輯] 1939年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第一次波蘭起義是對蘇維埃的。

該Czortków起義期間1940年1月在蘇聯佔領發生波多利亞。

當地高中的少年襲擊了當地的紅軍營房和監獄,以釋放被囚禁在那裡的波蘭士兵。

在戰爭的後幾年,波蘭和蘇聯游擊隊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一些團體在戰後很久仍反對蘇維埃。

在1944年至1946年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被稱為「被詛咒士兵」的反共武裝團體的士兵立即對共產監獄進行了一系列襲擊。

最後一個被詛咒的士兵,是波蘭的激進反共抵抗力量成員,約瑟夫·弗朗扎克(英語:JózefFranczak),他在1963年被ZOMO用手槍殺死。

1956年的波茲南抗議活動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大規模反共抗議活動。

抗議者被政權壓制。

1970年由於食品和其他用品價格突然上漲,在波蘭發生的抗議罷工活動(波蘭:Grudzień1970年),是發生在波蘭北部的反共示威。

由於波蘭人民軍和公民民兵的殘酷鎮壓造成至少42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

團結工聯是華約國家內的反共工會。

在1980年代,它構成了廣泛的反共運動。

政府在1980年代初期戒嚴和數年鎮壓期間試圖摧毀工會,但最終政府不得不開始與工會進行談判。

在圓桌會談後舉辦的半自由選舉,於1989年由團結工聯領導的聯盟全面擊敗共黨獲勝,1990年12月,團結工聯的華勒沙當選為波蘭總統。

羅馬尼亞[編輯] 在羅馬尼亞的反共產主義抵抗運動1948年和60年代初之間持續。

武裝抵抗是對共產主義政權的第一種也是最結構化的抵抗形式。

直到1989年底推翻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為止,有關所謂「反共武裝抵抗」的細節才公開。

直到那時,公眾才知道在喀爾巴阡山脈避難的眾多「haiducs」小團體,其中一些人抵抗了羅馬尼亞秘密警察部隊長達十年之久。

最後的「haiduc」在巴納特山被殺1962年。

羅馬尼亞的抵抗運動是前蘇聯集團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武裝運動之一。

198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是持續了一周的一系列暴力衝突,1989年12月下旬爆發了激烈的戰鬥,推翻了齊奧塞斯庫政府。

在一次展示審判之後,切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埃琳娜被處決。

羅馬尼亞是唯一的一個以暴力方式推翻其政府或處決其領導人的東方集團國家。

摩爾多瓦[編輯] 在2009年4月摩爾多瓦共和國共產黨人黨涉嫌操縱選舉之後,出現了摩爾多瓦的反共產主義社會運動。

歐洲聯盟的旗幟是摩爾多瓦反共主義者在2009年的象徵。

反共者使用在線社交網絡服務Twitter(Twitter)來組織自己,因此被媒體稱為TwitterRevolution或GrapeRevolution。

西班牙[編輯] 藍色分部的西班牙反共志願軍於1942年在聖塞巴斯蒂安行動組織Anticomunista[ES]在1932年舉辦在西班牙內戰是從1936年轉戰到1939年的反共產主義之間的國民軍為首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和親共共和黨派為首曼努埃爾阿薩尼亞。

它以佔領馬德里和在1939年獲得國民黨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南美[編輯] 1970年代,南美的右翼軍政府實施了兀鷹行動,這是一場政治鎮壓運動,涉及成千上萬的政治暗殺,非法拘留和對共產主義同情者的酷刑。

該運動旨在消除據稱在各自國家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影響,控制反對政府的反對派,導致大量人員死亡。

參與政府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和烏拉圭,但美國的支持有限。

美國[編輯] 美國的漫畫《這就是明天?共產主義下的美國!》[3],1947年。

甘迺迪1963年在西柏林的演說我是柏林人 雷根與撒切爾夫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蘇聯的崛起之後,美國的許多反共主義者擔心共產主義會在整個世界上取得勝利,並最終成為對美國的直接威脅。

即使蘇聯解體使到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反共主義者仍然對蘇聯的正式繼承者俄羅斯聯邦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存有戒心。

亞洲[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捕政治犯列表 中華民國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多次打壓中國共產黨並發生兩次國共內戰。

第一次為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中清洗了共產黨,最初,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取得了成功,直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人再次進行合作。

抗日戰爭結束後,兩黨因為美蘇博弈等原因再次進入內戰。

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並撤進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鬆散組織的反共產主義運動。

該運動始於1979年中美建交後,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多數運動在初期即被平息,有些則轉而逃亡至國外繼續開展。

《零八憲章》是由303名中國知識分子和人權活動家簽署的宣言,他們致力於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它要求更大的言論自由和自由選舉。

它於2008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宣言》通過60週年)出版。

自發布以來,該憲章已被中國境內外的8100多人簽署。

有部分來自中國共產主義反對派和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者的評論認為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現行制度其實是反共主義。

台灣[編輯] 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國國民黨鎮壓了在台灣反抗政府的叛亂份子,此事開始了在台灣的白色恐怖。

戒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仍然是反共主義國家,1954年12月配合美國實施《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並試圖從中國共產黨軍隊手中奪回中國大陸,以及積極支持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反共勢力。

1975年蔣中正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宣傳反攻大陸,亦轉向和平政策應對中共,但台灣的反共意識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香港[編輯] 香港的反共意識在1920年代的省港大罷工過後開始萌芽,當時港英政府制定各種措施,壓制不利港英政府的言行,並防止中共勢力滲透香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一批逃避中共政權的內地人到香港紮根,包括國民黨員,知識分子和資本家。

港英政府鎮壓左派發起的六七暴動後,進一步加強香港的本土化,助長香港人的反共意識。

在香港回歸之前,大多數反共主義者都是中國國民黨和香港泛民主派的支持者。

他們反對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的統治及其一黨專政。

香港回歸後香港親台團體逐漸式微,反共主義者大多為香港泛民主派的支持者。

在香港泛民主派政黨的支持下,香港發生了許多反共抗議活動。

每年在香港舉行1989年天安門事件紀念活動,2003年至今每年的七月一日都舉行七一遊行。

自2014年雨傘運動、2016年魚蛋衝突和2019年反送中運動起,香港反共運動越加激進,愈來愈多泛民主派支持者、本土派及城邦派等派別對共產黨反感及厭惡,尤其在2019年下旬所爆發的反送中運動所冒起的「赤納粹」一詞可見一斑。

澳門[編輯] 相對於香港,澳門因為發生一二·三事件,左派勢力得以在社會各個階層紮根,親共華商權貴及社團抬頭,導致現時澳門社會普遍傾向親共,但仍然有部分澳門人於香港或台灣接受教育後回流,並於澳門宣揚反共意識。

馬來西亞[編輯] 主條目:馬來亞緊急狀態和馬來亞共產黨叛亂(1968年-1989年) 澳軍的阿弗羅·林肯式轟炸機在馬來亞共產黨叛軍藏匿的馬來亞森林中投下一枚重500磅的炸彈(約1950年) 1965年,砂拉越突擊隊乘坐澳大利亞皇家空軍UH-1直升機守衛受馬來亞共產黨潛襲威脅的馬泰邊界 馬來西亞曾多次與馬來亞共產黨進行激烈對抗,是為馬共叛亂(1968年-1989年),最終馬共瓦解,而馬來西亞獲得勝利。

馬來亞共產黨是曾活躍於馬來半島的共產主義政黨,於1930年4月30日在馬來亞森美蘭州瓜拉比拉的鄉村成立。

由於意識形態衝突,馬共與馬來亞當局的和平談判破裂,馬共轉而由武力方式對抗馬來亞政府。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馬共開始接受中共援助並加大力度對抗馬來西亞政府。

但由於馬共中央的肅反決定造成黨內分裂,以及中共在1980年停止革命輸出並切斷對外國共產黨包括馬共的援助後,馬共開始走向衰敗並開始和泰國及馬來西亞政府展開和談,三方最終於1989年簽訂和平條約,之後馬共放下武器並宣布解散,部分馬共成員留在泰國南部定居,另一部分則選擇回到馬來西亞。

新加坡[編輯] 1963年2月2日,新加坡警方展開冷藏行動並逮捕多名共產主義分子,其中包括支持共產主義的在野黨社會主義陣線的成員。

社會主義陣線的領導人林清祥,也在冷藏行動中以從事顛覆活動的罪名被逮捕以及入獄。

在1987年的馬克思主義者陰謀,又稱光譜行動,新加坡展開行動逮捕了多名共產主義分子。

印度[編輯] 印度國家參與了反對長期存在的納薩爾派-毛派叛亂的法律和秩序行動。

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國家贊助的反毛派民兵。

印度尼西亞[編輯] 從1965年10月到1966年初,據估計有500,000–3,000,000人被印尼軍方和同盟民兵以反共清洗行動殺害,這些行動針對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員和所謂的共黨同情者。

2016年底,國際法庭宣布此次大屠殺為危害人類罪,並指定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為這些罪行的幫兇。

日本[編輯] 1933年,日本參加了反對第三國際國際協約第九次會議,並成立了國際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研究協會(日語:國際思想研究會)。

1935之後,日本為與中國的關係定義了反共產主義的《HIROTA三項原則》,日本也與德國締結了《反共產國際公約》。

之後,國際反共產主義聯盟成立於1937年,並組織召開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國家紀念儀式[JA]於1938年。

1938年11月,首相近衛文麿宣布反共產主義的東亞新秩序。

在1948年至1951年的美國占領期間,日本發生了「紅色清洗」,其中有20,000多名被指控是共產黨員的人被從其工作地點清除。

爾後美日安保條約實施下更強化日本政府反共思潮。

南韓[編輯] 崔智龍是南韓一位直言不諱的反共漫畫家,他的政治漫畫常批評對北韓採取陽光政策的前南韓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

雜談[編輯] 主張社會主義的西方左派政黨及人士(如工黨、社會黨等)也不再是對反共主義者的嚴重威脅,當代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蘇聯解體前後的時間內在國內的政治經濟政策都作出了改革開放和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改變[4]。

而在西方國家,由於非常多的資金被用來從事反共主義的學術類研究、社會活動和宣傳,加上主張社會主義的左派政黨轉型並參與反共主義仍然普遍存在,大多演變成為了反對一切非自由民主制度的思潮,反對經濟與市場被政客與寡頭壟斷,也指責共產黨將資本主義的缺點發揚光大這種弔詭現象(例如,一部分中國資本家、富人很支持及擁護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大陸的統治,已不再反共),此外貪污、腐敗現象亦是支持反共主張的主要理由[4],這體現在例如美國對待古巴、中國和北韓的外交政策上。

美國多次批評中國共產黨,曾多次指責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的政府獨裁與不給民眾普選權,也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狀況。

而在古巴問題上,由於美國佛羅里達州中,從古巴逃脫菲德爾·卡斯楚統治的流亡者族群仍對美國政治有影響力,雖然巴拉克·歐巴馬總統上台後,美古關係緩和,但美國仍然未全面解除對古巴進行的經濟制裁。

當今的反共主義並非只在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存在,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反共主義的呼聲也日益增長。

比如在中國大陸,雖然今天依然有許多中國大陸人加入中國共產黨。

但實際上,現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並不意味著完全接受中共的政治理念。

而這其中,部分人對於中國共產黨部分的做法持有異議。

而有些人則是持反共立場。

而對於不忠於中共理念的黨員,多以兩面人稱呼。

無論是學生黨員或擔任公職的黨員,持有反共、反中思想者亦為常見。

知名黨員公開表達反共情緒亦非個案。

如:畢福劍酒桌唱戲事件、任志強事件、新冠疫情期間湖北大學教授梁艷萍和武漢大學副教授周玄毅等。

香港《白粉報》指出,中共黨內更多是隱形兩面人,中共現有八千多萬黨員,究竟有多少兩面人,「恐怕只有『神知道』」。

如果按《中國共產黨黨章》的標準,每年查處數萬名貪官,就等於每年揭發數萬名「兩面人」。

[5]而在北韓,則經常發生通過各種方式逃離北韓到中國大陸,南韓,日本等周邊國家的「脫北」事件。

而外界將這些人稱之為「脫北者」。

在「脫北者」其中也不乏一部分北韓高官。

如曾經創立了北韓「主體思想」的創始人黃長燁。

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它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僅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所謂的「神」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所有進程和發展都是由於其自身內部的矛盾推動。

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共產主義的無神論與他們的有神論是相反的。

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歷史唯物主義,它認為人類社會必然會經歷不同的歷史階段,每一個歷史轉換期(除了最後一個)都會推翻原有的社會經濟秩序。

在資本主義之後的下一個階段是社會主義,並最終由共產主義代替。

大部分的反共主義者反對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或至少不承認資本主義之後必須經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一些反共主義者質疑「為什麼可以」與及「如何做到」和平地從社會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很多批評者也主張共產主義經濟理論有一個關鍵錯誤:它預言在自由市場經濟下的國家,富人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富,而窮人則越來越窮。

反共主義者把西方工業化國家平均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作為對馬克思主義預測矛盾的證據:窮人和富人都變得更富有了。

但有人認為,整體的富裕是生產力提升的後果,這跟馬克思的理論沒有矛盾,以香港為例子,香港人均GDP達50000美元,但基尼系數就達到0.588。

也有人認為這論點的支持者普遍都忽略了資本主義跨國壟斷和全球化的問題,從而得出這個結論,也有人認為因為所謂的「跨國巨頭」沃爾瑪90%的營銷額都是在美國本土,而非是在美國國外,所以資本主義的富裕與「跨國壟斷」無聯繫。

反共主義的根據有時是因為共產主義理論內部的明顯矛盾、以及理論和實際之間的差距。

然而,大部分的反共主義者傾向於認為共產主義理論與共產主義當權者的行為一樣是令人討厭的。

一些反共主義者認為,共產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另一種形式,並把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並稱為極權主義。

很多反共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保護人民的政治自由、經濟自由,並認為共產主義中人民被剝奪選舉權、扼殺言論自由,社會缺乏法治是對基本人權的侵犯。

然而,在現實中,也有少許的共產主義政黨對保障人權和民主的承諾,並在通過普選上台後均得到落實,例如聖馬利諾共產黨、蓋亞那人民進步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摩爾多瓦共和國共產黨人黨和賽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等。

在美國國內,很多反共主義者擔心共產主義會在全球取得勝利,並最終對國家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

這種觀點導致了多米諾骨牌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任何國家實行共產主義都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共產主義在全球的勝利。

有人擔心一些強大的國家,例如蘇聯和中國會使用它們的實力以一種新的帝國主義形式強迫其他國家實施共產主義。

在蘇聯的歷史上,蘇聯確實推翻了周圍很多歐洲國家的政權,並為其他國家的共產主義游擊隊提供秘密援助。

這些行動使得一些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持同情態度的政治家轉而接受一些實用的反共主義策略:把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作為限制「蘇聯帝國」膨脹的手段。

反共主義者也反對標榜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政府的很多實際政策和行動,因其行動和施政與共產主義理論所承諾的有極大差異。

很多人認為,共產主義可能只在'理論上'理想可行,但是在實踐中卻與人類的本性相違背。

一個功能完備的共產主義社會要求其中每一公民都成為一個平等的貢獻者,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分享所有東西,但是無社會回報,這對於利己主義的人來說很難接受;而其他必有的人類特質,如貪婪、懶惰或愚蠢,對於建立一個完備的共產主義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個根本性障礙。

既然共產主義社會存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則共產主義政府幾乎只能使用高壓和威脅來使每個人「遵循這個體制」。

奪取得政權的共產主義政黨(有時是由左派社會主義政黨組成的工人政黨)傾向於鎮壓政治上與其有不同見解者,如史達林、毛澤東、波爾布特、喬巴山、胡志明、金日成、霍查、狄托、齊奧塞斯庫、門格斯圖等人或其累代接班人所領導下的政權如是。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曾有任何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是從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進入到「共產主義」經濟階段。

相反地,共產主義政府被認為是建立了新的特權統治階級,而這個特權階級可能比先前資本主義社會中被推翻的資產階級更加貪婪與腐敗。

右派學者辛灝年便認為共產黨奪權後的統治是一種「專制復辟」[6]。

德國政治學教授托馬斯·邁爾(德語:ThomasMayer)曾指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過時的原因,主要是他的烏托邦式的想法,認為什麼都能實現,但卻不指出這種理想的狀態在一個複雜的現實社會中如何組織起來,如何能夠正常運轉。

現實證明,如果沒有市場和作為生產資料的財產的突出地位,複雜的經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建構。

馬克思相信,人類社會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然而然地會發展到一個消除了不平等、沒有剝削和沒有人統治人的最好的社會,但人們已經認識到這是一種世俗化了的宗教救世信仰。

這種信仰現在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現實政治世界中都不再有值得一提的信徒了。

[7] 參考文獻[編輯] ^台湾选后:中国网民“翻墙洗版”引两岸论战.BBCNews中文.2016-01-21[2020-11-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中文(簡體)).  ^國際.新頭殼Newtalk.2020-06-23[2020-11-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中文(臺灣)).  ^IsThisTomorrow?AmericaUnderCommunism! ^4.04.1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我们和中国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7-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6).  ^党员博士生精日 官场两面人辈出.東網.2018-04-26[2018-11-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簡體中文).  ^辛灏年发表题为“共和惨败与专制复辟”的演讲.[2007-04-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30).  ^Welle(www.dw.com),Deutsche.DW|08.06.2005.DW.COM.[2021-07-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中文(中國大陸)).  專業書籍[編輯] TorbenGülstorff:WarmingUpaCoolingWar:AnIntroductoryGuideontheCIASandOtherGloballyOperatingAnti-communistNetworksattheBeginningoftheColdWarDecadeofDétente(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WorkingPaperSeries#7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ashington2015. 外部連結[編輯] 查詢維基詞典中的反共主義。

維基共享資源上有關反共主義的多媒體資源 參見[編輯] 共產主義主題 政治主題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雕像 馬克思主義 共產主義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紅色恐怖 右翼獨裁政權(英語:Right-wingdictatorship) 白色恐怖 反共大屠殺 反共產國際協定 納粹黨 法西斯黨 日帝 美帝 國民黨反動派 反共抗俄 反共愛國聯盟 反共文學 共匪 對中國共產黨的評論 兩面人 法輪功 反華 去共化 麥卡錫主義 轉型正義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華沙條約組織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結盟運動 第二次冷戰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 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 英蘇百分比協定 雅爾達會議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衝浪行動 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詛咒的士兵(英語:Cursedsoldiers) 不可思議行動 沒落行動 波茨坦會議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南北分治 支配行動 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 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 伊朗危機 希臘內戰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魯門主義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 馬歇爾計劃 莫洛托夫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年至1948年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英語:1947–1948CivilWarinMandatoryPalestine)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蘇南衝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鐵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國共內戰 臺灣戒嚴 台灣海峽兩岸分裂 馬來亞緊急狀態 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韓戰 麥卡錫主義 茅茅起義 阿爾及利亞戰爭 埃及七月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東德六一七事件 羅森堡夫婦案 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1954年日內瓦會議 阿可達山戰爭 越南戰爭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賽普勒斯緊急狀態(英語:CyprusEmergency) 黃金行動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東戰爭 「我們要埋葬你們」 伊夫尼戰爭 格拉迪奧行動 阿拉伯冷戰(英語:ArabColdWar) 1957年敘利亞危機(英語:SyrianCrisisof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機 1958年伊拉克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區騷亂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語:1959Mosul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影響(英語:AftermathoftheCubanRevolution) 廚房辯論 中蘇交惡 1960年代 剛果危機 辛巴叛亂(英語:Simbarebellion) 1960年U-2擊墜事件 豬灣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變 蘇阿決裂 伊拉克–庫德衝突(英語:Iraqi–Kurdish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庫德戰爭(英語:FirstIraqi–Kurdish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英語:SandWar)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獨立戰爭(英語:AngolanWarofIndependence) 幾內亞-比紹獨立戰爭(英語:Guinea-BissauWarofIndependence) 莫三比克獨立戰爭 古巴飛彈危機 埃爾·波特納佐(英語:ElPorteñazo) 中印邊境戰爭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英語:CommunistinsurgencyinSarawak) 齋月革命 厄利垂亞獨立戰爭 北葉門內戰 1963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3Syriancoupd'état) 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 亞丁緊急狀態(英語:AdenEmergency) 1963年賽普勒斯危機(英語:Cypruscrisisof1963–64) 越南戰爭 叛亂戰爭(英語:ShiftaWar) 墨西哥骯髒戰爭(英語:MexicanDirtyWar) 特拉特洛爾科事件 瓜地馬拉內戰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英語:DominicanCivilWar)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邊境戰爭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語:TransitiontotheNewOrder) 多米諾骨牌理論 東協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敘利亞政變(英語:1966Syriancoupd'état) 阿根廷革命(英語:ArgentineRevolution) 南北韓非軍事區衝突 希臘軍政府時期 鉛色年代(英語:YearsofLead(Italy)) 普韋布洛號危機 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佐法爾叛亂 南葉門戰爭(英語:Al-WadiahWar) 奈及利亞內戰 六八運動 五月風暴 文化大革命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蘭政治危機(英語:1968Polishpoliticalcrisis)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7月17日革命 中蘇邊界衝突 珍寶島事件 鐵列克提事件 利比亞綠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產主義 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 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 1970年代 緩和政策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約旦內戰 阿爾科拉演習(英語:AlcoraExercise) 敘利亞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Movement(Syria)) 西撒哈拉衝突(英語:WesternSaharaconflict) 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戰爭 胡差暴動 現實政治 桌球外交 埃及校正運動(英語:CorrectiveRevolution(Egypt)) 1971年土耳其備忘錄政變(英語:1971Turkishmilitarymemorandum) 1971年蘇丹政變(英語:1971Sudanesecoupd'état) 柏林四強協定 孟加拉國解放戰爭 1972年尼克森訪華 南北葉門1972年邊境衝突 第一次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2) 慕尼黑慘案 孟加拉國共產主義騷亂(英語:1972–1975Bangladeshinsurgency) 第一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語:1973Uruguayancoup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英語:1973Afghancoupd'état)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機 康乃馨革命 蘇聯繞飛日本常規化 西班牙民主轉型 印度尼西亞占領東帝汶 希臘民主轉型(英語:Metapolitefsi)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第二次伊拉克–庫德戰爭(英語:SecondIraqi–KurdishWar) 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 安哥拉內戰 赫爾辛基協議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語:Oromo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馬利亞政變(英語:1978Somalicoupd'étatattempt) 西撒哈拉戰爭 衣索比亞內戰 黎巴嫩內戰 中阿決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變(英語:1976Argentinecoupd'état) 利比亞–埃及戰爭(英語:Libyan–Egyptian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衝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開放 NDF叛亂(英語:NDFRebellion) 查德–利比亞衝突(英語:Chadian–Libyanconflict) 1979年葉門戰爭(英語:YemeniteWarof1979) 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戰爭 中越邊境衝突 新寶石運動 1979年赫拉特起義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語:StruggleagainstpoliticalabuseofpsychiatryintheSoviet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戰爭 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秘魯內部衝突 第二次厄利垂亞內戰(英語:EritreanCivilWars) 1980年土耳其政變(英語:1980Turkishcoupd'état) 兩伊戰爭 烏干達叢林戰爭(英語:UgandanBushWar) 錫德拉灣事件 西方-81演習 卡薩芒斯衝突(英語:Casamanceconflict) 馬島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衣索比亞–索馬利亞邊界戰爭(英語:1982Ethiopian–SomaliBorderWar)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入侵格瑞那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戰略防禦計畫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 東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語:1986BlackSeaincident) 南葉門內戰(英語:SouthYemenCivilWar) 豐田戰爭 聖靈抵抗軍叛亂(英語:Lord'sResistanceArmyinsurgency)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英語:1988BlackSeabumpingincident) 布干維爾內戰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團結工聯 蘇聯對團結工聯的應對(英語:SovietreactiontothePolishcrisisof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阿富汗內戰(英語:AfghanCivilWar(1989–1992))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門事件 新思維 經濟改革 開放政策 東歐劇變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的撤除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東德轉型與和平革命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灣戰爭 兩德統一 葉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蘇聯解體 八一九事件 冷衝突(英語:Frozen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語:Abkhaz–Georgianconflict) 臺灣 南北韓半島 波多黎各(英語:PoliticalstatusofPuertoRico) 科索沃(英語:PoliticalstatusofKosovo) 南奧塞梯 聶斯特河沿岸 中印邊界 北婆羅洲(英語:NorthBorneodispute) 情報組織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情報局·克格勃·史塔西·摩薩德·對外安全總局競賽軍備競賽·核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政策 杜魯門主義 圍堵 艾森豪主義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爾斯坦學說 甘迺迪主義(英語:KennedyDoctrine) 三和路線 東方政策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學說 尼克森主義 烏布利希學說 卡特主義 里根主義 推回 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反共主義·麥卡錫主義·凱因斯主義·貨幣主義·新古典經濟學派·芝加哥經濟學派·雷根經濟學·供應面經濟學·柴契爾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新保守主義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史達林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左翼共產主義 毛澤東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狄托主義 霍查主義 卡斯楚主義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產主義 胡薩克主義 納薩爾主義 歐洲共產主義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義 帝國主義 族裔民族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種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權主義 獨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蘭社會主義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體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導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組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歐洲經濟共同體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不結盟運動 東南亞國家協會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狩獵俱樂部(英語:Safari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語:Activemeasures) 《消息報》 《真理報》 《美利堅報(英語:Amerika(magazine))》 《俄羅斯生活報(英語:RussianLife)》 自由十字軍(英語:Crusadefor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亞洲電台 紅色恐慌 塔斯社 美國之音 莫斯科廣播電台 參見冰幕·仙人掌幕·南北韓關係·末日之鐘·富爾達缺口·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中東戰爭·邊緣政策·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語:RussianespionageintheUnitedStates)·美蘇關係·美蘇首腦會議·第二次冷戰 閱論編1989年東歐劇變與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內部背景 停滯時代 共產主義 反共主義 對共產主義的批評 東方集團 東方集團的政治(英語:EasternBlocpolitics) 東方集團的信息宣傳(英語:EasternBlocinformationdissemination) 東方集團移民與倒戈(英語:EasternBlocemigrationanddefection) 克格勃 幹部職務名稱表 經濟短缺 極權主義 東歐反共叛亂或抵抗運動(英語:EasternEuropeanAnti-CommunistInsurgencies) 國際背景 積極措施(英語:Activemeasures) 冷戰 社會主義國家列表 蘇聯解體的預言 里根主義 蘇維埃帝國 恐怖主義與蘇聯 教廷和蘇聯關係(英語:HolySee–SovietUnionrelations) 1956年匈牙利革命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變革嘗試 古拉什共產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蘇聯經濟改革 蘇聯開放政策 蘇聯的民主化(英語:Demokratizatsiya(SovietUnion)) 辛納屈主義 革新開放 各地進程中歐和東歐 阿爾巴尼亞 保加利亞 捷克斯洛伐克 東德 匈牙利 波蘭 羅馬尼亞 南斯拉夫解體 蘇聯(東歐和中亞) 蘇聯解體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車臣 歌唱革命(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喬治亞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 摩爾多瓦(英語:IndependenceofMoldova) 俄羅斯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烏克蘭 烏茲別克斯坦 其它 緬甸 南葉門 索馬利亞(英語:SomaliRebellion) 蒙古 阿富汗(英語:CivilwarinAfghanistan(1989–1992)) 柬埔寨 安哥拉 貝寧 剛果(布) 衣索比亞 莫三比克 個別事件 1988年波蘭罷工 4月9日悲劇 黑色一月大屠殺 波羅的海之路 匈牙利—奧地利邊境柵欄的拆除 波蘭圓桌會議 匈牙利圓桌會議 六四天安門事件 泛歐野餐 週一示威 亞歷山大廣場示威 馬爾他峰會 兩德統一 立陶宛一月事件 拉脫維亞一月事件 1991年貝爾格勒抗議 八月政變 柏林圍牆倒塌 政權領導人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蘇聯) 拉米茲·阿利雅(阿爾巴尼亞)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 托多爾·日夫科夫(保加利亞) 格羅斯·卡羅伊(匈牙利) 埃里希·昂納克(東德) 卡達爾·亞諾什(匈牙利) 埃貢·克倫茨(東德) 米洛什·雅克什(捷克) 沃依切赫·雅魯澤爾斯基(波蘭)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南斯拉夫) 鄧小平(中華人民共和國) 奈溫(緬甸) 阿里·納賽爾(南葉門)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索馬利亞) 姜巴·巴特蒙赫(蒙古) 穆罕默德·納吉布拉(阿富汗) 韓桑林(柬埔寨) 馬蒂厄·克雷庫(貝寧) 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衣索比亞) 德尼·薩蘇-恩格索(剛果) 反對方式 公民抵抗 示威 人鏈 蘇聯錄音帶傳播(英語:Magnitizdat) 波蘭地下出版物(英語:Polishundergroundpress) 抗議 秘密出版物 罷工 反對派領袖 萊赫·華勒沙(波蘭) 瓦茨拉夫·哈維爾(捷克)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斯洛伐克) 揚·伊利埃斯庫(羅馬尼亞) 劉剛 吾爾開希 柴玲 王丹 封從德 約阿希姆·高克(東德) 薩利·貝里沙(阿爾巴尼亞) 桑加蘇倫·卓力格(蒙古) 弗拉基米爾·布科夫斯基(英語:VladimirBukovsky)(俄羅斯) 鮑里斯·葉爾欽(俄羅斯) 維亞切斯拉夫·車諾維爾(英語:ViacheslavChornovil)(波蘭) 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立陶宛) 濟亞諾·帕茲尼亞克(英語:ZianonPazniak)(白俄羅斯) 哲柳·哲列夫(保加利亞) 梅萊斯·澤納維(衣索比亞) 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厄利垂亞) 反對派運動 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 七七憲章 新論壇 捷克公民論壇 阿爾巴尼亞民主黨 民主俄羅斯(英語:DemocraticRussia) 和平與人權行動(英語:InitiativeforPeaceandHumanRights) 立陶宛改革運動 東德和平革命 烏克蘭人民運動 團結工聯 拉脫維亞人民陣線(英語:PopularFrontofLatvia) 愛沙尼亞人民陣線(英語:PopularFrontofEstonia) 公眾反暴力(英語:PublicAgainstViolence) 白俄羅斯人民陣線(英語:BPFParty) 拉斯托赫茲(英語:Rastokhez) 全國民主聯盟 統一教 救國陣線(英語:NationalSalvationFront(Romania))(羅馬尼亞) 民主力量聯盟 後續 顏色革命 去共化 淨化政策 民主化 經濟自由化 後蘇聯時期衝突(英語:Post-Sovietconflicts) 對蘇聯時代的懷念 新蘇維埃主義(英語:Neo-Sovietism) 新史達林主義(英語:Neo-Stalinism) 後共產主義 南斯拉夫內戰 世界左轉(英語:Pinktide) 閱論編歐洲1989年以後的去共化納粹主義與史達林主義的比較官方聽證會、決議及聲明 歐洲理事會第1481號決議(2006) 極權主義政權罪行歐洲公開聽證會(英語:EuropeanPublicHearingonCrimesCommittedbyTotalitarianRegimes)(2008) 關於歐洲良知和譴責共產主義罪行布拉格宣言(2008) 歐洲議會2008年8月23日聲明--極權主義和專制政權受害者紀念日 歐洲良知和共產極權罪行的歐洲公共聽證會(英語:EuropeanPublicHearingonEuropeanConscienceandCrimesofTotalitarianCommunism:20YearsAfter)(2009) 歐洲議會關於良知和極權主義決議(英語:EuropeanParliamentresolutionof2April2009onEuropeanconscienceandtotalitarianism)(2009) 歐安組織維爾紐斯宣言(英語:VilniusDeclaration)(2009) 共產主義罪行宣言(英語:DeclarationonCrimesofCommunism)(2010) 歐盟斯德哥爾摩計劃(英語:StockholmProgramme)(2010–2015) 歐盟華沙宣言(英語:WarsawDeclaration)(2011) 紀念與教育 歐洲極權主義和專制政權受害者紀念日-8月23日 歐洲記憶和良知平台(英語:PlatformofEuropeanMemoryandConscience)(2011) 立法 共產主義罪行(英語:Communistcrimes(legalconcept))(1998提出) 共黨政權非法性及對其反抗法案(英語:ActonLawlessnessoftheCommunistRegimeandonResistanceAgainstIt) 匈牙利2011新憲法 烏克蘭去共產主義化 關鍵概念 除垢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納粹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比較 機構 共產主義罪行記錄與調查辦公室(英語:OfficefortheDocumentationandtheInvestigationoftheCrimesofCommunism) 極權主義政權研究院(英語:InstitutefortheStudyofTotalitarianRegimes) 國家記憶研究院 共產主義罪行信息學院(英語:InstituteforInformationontheCrimesofCommunism) 恐怖之屋 史塔西檔案聯邦專員(英語:FederalCommissionerfortheStasiRecords) 柏林-霍恩申豪森紀念館(英語:Berlin-HohenschönhausenMemorial) 歐洲歷史和解集團(英語:ReconciliationofEuropeanHistoriesGroup) 愛沙尼亞調查反人類罪國際委員會(英語:EstonianInternationalCommissionforInvestigationofCrimesAgainstHumanity) 立陶宛大屠殺與抵抗研究中心(英語:GenocideandResistanceResearchCentreofLithuania) 立陶宛評估納粹與蘇聯占領政權罪行國際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CommissionfortheEvaluationoftheCrimesoftheNaziandSovietOccupationRegimesinLithuania) 羅馬尼亞共產主義罪行調查院(英語:InstitutefortheInvestigationofCommunistCrimesinRomania)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研究院(英語:HannahArendtInstitutefortheResearchonTotalitarianism) 媒體材料 《共產主義黑皮書》(1997) 希特勒和史達林之間(紀錄片)(英語:BetweenHitlerandStalin)(2004) 蘇維埃的故事(紀錄片,2008) 《赤地-希特勒與史達林時期的歐洲(英語:Bloodlands)》(2010) 人物 瓦茨拉夫·哈維爾 約阿希姆·高克 戈蘭·林德布拉德(英語:GöranLindblad) 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 揚娜·海巴絲卡娃(英語:JanaHybášková) 馬丁·邁斯特里克(英語:MartinMejstřík) 伊曼紐爾·辛格里斯(英語:EmanuelisZingeris) 桑德拉·卡爾尼特(英語:SandraKalniete) 亞歷山德拉·翁德拉(英語:AlexandrVondra), 揚·菲舍爾 尼古拉·薩科齊 瑪格麗特·柴契爾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唐納德·圖斯克 彼得·內恰斯 奧班·維克多 丹尼爾·赫爾曼(英語:DanielHerman) 胡伯圖斯·克納貝(英語:HubertusKnabe) 多麗絲·帕克(英語:DorisPack) 約瑟夫·道爾(英語:JosephDaul) 漢斯-格特·珀特林 耶日·布澤克 海蒂·浩塔拉(英語:HeidiHautala) 岡納·霍克馬克(英語:GunnarHökmark) 烏卡什·卡明斯基(英語:ŁukaszKamiński) 奧德羅尼烏斯·阿祖巴利斯(英語:AudroniusAžubalis) 卡雷爾·施瓦岑貝格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反共主義&oldid=68519081」 分類:反共主義隱藏分類:自2018年5月粗劣翻譯自2018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8年5月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使用多個圖像且手動縮放的頁面自2019年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自2021年6月部分地區的觀點需補充來源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ietuviųLatviešu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